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庞统没有大的功绩就能与诸葛亮齐名?这绝对是误区,如果庞统活到刘备建国,地位极有可能在诸葛亮之上,即便庞统在世的时候,名气也比诸葛亮大,地位和诸葛亮平齐,重视程度则远胜于诸葛亮,不过遗憾的是庞统早逝,以至于其名气远逊于诸葛亮,如果庞统不死,蜀汉的一号谋臣恐怕是庞统了,诸葛亮也要屈居之后。
庞统才能是南州士之冠冕
庞统,荆州人氏,其父亲是鼎鼎大名的庞德公,而庞德公在荆州影响力极大,是士族领袖,连荆州牧刘表也请不动他,而庞统正是出自这样的一个士族大家之中。
庞统才能被誉为“南州士之冠冕”,这不是庞统的自封,而是荆州名士司马徽的赞誉,司马徽是谁呢?就是劝解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大牛人。根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的记载: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荆州名士司马徽
当时荆州名人汇集,诸葛亮也小有名气,但在司马徽眼中,庞统才能可能要优于诸葛亮,虽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也仅仅是自比,通过后期刘备阵营的表现来看,庞统的决断更为果敢,更适合乱世,而诸葛亮则长于政事,而短于谋略。
庞统地位甚至高于诸葛
诸葛亮投靠刘备集团较早,在赤壁之战前就被刘备三顾茅庐,收入麾下,而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作为出彩的军事家,顺利结成了孙刘联盟,立下了重要功绩,因此被升为军师中郎将,这个职位并不低,赤壁之战中的鲁肃不过是校尉一级的职位,而诸葛亮不过二十多岁,就得到了军师中郎将的位置,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
刘备庞统诸葛亮
庞统归顺刘备是在赤壁之战后,刚出仕被任命为县令一级的小官,后经过鲁肃、诸葛亮的引荐,刘备接见庞统,并一见如故,大为欣赏,亲自提拔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而这个职位是诸葛亮经过赤壁之战战功才得到的,这也足见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庞统在被任命为军事中郎将中,便与刘备积极谋划攻取益州,虽然诸葛亮也有攻取益州的战略规划,但是仅仅是规划,在具体军事行动中,庞统坚定了刘备的信心,并做了具体筹划,这一阶段,庞统信任程度已经远胜于诸葛亮,是刘备的首席谋士。
庞统早逝,名气不如诸葛亮
在刘备决定入蜀后,安排了具体分工,其中庞统跟随刘备入蜀,担任首席军师,诸葛亮则留在荆州,做好后勤,防守荆州,此时虽然庞统诸葛亮职位相同,但地位显然庞统要优于诸葛亮。
庞统入蜀
在攻取益州中,庞统也是屡屡献计,辅佐刘备,不幸的是庞统最后在作战中,被流矢击中,英年早逝,刘备虽然痛心不已,但是也无能为力,只能召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等部进入益州,最后取得了整个益州地区。
在攻取成都后,诸葛亮因为军功被封为军师将军,如果庞统在世,则诸葛亮可能都不需要入蜀,在攻取成都的第一功则应该是庞统,庞统地位就会高于诸葛亮,然而不幸的是庞统早逝,并没有参加后期蜀汉的政权,所以名气要远逊于诸葛亮,如果庞统不早逝,名气甚至会盖过诸葛亮,成为蜀汉首席大臣。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论实际业绩,庞统的确乏有些善于可陈,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死得太早,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不过,就有限生命而言,庞统已经十分耀眼了。
名气很大:南州士之冠冕
庞统是荆州名士庞德公的从子,庞德公在荆州影响力很大,是个刘表都请不动的人。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德公的好友司马徽也是著名的学者,以善于品鉴人物著称,在庞德公的介绍下庞统去拜见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来了,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起来。
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庞统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荆州,司马徽认为荆州的士人里庞统是最优秀的人物,没有之一。
庞统这时才18岁,就得到了司马徽如此高的评价,传出之后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学于名师:跟诸葛亮是同学
诸葛亮也是通过庞德公结识司马徽的,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论起来诸葛亮跟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
诸葛亮很仰慕庞德公的学问和人品,经常借着探望二姐的机会到庞家,每次来,诸葛亮都要专门去拜见庞德公,对庞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礼。
庞德公对诸葛亮这个晚辈也产生了好感,通过交谈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
司马徽办有私学,经过庞德公介绍诸葛亮正式拜司马徽为师。在司马徽的学生里,还有庞统、尹默、向朗等人,他们后来都到蜀汉为官。
司马懿对诸葛亮、庞统这两位学生格外器重,认为他们二人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统称为“凤雏”,把司马徽称为“水镜”,这些称呼在当时广为人知。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借以辅佐而平定天下。
出道较早:比诸葛亮更早入世
都知道诸葛亮后来经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开始做事,当时诸葛亮已27岁左右了,庞统出去做事则比诸葛亮早。
襄阳当时属南郡,庞统在本郡任职,担任功曹,这是郡太守的属官,负责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庞统虽然年轻却干得却不错。
庞统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太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名扬域外:江东名士争相交接
庞统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属刘表,刘表死后一度属曹操,后来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南郡又归孙权所有,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庞统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为下属,庞统护送周瑜的灵柩前往江东,江东士人早就听说过凤雏的大名,纷纷与庞统结交。
名士顾劭去见庞统,干脆住在庞统那里,二人经常谈论。顾劭曾经问庞统:“听说您善于知人,那您说说,我和您相比谁更好一些?”
