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专用设施收集起来,尿液可再次制成水,便便可随飞船返回研究或再入大气层。
大家知道空间站里排泄不同于地球家园,受太空失重的环境制约,航天员都要在科学家研制的专门马桶来解决,问天舱配置的新一代马桶,给航天员如厕带来极大便捷。对排泄物收集也更智能便利!
太空排泄物随航天器再入大气层,也是国际航空处理的惯例。友友你怎么看?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天上可不比地上,上厕可以说是一件大事!女性宇航员更难,还要面临生理周期的问题!
本次我国神舟12号的三位宇航员,需要在空间站呆上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太空没有重力,那他们是如何上厕所的呢?宇航员的排泄物又是如何处理?
这段时间最受国人瞩目的,恐怕就是我国的航天员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神舟12号载人飞船跟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对接,6月17日18时48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依次进入了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同时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许多国家也备受好评,接着下来航天员,需要在空间站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任务
那么长的时间,那你想过他们是如何上厕所的?排泄物最终又是如何处理的吗?
既然要在太空呆三个月,这就带来了比以前更加复杂的个人卫生问题,俗话说人有三急,宇航员也逃不过这个问题,但是太空环境复杂,不受地球的引力,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是很难方便的
人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就要排泄出来,大的通常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小的可能五六次,甚至更多,除此之外,他们的头发胡须也会不停的生长,特别是女性航天员,还要面临特殊的生理周期
不过我们也不要太担心,这些问题专家早就想到解决的办法了,还有能够成为一名宇航员,那可是万中无一的
飞天之前他们都要经过严格专业的训练,体质也比我们普通人好太多了,在地面时就要进行真空的模拟
所以他们在太空基本上不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但是很多问题设计师都要综合考虑,比如他们如何吃饭,剩下的残渣如何处理,怎么洗澡怎么上厕所?上厕所产生的排泄物,最终该怎么处置,总之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
所以载人航天是有很大的挑战性,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完成的使命
太空马桶可以回收再利用
人的生理废物是最难处理的,一开始是用一根管子进行排泄,然后再把尿液收集起来,或者直接把这些废弃的液体包括洗澡水排放到太空,但这会给飞船造成一定的危害性,这些液体排放出去,气温降低,就会依附在灰尘的太阳板上,时间久了就会降低电池板的发电效率
水资源对于宇航员来说是非常金贵的,现在设计出来的太空马桶价格高达2000万美元,这可不是简单的马桶,不但可以方便,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如果是用瓶子的话,因为没有重力,尿液也不会乖乖的跑进瓶子去,搞不好还会反弹出来
刚开始宇航员在飞船上上厕所,就是一个难题,美国专家就发明了一种高分子吸水材料制成的尿不湿,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解决宇航员的尴尬问题
通用废物管理系统
专业人士把太空马桶称为通用废物管理系统,可不是一套简单的设备,可以有效的回收水资源,净化过的水资源,甚至比地球上的饮用水还要干净,可以直接饮用,因为往飞船上运送水资源会要付出很高的花费
除了小便,大便的水分也是可以回收的,因为大便含有70%的水分,通过太空马桶回收出来一样可以饮用
WSS回收系统
这一套太空废物回收系统英文缩写wss,这是责任航天器,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系统是从长期飞行的飞行器应用到空间站上的,其实这套系统还分为俄罗斯体系和美国体系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一套环保系统对生理周期的女性航天员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中国是采用了俄罗斯的体系,俄罗斯则是采取的和平号空间站长期的飞行技术,沿用到了国际空间站上
回收系统分为再利用和遗弃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废物都能够完全回收,还会产生一些毫无用处的残渣,通常需要回收的就是水分了,除了尿液还可以回收汗液,汗水蒸发到空气中,利用空调系统让他们冷却凝固下来!然后再想办法回收就可以饮用了,汗水的回收要比尿液简单
