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在农村是不是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答案是不一定都如此,不同地方,因为当地的丧葬风俗不一样,立碑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讲究双亲合葬,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以独葬为主,没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习俗。
1、双亲皆亡故才能知道立碑的来源及风俗
合葬是我国古时风俗,夫妻亡故后同穴安葬,称为合葬。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合葬风俗。《中国史稿》中有这样的叙述:
“在半坡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葬各一座。”
据历史学家考证,夫妇亡故后合葬的风俗,起源于西周时期,盛行于西汉中期。《礼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说的是孔子父母合葬。《汉书·卫青传》:“青薨,与平阳公主合葬。”西汉著名大将军卫青,与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夫妻关系。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我国民间先有出自东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民间影响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最终结果就是死后合葬之事。据考证,梁祝的传说及爱情故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唐初梁载言所编著的《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后来,各种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比如,南宋张津所著的《乾道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夫妻合葬风俗。
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意思是说,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
此语出自《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王实甫创作的剧本。后代文人多有引用,用来形容忠于爱情,生死不渝。后人又写作“生同衾死同穴”。
也正因为如此,民间形成了古代夫妻百年后“同穴”(合葬)习俗。在历史上还曾一度流行丈夫与妻、妾、子、女、兄弟等合葬的习俗,也有母子合葬的,现在我们还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这种古墓,时间是元代到朝代。比如,湘西南有七子墓,为异姓七兄弟合葬墓,还有龙氏母子墓等。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只讲究夫妻合葬,其他人合葬就比较少了。直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流行这种习俗。
夫妻的寿命有长有短,有亡故在前的,也有亡故在后的。夫妻一起亡故的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夫妻合葬,就是夫妻共同一墓穴,必须在夫妻均亡故之后,才能完成合葬,因此,立碑也要在夫妻均亡故之后的事了。夫妻之中,只要还有一人健在,当然也就不好立碑。
这就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的风俗形成的原因。
有的地方虽然把墓碑与寿材和寿服看成是一样的,通常在老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可以把材料准备好,甚至把碑的模子打磨出来,但忌讳刻字。这就与灵牌一样,可以准备牌子,但要到老人去世后才能把名字写上去,否则健在的老人认为是不吉利的事,还以为子女盼望他们早亡,他们心里肯定不高兴,也被旧时农村视为不孝的行为。
这种风俗习惯,现在的农村保持得相对完整一些,各种忌讳讲究也多一些,现在大多数人仍然还讲双亲都亡才能立碑。
当然,现在也有少数人为了图省事,提前立好碑的,只是把碑上的名字涂上不同的颜色,已故的人碑上的名字不涂色,或涂金色、黑色,而健在的人涂红色,还有的用红布将健在之人的名字用红布,或者其他东西遮起来。现在时代不同了,人思想开放多了,越来越不在乎生死之说了,也就没有什么可忌讳的了。
现在农村还有一些老人,担心自己离世后,子女不给他们立碑,在有生之年就让子女提前把碑制作好,并刻好名字,他们亲眼看过后才放心,但墓碑还是要等双亲都亡故后才能立。
现在城市居民大多安葬在公墓,即便夫妻同穴,有些公墓的墓穴和墓碑也事先准备好了,就等最后把名字写上去了,也就没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的说法了。
2、历史上民间从双亲合葬到双亲独丧的习俗演变
民间一些风俗的变化,往往是因为一种新的风俗出现后,旧的风俗受到冲击,在一些地方逐渐淡化,或者消亡。民间夫妻合葬风俗也是如此。
唐朝末期,进士出身、唐僖宗朝国师、掌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于广明中(公元880年),因黄巢起义破京城时离京出走,先是到昆仑山躲避战火,后来转辗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定居。
传说杨筠松从京城出走时,带走朝廷地理秘笈,到了虔州后,“用地理风水术行事于世”。以前只有朝廷才掌握的“地理风水术”,从此传到民间,各地民间便开始流传地理风水术。杨筠松也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堪舆形法理论祖师。
地理风水之说主要运用于阴宅和阳宅,即葬坟和建房。民间在还未流传地理风水的时候,不管是葬坟还是建房,就不用顾忌地理风水,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选择地址就可以了。比如说,夫妻合葬,因没有地理风水的束缚,先去世的一方葬在一个地方,后去世的一方与先前去世的葬在一起就可以了。民间流行地理风水的风俗后,葬坟就要讲究地理风水。
