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主要老板不好。弄得下属各个唯唯诺诺,都像太监一般,即使活了下来,保住自己一家,就算成功人士了吗?扩大一些,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国家社会还能进步发展吗?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筷子只是试探,汉景帝要的是周亚夫的态度,只可惜周亚夫给了最糟糕的答案。
说到周亚夫,人人都知道他是汉景帝时期的大功臣,凭借平定“七国之乱”的不世功勋,让他不仅被世人所称道,更为汉景帝所倚重。
按理说,这样的人才,理应该被汉景帝当做宝一样对待,但实际上,周亚夫却死得相当憋屈。
而他的死,说出来怕是没什么人相信,他只不过是因为吃肉要了双筷子,就让汉景帝对他起了杀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一双不起眼的筷子吗?
当然不是,筷子只是诱因,汉景帝之所以动了杀心,是因为周亚夫的“不识时务”。
“筷子事件”发生在汉景帝晚年,当时的周亚夫已经担任丞相。
公元前143年,此时距离汉景帝去世还有两年,某天,汉景帝传诏,让丞相周亚夫进宫,与他共进晚餐。
皇帝赐宴,作为臣子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只不过这次赐宴颇有些奇怪。
奇怪在哪里呢?桌子上有酒有肉,碗碟什么的也都有,但是少了一样关键的物品,那就是吃饭用的筷子。
摆在周亚夫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奇怪的场景,这没有筷子,还怎么吃肉?
而与此同时,坐在上位的汉景帝,似乎对周亚夫没有筷子视若无睹,并没有什么反应,更没有招呼侍从拿一双筷子给他。
这一幕,让周亚夫顿时有些生气,难道我堂堂丞相,不配使用筷子吗?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周亚夫做出了一个动作,他向一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示意给自己拿一双筷子去,而这一切,被汉景帝全部看在眼里。
初一看,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啊,不就是一双筷子嘛,汉景帝也真是的,既然叫人家来吃饭,怎么不给人准备筷子呢?
表面上,这确实是一双筷子的小事,但实际上,这场赐宴从头至尾,都是汉景帝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场测试。
测试的对象,就是时任丞相的周亚夫。
那么说,汉景帝为何要测试周亚夫?他又是想测试什么呢?这还得从周亚夫的父亲,当年帮助汉文帝登基的周勃说起。
周勃是汉初的功臣,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但在汉初精英人物辈出的时期,周勃排名并不是太靠前,真正让他声名显赫的,则是在刘邦去世时留下的一句遗言。
“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
之所以刘邦会认为周勃能“安刘氏天下”,是因为自打周勃跟随以来,虽说他文化程度不高(之前是靠在丧事上奏乐为生),但难得可贵的是他性格耿直质朴,最重要的是,他对刘邦极其忠心。
正是这一点,让刘邦十分认可周勃,因此这才会在临终前视其能为刘家保驾护航。
而周勃也确实不负刘邦所托,在吕后掌权期间,周勃等人暗存实力,等到吕后一死,周勃迅速联合宗室进行了“诛吕行动”,并且又将汉文帝刘恒扶持上位。
可以说,周勃相当圆满地完成了刘邦的托付,真正做到了刘邦口中那个“安刘氏天下者”。
只不过,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周勃的存在,却成了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巨大威胁,为此汉文帝是寝食难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有很大关系。
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其本质上就是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而皇帝就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的统治者是不允许有人分享他手中的权力的,所以历史上的权臣,普遍都不得善终。
但有一种情况却是个例外,那就是国家适逢灾难时。
这个灾难不是天灾,而是类似于吕后掌权这种,吕后的专权,对于刘氏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因此,作为皇权拥有者的刘氏成员,自然就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夺回权力。
这个时候,像周勃这样的人,就是国之栋梁,有匡扶之功。
但在灾难结束后,新任的皇帝需要强化皇权的时候,像周勃这种轻易就能废立皇帝的权臣,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今天他能扶持我上位,说不定明天他就能扶持另一个人,这是汉文帝刘恒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汉文帝在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对周勃这位大功臣开刀,先后两次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后来又将其关进监狱,在狱中,周勃受尽狱卒羞辱,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人情冷暖。
最后,周勃还是靠着走薄太后(汉文帝生母)的路子,才总算是保住了性命,出狱后还被封为武侯,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通过周勃的官场沉浮,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衡量一个大臣会不会被皇帝重用,是要看这个大臣与皇帝的需求是否同步,同步了那就是重臣,不同步则是弃履。
说完周勃,再来说说他的儿子周亚夫,从本质上来讲,这对爷俩儿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本他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最初继承的,是他的哥哥周胜。
周胜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还娶了汉文帝的女儿,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惜的是,后来周胜因为犯事,爵位被废黜,人也进了大牢,汉文帝念在周勃是功臣,就下令从周氏诸子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人继承爵位。
挑来挑去,这就挑中了周亚夫,由此,周亚夫子承父业,被封为条候。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至于让周亚夫扬名,在公元前158年发生了一件事,真正让周亚夫被汉文帝看重。
当时,匈奴大举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时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被派往细柳驻边,除他之外,还有两路大军分别驻守在棘门和灞上。
而汉文帝这边,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来到前线,准备前往三路大军的军营里分别进行慰问,前两路军营倒没什么,但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汉文帝却吃了个闭门羹。
史书上记载,当时细柳营的士兵,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为理由,拒绝汉文帝一行人进入,最终还是周亚夫下令,汉文帝才得以进入军营。
这件事猛一看,似乎是周亚夫治军有方,就连汉文帝当时也对周亚夫大加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匈奴犯边。
正是因为匈奴犯边,汉文帝需要周亚夫打退匈奴,所以才会对周亚夫这种行为没有表示不满,反而是大加赞赏。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大臣与皇帝的需求保持了同步。
但说到底,周亚夫所统帅的部队不姓周而是姓刘,他周亚夫只不过是一个臣子,凭什么敢说出“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样狂悖犯上的话?