庞统一改之前评论人物时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时的评论更加客观、直爽,他回答说:“讲到教育、训导社会风俗,辨别人的优点与缺点,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话虽然说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于是跟他格外亲近。
庞统要回去的时候,众人又齐会于昌门相送,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都来了,大家都很想听听庞统对江东士人的看法。
庞统也不客气,直言不讳说评点起很多人。人都喜欢当面听一些好话,所以朋友之间相互品评时多是美言,此时的庞统显得更加沉稳、成熟,能当面客观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和差距,这一点十分难得,清代学者李光地就庞统论江东人才进行过评论,认为庞统“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当面献计:与刘备一拍即合
庞统回到荆州,这时南郡又归了刘备所有,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庞统最终被刘备所重视,刘备改任庞统为荆州治中从事,这个职务负责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较为重要。
刘备单独与庞统进行了交谈,在这次谈话中庞统提出了进取益州的规划,庞统对说刘备说:“荆州已经残破,东有孙吴,北有曹氏,想以此为鼎足之计,以难实现。益州国富民强,人口上百万,兵强马壮,可以借以成大事。”
刘备说:“我与曹操势如水火,他急,我宽;他暴,我仁;他诡,我忠。只有与曹操不一样,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夺取益州难免失信义于天下,我不能取。”
庞统道:“现在是讲究权变谋略的时代,不是固执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并弱小,攻取愚昧,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业。逆取顺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给原来的主人以优厚的待遇,又何妨于信义呢?如果不取,终落入别人之手。”
庞统的这番见解与诸葛亮之前在“隆中对”中的看法一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听完,进一步坚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高参智囊:三策夺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刘备率数万人马沿长江而上进入益州,行前提拔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这与诸葛亮当时担任的职务相同,刘备把庞统带上,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刘备进入益州后,在葭萌住了将近一年。在此期间刘备到处做好事,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威望。庞统认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赶紧行动,必然会出现大麻烦。
为此,庞统制定了三个方案供刘备参考:第一个方案是悄悄选派精兵,昼夜间行,直接袭取成都,刘璋实力不强,防备力量不足,如果突然发起攻击,可一举将其拿下;第二个方案是告诉刘璋在葭萌附近的驻守将领杨怀、高沛,说荆州那边有事,要回荆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忌惮将军的威名,又高兴将军现在离去,必然会轻骑来见,到时候一举将其擒拿,进而攻取成都;第三个方案是暂不用兵,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连,益州之事徐图缓进。
上、中、下三策摆在了刘备面前,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立即从葭萌起兵,后来就按照庞统的规划夺取了益州。
庞统是汉末三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正是世界杯如火如荼,拿足球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五届金球奖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大家都认识,本届世界杯表现出色,有望摘下第六座金球奖,成为历史第一人,但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在里斯本竞技和他齐名的左路天才夸雷斯马?(小组赛刚刚打进世界波)
梅西天赋异禀,刚一出道就被誉为“小马拉多纳”,后来的发展也不负众望,可谁还记得和他同期出道,被誉为“小贝利”的巴西天才少年罗比尼奥。
回到本问题,要说功绩,庞统肯定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卧龙凤雏”齐名,比的不是功绩,而是他们的才华,就才华而言,庞统的确与诸葛亮有的一拼,只不过天不假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罢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卧龙凤雏是否真像徐庶所说:得一可安天下?