一般来说,先亡故之人的安葬,一般问题不大,后亡故之人的安葬,就要受到很多地理风水方面说法的束缚,主要一点就是“此年是否合山向”。如果去世之人那年“山向”不合,就不能够合葬在一起,只有另择地安葬。
也就是说,并不是说民间子女不想让双亲合葬,而是所谓的“风水禁忌”风俗,使他们不敢让双亲合葬。如此,在民间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等。也就是后来去世之人,如果因“山向”不合,或者在野外搭棚子停柩,或者暂时找一块地挖穴停柩(不盖土,上山搭棚子),民间俗称为“停厝”,等到“山向”相合的年份才进行合葬。
此种情况,有的要等上数年甚至十多年,往往要耗费一定的物力和人力。通常来说,只有比较宽裕的家庭才做得到。因此,这种情况,不仅要等双亲均去世后才能立碑,有的地方风俗,还要等到双亲合葬后才能立碑。
二是分。也就是双亲去世后,分别择墓地安葬,以后也不再进行合葬,这样就减少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免去很多麻烦。这样民间就出现了“南山葬父,北山葬母”或者“东山葬父,西山葬母”的现象。不要说合葬,就连双亲的坟地也不一定同在一处墓地。
民间也因此演变出多种说法。比如,农村俗语中有“葬父不如葬母”的说法。这句俗语很明显指双亲分开安葬,而且民间在对双亲墓地的选择上,更加重视母亲坟地的选择。
这些双亲分开葬的坟墓,一般不要等双亲皆亡故才能立碑,先去世的可先立碑,后去世的可后立碑。也就是说,即使双亲还有一人健在,也可以为亡故之人立碑。
有此种双亲分开安葬风俗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很少有双亲合葬的坟墓了(除非同时亡故),历史久远的夫妻合葬风俗,也在这些地方消失了。同样,这些地方也不再有“双亲皆亡故后才能立碑”的说法。
3、立碑有什么讲究
各地风俗不同立碑的讲究也不太一样。关于碑文方面的讲究,本账号在前段有多篇文字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主要介绍立碑的一些民俗讲究。
一、新亡故之墓三年不立碑
对新逝三年的老人,能不能立碑,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说,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一是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要么就在安葬老人的时候,把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之后最好不要乱动。这种立碑的方式,在农村称之为“立热碑”。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种方式省事。
二是不立碑是为了不动坟。有一些地方风俗,新坟砌好后,三年内忌讳动坟。立碑就会动坟了,因此,当地习俗认为也不能立碑。不过不同的地方对“三年内”的理解不同。有的地方在第三年上新坟的时候,要对新坟彻底进行一次整修和添新土,因此,这些地方认为第三年为“已满三年”可以立碑。有的地方则认为三年后才可立碑,不包括第三年。
三是三年为新坟的考验期。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新坟三年可以看到家里是否顺利,倘若家里诸事很顺利,就不要去立碑。主要是害怕立碑改变朝向,对家里不利。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不顺利,就要考虑问题出在哪里。过去农村有两种做法:一是考虑迁坟,二是通过立碑来改变朝向。
四是守孝期不能动坟。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立碑就要在坟上动土,守孝期内在坟头上动土,是对老人的大不敬。旧时,一些地方守孝三年内,要在墓碑旁搭建茅棚守墓,原因之一就是怕别人在坟头动土。
二、能否立其墓碑、立什么样的墓碑的讲究
旧时农村,人们与动物打交道多,把山的形状大多看成是动物形状,对山赋予了生命。石碑是一种坚硬之物,如果立在不恰当的地方,会影响“动物”的活动。比如,如果把墓碑立在“动物”嘴里,或者下巴处,就会影响它们嘴巴的张合以及进食。因此,有些地方可以立碑,有些地方不能立碑,甚至用石头砌坟都不允许。
过去我国农村传统墓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平板石碑,也称四方碑、圆头碑等,也就是一块长条形的石板;另一种是五角碑,即墓碑主体(不含墓墙)有屋顶中间的顶,两边上下各两个檐角。此种墓碑又称牌楼式碑、五合碑等。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墓碑,精雕细刻,样式繁多。
根据旧时农村把山形视为“动物”的观念,可能立碑的地方,有的地方只适合立平板碑,不适合立五角碑,有地方则随便立哪种碑皆可。
三、立碑的时间讲究
过去,农村立墓碑通常来说有约定俗成的时间,比如老人去世的祭日、清明节和寒衣节(十月初一),尤其是是清明节前后,人们认为,这段时间在给坟墓添土、立碑、植树等诸事,百无禁忌,但逢闰月年除外。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选择吉日立墓碑。
农村传统立碑的这些讲究,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而有一些则是出于对先人的尊重。对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我们要去伪存真,要科学地进行鉴别。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叔是地理先生,他说按古代的礼制,双亲都去世以后,还要再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古时候倘若父母过世,是需要回家守孝三年的,就算是官吏,也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满期后才能够回去接着做官。
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不一样,不要说南方北方、不同省份,即使是同一个县、同一个镇,做法都不一样。近年来,传统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不喜欢烦文缛节,也不再守孝三年,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双亲去世,该怎样立碑,有什么讲究呢?