小便首先需要排进太空马桶里,然后再利用这一套回收系统进行回收,国际空间站采取水循环系统设备,把汗水跟小便注入其中,然后利用电能,采用蒸馏法,就把水分提取出来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怪怪的,喝不下去,其实这根本是可以饮用的,完全达标,而且太空可不比地球,资源非常稀缺
这一套设备能够提取小便当中97%的水分,剩下的垃圾就会扔进大气层,剩下那些3%的水分还是有用处的,可以溶解代谢的废物,净化不掉的残渣废物,就用密封袋密封起来,太空在地球的大气层之外,所以没有重力,永远只能用湿纸巾来清洁个人卫生,三个月当中就会产生大量废弃的湿纸巾,也会把它用塑料袋密封起来
写在最后:空间站后面接着一艘飞行器,是给空间站进行补给的,等到补给消耗差不多了,就把垃圾放进去,最后它脱离空间站,向大气层飞行,在与大气层摩擦时,外壳就会燃烧,最终废弃的垃圾也随之烧毁,但也有部分可能落到地球,不过基本不会砸到人的生活区!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一位在空间站待了665天的女宇航员,接受采访时,坦言了这样的尴尬:一切都值得怀念,除了“上厕所”这件事。
太空一直处于失重的状态,只要轻松一跳,就能飞出去老远,一滴水也可以悬浮在半空中。
因此可以想象,在太空中上厕所,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是一件多么“令人头疼”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至少上一次厕所,但太空中的失重环境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大相径庭,所以宇航员在飞行之前,必须要培训“上厕所”的基本技巧。
那么,在空间站生活的宇航员们,他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又是怎么处理这些排泄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太空空间站的厕所一般只有几平方米,到了厕所之后,为了防止在“放松”的时候飞离坐便器,先要用专门的设备,把自己的脚和身体保持稳固,双手握住把手,保持臀部和马桶密封性良好。
只有在这样的保障下,才能尽可能减少漂浮在空气中的“东西”。
01:一开始的“小号”和“大号”是分开式的。
“小号”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一个小型的漏斗,圆锥形的,一头连接着软管,其实它就是一个空气泵,在打开空气泵的时候,就产生的负压气流,使空气和尿液一起往里流动。
因为小便的漏斗比较小,要做到滴水不漏,使用前还需要检查再检查,一旦散发到空气中,那么尿液可是会悬浮在空中,这就需要定时清理,不然的话会污染整个空间站。
“大号”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一个比较小的坐便器,下面有一个固体的收容塑料薄膜,通过抽真空的方式把排泄物密封在密封袋里。
其实,马桶抽气原因跟小便类似,也是由空气泵产生一定的负压,使其定向运动,不然的话“便便”就不会被吸入进马桶之内。
02:空间站里,“如厕”的重要性
1961年,一位叫艾伦谢波德的宇航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的飞行计划,但发射中心当时出现了一些意外。
整个发射推迟了3个小时,在即将点火升入太空中的时候,还创造了另一项的尴尬纪录。
原因是这位宇航员突然尿意袭来,于是向指挥中心多次申请:能否直接在太空服裤子里尿尿。
就是因为这个尴尬的请求,地面控制中心的讨论组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批准了他的请求,因为宇航服里面有各种线路和电子设备,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宇航服里尿裤子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意识到了宇航员在飞行中“如厕”的重要性。
1965年“双子座”飞船需要在太空中飞行14天,那时的做法,尿液直接排出船外,大便用塑料袋手工装起来,加入特殊的消毒液存放进仓库里。
这也给当时的两位宇航员留下太多的麻烦,外界的低温让尿管连接不畅,导致尿液回流;大便袋破裂,有些固体甚至漂浮在飞船内。
当他们返回地球,接受采访询问什么感受时,他们的回答是:你有没有试过,在厕所待上一周的滋味?
刚开始飞入太空的时候,由于航天的技术落后,宇航员的排泄物,肯定是不会都留在飞船上,因为飞船不仅要承受所有物体的重量,除此之外还要带一些检测的样本返回地球。
所以,尿液是通过航天飞机的特殊位置直接排出去,外太空的空气又很冷,会迅速成为冰晶。
虽然这样的“天女散花”很好看,但对飞船来说,可能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退役时,外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全是被“尿液”和“洗澡水”结成的冰层包裹,不仅影响了发电效果,冰块的相互撞击还给电池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有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超强力的吸水性产品,这种材料一开始就是为太空宇航员制造的纸尿裤,可以让宇航员在10个小时之内不用脱去宇航服,自行解决“方便”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纸尿裤,最早的鼻祖就是起源于航空飞行员的这种纸尿裤。
当然,也有人会好奇,万一上厕所的时候,马桶出现故障该怎么办?
