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李广利军事才华一般,能力差不多和公孙敖类似。比卫青霍去病差太多,即便和李广程不时比也差一个级别。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李广利与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外戚,汉武帝又乐于玩造星工程的游戏,因此卫青霍去病接连去世后汉武帝就把目光放到了李广利的身上,为了能把李广利培养成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星,汉武帝也是花了大价钱的。这位被领导选中的人军事能力如何呢?看看他带队的几场战争就知道了。
李广利第一次出征是在公元前104年,这场战争的目标是到贰师城夺取良马,因此李广利被称为“贰师将军”。现在看来这个称号有点儿戏,但是当时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叫得上号的官职外,很多将军的名号都是用目标城池的名字命名的。
说完了名头的由来,现在我们看看李广利这次出征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已经登基36年了,这36年中至少有26年兵戈不断,这时的汉朝虽说早已扬威漠北,但是国内已经出现缺兵少马的情况。并且在汉武帝心中西域小国不需要大军压境,因此李广利只得到“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也就是说正规军是六千骑兵,其余几万人都是各个州县的地痞流氓。拿出这样一支军队给李广利,不知是汉武帝对汉朝的名号太有信心,还是对李广利的军事能力太有信心。
除了几万没有上过战场的杂牌军,汉武帝也低估了沿途消耗。出征大宛的路上一片荒凉,因此极少能得到补给,并且路程太远后勤供给同样困难,因此李广利只能带着几万人勒紧肚皮。可是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作用并不大,最后到达大宛东部的郁成地区时已经出现“士财有数千,皆饥罢”的情况,攻打郁成时又遇到顽强抵抗,史料中说“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在这种情况下强攻是不理智的,李广利也很聪明的选择保存实力,最终就是这场历时两年的战争无功而返。
这样的战果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暴怒,这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接受不了李广利如此窝囊的打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战报。于是他命令士兵死守玉门关,并说李广利若是敢入关直接斩首。李广利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一直在敦煌呆了一年半也不敢回去,最后还是汉武帝想要找回场子,李广利才有第二次出征大宛的机会。
这次汉武帝也意识到补给的严重性,于是给了李广利更多的囚徒、不良少年、地痞流氓,再加上正规军共有六万人。除了私自携带的粮食,他们还有“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在这样的阵容下,西域诸个小国望风而降,就是上次威风八面的大宛国王也被国中的贵族杀了,大宛也彻底臣服在汉朝脚下。总体而言这场战争李广利并没有遇到什么激烈抵抗,也顺利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但是从结果看依然是惨胜,因为到达大宛城下的时候,当初一起走出敦煌的六万人就剩下三万人了。
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还算得上可圈可点,第一次由于补给等原因无功而返,第二次在汉朝天朝上国的威慑下终于完成任务。虽说军事能力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比还差一大截,但也不是完全荒唐胡闹之人。接下来李广利还有三次与匈奴的战争,贰师将军成绩如何呢?
第一次开局不错,李广利带领三万人从酒泉出发,在天山遇到了匈奴右贤王,并且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可是在一片大好的局势中李广利突然发现自己被匈奴包饺子了,等到他们终于摆脱困境的时候,发现带出来的人只剩下十之二三。因此第一次出征匈奴,李广利开门红之后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的回来了。
两年之后再次出征,汉武帝大概是摸索出了这位便宜哥哥的心理,想着多给他点人壮壮胆,或许就能打一个大胜仗。因此这次汉武帝拿出六万骑兵七万步兵,这可都是大汉王朝的正规军,之前的地痞无赖之流不能比。李广利带着13万人浩浩荡荡的出发,后来与匈奴单于带着的十万人来了场大决战,只可惜混战十几天后战果不明,想来即便是打胜了也是惨胜。