1、有些地方采取夫妻分葬的方式,一人一墓,双亲各自立碑。现在没有了三年守孝期,子孙又嫌麻烦,所以一般是在亲人下葬时就立好墓碑,也有人在清明节祭祀那天立碑。
夫妻分葬,后人为了以后祭祀扫墓方便,可以将双亲的骨灰捡在一处,重新安葬。
2、大多数地方的习俗,采用夫妻合葬方式。因为中华文化,夫妻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生同衾死同穴”,立一个夫妻碑。
3、若父亲先去世,碑上可以先写上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可以一起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母亲还活着,名字写上墓碑忌讳。
(未亡人名字涂红)
4、在城里买墓地,各地公墓的规定不一样。如果是夫妻合墓的,有的公墓做法是: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名字先不刻,预留个位置,待她百年之后再刻上名字。
有的公墓,连母亲的名字也一块刻上,图省事,但这里是有讲究的。
亡父的名字要涂成金色,以表示尊敬;而母亲的名字要涂成红色,不要贴照片,也可以用红布把名字盖住。
刻墓碑也有讲究,“故、皇、先、显、妣、考”用法不当,是会闹笑话的。
双亲去世无论是土葬还是公墓,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最好尊重一下传统。“故、皇、先、显、妣、考”这些传统中常用字,很有必要了解与传承,若敷衍了事、潦潦草草,不敬畏鬼神,还不如将骨灰火化后直接随风消逝。
考和妣的用法
爸妈活着的时候叫父母,他们去世后,就不能再称作父母,碑上更不能直接写父亲母亲。
他们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
父亲去世后,也不能写亡父、父亲大人,要称先考、显考。如果在碑上直接就写,亡父某某某、父亲大人谁谁谁,是对父亲的不敬。
现代人不懂,比如有些墓碑直接就写“慈父X慈母X之墓”,落款儿子儿媳孙子。按传统来说,这种写法也不对。
母亲可以称为慈母、家慈、先慈,但父亲不能写为慈父,父亲要用“严”,家严、先严。
家严、慈母,是对父母生前的尊称,他们逝世后就应该称作先严、先慈。而墓碑就应该写“先考、先妣”;
在公墓上,你不按传统来,至少也要写“先父先母”;当然,你要写“爸爸妈妈、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之墓”,谁也不会管你。
如果死者的儿子儿媳全都不在了,由孙子立碑。则要加个“祖”字,先(显)祖考、先祖妣。
皇、先、显的用法与区别
①“先、显”的用法和区别
在农村,有些很古老的墓碑,顶端是“先考”。你一看就会知道,这是父亲去世了,儿子立的碑。同时,死者的父母长辈中,最少还有一个人活着;或者,他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孙子。
在死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世,他死了就只能叫先走。在这个家庭里面,还显示不出他,所以称为“先”。
如果亡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一个都没有了,他就是在家里面辈分最大,地位最尊贵。
同时,除了没有长辈外,他还有孙子辈,就写显示的“显”,显考。如果没有孙子辈,他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
妣是母亲,先妣也是亡者的公婆、父母中,至少有一位长辈还在世,称先妣。显妣和显考一样,都是长辈没了而且有孙子辈,就可以称“显”了。
显和先之分,上边没有老人了,下面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②“皇”字的用法
皇,就是大的意思,并不是只有皇家才能用。元朝有个皇帝叫元成宗,他规定皇字只能皇家使用,老百姓不能用,要改用“显”。
所以,明清的碑文基本上是“显考”。到了民国,皇帝被赶下台,民间的墓碑上“显考”“皇考”都有。
因此,皇与显基本可以通用,皇考、皇妣可以分别写作显考、显妣。
③“故”的用法
“故”的意思就最简单了,就是死、逝世、不在了的意思。其实这个字有点多余,比如“故显考”,“考”就表明父亲过世的意思,你再加个“故”字,显得重复多余。
其实立碑还有许多说法,例如墓碑有一般通用的格式,就像写作文一样;墓碑残破应及时处理;刻碑时,文字要准确无误,要用正楷书写;立碑人、子孙排列都很有讲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写在最后
中国人立碑,外国人也立碑。立碑是一种纪念,是一种尊敬,是传承和信仰,跟迷信无关。立碑是对逝者一生成就的肯定和记载,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给子孙后代看的。
因此,立碑就必须要有所讲究,碑文要清楚,准确,一目了然。中华传统传承了几百几千年,自有优点,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后代子孙面对祖先的墓碑,就会迷惑不解。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欢迎留言批评,互相学习进步!
