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吗?具体如何?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吗?具体如何?
棒槌是过去人家必备的用品,“捣衣”是用棒槌敲打衣服。捣衣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洗脏衣服时候“捣衣”,帮助去除污渍。一种是浆洗衣服时候“捣衣”,目的是均匀“上浆”。
我在偏僻的农村长大,就是那种“桃花源”般的农村。因为交通闭塞,一直从事自耕自足的生活,而且聚族而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直保留古老的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习惯和一千年前差不多,其中还保留着“捣衣”的生活方式。
一、捣衣工具棒槌
棒槌不是简单的木棒,一般用手臂粗细、长两尺左右的原木加工而成。圆木一分为二,一端在靠近圆面的地方削出手柄。“捣衣”的时候用平面敲打衣服。
二、洗大件衣服需要棒槌
古代人洗衣服,不是所有衣服都需要捶打的。那些手帕、袜子等,用手搓洗就行了。但是那些裤子、褂子、袍子等大件衣服就不得不用棒槌了。
在溪流边弄一块平整的石头,叫做“捣衣砧”,把衣服在溪流里弄湿了,“捣衣”,当然也要加“去污剂”捣衣。过去的去污剂有皂角、胰子等,也有直接加碱面的。
为什么要捣衣?建议你手洗一件现代的牛仔服,感觉一下。过去洗衣服是女人的工作,但是过去的衣服不是棉布(出现较晚)就是麻布,或者丝织品。而且古代人穿袍子,用布帛比较多,被水浸湿了以后,很重,那些女人提起就费劲,更不用说用手搓洗了。中国妇女很聪明的,就发明了“捣衣”,这类似于现代的“振动去污法”,通过敲打,帮助污渍加速进入水中,起到洗干净衣服还省劲的目的。
三、为什么往往晚上“捣衣”?
过去人们依水而居,这条水既是洗菜淘米的地方,也是洗衣服的地方。白天做饭洗菜,晚上洗衣服,这是最佳的“统筹安排”。
如果在家里有水井,就不受限制了。白天可以“捣衣”。但是古代妇女一天劳动强度很大的,天不明就起来做饭,饭后开始做女工,洗衣服这种活儿,在伺候孩子入睡后,就着月光最适合做了。
如果丈夫明天要远行,那肯定要晚上把衣服洗出来,晾干,以备出门携带。当然,要是有点身份的文人,衣服还要“浆洗”。
丝织品容易起皱纹。过去人们要让衣服“挺挺展展”的,要没有皱纹需要熨烫,要“挺脱”,就要浆洗:用小米米汤或者面汤把衣服“浆洗”,给衣服上了浆,晾干了就“挺脱”了,不容易起皱褶。浆洗的时候,用棒槌“捣”,当然是为了均匀上浆而已。
四、“捣衣”只是浆洗的一个步骤
洗衣服的时候,一般浸湿了衣服,或者加了洗衣去污的东西后,放在洗衣砧上,左手翻动衣服,右手拿着棒槌捶打。捶打以后还要漂洗。反复几次,洗干净了,拧干水,放进框子里带回家晾晒,这才结束。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吗?具体如何?
野狐试答
题主好,谢谢你的提问。
古诗词里说的“捣衣”不是指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洗衣。古代女人在水边洗衣服时,她们常会把粗大难洗的衣物放在石头上用棒槌捶击以代替揉搓,有时还会给衣服里面放点皂荚和衣服一起捶打来增强去污,这也可以叫做“捣衣”,但不是古诗词里所说的“捣衣”。
(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
在唐宋诗词中“捣衣”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使用频率很高,我们找一些有这一意象的诗句,看看就会知道古诗词中的“捣衣”不是指河边洗衣服时的捶打衣服。
“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唐 冯延巳《更漏子 风带寒》)
“飞鸿影里,捣衣砧上,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西楼别后》)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宋 张耒《风流子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之夜四时歌 秋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唐宋诗词中的“捣衣”都是在秋天或初冬,很多时候还是在秋天的晚上,“捣衣”总是和思乡怀人相关。洗衣服不会只在秋天洗,也很少在夜晚洗吧,足见古诗词中的“捣衣”不是洗衣服时的捶打衣服。可惜,现代画家给有“捣衣”意象的古诗词配画时大都在此犯了一个错误。
(捣练)
其实画家最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他们都知道,这是盛唐时期一副重要的风俗画,此画描绘了几个女子的制衣过程,按劳动工序分为:织纱、捣练、熨烫、缝衣几个场景。“捣衣”和“捣练”是一回事,只是捣的东西不同,贵族女人家捣的是绢,所以叫“捣练”,老百姓捣的可就是粗布了。因为它是制衣的一个环节,用它借代制衣,所以文人雅称其为“捣衣”。小时候,我们在农村常看到这种情形,俗语叫“捶布”,织布时纺的棉线太软,需要浆一下,使其变硬,织好布后再用水洗掉布里面的浆,待其半干,叠成几层放在砧(方言叫锤布石,一个厚厚的方形石块,表面光滑平整)上捶打,这样布就变得平整柔软了,然后裁剪缝制衣物。
(熨烫)
古代女人冬天纺线,春夏织布,深秋必须要赶着制过冬衣物。游子戍卒漂泊在外,他们的冬衣大都是家人缝制好让人捎送或驿寄来的。所以捣衣声中总有“玉关情”,所以杜甫在白帝城上听到寒风中急迫的捶布声必然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捣衣”在古典诗词中就是思乡怀人的形象化,这是诗人们从沉重的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重要意象。
(缝衣)
“捣衣”后面是浓浓的亲情,这种情况在《诗经》里也有,只是叫法不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七月》)七月天气慢慢转凉,九月就要做好给在外亲人过冬的衣物了。《诗经》里的“授衣”和唐宋诗词里的“捣衣”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寄托着思乡怀人的亲情。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吗?具体如何?
所谓捣衣,我小时候真的常见。那时的布多数是农户自产棉花自纺纱线自用古梭子织布机织成的叫做“家织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土布”。这种布线粗布厚,较硬实,缺少柔软感。而人们为防褶皱,还要在稀薄的浆糊水中漂洗一下,晒干后叠板正了,再用专门捣衣木杵轻轻均匀地棰打一阵,这样衣服就板正了!
------------------
推荐阅读:
48岁曾是摩托车的爱好者,现在有了汽车却少了以前的感觉,想再买一辆十万左右的机车,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吗?
双非一本学校考研能考上很好的重点学校吗,如果可以,现在大一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