所以说,周亚夫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玩火”,幸好,汉文帝没跟他秋后算账。
同样,在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后,周亚夫再次因为时运,刚刚好与汉景帝的需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由他领兵平叛。
整个平叛很成功,周亚夫利用各种谋略,历时三个月,最终击溃叛军,战后,周亚夫威名更盛,人们纷纷赞扬他的用兵之道。
不过,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周亚夫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的嫡次子,其封地在梁国,他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由于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因此深得窦太后宠爱。
周亚夫之所以会得罪他,是因为在七国之乱爆发时,周亚夫故意不救援被叛军猛攻的梁国。
当时,叛军第一个攻击对象的就是梁国,按常理说朝廷理应救援,但周亚夫却提出暂时放弃救援,让梁国吸引敌人火力,从而在背后击溃叛军。
这个提议,事后看来确实极为正确,周亚夫也确实是凭借该战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问题是,这个战略苦了梁王刘武,他在当时完全是充当肉盾的角色,被叛军打得几乎招架不住,梁国危在旦夕之际,他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均遭到了拒绝。
后来,无奈的刘武只能写信给哥哥汉景帝,请他下诏安排周亚夫救援,但周亚夫在接到汉景帝的诏令后,依然不为所动。
正是因为见死不救,让刘武恨上了周亚夫,连带着疼爱刘武的窦太后,也对周亚夫很是不满。
当然,刘武和窦太后的怀恨在心,并不是汉景帝要杀周亚夫的根本原因,毕竟当时情况特殊,七国之乱才是当时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平复叛乱,哪怕牺牲梁王,估计依汉景帝的秉性,他也不会心疼。
刘武和窦太后,只是在后来周亚夫又办了几件蠢事后,稍微的“推波助澜”了一下。
周亚夫办的这几件蠢事,每一件都将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件,是关于汉景帝的大舅哥王信封候一事,当时窦太后有意封王信为候,汉景帝也有这个意思,但等到汉景帝找大臣商量此事的时候,却被周亚夫当场怼了回来。
周亚夫说,高祖刘邦曾留下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能候”,如果违反祖训的话,那么“天下共击之”。
这几句话,让汉景帝无话可说,毕竟他周亚夫说的确实句句在理,王信封侯一事也就此作罢。
但在理是一回事,汉景帝心里高不高兴则是另一回事,不管怎么说,周亚夫算是又被汉景帝记上了一笔。
第二件事,也是关于封侯一事,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匈奴人。
当时,有匈奴将军唯许卢带着几个心腹归顺汉朝,对此,汉景帝十分高兴,除了接纳之外,就有心想封这几个人为侯。
汉景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封这个几个归顺的匈奴人为侯的话,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前来归顺,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不出意外的,又被周亚夫拒绝了。
周亚夫的理由很简单,他提出如果封这些投降的人为侯,那么将来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史记》
只不过,这一次汉景帝并没有听取周亚夫的意见,而是坚持将这几个匈奴人都封了侯,事后,周亚夫感到极为失落,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周亚夫向汉景帝提出了辞官的申请。
严格来讲,周亚夫的辞官行为,已经具有威胁的味道了,他自认为自己位高权重,汉景帝必然会给自己面子,收回封侯的诏命,更会挽留自己。
不曾想,汉景帝根本没做任何挽留,直接同意了周亚夫的辞官申请。
这下玩笑开大了,周亚夫自己也没想到,仅仅是因为给匈奴人封侯这件事,居然会让自己丢了官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周亚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他的意愿之外,更重要的是,周亚夫曾经踩到了不该踩的红线。
这件事还是周亚夫刚担任丞相时发生的,当时,由于周亚夫功勋颇大,在前任丞相陶青因病辞官后,周亚夫被汉景帝加封为丞相,并且,一度十分倚重周亚夫。
就这这种情况下,周亚夫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当时有意改立太子,想将原太子刘荣废掉,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为新太子。
