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19世纪的风光没了!能够打赢马岛战争的撒切尔夫人也走了!最后唯一能够镇得住英联邦的伊丽莎白二世也走了!查尔斯三世登基以来,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都在蠢蠢欲动,“大英帝国”自谋多福吧!
▍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当年的英国有两个致命的缺陷,那是英国的两个“阿喀琉斯之踵”,难以克服。
1、缺陷之一:国土面积小,人口少
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定不能忽略:一是面积大、资源多,二是人口多。如果这两个条件完成不了,只能是一时的崛起,算是大号的“昙花一现”。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两部分讲。
(1)英国的崛起
很多人看到上一段,就会发出质疑,英国人口早期也不多啊,如何成为王者的?
英国成为王者,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成为了数一数二的海权大国,二是殖民地的大量获得,三是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早期,靠海洋发家的先后有这么几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成为海洋大国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海上贸易,可以为国家增加很多财富。同时,可以到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建立殖民地,进行资源掠夺。
海上的王者早期是利比里亚半岛的俩兄弟:葡萄牙和西班牙。
他们到处开展海洋业务,并四处拓展殖民地。迄今为止,南美还有很多的国家说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这是两个小国曾经辉煌的印记。
葡萄牙国小,成不了大事。
至于西班牙,在1588年和新崛起的海洋新锐英国干了一仗,所谓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打成了渣!伊丽莎白一世名扬海内外。
英国的殖民地计划,开始大力发展,非洲大陆、北美大陆成了英国人非常注重的地方。
从这可以看出,英国成为海洋新锐后,很重视海军建设。
干败了西班牙后,英国一扭头,发现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发展挺猛,吃着火锅唱着歌,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八匹马也赶不上。
怎么办?揍他丫的!
因为当时的荷兰重视经济,军事实力也不咋地。
1652年,英荷战争爆发,英国把荷兰揍得哭天喊地,被迫同意了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
你来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会对谁好处更大?当然是英国了。
从这之后,能和英国一较长短的另有其国了,西班牙、荷兰注定是英国的背景布。
那英国是如何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呢?
君王的作用还是不小的,比如伊莉莎白一世,比如乔治三世,比如后来的维多利亚一世,这些优秀的君主,造就了英国文化的繁荣,他们也重视科技人才,这让英国更早完成了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因为工业化的高度发展,迅速成为了欧洲的领头羊。
成了欧洲的领头羊,工业化先进,军事工业也是首屈一指,就此纵横全球,最终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
(2)英国的软肋:面积小,人口少
英国成为了世界的霸主,风头一时无两,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绝对的世界老大。
但是,工业化只能领先一个阶段,当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起来后,这个优势就没了。而海权大国的基础也是船舶工业和军事工业在支撑,所以,后来优势也没了。
靠殖民地支撑起大英帝国,这就是个伪命题,过会讲!
同样工业化水平相当的两个国家,面积大、资源多将会减少成本;人口多的国家会有源源不断的工人,并产生大量的人才;人口多,会创造大量的需求。
而恰好,德国、法国、美国,甚至后来的苏联,都追上了英国的工业化水平。
于是,英国被超越、被代替就是时间问题,特别是俄国和美国,一定会超过英国,因为人口多、资源多。
所以,有人说英国衰落是“舵没掌好”,这纯粹是扯淡!
英国没有长期成为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
如果英国是在大陆,能够不断蚕食周边领土,成为一个人口多、面积大、资源多的大国,那么长期成为霸主是有可能的。但他们是孤悬海外的小岛,显得身板太弱,不足以支撑长期成为王者。
和英国条件一样的就是亚洲的日本,可以富裕,但绝对很难成为世界王者,也许可以短期领先一步,但很难长期挺立潮头。所以,日本曾经想鲸吞中国,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阴谋并未得逞。
具备人口多、资源多、面积大的条件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甚至,伊朗都算,但英国不具备这个条件。
有人说了,殖民地不算吗?英国的殖民地很多的。
这个不能算,我们继续聊。
2、英国曾经的致命缺陷二:散落在各大陆的殖民地并不好控制
(1)殖民地,不可承受之重
什么是殖民地?没有完全的控制,只是控制了这个国家的高层,按住了这个国家的脊梁。
英国曾经的军事、经济出众,在非洲大陆、亚洲大陆、美洲大陆驰骋,把打输了的国家按在地上,使劲摩擦,让其叫“爸爸”!