诸葛亮和庞统无疑都非常有实力,诸葛亮自不必说,而庞统虽然只活到三十六岁,却也有赤壁献上连环计,帮助刘备夺益州等功绩,并非浪得虚名。但“得一可安天下”就有点夸张了!
中国自古就有“隐仕”的传统,身怀绝技却隐与山野,比如说春秋时期的大宗师鬼谷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连是谁都说不清楚,再比如说教导张良的黄石公,同样是一位世外高人,一出世必是石破天惊,风云变幻。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一般,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如果真像鬼谷子黄石公那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罢了,但这些高人大多不能免俗,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有哪个能不为世俗诱惑,不仅如此,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包装自己,往往故作姿态,搞出一堆神仙秩事,侠名雅号以虚张声势。
“卧龙凤雏”的称号都来自于庞德公,司马德操“水镜”的称号也是他取的,这位隐居襄阳的神秘老者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纪人兼网络红人推手,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庞统的叔伯,史书上说庞统是他的从子,就是本家子侄的意思,至于血缘远近有待考证。
此前求贤若渴的刘备曾慕名多次登门请庞德公出山相助,老头一直借故推脱,却半推半就的说了“卧龙凤雏”一通好话,为日后两人的出山奠定基础。
不能不说:老司机就是厉害啊!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有关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就源于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实际上两人都没有安定天下,所以说,在两者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卧龙凤雏”的赞誉,不过古时的“网红”宣传语,为带货做准备。就好像现在直播带货姐的李佳琪和薇娅,李佳琪号称“口红一哥”,薇娅被封“带货女王”,其实无论是所谓的“一哥”还是“女王”,都有点吹牛逼的意思。若要进一步分析谁更厉害,那就更无厘头。一个人的功业名望,天时地利人和而已,所以,讨论庞统与诸葛亮为什么跟诸葛亮齐名?就要厘清诸葛亮为什么有名,庞统为什么没有起名气,两者在三国时代的功业如何。
1.不会宣传的网红,不是好谋士
古代谋士出山,都要有足够的舆论效应,这个舆论不光是谋士自己需要,甚至金主也需要,本身就是两厢情愿的相互吹捧。一个天下难得之谋士,一个是时间难寻之英主,两者三顾茅庐也好,封坛拜将也罢,要的就是舆论效应。
所以,如果诸葛亮和庞统真的不在乎入世立功,便不可能找专门的人品鉴,这个品鉴就相当于任职前的“定级”,好,诸葛亮你是卧龙,庞统你就当凤雏,这称号牛叉吧。不怕没有主公过来寻你,试想都是刚满二十五六岁的大好青年,一没经验,二没资历,就靠闭门造车读些闲书,让他们直接过来当CEO征服天下,饶是天纵英才,也知道此事噱头大于内容。
所以,卧龙也好,凤雏也罢,都是刚刚成团出道的青葱少年,需要的是机会,需要的是平台,至于功业如何,那得看造化。
2.不抱团取暖的男团CP,不是好基友
CP不是当代人的专利,古时候人们就知道团队的力量大,世界之大唯我独尊单打独斗肯定不行,一堆兄弟组个CP出道,不伦谁混出头了,其他人都可以蹭热度。岂不知跟卧龙凤雏齐名的还有一个兄弟的诨号是水镜,名为司马徽。本来三人年岁相当,一起出道,类似于TFBOYS,只不过有的是“嘴炮担当”,有的是“计谋担当”,两个计谋担当起码组成了CP,水镜这个嘴炮连三人同台的机会都没有,你说冤不冤。
所以,庞统能跟诸葛亮齐名,是因为他俩本身就是“一个男团”,再说了这种组团打天下的传统始终纯在,当时的什么“桃园三兄弟”、“建安七子”,还有虚无缥缈的“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乃至后来绿林好汉都能组一个“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一样的道理。
团队是组了,但有人命好,有人运差,有人天下皆知,有人“小透明”,这其实跟水平、能力的关系不大,主要跟出道后的资源、人脉、运势有关。往大了说,都是当和尚,朱元璋却当了皇帝,其它和尚却被称为淫僧、妖僧;一起揭竿而起,陈胜自称陈王,吴广却被砍了头;一起落草为寇,宋江却招安晋爵,其它兄弟却死伤无算;一起被尊为明代四大才子,徐祯卿平步青云,其它三位却到老一位举人,一位秀才,一位童生,这本没有比较的道理。
3.出来混,你我都一条命,到时候你成名别挤兑我就成