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是在公元前90年,距离上次与匈奴作战已经相隔了七年。这场战争汉武帝再次给他凑出七万大军,我想汉武帝也是没办法,已经在他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再选一个人造星太麻烦,还是让他接着来吧。李广利开始的时候也没让汉武帝失望,同样打出一个开门红并且吓得匈奴“奔走相告莫敢距敌”,可是接下来的战争却陷入胶着状态,更糟糕的是李广利卷入汉武帝晚年的立储之争,并且李广利的士兵都知道他在劫难逃自然不会为他卖命,因此这一次出征以李广利兵败投降告终。
李广利的军事能力如何呢?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军事素养的。但是他的军事能力仅限于打一些西域小国,匈奴这样的硬骨头他是啃不下来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谢邀。贰师将军李广利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的大舅哥,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夫人临死前蒙面拒绝让汉武帝看自已最后一眼,只为保留自已在武帝心中那永远的美丽风彩,临终之前更是恳求汉武帝照顾她的亲族。通过这种裙带关系,李广利被汉武帝提拔任用出将入帅。
要说李广利的军事才华如何?那只能用平庸无能来形容。公元104年,汉武帝为了“汗血宝马”派李广利去征讨大宛国以求良驹,结果是带去6万精锐而征讨结束回到汉朝的士卒只有六分之一。
一征匈奴时李广利率军三万被匈奴右贤王的几千人马打得是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他本人也险被匈奴人砍掉脑袋。
二征匈奴时李广利率领21万兵马进扫匈奴,然而所获无多,好在是把兵马又带回了汉朝。
三征匈奴李广利率领七万精锐被匈奴围而歼之,全军覆没。李广利在战败后无耻的投靠了匈奴。
李广利投降匈奴虽换来一时的富贵,可也好景不长。同是降臣的卫律因嫉妒李广利的尊荣在他之上,便趁单于母亲生病,遂买通巫师,让巫师谎称病因是由于去世的单于在发怒。因去世的单于过去出兵攻打汉朝时,曾发誓一定要捉住贰师将军李广利用来祭神,而今李广利已在匈奴,为何不杀了祭神?先单于正发怒责问此事。单于对巫师的话信以为真,便将李广利杀掉,用以祭神。这个可耻之徒,最终还是死在了匈奴人手上。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武帝时期,良将辈出。皆因匈奴不断袭扰,乱世才能出英雄。卫青、霍去病等人就是杰出代表。要说这位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我的评价是:
虚名大于实际、降将辱没人生。
一、随意加封,水货将军
贰师将军,是一个什么将军?如果按照官制来讲,充其量就是个杂牌,而这个杂牌似乎还是很随意的给的。
贰师是汉时西域大宛国地名,出良马。
《史记·大宛列传》:"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 ,匿不肯与汉使。"
故址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的奥什市的马尔哈马特,距当时的大汉都城3500公里之遥,这还是直线距离,实际距离不小于万里。这样一个国家实力不怎么样,但有骨气。虽然产汗血宝马,但你大汉要,我偏不给。
汉武帝喜欢啊,这样的马长相俊朗,还颇有战斗力,得到它们,建设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那面对匈奴岂不增加了大大的胜算。于是他派李广利前去要马,实际哪是要,就是明抢。抢马过程一波三折,路途如此之远,还没走到大宛,同行的6000多人,就溃不成军了。
这李广利没办法,带着残兵想返回玉门关修整;汉武帝大怒,不准他再往回走了,又派出六万多人的队伍,带着全国筹集的给养出发了,与李广利兵合一处,这次李广利有了底气,终于到达目的地,抢回了马。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一时间贰师将军也响彻大汉。其实,这次远征,李广利表现得相当平庸,最后加封很大程度源于汉武帝的面子和其李夫人的里子。
二、两斗匈奴,乏善可陈
五年后的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受命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但好景不长,期间李广利军队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无法逃脱,汉军伤亡很大,死亡十之六七。