那些落后的国家,出于活命,认贼作父,屈从于英国。但,这不是英国人自己完全控制的,这充其量就是英国的外挂设备。
因为英国的殖民地存在,大家伙一起努力,像充气球一样,让英格兰大不列颠王国显得无比的强大,但那不是真正的强壮,那是虚胖。
那么多的殖民地,英国人得面对三个问题:
一是,殖民地国家被周边欺负了,有内战了,英国人管还是不管?
二是,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英国管还是不管?
三是,殖民地国家有人起义造反了,英国管还是不管?
结果说明,英国人早期是管的,后来就管不动了,特别是1900年之后。
英国人“帮助”殖民地国家搞基础建设,如此一来,英国人的所得就会减少。比如在印度大修铁路、大建工厂等等。
但我们得知道,印度是英国的优质殖民地,被誉为“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但英国的殖民地各个像印度一样吗?也不是。
因此,帮殖民地发展经济,真心不易。
殖民地国家面对战争,英国人还得出头。
比如,1899年发生在南非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为了打赢战争,英国在三年间派去了45万人,其中,英国正规军就高达25.6万人,英国志愿军为10.9万,南非本地的殖民地军队为5.3万,除此之外,还从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招来3.1万。总共花费了2.2亿英镑,换算成当时的白银为14.5亿两白银。
一个布尔战争,竟然将大英帝国的国库耗空了。
从布尔战争后起,英国本土有人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派人出去打仗,搭上人、钱,值不值得?
那时的人有这种问题也不怪,因为殖民地独立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了。
(2)英国的选择,是百姓的选择
一战,英国损失不小,维持殖民体系越来越不容易。
一句话,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有一天终将会离去!
二战后,英国其实有两种选择。
一是:继续拖着“病躯”,勒紧裤腰带,强行维持殖民体系,有人起义造反,就派人灭他们;殖民地国家有困难,英国伸手帮助;殖民地国家有战争,英国人再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和苏联同意,不干扰!
坚持这种策略,甚至可以和美国谈判,让他们不要在欧洲待着了,英国和法国携手控制欧洲。
但是,英国敢做这个选择吗?苏联靠英国能镇住?德国虽然败了,短时间封印,会不会几十年后又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二是:英国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斩断经济和军事的直接资助。英国轻装上阵,一路前进。代价是,英国的块头变小了。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选择是后者,这不是哪一个政客完全决定的,这是大势所趋。
殖民地独立的风潮已经起了,而且美国和苏联还是支持者,英国根本没有能力维持殖民体系了,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不足以维持。
没有了殖民地土地和人口的支撑,英国就是个发达的国家,和“强大”二字无缘了。但是,英国如果坚持殖民体系,那就是个虚弱的大胖子,到头来,殖民地可能丢了,连英伦三岛都可能分崩离析。
有一种爱,就叫放手!
本身,将散落在各地的殖民地完全管理起来就是个难事,这里面有文化、地域、种族等等难题,他们不像围着自己土地周边逐渐扩展的,时间一长,就会成了自己的延伸的“手和脚”。
新时代下,美国那样的软控制,可能才是正确“殖民”的方式,承认你的独立,但在政治和经济上影响对方,真要有大问题,美国可以坐视不理:关我屁事?俺没有义务!
不聊了,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英国的衰落是必然,因为有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土地面积小、人口少;二是殖民地太多,纷纷要独立,英国人不堪重负,只有放弃殖民地,让他们自行发展。
其实,英国主动交出王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新的形势下,他们没有能力坐那个王座!