但汉景帝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周亚夫的强烈反对,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彻当上了太子,而周亚夫也因为这件事遭到了汉景帝的疏远。
为什么说周亚夫踩到了红线呢?众所周知,立储向来是封建王朝中极为敏感的事情,大臣们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火上身。
而当时的情况是,汉景帝已经认定刘彻为新太子人选,但周亚夫依然还在执意反对。
这样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唱反调了,说严重点,周亚夫这就是“权臣”,已经是在挑战汉景帝的权威。
毕竟立储虽说是国事,但同样也是皇帝的家事,而干涉这种事,并试图阻扰皇帝本意的大臣,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周亚夫被疏远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他曾经得罪过的梁王刘武和窦太后,有事没事就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连番煽风点火之下,周亚夫要能好才是怪事。
经过上述这么几件事情,汉景帝算是对周亚夫失望之极,但他还是想给周亚夫一次机会,看一看他究竟是不是真的“不识时务”,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场赐宴。
而正如前文所说,周亚夫在这场赐宴上的表现,着实是糟糕至极。
汉景帝为周亚夫准备了一大块肉,却没有为他准备筷子,这就让周亚夫很生气,生气之余,他向身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意思就是给他拿双筷子好让他吃肉。
周亚夫没有意识到,他这种行为,已经让汉景帝开始不满。
没有筷子是谁安排的?是汉景帝,汉景帝是谁?是皇帝,皇帝要的是什么?是所有人都畏惧的权威性。
同理,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刻意安排,就是为了测试周亚夫懂不懂得什么叫做对权威心存畏惧,更深层的意思,是看周亚夫敢不敢挑战权威?
结果呢,周亚夫把汉景帝当做了空气,自行招呼侍从给他拿筷子,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然而紧接着,周亚夫做出的第二个反应更加致命,当时汉景帝笑着对他说:“此非不足君所乎?”,意思是眼前的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是怎么做的,他十分不情愿的伏地谢罪,等到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时,他快速起身,转身掉头走了。
你没有听错,周亚夫把汉景帝晾在身后,当场负气走掉了。
他这一走,目送他离开的汉景帝彻底对他失去了所有希望,长叹一声说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像周亚夫这种公然对皇帝表示不满的人,如何能辅佐将来的君主呢?
在汉景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已经宣布了周亚夫的死刑,只不过,汉景帝需要找一个借口和理由,让周亚夫不得不死。
这也是后来周亚夫因为儿子为他私买殉葬用的甲胄时,被冠以“谋反”之罪的根本原因,在周亚夫被抓紧进大牢后,他几度申辩自己没有谋反之心,但负责审讯他的官员一句话,让他彻底哑口无言。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史记》
你(指周亚夫)即使没想过活着的时候在地上谋反,但肯定也想过,死后在地下谋反,总之,你就是要谋反。
这句话,让周亚夫顿觉羞辱至极,他开始以绝食表达自己的抗议,最终,在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
一双小小的筷子,引发了一场血案,但筷子只是一个媒介,汉景帝之所以对周亚夫起了杀心,归根结底,还是周亚夫的糟糕表现,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所有退路。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双筷子引发的血案”,当时,汉景帝正在宴请周亚夫,可让周亚夫奇怪的是,自己面前虽然摆放了各种美味佳肴,却唯独缺一双筷子。
筷子看起来最不起眼,但它却是人们吃饭时,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因为如果直接用手抓,实在太不文雅了,何况作为丞相的周亚夫,在皇帝面前更不能失仪。
于是,耿直的周亚夫就朝身边的侍从要了一双筷子,可让周亚夫没想到的是,汉景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一直在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当周亚夫训斥侍从给他拿一双筷子后,汉景帝突然发难,冷笑一声质问周亚夫:“难道眼前的这一切还不能让你满足吗?”