归根结底,庞统和诸葛亮是一个CP两根蚂蚱,能力、才华都差不多,只是因为秉性、际遇有所差异,其实出道之初庞统的发展比诸葛亮要好很多,只不过后来庞统英年早逝,诸葛亮“多智近妖”被神化而已,至于吹捧他们的另外一个水镜兄弟,说什么“得一人即可安定天下”,无论是有名的诸葛亮还是稍逊一筹的庞统,面对这个结果都打脸。
所以,庞统为什么能跟诸葛亮齐名,就是因为他俩认识,还一起出道。就像现在你我吹牛时说“那谁谁谁是我同学”,“那谁谁谁刚上班时还跟着我混”一样,何必呢,说多了我还得问你一句,你咋没跟你同学一样牛叉类?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第一,庞统是周瑜成功的幕后推手。
据《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第二,水镜先生认为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意思就是说整个荆州乃至江东,其他人都是渣渣,只有庞统是帽子上的红宝石。
第三,真正让刘备成为一代枭雄的,其实是庞统。
当初,大家伙都劝刘备趁刘璋暗弱而西取益州的时候,刘备却表示: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这个时候,庞统说了一句改变刘备一生的话。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大概意思是,现在这种乱世你得随时变,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我们怎么也得女大十八变,怎么能固守一条道路呢?从前咱没地盘,所以要仁义,如今有了地盘要发展壮大,那就得霸气!不吞并弱国,哪来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弱国就是原罪啊!你要是可怜他,干完以后封他一块地补偿不就好了?好啦,有便宜就快去抢吧,晚了就被别人抢啦!
这句在史书中并不起眼的话,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因为这句话,改变了刘备的道德观与思维方式。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至少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了刘备在这前后的一个巨大转变。在这之前的刘备,言必称仁义,动不动说不忍心,似乎有种道德洁癖的感觉。而这之后的刘备,就变得非常现实与功利。我不认为这是刘备的本性,而一定是受到了庞统的影响。比如当初“携民渡江”时有人劝刘备偷袭襄阳劫持刘琮,刘备说:“吾不忍也。”但是后来张松、法正、庞统在涪城二刘大会上集体劝刘备偷袭刘璋,这时刘备说的却是:"此大事也,不可仓卒。"虽然这两件违反仁义的事刘备都没做,但从刘备回答来看,显然,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从前不管这事做不做得成,刘备都是先从仁义方面考量,而现在刘备只管这事能不能办成,仁义成了次要的东西。
图:刘备
从这方面来看,如果说刘备诸葛亮是政治家,那么庞统法正二人更像是战国时的策士,战国策士的特点是,他们看问题,从来只讲利害,不讲仁义,只讲成败,不讲立场,所以后来面对夷陵惨败诸葛亮就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和赵云未必只懂得说立场,但论分析利害,还是不如庞统法正口若悬河,经验老到。
总之,听了庞统的话后,刘备这才下定决心试一试。但荆州是根本,万万不能丢,虽然曹操的主攻方向已不再是荆州,但他在襄阳仍然留了乐进、满宠等大将,不可疏忽。所以刘备将赵云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老兄弟全留了下来,自己只带了庞统魏延黄忠等一批新入伙的荆州人入川。在《三国志 先主传》中,说刘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其实都是虚张声势,因为后来刘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白水关在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乃蜀中通往汉中的门户,非常紧要),这样才“并军三万馀人”,可见此前刘备入蜀的兵力并不多,了不起一万多人。
看来,刘备入蜀,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许,刘备还真想过替刘璋干掉张鲁,然后以此高祖龙兴之地,与荆州互为犄角,最终成就大业。这样刘璋与益州豪强也可以在刘备的屏障之下过他们的小日子,双赢结局。这从二刘在涪城大会时互相推举的官职中也看得出来,刘璋推刘备为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全是中央官职,显然是撺掇刘备赶紧从汉中打去三辅迎回汉帝,而刘备推刘璋为代理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则是对刘璋对益州的统治权表示承认,并表明自己对其绝无觊觎之心。