▍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我要说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的英国衰落了、不行了等等。其实英国的衰落那是跟自己比的,毕竟从以前“日不落帝国”的神坛上跌落了下来。
目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稳稳的大国、稳稳的强国,也是联合国五常之一。
如果知道一点英国的人都应该知道:英国在科技上、影响力上、经济上都是有点厉害的,例如:英国的很多高科技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响当当的存在——葛兰素史克的公司、ARM高科技芯片制造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制造公司等等。
英国如今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变成现在的局限在英伦三岛之国,这里面当然有实力的大幅下滑、美国人的崛起导致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普通老百姓选择了这种生活状态而已。
英国这个国家估计是我们近代最熟悉的外国列强之一了,没办法:1840年砸开大清朝大门的国家就是英国。
抛开其他的问题不谈的话,英国虽然砸开了大清朝的大门、同时也为大清朝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英国人让大清朝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原来外面的人如此之强。
很多人都在好奇一个事情:英国是怎么在近代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呢?有些人觉得英国是靠抢夺殖民地的资源、对外殖民强大起来的。其实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往往只有自己先强大、才能去对外殖民和侵略的。
英国能够快速崛起只靠三样东西:
一是,文艺复兴让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了出来吗,从而解放了思想、人性的回归导致了科技的巨大发展;
二是,科技的进步产生了近代科技最伟大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工业革命到来了;
三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又反过来改变了原本落后的生产关系。
公元1688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这一年在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权利宣言》出现了。
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家大事情,国王说了就不算了,变成了大家一起商量和讨论决定了——议会诞生了。这件事情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为人类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理国家的模式。
从此以后,英国在近代就快速崛起、快速强大起来,同时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强悍的国家。这种强悍不单单是武力的强悍,还有科技、文化、影响力的综合加持——这跟过去成吉思汗的元帝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英国人工业革命的巨大科技优势、然后又通过改变生产关系的红利加持,一跃成为了近代地球上的第一个事实上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国。近代的英国曾一度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统治了一个时代。
在英国国力最为鼎盛的时候,统治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米字旗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日不落帝国”诞生了。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强国都被英国人揍过,例如:西班牙、法兰西、沙俄,以及当年还在襁褓之中的美利坚。英国人当年直接打到了华盛顿,一把火把美国人的白宫都给烧了。
不过俗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事无常那是大肠包小肠。二战以后,英国的江湖地位被美国人取代了,自己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如今的英国基本上就安稳地住在了英伦三岛之上。如今的英国领土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6600万人左右。这与当年势力范围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4亿人口的“日不落”时期的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很多人说过一句话:如今的英国人也只剩下喝茶、品酒、看风景,然后跟着美国人后面找寻一下存在感了。
那么英国到底是怎么从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变成现在只能在英伦三岛之上喝茶、品酒、看风景的呢?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三个本质原因。
前面分析过了,英国人在近代靠着思想、科技、治理模式以及对外殖民的加持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种状态其实一直持续到了一战以后都是这样,虽然在一战中英国的损失也比较大,但是英国的国际地位、江湖影响力、海外殖民地还是在的。
英国人跌下神坛应该是二战期间以及二战以后的事情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二战让英国的实力消耗非常的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英国的本土没有变成主要的战场,可是英国的本土遭到了德国人持续好几年的轰炸——英伦大空战。
英国人在二战期间总体上是打不过德国的,于是丘吉尔就开始不断地给罗斯福发电报、打电话,甚至多次往华盛顿去谈判。这些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需要美国人的援助和输血。
天下根本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人虽然通过了租借法案给英国送去了巨量的援助。当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在二战期间一共援助了盟军500亿美元左右,其中60%援助给了英国。
美国人乘机开始积极地抢占英国人的海外利益、海外殖民地或者逼迫英国人放弃海外殖民地等等。美国人在近代以后一贯的主张是:门户开放、大家一起做生意的政策,对海外殖民的兴趣并不大。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美国人错过了第一波海外殖民的大潮,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对策而已。