周亚夫听后立即反应过来,汉景帝早已设好了圈套,就等着自己往里钻呢,尽管心中有万般不快,周亚夫只能跪地谢罪。
然而,在周亚夫的内心中,还有着自己的小傲娇,他认为自己没有错,只不过是汉景帝在戏耍他,因此周亚夫虽然跪了下去,但满脸的不快却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一切自然被汉景帝看得清清楚楚,随后汉景帝淡淡地说了一个字:“起”,周亚夫听后立即站了起来,随后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宴会现场。
望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汉景帝无奈地叹了口气,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周亚夫,表面上看起来,这场宴会发生的事情,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周亚夫表现不佳,但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实际上这场宴会却暗流汹涌,更是汉景帝给周亚夫出的终极考题,非常可惜的是,周亚夫给的答案太糟糕了。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这对君臣打起了哑谜,甚至到了周亚夫不得不死的地步?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这双筷子背后的故事:
周亚夫是西汉名臣,为人勇武过人又颇具才华,汉文帝临死前曾给继任者汉景帝留下遗嘱,如遇紧急情况,可起用周亚夫稳定大局。
后来,周亚夫确实没让人失望,他曾在国家危难之时,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创下不朽功绩,并很快被汉景帝任命为丞相,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
然而,这样的人却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周亚夫为人太过耿直,不懂得圆滑处事,得罪了很多人,特别是他还先后得罪了当时汉朝最有权势的3个人:梁王刘武、窦太后和汉景帝。
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两人都是窦太后所生,而且梁王还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所以梁王的地位在当时无人能够撼动。
本来,梁王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的封地,周亚夫与梁王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交集,可当时间来到公元前154年时,刚刚继位3年的汉景帝,由于错听老师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爆发了“七国之乱”。
刚开始,叛军势如破竹,着实把汉景帝给打蒙了,但汉景帝很快就下定决心武力平叛,起用了汉文帝生前推荐的周亚夫。
当时,叛军正好行至梁国边境,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自然全力抵抗,可叛军的攻势实在太猛了,梁王连忙向汉景帝求助,希望周亚夫能火速前来支援。
听说梁王被困后,汉景帝非常着急,他连忙下令,周亚夫率军前去救梁王,可周亚夫却认为,正面决战风险太大,他建议让梁王再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率军绕到叛军后方,伺机切断叛军补给,这样才能彻底消灭叛军。
汉景帝听后,觉得这个计策不错,虽然亲弟弟重要,但击败叛军更重要,于是汉景帝就同意了周亚夫的建议。
梁王这边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后,恨得牙根直痒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奋力坚守,可奈何各路叛军轮番攻打,梁王实在受不了了,就派人向周亚夫求助。
然而,周亚夫却认为,梁王可以再顶一段时间,并没有发兵救援,梁王见自己低声下气的求周亚夫也不好使,就又给汉景帝和窦太后写信说,自己实在顶不住了,赶快派人来增援吧。
梁王可是窦太后的心头肉,窦太后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汉景帝,要求汉景帝即刻发兵驰援梁王,汉景帝也是二话没说,直接给周亚夫下诏,要求周亚夫改变计划,增援梁王。
可周亚夫却坚持不出兵,没有办法的梁王只能拼死抵抗,与叛军陷入到僵持之中,周亚夫利用这段时间,成功切断了叛军的粮草,最终平定“七国之乱”。
可以说,能够平定“七国之乱”,最大的功臣就是梁王和周亚夫,没有梁王的拼死坚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切断叛军补给,没有周亚夫的勇猛出击和绝佳计策,也不会让叛乱仅3个月就被平定。
周亚夫和梁王自然都受到了嘉奖,然而在梁王心中,却因周亚夫几次拒绝救援,对周亚夫充满了仇恨,此后梁王只要有机会就会到窦太后和汉景帝那里说周亚夫的坏话。
虽然,窦太后和汉景帝都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周亚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汉江山,但架不住梁王没事就吹风,慢慢地也就对周亚夫产生了不满。
不过,这种不满并没有太过影响,窦太后和汉景帝对周亚夫的信任,然而耿直的周亚夫,接下来的几个操作,却直接得罪了窦太后和汉景帝。
话说,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被废后,王娡被立为第二任皇后,王娡就是后来的汉武帝的亲生母亲,不过当时的王娡并没有什么权力,毕竟还有窦太后在。
然而,当了皇后的王娡,就想给娘家人谋福利,她想让汉景帝给自己的哥哥王信封侯,不过王娡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说话不好使。
于是,王娡就跑到窦太后那里求助,希望窦太后能够出面,帮自己在汉景帝那里说好话,当时窦太后非常喜欢王娡,而且窦太后听了王娡的话后,瞬间想起了自己的哥哥。
原来,窦太后的哥哥,当年就没有被封侯,虽然哥哥死后,侄子被封侯了,可窦太后总觉得对不起自己死去的哥哥,现在王娡也遇到这种情况了,窦太后推己及人,决定帮王娡一把。
可当窦太后找到汉景帝时,汉景帝却非常不情愿,因为汉景帝担心外戚干政,不过汉景帝是个孝子,他没有直接驳了窦太后的面子,只是说事关重大,需要与群臣商量一下。
窦太后认为,群臣根本不可能反对,毕竟王信是当朝皇后王娡的哥哥,而且还有自己在背后撑腰,果然当汉景帝跟群臣商量这件事情时,大多数人都没有站出来触霉头。