(网络图片、侵删)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问题问的很对,只有父母双双去世才能立碑,有一方去世是不能立碑的,父母双双离世后,在墓碑上要刻上父母的名字,这也是对父母的敬孝,也是对后代人好找坟墓,单独立碑的也有,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大多数都是等双方去父母去世以后才立碑。
中华民族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对老人的丧葬也有讲究,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对老人的去世都要入土为安,只是规模不一样罢了。
我们国家对逝去的先人很重视,还特别设立一个清明节,设立清明节就是要祭奠祖先,不忘我们的根。
每到清明节来到时,人们纷纷来到先人的坟墓,手持鲜花,各种水果,糕点,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奠。
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禁止上坟烧纸,这也是保证森林的安全,防止火灾的发生。
我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清明上坟烧纸造成的,因此,民政,公安,林业,司法部门,对上坟烧纸严加管理是正确的。
那么这个石碑要怎么立呢?我们在上坟时,看见许多的石碑上刻着有故先妣ⅩXX和故先考ⅩXX。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故显妣和故显考。
“故”字好理解,就是已故了,去世了,离开人间了。“显”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尊称,表示生前地位显赫,在家族和当地当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妣”表示女性,是自己的母亲,奶奶,太奶。“考”表示男性,是自己的父亲,爷爷,太爷。
但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写父谁谁谁,母谁谁谁,然后在旁边刻上立碑儿孙的名字。
总结,我们对逝去的父母立碑,要等父母双方都去世了才能立,一方去世最好不要立碑,假设说一方去世立碑了,另一方去世还得重换碑,得不偿失。活着是夫妻,死了也要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是对先人的尊重。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在民间,为逝去的先人立碑是件特别严肃的事,由此也产生了不少的规矩,比如怎么立、立什么碑、什么时候立等等,这些都是有说法的,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立就什么时候立,也不是想怎么立都行。
大多数坟墓前都会有一筒碑,小辈们以前来表示对逝去长辈的思念和尊重,而在立碑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立碑时应该注意什么?父母之中,如果只亡故一个,能立碑吗?
关于这些,其实每个地方的规矩都不一样,因为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原因,形成了小不同,大相似的习惯,立碑也是同样。
那么,立碑有什么讲究呢?立碑是要等双亲都亡故才立,还是逝去其中一个就能立呢?
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些问题。
Ⅰ:立碑的时间
立碑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立的,有人说可以在父母亡故下葬时,连同碑一起立下。
您见过这样立碑的吗?从来没有,也没有这样的规矩。
一般情况下都是守孝三年,三年满,守孝期结束,然后立碑纪念。
守孝三年是大部分地方的规矩,也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一个传统,所以大多数地方都是三年后才能立碑。
但也有地方是一年满后立碑的,守孝分大守和小守,大守三年,小守一年。所以,这样在立碑上就有了区别,有的是小守过后就立,有的则是三年满才立。
但不管是守孝多久才立,都是要经过守孝后才立的,没有人去世后,下葬时就立碑的。
人刚去世,家里人守孝,现在不太重视这个问题了,要搁古代,直接搬到父母坟墓前住着守孝的人也有。
既然人尚在坟墓前守孝,又何立碑呢?别人到了这里,一看到守孝人,自然就明白这里面埋的是谁,根本不用打听也不用再看。
而守孝期满后,守孝人离开,人们路过这里,可以从碑文中看到这里埋的是谁,立碑人又是谁。
故,人刚逝去时不立碑,守孝长短有区别,有的是一年后立,有的是三年后立。
Ⅱ:双亲都亡故后才能立吗?