国外还真有这种情况发生,当时出现了多次的故障,马桶的失灵带来的不仅是整个航天仓的卫生问题,还威胁到了宇航员的健康。
后来返回地球的宇航员直言不讳:曾经用手抓过漂浮在半空的便便。
杨利伟是我国飞向太空的第一人,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脱掉宇航服,所以只能使用类似尿不湿的装置来解决小便问题,这也跟飞行时间短(21小时23分)有很大的关系。
谈到这个问题,杨利伟曾经这样说,要尽量少饮水,多做运动,让自己出点汗,减少这方面的需要。
到了神舟9号的时候,条件比杨利伟出征时,又要好很多,已经有了方便宇航员“大号”的马桶,同样也是利用失重的原理进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装置,把人体排出的固体废物收集起来,再利用抽气体的方式把排泄物吸走,随后干燥储存。
等返回地球的时候,再连同其他废物一块儿排到大气层中,通过大气层的摩擦,以燃烧的方式烧掉,同时它也可能化为我们看到的一颗美丽的流星。
03:空间站的“废水”会重复循环利用
因为宇宙空间站里的饮用水非常珍贵的,一次性又不能带足够的水上去,所以科学家给出的方案就是循环再利用。
不要惊讶,其中就包括宇航员的尿液。循环方式:尿液通过蒸馏系统和水循环变成了再次可以饮用的纯净水。
很多人好奇,宇航员在空间站,能不能洗澡?其实可以的,但他们只能“简单”的洗澡,跟我们泡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刚开始只能用湿毛巾擦洗,后来空间站建立后,有了洗澡的条件,操作原理上,跟上厕所是一样的,把脚固定在特种设备的底部,用一个圆柱形的“浴桶”把自己套起来,然后用加压水进行擦洗。
不过,这些水不会自动流入排水系统,需要使用特殊的“吸尘器”原理把水吸走,而且这种废水不能浪费,需要循环利用。
其实,很多航天员并不喜欢这样的“淋浴”,因为淋浴的时候还要戴上专门的“口鼻罩”用于呼吸,不然很容易被悬浮的水给呛到,同时淋浴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
大多数的宇航员还是习惯使用“湿海绵”擦洗清洁的方法,这样更加方便灵活。
04:说说空间站的其他
①对于长时间生活在空间站的宇航员,他们不光要定期洗澡,还需要更换脏衣服,太空中是没办法洗衣服的,只能用包装袋抽空储存起来。
返回地球的时候,跟固体排泄物一起排出飞船,在大气层中,通过摩擦大气产生的高温直接燃烧掉。
②此外,在太空放P也要非常小心,P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氢气”,都可以燃烧,所以,不仅有爆炸的风险,还会有反推力把自己弹飞,很多宇航员都会去卫生间解决排放问题。
③2000年左右,国际空间站(ISS)设计了一个“抽气马桶”,虽然比此前先进不少,但清洁起来,以及气味无法彻底清除的问题,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后来,NASA为了解决空间站被宇航员抱怨又臭又陈旧的马桶,从2014年就开始研发一款新型马桶,耗资2300万美元,主体结构材料是完全通过3D打印的钛合金,体积小,重量很轻。
这样的新马桶不仅男宇航员使用方便多了,就算给女宇航员用也会方便很多,通常情况下女宇航员是大便小便一起进行。
马桶盖一打开就会开始负气压工作,并目还承担了尿液的净化提炼工序。
是不是有点像高压锅?
④在外太空航天员喝的水主要来自三种:飞船自带水源、其他飞船进行补给水源,燃料电池的燃烧产生的水以及其他生活废水的循环水。
因为飞机自带的水和燃料产生的水非常有限,所以国际空间站喝的水,大多是回收的再生水,目前这种循环再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
05:我国的航天梦
2021年6月17日18:48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了天河核心仓,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入驻,并进行相关的工作。
通过直播介绍,我们知晓了空间站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有生活区,工作区,卫生区,还包括厨房和就餐区。
食谱也是多种多样,每天都不一样,营养保持均衡,宇航员们还带上了苹果,因为苹果保存时间长,新鲜,水分少,吃起来方便等优点。
此次的航天员都是大哥级的人物,他们分别为57岁,55岁,47岁,他们的勇于奉献,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向航天员们致敬,你们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相信每位看了直播的朋友,都会热泪盈眶,为祖国自豪,为伟大的航天成就自豪,向兢兢业业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是他们成就了祖国的航天辉煌。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人类航天事业早期,排泄物会被排到舱外,小便在进入太空后会瞬间冻成冰晶,大便装在袋子里排到太空,或许还会变成“流星”划过地球。阿波罗9号的宇航员拉塞尔·施威卡特(Russell Schweickart)曾经说道:“太空里最美的风景,就是日落时飞船排出的尿液。”
到后来,空间站里航天员(宇航员)的排泄物会被收集起来,脱水后真空包装储存,等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运送物资时,这些打包的排泄物就会被装进货运飞船。大部分货运飞船是一次性的,再入大气层时连同装载的垃圾一起被烧毁,通常会控制它在无人区上空烧毁。