可周亚夫听后,却直接表示,汉高祖刘邦曾留下“白马之盟”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能侯,不如约,天下共诛之。”
周亚夫的话,直接断了王信封侯的愿望,也彻底得罪了窦太后和王皇后,特别是窦太后非常气愤,她觉得自己的权威遭到了挑衅,因此也就开始针对起周亚夫。
而汉景帝却比较高兴,因为他可以借此顺水推舟,既没有驳了母亲的面子,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汉景帝认为,或许周亚夫看起来耿直,但实际上却真正能读懂他的心思。
不过,很快汉景帝就被打脸了,王信封侯事件没过多长时间,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就归顺了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他决定给这五个人封侯,以此吸引其他匈奴人归顺。
这时候周亚夫站了出来,又把刘邦当年的“白马之盟”搬了出来,这让汉景帝非常难堪,汉景帝也是直到此时才确定,上次王信封侯事件,周亚夫并不是站在他这边,一切都是巧合造成的错觉。
因此,汉景帝之前对周亚夫的那点好感也消失了,他非常不高兴地批评了周亚夫太过迂腐,不懂得变通,随后就强行给这五名匈奴人封侯了。
按理说,汉景帝是老大,既然老大已经做出了决定,又没损害你周亚夫的利益,你就别再阻拦了,可周亚夫偏不,见自己阻止不了汉景帝,就耍起了性子,竟然说自己病了,要辞去丞相职务。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周亚夫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汉景帝对此更生气了,他认为,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得吃带毛的猪肉了?于是,汉景帝就在盛怒之下,批准了周亚夫的辞职。
几年之后,汉景帝发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认为自己时日无多,汉景帝就开始安排起后事,这时候他又想到了周亚夫。
周亚夫行军打仗绝对没有问题,但周亚夫的性格太过耿直,脾气也非常臭,没少得罪人,还参与过谏废栗太子刘荣等事件,汉景帝担心如果起用周亚夫,年轻的刘彻压不住他。
汉景帝思来想去,就决定请周亚夫吃一顿饭,看看周亚夫这几年有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周亚夫变得谨小慎微了,或许可以把周亚夫留给刘彻使用。
于是,汉景帝就在宴请周亚夫之前,吩咐侍从不要给周亚夫放筷子,以此观看周亚夫的表现,结果周亚夫竟然怒气冲冲地朝侍从要筷子。
而且,当汉景帝讥讽周亚夫后,周亚夫竟然耍起了脾气,负气离开了,汉景帝无奈地说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断定周亚夫不能好好辅佐刘彻。
可周亚夫这样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为少主刘彻所用,万一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很可能威胁到大汉江山的根本,于是深谙帝王心术的汉景帝,就下定决心要除掉周亚夫。
既然,汉景帝已经下定了决心,那剩下的就是找一个理由了,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汉景帝就找到了理由。
周亚夫私自找人购买了500个“甲盾”,准备在自己死后用来陪葬,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虽然朝廷明令禁止私自购买“甲盾”,可周亚夫买的“甲盾”是用来陪葬的,质量不好,数量也有限。
当时,很多武将私下里都这么干,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会深究,但汉景帝已经起了杀心,自然会上纲上线,于是,汉景帝就命人把周亚夫抓了起来。
周亚夫对此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欲加之罪”,刚直的周亚夫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竟然开始绝食抗议,这正中汉景帝下怀,5天之后周亚夫因绝食导致吐血身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综上所述,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其实就是在试探周亚夫,很明显周亚夫没有通过汉景帝的考验,最终选择了绝食而死。
其实,周亚夫的死,就是因为他太过耿直,不懂得迂回变通,把梁王、窦太后、汉景帝等最有权势的人都得罪了个遍,而且当时的形势,是汉景帝即将去世,这也对周亚夫非常不利。
公元前141年,也就是周亚夫死的2年后,汉景帝病逝,时年48岁,可以说如果汉景帝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或许周亚夫也就不用死了。
总体来讲,周亚夫的死,既有他自身性格缺陷的问题,又有他时运不济赶上了少帝即将继位的当口,在多种原因的叠加下,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情商的重要性,做人做事不要太过耿直,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要分得清大小王,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亲爱的朋友们,您对于周亚夫的性格缺陷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周亚夫的死,碰上汉景帝就是必然的。
汉景帝刘启,在汉朝就是一个阴婺的皇帝。可以说从头到尾,他都是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养成了阴暗了性格。所以处理起事情来,总是出人意料。
汉景帝的太子位的来历,本来就不正常。汉文帝的皇帝位,是几种势力较量中和后的结果。汉文帝当上皇帝,是刘邦直系亲儿子中三选一的结果。刘肥一代,刘长一代被汉朝大臣陈平周勃灌婴们抛弃了。所以本想找个傀儡玩玩,没有想到他们被傀儡玩了。于是陈平周勃先后被汉文帝累死了。
这样的皇帝,遗传到儿子们身上就必然有其基因了。
汉文帝做代王时有四个儿子,此时时局非常,他们都一个接一个地死了。窦漪房作为汉文帝喜欢的美人,她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此外汉文帝还有其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是,汉文帝的其他两个儿子还是死了。留下的就是窦漪房的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了。