图:刘备与刘璋
但刘备很快发现,他这种想法也根本是行不通的。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其五斗米教众的凝聚力很强,再加上曹操在打败关中诸将后,马超、程银、侯选等关中军阀都率残兵逃到了张鲁处,另外双方交战正激的时候,还有数万户的关中百姓从子午谷逃亡汉中。据张鲁的功曹阎圃所说,此时汉中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据我估计张鲁的兵马至少在五万以上,还有战斗力极强的凉州铁骑助战。刘备想用这三万多杂牌部队拿下汉中,简直痴人说梦。
那怎么办呢?按照刘备在徐州和荆州的惯用套路,那只有等曹操大军拿下汉中,然后攻打益州的时候,益州豪强走投无路,就只能抛弃军事能力差劲的刘璋而投靠刘备了。但曹操似乎知道刘备打的什么鬼主意,所以明明已经拿下关中,却偏偏不打汉中,导致刘备在葭萌关(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在白水关以南,相当于在白水关后再设一后勤基地)一待就是一年多,进退两难。
当然,刘备在这一年多也不是啥也没做,他“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和杨怀、高沛等刘璋派给他的白水关将领搞好了关系。但是,刘备对于如何夺取益州,还是没底,而且也没借口,非常焦虑。
关键时刻,还是得庞统这位阴谋家给刘备出主意,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干他一发意大利炮!
下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呼应,徐图益州。
这两策真烂透了,不是脑残就是废话,简直大失水准。我们前面就分析过,刘备入蜀的军队也就一万多,就算刘璋再没有防备,也不可能让刘备一举偷袭得手,而且刘备一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必然动手,到时候南北夹击,刘备必定全军覆没;而下策刘备也无法接受,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刘备已经53岁了,就算汉高祖这种老皇帝在他这种年纪都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他还连个影子都没有,时间宝贵,徐图不起啊!
所以,关键还是中计。像庞统这样高水平的策士,一定认真研读过《战国策》,明白要让领导听从自己的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摆几个不靠谱的建议,这样领导就会选自己最靠谱的那个建议。而庞统实际要给刘备出的主意,关键就在杨怀高沛二人身上。
庞统说,杨怀和高沛,这是刘璋的名将,手底下有强大的兵力,并据守着益州最险要的关隘。这两位虽然钦服将军你的英名,但他们并不喜欢将军你在这儿管着他们,所以数次写信劝刘璋让我们回荆州,将军你就不如将计就计,向刘璋表示要回荆州。因为这时曹操刚好在大举进攻孙权的濡须口,又让乐进领兵进犯荆州,与关羽在双方交界的青泥一带纠缠,将军你这时申请回荆州救援关羽和孙权,相当合理,不仅可以迷惑刘璋,让他进一步放松警惕,更可以让杨怀、高沛这两位您的小迷弟高高兴兴前来为将军送行,到时候将军你就砍了这两个小迷弟,吞并了他们的人马,然后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一举进兵成都了!
图:葭萌关
庞统这个计策还是相当靠谱的,而且这也是刘备现在唯一的办法了。但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杨怀、高沛并无过错,刘备就这么砍了他们,于其道德形象有损。我们知道,一个人想要突破自己维护已久的道德形象和心理设防,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就算是没有什么底线的汉高祖刘邦,在听说吕后用计杀死韩信后,都会且喜且怜之,何况是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刘备。但刘备最终做到了,他竟然借口刘璋援助他回荆州的物资人马太少,“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然后又进入白水关,将刘璋军队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胁迫刘璋将士加入刘备大军,合军三万,一举向成都攻去!
庞统到底是如何让刘备过了心里这个槛,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经过此事后,刘备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底线,真正升级成了一代枭雄。
------------------
推荐阅读:
孩子五年级了,我一看她的作业就跟我大呼小叫的,是不是都这样?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