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李陵苦求汉武帝,领五千步兵出击,结果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兵败投降。而不识时务的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说话惨遭宫刑。当然,这事和李广利直接关系不大,但毕竟也是李主导的战斗,作为副将失败被俘,李广利的责任也不可推卸。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武帝命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攻击匈奴。没想到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来。这次出征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李广利家属被武帝拘禁,扰乱了汉军特别是李广利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但是,孤军深入,也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三、万事趋利,不懂底线
姐姐李夫人为武帝诞育皇子刘为。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死了,而武帝尚未立新太子。李广利就打起了太子位的主意。丞相刘屈氂是他的儿女亲家,所以临行之时,两个人就此事达成了一致。
人算不如天算,李广利刚出征,丞相刘屈氂就被人告密:事涉巫蛊,诅咒武帝。并且涉及到李广利。武帝晚年最恨的就是巫蛊,不管是谁,碰上就是一个死字。所以很快,刘屈氂被腰斩,他的妻儿弃市。李广利全家也被抓捕入狱。
作为边疆带兵的将军与朝内权臣勾结,觊觎皇宫皇帝的家事,犯了大忌。
四、家属被禁,唯舍生取义
明知家属被囚禁,自己却苟且偷生,投降匈奴。其实,汉武帝囚禁其妻、子,囚而不杀,也是在观察李广利。如果李广利得胜班师,其家属或许免于一死,自己的危机也会解除;若自己舍生取义,战死沙场,那么自己的妻和子,或许可以免死,甚至能得到嘉奖。可是,李广利却选择了投降,将自己的至亲逼上了绝路。
当然,战场上的失败者,永远不会有好的归属,投降的李广利因为待遇优厚而引来杀身之祸,被早于自己投降的卫驴诬陷,客死异乡,蒙上了千古骂名,叛徒的身份在历史上烙下了千年烙印。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很多人觉得李广利完全无能,这显然是不对,一个无能之辈是不可能远征一万多里攻下大宛的,纵观李广利一生的军事生涯,他当然不能说是优秀将领,但至少从征伐大宛国的表现来看,李广利的军事水准在及格线以上。
一伐大宛失败,非战之罪
很多人可能对大宛的实力没有概念,大宛相对于汉朝这种庞然大物,当然不值一提,但相对于西域众小国,它却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同时万里远征的后勤压力,李广利两次攻打大宛其实都是以少敌多,而对方还占据防守的优势。
按照汉书的记载大宛国距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有户口六万,人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但是注意到汉书是东汉时代成书,此时大宛实力已经不及当年,在武帝朝司马迁的大宛列传是说大宛“众可数十万”,这个数十万大概率是超过三十万的,同时大宛还有“属邑大小七十馀城”,这对于西域那群只要单个城池,数千人、一二万人口就称之为一国的小国来说,绝对是庞然大物,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而且大宛既然以好马闻名,他们的骑兵战斗力自然不会差了,史记也说“其兵弓矛骑射”,是比较擅长骑射的。要知道西域的马种是优于中原的,当初汉武帝得到了乌孙献来的马,就兴奋的将之命名为“天马”,而大宛马品种比乌孙马还要好。
而汉武帝首次命令李广利征伐大宛国时,就犯了轻敌的错误,因为赵破奴曾经用七百骑兵拿下楼兰,所以汉武帝就想着,那就派六千骑兵配上几万恶少年去吧,这里的几万虽然数量不明确,但考虑到第一次征伐失败后,第二次汉武帝下了血本要拿下大宛,也只是出兵六万,这里的几万恶少年估计是两三万的可能性大一些。而什么是恶少年呢?就是年纪轻轻,无所事事的小流氓,街溜子。
事实上攻打大宛跟攻打楼兰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汉朝还没有建立西域都护,边界其实是阳关也就是敦煌,楼兰距离敦煌一千五百里,而且位于交通要道上,而大宛距离敦煌五六千里,中间难以补给,还要经过缺乏补给的盐水之地,平日里汉朝派出几百人的使团出使大宛往往都会出现死者一半,而现在汉武帝只派出六千正规军和二三万恶少年,要出塞五六千里,过去打有六万军队,骑兵不弱,且有七十多座大小城池的大宛,这要是能成,李广利反而得是军事天才了。
又因为此时西域各国对汉朝的力量没有正确认识,他们对大宛反而是知道的清楚,比他们强得多,李广利这一路行军,路上各国都是坚守城池不肯给补给。而路走到郁成的时候,李广利手下就只剩下几千人了。这次行军自然就是失败了。
二次征伐大宛,证明李广利是有能力的
其实讨要汗血宝马只是汉朝众多目的中的一个,我们要知道西域对汉朝的意义是什么,汉朝凿通西域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断匈奴之右臂",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但汉武帝时代初通西域,面对在西域深耕多年的匈奴,汉朝其实还没想到一劳永逸的拿下西域,此时的"断匈奴右臂"的规划实则是指联合对匈奴不甚忠诚的附庸乌孙共击匈奴,乌孙同样是游牧民族,有人口六十多万(这个人口差不多是匈奴的一半了),胜兵十八万八千,乌孙在汉初实力较为弱小,但随着发展壮大,有了这样的实力,所以对匈奴属于则起了反叛之心。