刘启作为现存的年纪最长的儿子,辈立为太子。
太子刘启得意了几天,就耍脾气了,他与吴王刘濞的王太子在斗棋时纠纷了,然后一下子就把人家打死了,说明他下手狠。对此,汉文帝替儿子擦屁股。但是吴王就是不原谅。刘启自然受到汉文帝的严厉管教。所以说,这个人的脾气十分地阴婺。
汉文帝一死。他继位了,他要把天下的土地都抓在自己的手里,任用晁错削藩,上位三年不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一大批将军走向前台。晁错,袁盎,窦婴,周亚夫,梁王刘武,韩安国等等,在这场战争中,对国家的统一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平定七国之乱后。和平了,匈奴也暂时没有扰边。那么,汉景帝就着手解决内部问题了。
首先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汉景帝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上他母亲一直希望汉景帝之后,让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继位。汉景帝自然不乐意。模棱两可地拖了一段时间。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睡不着觉。汉景帝就把儿子刘荣立为太子。梁王一看就失望了。他一怒之下就犯糊涂了。居然暗杀了朝廷大臣袁盎等二十余人。这样的大事,谁保护得了。后来梁王到底觉得躲不过,就甩锅给羊胜公孙诡。但是朝廷,汉景帝再不鸟梁王了。梁王就得病死了。
本来,汉景帝是不希望梁王死的,一来母亲窦太后爱梁王,二来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有大功。更重要的是,梁王作为帝国内最强大的诸侯国,可以对朝廷的一些势力起分化作用。其目的就是对丞相周亚夫起制约作用。达到一种势力平衡。
现在梁王死了。周亚夫在朝廷的势力就一支独大。长久下去,谁控制得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梁王死了,周亚夫就活不长了。
既然如此,汉景帝这个脾气诡异的皇帝,他要整你,你就逃不出他的手心。
周亚夫除了脾气暴躁而且直来直去外,也没有什么大毛病。汉景帝就是看人家不顺眼。要挑刺。
不久,由于汉景帝喜欢有夫之妇,他的后宫出问题了。汉景帝有十三个儿子,这些儿子们的母亲,贤惠的就少。所以汉景帝就希望太子刘荣的母亲在他离开人世后,照顾一下这些孩子。但是刘荣的母亲断然拒绝。汉景帝恶心了。就找借口废了这对母子。周亚夫是太子刘荣的老师,又看太子没有犯错,所以见汉景帝一次,进言一次。汉景帝想呀,你对废太子这么关心,一定对新太子就不怀好意了。汉景帝除周亚夫的意思就更坚定了。
刘荣被废后,胶东王刘彻回京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的舅舅王信,王信的妹妹王夫人是窦太后喜欢的乖媳妇。所以窦太后要封王夫人的哥哥为诸侯。汉景帝不置可否,不表态。周亚夫马上出来反对并把刘邦的“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的约定重复了一遍。让朝廷冷场。
周亚夫这明明就是在反对新太子刘彻的舅舅,其实就是刘彻继位路上的最大障碍。
到了这个骨节眼上,周亚夫想活下去,人家都不希望了。
所以,汉景帝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久准备了任莽汉周亚夫左右为难的宴席。皇帝有赐,必须吃;皇帝不置筷,又怎么吃?
周亚夫吃与不吃,感到非常为难。问了一声,立即就犯了错误。不吃而回家,对皇帝又不礼貌。
一开始,猜测刘启不招乃父和他母亲的喜欢,一是身体健康不好;二是犯了失手杀人的过错。前者我们在司马迁的行文中可以知道,后者他打死了吴王太子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是其他时候,早就废除了。没有废除的原因,就在于窦太后哭瞎了眼睛。汉文帝看在窦姬面上,恐怕才没有废掉刘启的太子位。因为当时汉文帝的少子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儿子 贾谊就是该生的老师。汉文帝应该是培养小儿子的。但是,后来汉文帝没有动刘启,让他继续做太子。
汉文帝临终前对刘启说,要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找周亚夫就解决了。
所以,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就把平时不待见的表叔窦婴,细柳营的周亚夫找来,让他们去解决七国叛乱。
最后汉景帝的揣度周亚夫的目的达到了“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
于是,在梁王刘武死后不久,周亚夫绝食而死。
这样一来,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梁王死了;朝廷上最有威望的丞相周亚夫也死了。新太子刘彻的道路一马平川。
这些都安排好后,汉景帝刘启就安心地向乃祖宗们汇报工作去了。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这就是一双筷子引发的血案!
但是,筷子只是导火索,导火索的背后,是周亚夫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且不是一个人。
如果,周亚夫的人生可以重来,他一定会说:
给不给筷子无所谓,吃不吃饭也无所谓,关键是不要得罪不该得罪的那些大人物。
周亚夫到底得罪了谁?周亚夫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让我们精神穿越到那个年代,揭开周亚夫的成名、死亡的秘密。
1、周亚夫的成名之路
(1)当侯爷
周亚夫,啥时候出生的?不知道,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只有他老爹老娘清楚。
周亚夫的老爹来头就大了,那是开国功臣周勃。西汉建国之初,周勃被封“绛侯”。
这是纯纯的侯爷,绝不掺假。
那时候,侯爷是可以世袭的,但只有家里的老大才能享受这待遇。
所以,周勃在公元前169年死了以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世袭了侯爷的爵位。
虽然,周亚夫的能力很出色,但只能自己在军中通过战功获得爵位。而且,如此获得侯爵之位非常艰难。
公元前163年的某一天,百无聊赖的周亚夫,邀请了西汉初期最牛的相面大师许负(大侠郭解的姥姥)到了府邸,目的很简单,就是请大师给自己相个面。
相完之后,许负说道:三年后你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可以当丞相,当丞相九年后,你就会饿死!