这个并不是这样的。但同时,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虽然是夫妻,但也不可能一起亡故,时间会有个早晚。但不管时间相隔多久,夫妻两个都去世后,是一定要埋在一起的,这是生前共枕,死后同穴。
合葬墓从古代的官方到民间都广泛存在,这不是个什么规矩,这是个风俗习惯。这样也方便以后孩子们纪念。
既然两个人不可能同时亡故,那么以谁去世时间来计算这个立碑时间呢?
比方说要守孝三年才立碑,那么母亲去世了,父亲还在世。三年守孝期满后,父亲仍然还在世,这个碑立不立呢?换过来也是同样。
其实,这里面的规矩更加多。
母亲先去世,是不管多少年都不立碑的,要等父亲去世后才立碑。也就是说,当母亲先去世后,就算三年孝满了,可是父亲还在人世,那么就不立碑。
等父亲去世,三年守孝期满再立。
可是,当父亲去世,三年守孝期满后,母亲尚在人世。这个碑是可以立的,但立碑时就已经刻上了是合葬墓。当然了,碑上不可能会刻合葬墓这样的字,只不过主碑文会写上。
比如双方都已经去世,主碑文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配妻刘氏之墓。
一看碑文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里埋的是一个在家里排行老三,姓王叫学堂的人,跟妻子的合葬墓。他妻子姓刘。
也有直接写出妻子名字的,比如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配妻刘氏讳桂兰之墓。
但假如是父亲去世了,母亲没去世,立碑怎么写?总不能把尚在人世的母亲给立在碑上吧?所以就有了空缺的方法,这在立碑上叫缺笔法。
也就是说,母亲名字这里先空着,它的格式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 之墓。
它中间是有空白的,等以后母亲去世了,再把母亲的名字给补上。
不过,虽然是有这样的缺笔法,但大多数人都会在母亲去世后才一起给父母立碑,先缺后补是可以的,但很少见。
Ⅲ:立碑有什么讲究
立碑的讲究非常多,比如碑多高、上面写谁的名字、立的时候得请谁等等,篇幅原因,我们只简单说一下前两项好了。
碑多高?逝去为阴,所以要阴数。古代对数字上有讲究,单为阳,双为阴。单为天,双为地。所以,我们看古代皇宫的宫殿台阶都是单数,这是天数,是阳数。
宫殿是给活人走的地方,而立碑是给逝去人立的,所以要是阴数。阴数也就是二、四、六、八这样的。
这里讲究一辈比一辈高。比如爷爷的碑是一米二,那父母的碑则是一米四。
数高,但从阴数算起,所以并不是高了就是大。
在立碑时上面要写谁的名字?首先,家里儿女中,女儿不入碑文。也就是小辈女眷不能出现在碑文里,全都是男性后人。
开始是儿子一排、然后是侄子一排、后面是孙子一排……如此向后推着排。名字从左向右依次排小。比如大儿子在最上排最左边,然后向右是老二,老三。
下面一排是侄子中最大的在最左。再向下孙子中最大的在左小,所以仅从最左边,我们就能看出嫡子嫡孙。
立碑的讲究非常复杂,很多农村老人知道这些规矩,年轻人则已经不太清楚。黑嫂对这些有兴趣,所以特意跟村里老人了解过这些。
年轻人不在意这个,有人说这些是糟粕。但这个黑嫂是不同意的。立碑并不是农村专有,城市也立碑。立碑更不是我国独有,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立碑纪念的习惯和风俗。
如此一项纪念的活动,怎么会成为糟粕呢?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您认为呢?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双亲都亡后在最后一个老人三年满后才可以立碑。
立碑留传是为了让后辈们不忘先辈们的丰功伟绩,让后辈们记住先祖的名讳,以免冲了先祖的名讳。现如今大多数埋
的都是公墓,如果你不立碑留记那上错坟的大有人在,肯定闹出多少笑话,如果立碑留记就一目了然了。
现如今刻碑都是阴刻。立碑讲究的是一辈比一辈高,基本上是阴数,一米四,一米六,一米八,一辈比一辈高。如果你爷爷立的是一米四,那么你父母就要立一米六的。
立碑要立正不能东倒西歪,不能立倒头碑,也不能立仰头碑。只有碑立的正后辈才能兴旺发达,否则将不吉。
立碑是做为儿女们的一番孝意,有的是父母双亡三年满立碑的,也有清明或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或是十月一寒食节,还有在老人去世多年的忌日立碑的。不管什么时候立碑,都是儿女们的一番美德,只能让人尊敬而不是让人耻笑。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