然而起初乌孙对与汉庭的同盟并不热络,毕竟要和在西域积威甚重的匈奴为敌,多少是要掂量掂量。这种态度持续到了元封三年的楼兰之战,汉军进攻楼兰和姑师,赵破奴仅率700骑兵就擒获楼兰王,随后乘胜击破姑师。战后汉长城西延,进一步向西域展现军事存在,乌孙在见到了汉军的实力后,开始有了与汉同盟的打算。
然而乌孙虽有与汉结盟的意愿,但实际行动上更多的还是左右逢源,汉庭和匈奴先后和乌孙昆莫联姻。乌孙首领立汉公主为右夫人,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实际上,不只是乌孙,当时西域各国也有发生抢劫汉朝使者的事情,同时在李广利征伐大宛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乐意提供补给,也可以证明,单凭楼兰之战还不足以真正的让汉朝在西域立威。汉朝需要用一场更大的军事胜利来进一步展示在西域的军事存在,大宛就成了被打的出头鸟。
大宛是很适合当这个出头鸟的,一方面汗血宝马事件,大宛杀了汉朝使者,汉朝有正当理由予以惩戒。另一方面,大宛的实力,虽然不及乌孙,但远在西域三十六国之上,击垮大宛可以同时向乌孙和众小国立威,尤其是大宛跟汉朝之间的地理间隔,可以向西域众多国家表明,以为靠着地理间隔能抵挡汉朝军队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第二次征伐大宛,虽然在兵力上仍然是只给了李广利一支由边骑和恶少年组成的六万人军队,但在后勤上却下了血本,给了李广利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万数,并且发天下七科適用来运粮,因为听说大宛不会凿井,要靠城外取水,还派了工程部队随军,断大宛的水。并且还征发了十八万大军到酒泉、张掖北,一是作为援军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匈奴袭击,同时新设立了置居延、休屠两个郡以卫戍酒泉。
而这次,李广利一路打到大宛的王城,有三万人到达,大宛出战被李广利击败,之后围城四十多天,大宛的外城告破,城内勇将也被俘虏,大宛人惧怕,杀死国王,献上好马数十匹,中等马和母马三千多匹请降,李广利知道大宛这时候城内粮食还多,同时新得了汉人,学会了凿井,并且康居也疑似准备救援,李广利选择见好就收。而击败大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李广利回来时,西域各小国纷纷主动的送上质子,同时李广利派上官桀击破了郁成城,郁成王出逃到康居,上官桀去找康居要人,康居直接把人交了出来。
战后回到关内的有一万多人,但是这里史书明确说了,真正战死的人很少,更多还是死在道路上的,原因是李广利和他的手下不体恤士卒,贪墨物资。史书这个评价其实不完全公允的(毕竟李广利最后投降匈奴了,名声也不好),之前大宛王认为汉军过不了,就是根据几百人的使臣来一趟尚且要死一半人,这么算下来一来一回,出使的队伍普遍都要折损六七成的人,难道这些人也都是贪墨物资导致的伤亡吗?固然第二次征伐时,李广利的物资准备的很充足,但六万军队远征万里跟几百人使团出行万里物资保障又哪里是一个层次的,李广利和他的部署贪墨军资肯定是有,但把如此大的伤亡只算在贪墨军资上,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而且李广利带的这群人,提供后勤的是囚犯和强征的穷人,部队有很多是恶少年这种街头混混,这种多不靠谱呢?同样是武帝年间,路博德、杨仆等人四路共计十万人征伐南越,杨仆带的数万精锐军势如破竹,但路博德带的是罪犯,又因为行军距离较远,结果只到了千余人,理论上四路平行出发而路博德官位也不低于杨仆,再加上杨仆率领的是精兵,正常逻辑精兵占比只会较低,因此路博德他出发时大概率也是率领了不低于杨仆的军队,结果只到了千余人,要知道征南越的距离可是比征大宛距离短的多,后勤也容易得多。
另外,这一战史书记载算是比较简略,但仔细一想,大宛有七十多座大小城池,李广利一路打到王城,试问中间又攻破了多少城池?如果史书这里加一句李广利连下数十城(这极有可能真实发生),是不是就显得他战绩漂亮了很多?而李广利有两处吃了亏,一是司马迁不喜欢他,毕竟司马迁被宫刑,也是汉武帝认为他为李陵说情是故意黑李广利,二就是他投降了,后来班固写汉书,就算看到了一些李广利好的表现,也不大可能加进去了。
关于李广利的一些正面评价
事实上,后世对李广利也是有正面评价的,比如侯君集认为“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显然他认为李广利虽然人品有污点,但征伐大宛是一场应当封赏的胜利。
再比如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李广利征伐大宛也是“成大功,为名将”。
事实上对于了解大宛所处地理位置,以及考虑到当时汉朝是中原王朝首通西域的人来说,就会觉得李广利征伐大宛成功是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军事才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