周亚夫笑了,怎么可能?
自己父亲的侯爵之位,哥哥已经继承了。如果哥哥死了,爵位就到侄子头上了,轮也轮不到自己。
而自己作为功臣之后,吃穿是不愁的,加上有正当工作,怎么会饿死?
事情就这么巧,三年后(公元前160年),哥哥周胜之杀了人,如此就犯了大错,爵位被拿掉了。他的儿子也无法世袭了。
但是,汉文帝想,周勃是大功臣啊,不仅辅助了高祖刘邦,而且和陈平等人平了吕氏,又一起扶了自己上位,这功劳还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乎,汉文帝让周家最好的儿子来继承侯爵之位,于是,大家都推荐了周亚夫。
如此,周亚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侯爵了。
(2)周亚夫被汉文帝欣赏
周亚夫起初被重视,还是在汉文帝的时候。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因为这是当时守卫长安的三支部队之一,他要一一视察。
前两个让汉文帝大师所望,没一点军队的样子。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挡匈奴铁骑?
最后准备去细柳营,但是,汉文帝的先头人马到了细柳营后,竟然被值班人员拦住了,说啥都不让进,理由一个:军中只听将军之命,无法直接听从皇帝诏书。
啥意思?皇帝想进细柳营可以,但是,必须有将军同意才可以。就这么拽!
当汉文帝听说后,很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不给自己的手下面子。
让汉文帝更惊奇的是,他进了细柳营后,周亚夫的人告诉他那一众随从:慢点走,马匹不能急速奔跑,不得大声喧哗。
而见到周亚夫后,人家一个“半鞠躬”,拱拱手说道:陛下,甲胄在身,不方便行大礼!
好无礼!汉文帝旁边的人膀胱都快被气炸了。
可是,汉文帝却欣赏似地点了点头。
出了门,汉文帝说道:这才是将军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严格管理士兵,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
汉文帝真是个大肚量的皇帝,不仅不追究周亚夫的“不敬”之罪,而且在三个月后,将周亚夫调到了京城,负责京城的安全。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的寿命到了尽头,他给儿子交待到:关键时刻,周亚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切记!切记!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看起来,汉景帝刘启还是听进去了父亲的话。
(3)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因为听信晁错的建议,有了削藩的计划。
此计划一出,马上引起一堆的反对声音。当然,反对的就是各个诸侯王。
其中,反对最猛的就是吴王和楚王。
吴王刘濞早就有谋反之心,这“削藩策”一出台,马上联系了七个诸侯国就势造反,并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叛军一路平推,所向披靡,朝廷的军队干不过。
这下汉景帝急了,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汉景帝将老师晁错进行了腰斩。
本以为斩了晁错,吴王们会退兵。根本不是如此,吴王看中的是他汉景帝的皇位,而不是晁错的脑袋。
汉景帝终于想起了父亲的话:关键时刻要用周亚夫。
周亚夫被紧急启用,升为太尉,领兵平叛。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王的地盘。
按理来说,应该立刻马上去救梁王。可是,周亚夫建议道:吴楚联军很彪悍,正面干,我怕干不过。我想派人绕道去断敌人的粮道,然后再攻击他的部队。
汉景帝也没什么招 ,就答应了周亚夫。
这一头,周亚夫在按照计划行动,那一头,梁王受不了了,八百里加急传书:母亲,哥哥,我们撑不住了,赶快派兵救人!
这梁王可是窦太后的心头肉,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在窦太后的催促下,汉景帝赶快通知周亚夫:人命关天,赶快救人!
周亚夫 没理这茬,继续按照计划,断叛军粮道,然后等待机会。
当“叛军因为粮草断绝,人心开始乱”的时候,主动进攻了周亚夫的军队。
结果,周亚夫早有准备,一举击溃来攻的叛军,接着,趁着胜利的势头,开始对叛军进行大范围的攻击和追杀。
叛军本来就心理没底,因为这是造反,再加上肚里没食,周亚夫的汉军又如此彪悍,于是乎,就此大败。
敌人败了,吴王被杀。其他诸侯王要么自杀,要么被拘捕。如此,七国之乱就此平息。
周亚夫胜利了,朝廷的困境就此解决了。汉景帝很高兴。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52年,周亚夫成了丞相,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在那两年,周亚夫除了收获封赏、升职外,还收获了满满的梁王的仇恨,因为,梁王认为周亚夫的不及时解救,差点让他走了黄泉。
2、周亚夫得罪的三个人
(1)梁王
这是周亚夫得罪的第一个人,上文已经说了,没有及时给梁王解围,人家怀恨在心。
得罪了一个诸侯王,而且是皇太后最疼爱的诸侯王,周亚夫的好日子是会被影响的。
每一次梁王回来,就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不好。说的多了,窦太后对周亚夫也没好感了。
(2)窦太后
窦太后对周亚夫还是有些矛盾的,毕竟周亚夫挽救了大汉,解决了危机。
但是,一个老太太,经常被儿子灌输“周亚夫不行,周亚夫不好”这样的言论,能对周亚夫有好印象吗?