在空间站里,水资源非常宝贵,小便会经过过滤、净化等一系列处理后循环利用。
其实,相比于处理排泄物,大多数人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方便更感兴趣。
航天时代早期,任务时间很短,没有考虑在太空中方便的问题,加加林和艾伦·谢泼德都是直接在宇航服里小便的。这俩人都是穿上宇航服,在发射之前突然感到尿急。
▲加加林是顺着宇航服的管子往汽车轮胎上小便。
谢泼德坐在航天器里等待发射,由于等待时间过长,致使他尿意来袭,在经过上级近两个小时的开会讨论后,批准他在宇航服里解决。谢泼德后来接受采访时谈到:“我穿的是棉制裤子,吸收特别好,发射的时候,裤子已经完全干了。”
后来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时间延长,必须考虑如厕的问题。
最初,收集小便的装置类似于安全T,男性宇航员专用,末端通过软管将尿液排到舱外。
▲阿波罗计划时出现了大便收集袋,在太空中用这个袋子排便要花一个小时,然后按照指示密封并用手捏,让内置的杀菌剂和大便混合。
1973年出现了太空厕所,宇航员终于在太空里也可以使用马桶,但这种马桶开口非常小,在失重状态下,很难对准。
▲80年代,纸尿裤实现技术飞跃之后,有工程师研发出太空纸尿裤,执行舱外任务时使用,可以吸水1400毫升,男女都可用。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就是使用这种纸尿裤,时至今日航天服里仍然有这种装备。
后来太空马桶的功能更加齐全,可以负压抽吸和自动密封。但太空如厕对宇航员来说仍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挑战。
▲NASA的太空马桶,价值2300万美元。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排泄物最后怎么解决?
“快给我张纸巾,有坨屎要从我的眼前飘过了”,“不是我干的,我的不是这个形状”,“也不是我干的,绝对不可能是我的,我的要比这个软”,“上帝啊!它到底是谁的?”
1969年,阿波罗十号执行任务时,发生了一起“粪便失控事件”。在宇航员长达500页的日常对话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紧急情况:
“那玩意儿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快给我张纸巾,有坨屎要从我的眼前飘过了”
“不是我干的,我 的不是这个形状”
“也不是我干的,绝对不可能是我的,我的要比这个软。”
“上帝啊!它到底是谁的?”
这段对话看似离谱,但却是在航天发射任务的时候真实发生过的。
这情不自禁地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州12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并进入天和核心舱。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的第一次载人飞行,按照计划三名航天员要在空间站待三个多月,完成多项任务。
中国的空间站足足有11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宽敞的三居室,罗列了120种航天食品的就餐区,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能量。
卫生区的包裹式淋浴间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宇航员可以躺在专用的睡袋里实现睡觉,自由空间站里还配有WIFI,能够让他们在星辰环绕的夜晚和家人分享自己在太空上的生活。
那么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上厕所的呢?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的时候,产生的排泄物又是怎样处理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人类航天英雄在太空的排泄史。
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不同时期,航天员的排泄物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1、早期的航天员执行任务的时间短,是怎样处理排泄物的?
早期的航天器因为执行任务的时间较短,通常是不会设置厕所的,也没有任何的接收排泄物的装置。
让我们来看看人类的首次载人航天任务,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东方一号”的任务时间只有1小时48分钟,而当时的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人,亦是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当他步入发射舱的时候突发尿意,无法返回遥远的洗手间解决,为了不耽误发射,他选择顺着航天服的管子尿在了汽车轮胎上。
1961年5月5日,同时期的美国“水星计划中”,最长的任务时间有34小时19分钟49秒。在发射之前,为了防止航天员需要排泄,他只能吃一些低渣食物,以减少在任务中排泄的可能性。
即便是这样,美国宇航员阿兰·谢泼德由于等候发射的时间太长,还是遇到了尿急的情况,无奈之下只好直接尿在了宇航服里面。
不难看出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早期,航天员根本就没有接收排泄物的装置,更不要说处理排泄物了。只能靠憋着,初期的航天员真的是太难了。