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的江湖地位总体上还是基本可以的,也基本能够与苏联、美国达到平起平坐的状态。
大家只要看看:二战期间一系列影响世界格局的会议就知道了,丘吉尔基本上还是能和斯大林、罗斯福进行博弈的,例如:在决定联合国五常人选的时候,英国就把法国拉了进来。
不过当二战打完以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根据历史潮流都选择独立了。在没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的情况下,英国也就必然成为不了“日不落帝国”了。
第二个原因:美国人的快速崛起取代了英国人在世界上的江湖地位
美国是一个神奇而让人无语的国家。从1787年费城立宪会议后真正地形成一个国家开始,只用了短短107年的时间,在1894年就一举超越了当时的英国成为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第一的国家。
后来用了短短19年的时间,在1913年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以上,比英德法日4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
不过后来的美国碰到了经济大萧条的问题,在二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美国人都以挽救经济、倒卖物资、想办法解决国内的生产过剩问题为主要任务。
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美国人在正式参战以前大发战争财、倒卖武器物资给德、日法西斯的由来了。
既然美国人当时可以做生意赚钱、本土又远离二战的主战场,于是乎在美国国内就出现了强大的“孤立主义”的思潮了。
尽管罗斯福在国会、在各种场合大力疾呼美国人应该参战、应该主动出击、这是一次让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等等。
可是当时的美国民众、美国国会根本就不理睬罗斯福的主张,那么罗斯福也就没啥好办法了——他说了也不算。
可是一切的局面在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改变了——日本人主动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这一下子可算是正中了罗斯福的下怀了,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美国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就宣布:全面对日宣战了。
此后,美国人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开始生产了无数的物资、无数的武器装备;同时无数的美国大兵们也昂首迈入了二战的各个战场了。
往后美国人靠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强大的科技实力、强大的战斗力,不单单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败了日本、还给盟国提供了天量的援助,美国人的势力也从美洲大陆走向了全世界了。
二战以后,美国人无论是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军事实力或者是思想、文化、科技的综合影响力都极大地超越了英国。
说白了就是: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国家衰落了而是另外一个国家太厉害了,显得自己衰落了而已,例如:二战后美国和英国的故事。
第三个原因:英国的普通老百姓选择了自己今天的状态
前面分析过了,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人的江湖地位还是可以的、还是不错的,基本能够与苏联和美国进行有效的博弈的。
二战结束以后,虽然英国人的实力有所衰落可是当时的丘吉尔依然是有着一个超级大国梦的。当时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国的国际地位以及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
当时丘吉尔的政策是:英国不但要和苏联正面对抗,还要和美国争夺欧洲的主导权。
丘吉尔当时的方案有两种:
一是,丘吉尔当时积极鼓动西方阵营去进攻苏联。根据后来的解密资料发现:丘吉尔曾经命令英国武装力量联合参谋部制定了名叫“不可思议的行动”的计划。
这个计划里面透露:英国人准备将使用英美联军、英国装备训练的波兰流亡军队,再从二战德军老兵中招募至少10万军队进攻苏联。
大家应该还知道一个事实:1946年3月5日,丘吉尔还跑到美国去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鼓动美苏之间进行对抗。
其实丘吉尔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美、苏之间如果真打起来的话,两败俱伤之下——西方阵营里面英国人就是最强的那个国家了。
二是,丘吉尔当时积极联络法国,准备跟法国建立所谓的“军事同盟”。换言之,只要英国人愿意继续出钱出人,法国不介意“捧”英国为盟主,在英国带领下和苏联在欧洲展开全面对抗。
如果英国人和法国人联手,表现出欧洲事务由欧洲人自己解决,那么美国很难有介入欧洲事务的借口;而为了防止欧洲整个落入红色苏联之手,最后,美国也依然会出面资助英国和法国。
说白了就是:二战刚结束以后的时候,英国人还是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虽然不一定能恢复到当年“日不落帝国”时期的状态,起码不想被困守在英伦三岛之上的。
可是后来的事情出现了重大的反转了: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战时内阁也就必须解散了——丘吉尔也就辞职了,英国将举行新的大选。
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自己在战争中的功劳,丘吉尔认为自己一定能顺利当选的。可是丘吉尔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艾德礼当选成为了英国的新首相。
艾德礼上来以后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积极主张英国放弃大国地位,放弃大国责任,不再继续为了殖民地花一毛钱,把所有精力和资源都用在提高本土国民生活水平上来。
二是,艾德礼明确表示英国愿意奉美国为盟主,英国人不准备跟美苏两国一决高下了。
艾德礼干的这两件事情也是当初他自己竞选时诺言和主张的兑现。
说到底就是:二战结束以后的英国老百姓只关心餐桌上有没有牛排,下午茶有没有牛奶,去酒吧有没有威士忌,去医院有没有医疗保险、上学免不免费、有没有大房子住……
于是乎,英国普通老百姓抛弃了准备继续带领他们当”日不落帝国“的丘吉尔,而选择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艾德礼。
总之一句话,英国之所以从”日不落帝国“变成了如今的英国,主要有三个原因:二战消耗了英国的实力;美国的崛起和强大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最后一点就是:英国人自己选择了如今的生活状态。
写在最后:英国到底有没有衰落呢?