但,让老太太不爽的,是另一件事情。
王皇后有个哥哥叫王信,为了让哥哥享受荣华富贵,王皇后求情老太太,给王信封个侯。
这事,汉景帝其实也不是很情愿,毕竟,外戚官封大了,会有潜在风险的,“诸吕之乱”不是明摆着吗?但为了给老太太面子,就说和大臣们商量商量。
汉景帝征求丞相周亚夫等人的意见,周亚夫说:高祖杀白马订立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否则,天下可以一起攻击。
这祖宗的制度一拿出来,汉景帝啥也不说了。
而窦太后对周亚夫也就彻彻底底失望了,记恨上了。
(3)汉景帝
对于汉景帝而言,周亚夫是个功臣。但是,同时,周亚夫是个直性子人,说话容易伤人。
一般的直言直语也就罢了,对汉景帝的一些政策,周亚夫也常常大肆反对,这让汉景帝不爽。
但是,最不爽的是这么一件事。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投降了,汉景帝很高兴,为了吸引更多的匈奴将军前来投降,汉景帝准备对唯许卢等人封个“侯爵”。
对于这事,周亚夫严重不同意,大多数汉军将军拼搏多年都混不上个侯爵,而匈奴将军一来就给封侯,这会严重打击本国将军的积极性。
看起来,两人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上帝视角”看过去,周亚夫是对的。
但是,汉景帝自认为自己的计划非常完美,于是强行封了五人爵位。
于是乎,老周不干了,辞职了!汉景帝也顺势批了。
到此,周亚夫已经得罪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三个人了,皇帝、皇太后、皇弟梁王。不,还得罪了王皇后。
如此,周亚夫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
3、一双筷子,逼周亚夫走上了绝路
周亚夫辞职了一段时间,汉景帝仍然抱有希望,看周亚夫转变了没有。
因此,在公元前143年的某日,汉景帝邀请周亚夫来赴宴。当时参加宴会的人不少,可周亚夫面前竟然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火了:“管事,给我一双筷子!”
谁都知道,不给筷子是汉景帝的主意,谁还敢违逆皇帝旨意呢?
筷子没上来,汉景帝说道:“没有筷子这事,让你很不高兴吗?”刹那间,周亚夫明白了,是皇帝故意没给他上筷子,于是,不情愿地跪下谢罪。
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一双筷子跪下的那一刻,周亚夫感觉委屈极了!当汉景帝说了声“起”之后,周亚夫起来迈开大步走了,给汉景帝和大家留下了那个坚毅的背影。
那一刻,周亚夫有一番蔑视皇权的意思,大丈夫死则死亦,受辱的事情再不想经历。
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感叹道:如此之人,怎么敢让其辅佐少主?
此时,汉景帝杀心动了。
回到家,周亚夫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
看老爷子的身体不行了,周亚夫的儿子订了500个“甲盾”,以备周亚夫丧事时用。虽然,这玩意不是所谓的真的盔甲,但官家也是不允许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有些鲁莽,不理这茬事。不过,因为给制作甲盾的费用不高,催的又急,于是,制作甲盾的人把周家告了。
这一告,汉景帝就有了理由,交给廷尉专门审理“此案”。
廷尉问道:为何造反啊?
周亚夫说:那是丧葬品,和造反有毛的关系?
廷尉说道:啊!你在地上造反不了,准备到地下造反吗?
话已至此,周亚夫都块被气晕过去了,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那一刻开始,周亚夫不堪屈辱,开始绝食抗议。
绝食五天后,周亚夫吐血而亡。
史记记载道: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许负相面说,周亚夫三年后封侯,再过八年当丞相,又过九年会饿死。
果然,周亚夫的死,和许大师说的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
司马迁可能是在周亚夫死后,根据传说,编制了一个“许负相面”的故事,否则,怎会如此精准呢?
但是,我们应该看见的是,周亚夫因为性格过于直爽,得罪了三巨头,最后在一双筷子的导火索下,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看来,武将大多政商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
推荐阅读:
老婆想买辆凯美瑞用来上班,老公却喜欢帕萨特,这两辆车哪个更好?
《七龙珠》在日本动漫界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排名的话,能排到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