我个人还是认为,英国确实衰落了,但是参照物是曾经的自己,如果英国跟其他国家比起来的话,衰落两个字实在是谈不上。
如今英国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地位以及军事实力总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来看的话,英国还是一个稳稳的发达国家、军事大国、科技强国。
最后我想说,英国人在历史上曾经还是给人类做出过一点“小小的贡献”的,例如:议会制的发明、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另外英国还给人类贡献了很多无比伟大的科学家,例如: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达尔文的进化论、号称“交流电之父”的法拉第、近代化学之父约翰.道尔顿等等。
也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对衰落和强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义和看法。不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劝大家还是少一点的宏大叙事、更多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国的衰落是英国老百姓的选择。
事实上在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确实是面临两条路线的选择。
第一条就是丘吉尔主张的为了维护英国国际地位以及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英国不但要和苏联正面对抗,还要和美国争夺欧洲的主导权。
事实上在当时法国是很愿意在英国的带领下由英法两国单独维护“自由欧洲”,因为相比没有什么殖民地的美国和苏联,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帝国有太多的殖民地需要维护。
换言之,只要英国人愿意继续出钱出人,法国不介意“捧”英国为盟主,在英国带领下和苏联在欧洲展开全面对抗。
如果英国人和法国人联手,表现出欧洲事务由欧洲人自己解决,那么美国很难有介入欧洲事务的借口;而为了防止欧洲整个落入红色苏联之手,最后,美国也依然会出面资助英国和法国。
对,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还勉强保住了世界性帝国的地位一样。
但是走这一条路先就需要英国先付出,就像是做生意,英国必须先出钱给自己投一个天使轮,才能让美国这个大金主相信英国有能力有实力有信心自己保卫欧洲。
这也意味着英国老百姓要在二战结束后接续“勒紧裤腰带”,继续忍受粮食配给制度,忍受相比战前已经降低很多的生活水准。
第二条就是艾德礼所主张的放弃大国地位,放弃大国责任,不再继续为了殖民地花一毛钱,把所有精力和资源都用在提高本土国民生活水平上来。
结果最终英国本土老百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艾德礼所主张的道路,丘吉尔所主张的大国地位,大国责任,继续牺牲那一套被英国老百姓完全抛弃了。就连英国保守党自己后来总结都认为丘吉尔主张“大国责任,继续牺牲和奉献”是战后保守党最烂的精选主张,没有之一。
所以,打赢了二战的英雄丘吉尔被英国老百姓抛弃了,他们选择了艾德礼,而艾德礼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美国拉进北大西洋公约,明确表示英国愿意奉美国为盟主。
说到底,英国之所以二战后丢掉大国地位,本质上是英国老百姓在经历了一战、二战后,国民的心气和士气已经彻底涣散了,没有人再为几千公里外的英属印度感到骄傲和自号,没有英国人愿意为维持英国大国地位再多花一个便士。
二战结束后的英国老百姓只关心餐桌上有没有牛排,下午茶有没有牛奶,去酒吧有没有威士忌,去医院有没有医疗保险。
至于其他的饿,抱歉,英国本土的老百姓不关心,不在乎,无所谓。
▍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国为什么衰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三个外因:失去了市场、搞坏了金融、跟错了老大。
一、英国想重回巅峰不可能,做个强国还是有资本的
巅峰时期的英国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他们把米字旗插遍了世界,赢得“日不落”的名声。
大约在一战前,他们就开始衰落了,原因很多,主要是他们的体量太小,不足以支撑起全球殖民的战略。
这天气
英国也知道自己没办法支撑下去,所以在一些做法上进行了改变。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他们打赢了,但他们没有完全殖民大清,而是逼着大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通商,勒索了大量金钱,并窃取了中国领土香港。
这是英国政策改变的标志:不再大量占领,而是占据一个要点进行控制。后来在非洲的“布尔战争”,英国也是这样处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以后,英国彻底不行了,他们向美国借了很多钱,不得不把自己以前占领的殖民地向美国开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根本没有力量打,只能指望美国。为了让美国加入,英国让出了“大西洋权利”,在“大西洋宪章”中明确承诺:处理大西洋问题,要经过美国。
大西洋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合伙把英国力量从苏伊士运河赶走,英国力量被锁定在欧洲沿海一带,这时候的英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欧洲强国”,没有了“日不落”的光辉。
1982年,英国在遥远的阿根廷附近和阿根廷打了一场“马岛战争”,可以说,这是“帝国”最后的辉煌。这场战争,英国打赢了,但他们除了保住了“马岛”,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得到。
糟糕的经济状况还是那样糟糕、工会此起彼伏的罢工还是一样地持续;带领英国打赢战争的撒切尔夫人黯然下台。
随后,英国只能蜗居在岛上,一面处理北爱尔兰、苏格兰闹分裂的问题,一面想方设法搞钱,以维持国内不断变坏的经济形势。
北爱尔兰不消停
进入新世纪后,英国内部北爱尔兰闹分裂的问题有所平息,但苏格兰问题依然如故,又多出“威尔士”想独立的苗头;经济上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还因为“脱欧”和“新冠疫情”彻底点燃矛盾。
实际上,英国想重回巅峰是不可能的;但好好经营,做一个地区性的大国还是有资本的,毕竟“祖上”曾经那么阔。
英国做一个地区性大国的资本很多,主要有:政治影响力、资源丰富、先进工业不少、教育优势巨大。
首先,现代西方基本以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模式为范本,建立自己的政治模式;所以,英国在西方的政治影响还是很大的。
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人玩政治的时间也非常长,很多复杂问题,他们总能找到奇怪的方法去解决,比如:在其他地区埋雷,延续英国的影响。所以,英国被世界赐名为“搅屎棍”。
其次,英国是欧洲国家中资源最丰富、最全面的国家(俄罗斯除外)。英国东边的北海,既有巨量的石油,又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因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寒流在此交汇。
英伦三岛上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比欧洲大陆上的还多(东欧除外);关键是英国这些资源非常全面、均衡,矿石、煤炭、森林、农产品,什么都有。
第三,英国虽然在二战后彻底丢掉世界霸主地位,但国内优质的工业还是不少的。比如汽车,都知道奔驰、宝马,但说到好车、豪车,公认的还是英国的宾利、劳斯莱斯等。
开在路上谁也不敢碰的车
航空业方面,英国在世界上妥妥的第一梯队,他们自己可以独立建造先进战斗机;欧洲的骄傲“空客”公司,离不开英国;“罗罗公司”的控制系统世界著名。
第四,英国的教育资源还是不错的,他们的大学教育历史悠久。现在,中国留学生是英国一笔巨大的收入。据说,有的大学某些专业,几乎清一色中国学生。
所以,英国要是好好经营,重回巅峰的可能性不大,但做一个地区性大国,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还是个“有核国家”、联合国五常。
二、什么叫“失去了市场”
但是,英国为什么混成现在这个鬼样子,一年三换首相,不得已让印度人来当领导?主要是经济问题,因为英国失去了世界的市场,让他们的资源、产业优势发挥不出来。
英国大学又多又强,建筑古风满满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就是欧洲、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处理好与这三个市场的关系,把双边贸易做起来,国家的经济想不好都难。
比如日本,就是和英国差不多的岛国,他们还没有英国那样的资源禀赋。但日本在这三个市场都有不小的份额,所以日本的经济一直不错。
英国却有点“傲慢”,他们只和美国搞关系,被美国几句“特殊关系”忽悠得不分东西南北。
但问题是,英国的优势产业也是美国的优势,即使美国让他们充分进入,也没有多少贸易量;何况到现在为止,美国还在限制英国进入,保护自己的产业。
英国有点看不起欧洲大陆,在他们眼里,欧洲大陆没有英国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是欧洲列强的带头人。
法德友谊,不管英国
所以在欧盟内部,英国处处耍威风,非要保持自己货币的独立地位;在责任方面,英国又很保守,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要保持英国的特色。
这样的态度,英国当然得不到欧盟国家的认同,所以他们在欧盟里非常不舒服;欧盟的带头大哥法国、德国经常开会处理问题,把英国晾在一边。
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英国在2016年公投脱欧了。也就是说,英国不要欧盟国家的身份,那么在欧盟这个市场,英国只能以域外国家的身份加入,和欧洲其他国家比,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英国和中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平稳,但英国和美国有“特殊关系”,他们不得不按照美国的意见行事。本来英国很多产业在中国很有市场,但他们没法进入,这是美国给他们选择的。
失去了“世界三大市场”,英国作为一个以“自由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怎么可能搞好自己的经济。
三、何谓“搞坏了金融”
英国还有个杀手锏,就是英国的“金融业”。世界上的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业必然厉害,因为一开始发展是原始的“资本积累”,接着是对外贸易,赚更多的钱。
这两方面都是有天花板的,毕竟世界只有这么大,需要的贸易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所以,等贸易不能支持大国发展时,迁出一定的“落后工业”,大力发展金融业就是发展的必然。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只有美国的纽交所、英国的伦敦交易所和中国的香港;其他国家的资本交易都是区域性的,不能影响全世界。
伦敦金融城,英国的地标
英国早期的金融连美国都受其控制;美元的诞生,还是英国一帮金融资本家设计的,他们打下了林肯发行的“绿币”,设计了美元现在的体系。
当英国人大玩“钱生钱”的金融游戏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发展起来,他们要在世界争夺更多的地盘。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既打下了英国的霸主地位,也打落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这是英国控制不了的,他们体量太小。
不发展“避实就虚”的金融,国家财富就在天花板上不能突破;发展金融、减少实体工业,不可避免让自己的“硬实力”空心化。英国的命运就是这么“纠结、悲催”。
大势已去了,没有用
美国当上了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英国的金融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想和美国争夺是不可能的;连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都跑到美国去了。
总之,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人想通过金融业发展是不可能的了。实业打不开市场,金融业被美国压制,英国怎么可能不衰退。
四、这个老大“不是个好东西”
实事求是讲,美国对英国挺狠的。英国退出欧盟后,最想得到美国的帮助,只要美国和英国达成新的“自贸协议”,困扰英国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所以,卡梅伦因“脱欧”辞职后,继任的特蕾莎·梅和后来的约翰逊,都以“完成脱欧”程序、和美国达成“自贸协议”为主要目的。
英国也曾收拾美国
但美国就是不给英国这个协议,一方面,英国想保护自己的市场,他们已经非常困难了;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很多领域打进英国市场。
两个国家同床异梦,都想从对方身上捞到好处,这个贸易谈判就没办法进行。区别就是:英国急得火烧眉毛;美国好整以暇地稳坐钓鱼台,一点不急。
特蕾莎·梅干了几年,没有什么成果,不得不流着眼泪下台;换上比较能干的约翰逊。约翰逊到底带着英国脱欧了,但他想要的“英美自贸协议”一点进展也没有。
为了让美国通过协议,约翰逊在全方位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希望以此来感动美国。比如:美国打压华为时,约翰逊从心里是不认可的,但他还是在英国禁掉了华为。
约翰逊含泪禁华为
特别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想给大国更大的压力,英国不惜出卖“杭康”,唤醒在“杭康”培养多年的马仔,大搞“黑暴”。
应该说,英国是下血本了,因为“杭康”是可以让他们捞钱的最后一个海外宝地,如果失去了,英国的损失不是一般的大。
结果,英国果然失去了在“杭康”捞钱的地位,他们还差点因为配合美国打压华为,把汇丰银行搭进去。
英国如此的付出,的确感动了特朗普,“英美自贸协议”眼看着就要成功了,谁知道特朗普下台了。继任的拜登一上台就表明:不考虑签署新的自贸协定。
拜登狡猾狡猾的
约翰逊的心在流血,但他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再次无底线配合拜登的欧洲政策,在乌克兰问题上替美国冲锋陷阵。约翰逊希望再次感动美国、感动拜登。
但是,一点用都没有,美国自己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拜登根本不理会约翰逊的“好意”;英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一路下滑。
这时的约翰逊也没有办法了,他急躁、生气,很多场合下频频失态,还爆出了道德丑闻;内阁也离心离德,大臣们纷纷辞职。
再呆在台上已经没有意义了,约翰逊辞职了事;接班的特拉斯更奇葩,按照普京的说法:这个姑娘脑子有点不正常。
普京总是这么耿直
特拉斯一上台就要给富人减税,她认为富人钱多了,消费就起来了。谁知道,她的政策一宣布,英镑狂跌、股市狂跌,英国一下子损失几千亿美元。
经济没有救起来,反而雪上加霜,特拉斯脑子再不好使也知道:该辞职了。当了45天首相,创下许多记录,特拉斯辞职了。接着上台的是印度裔帅小伙苏纳克。
无论如何,苏纳克都创造了历史:他是最保守的英国第一位非白人首相;他是英国原殖民地人,创造了印度“反向殖民”的历史。当然,苏纳克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英国新首相苏纳克
实际上,不管是撒切尔夫人、布莱尔,还是卡梅伦、特蕾莎·梅、约翰逊,他们的能力还是有的。
但英国到了没法救的地步,谁上台都难有作为。
落日余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