2、航天员执行任务的时间增长,甚至后来在太空行走的时期
随着航天员执行任务的时间逐渐增长,人们发现只靠憋着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开始着手研发太空厕所。NASA为了解决宇航员的排尿问题,为航天器中配备接收装置——尿袋。
这个装置看起来十分简陋,由于当时还没有女性航天员,这种尿袋装置对男性的生理结构设计需要对准冰冷的金属口使用。
随着人类在太空行走,这种尿袋的实用性就显得不强了,航天尿布就应运而生。所以航天员所穿着的尿布实质上就是吸收能力较强的纸尿裤,被称为最大吸收量服装。
美国华裔航天先驱唐鑫源老先生研究的超级吸水材料——聚丙烯酸钠,这种材料可以吸收其本身质量300倍的蒸馏水,可以在八到十小时更换一次。
这也是至今为止最常用,技术最成熟,性价比最高的航天接收排泄物的材料,我国的神州11宇航员景海鹏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过:他们在太空中依然要使用纸尿裤,他们称之为尿收集装置
下图是一张从月球上传回来的照片中,图片中左下角一个白色的袋子格外引人注目。极有可能是盛满了人类新鲜排泄物的纸尿裤。
据说阿波罗登月项目在月球上留下了96个这样的尿袋,不出意料的话,直到现在都还在。
3、空间站建成后,人类开始在太空长时间生活。
人类有了空间站以后,在空间站中人类的排泄物处理方式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大小便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小便和汗液回收净化以后再利用
空间站中的尿液会循环使用,毕竟尿液中有90%以上都是水。在空间站生活水稀缺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尿液回收再处理利用产生的水肯定会比从地球上运输要环保省钱得多。
空间站中的尿液收集器由一个漏斗,一根软管和一个真空管组成,使用起来很容易。小便只需要将漏斗和软管紧紧地贴在皮肤上,这样就不会有东西漏出来。排泄出来的尿液会进入一个先进的回收系统。
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它的运行效率大约在85%左右,而在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上只有75%。这是由于在太空中,宇航员们的身体中的钙会从骨骼中吸出,再排到尿液中。
这些钙质会在尿液的处理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钙。这种大颗粒的固体物质会堵住这个系统,甚至让它停止工作。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估计,平均每位宇航员在长达一年的任务中需要喝下730升回收自尿液和汗液净化后产生的水。
空间站中最不好处理的大便
比起排尿,在太空中最不方便的还是排便。初期人类在执行长时间太空任务时,由于粪便的形态和状态不稳定,伴随着臭气和细菌,还不能回收利用,只能和尿液分别收集。
阿波罗采用塑料粪便收集袋,在袋口处设有粘合剂,宇航员在排便时会将袋口粘在自己的臀部,袋内装有纸套干,湿纸巾和杀菌漆。所有废物统一封装后,从袋外挤碎。杀菌剂与粪便混合,全过程手动操作,使用难度很高。不过毕竟只是第一代产品,仅仅解决了基础的生理需求。
因此宇航员纷纷抱怨在太空上厕所是整个任务最大的挑战。每次脱穿航天服异常麻烦不说,上厕所耗费时间个把小时也是家常便饭。
臭味和细菌还会污染本就狭小的舱里空间,通常需要仓员定时排队上厕所,其他人还要远远躲开。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采用了坐便器的造型,在收集带的基础上增加了抽吸和自密封装置,以保证使用时排泄物不会在袋内随意漂浮,使用完毕后可以自动密封,最后放入可以与真空环境连通的专用储物箱内干燥储存。
收集带既可以带回地面处理,也可以在返回时直接抛入大气进行焚毁,节约运载飞船的载荷。
NASA和FAS后来设计的太空厕所堪称奢华,新的太空厕所配有多个固定扣和固定带,一个多层内胆,多组风机,尿液分流器,粪便干燥压缩器,臭气和细菌过滤器等设备。
使用时,风机向内胆中输送高速空气流,完成固液分离,液体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固体则被气流切割后进入收集内胆。使用结束后,固体废物通过真空干燥失活压缩后保存。
在返回的时候进入大气层,跟大气层摩擦燃烧时会把这些排泄物的容器一起烧掉,顺便里面的排泄物也会一起焚烧干净。
太空马桶
太空厕所出现故障
尽管已经改进了许多,但仍有许多宇航员非常不适应。在地球上,我们习惯于直径约为30到40厘米的马桶座椅,但在太空中,宇航员必须面对宽约十厘米的洞排便,这个地方简直就是空间站的禁忌之地。后续的太空厕所设计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马桶形状更加贴合舒适。
由于女宇航员的增加,太空厕所还加装了保护隐私的帘子,各项系统的运行也变得更加稳固。
设备故障在空间站中可是要命的存在。1981年,NASA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首飞任务,由于航天员的臀型不同,马桶不能完全贴合。
因为真空干燥会产生细微粉末,碰巧系统出现了故障,一些粉尘进入舱内空间吸附在各种湿润物体的表面,像实验设备,食物,航天员的皮肤,眼睛,口腔等,航天飞机内瞬间变成了粪尘暴,那个场面真实。。。。。
航天员都认为在太空排便是最难的任务
据说国际空间站制造和安装太空马桶的成本高达2.5亿美元,住在空间站上时,你可以在这么昂贵的厕所里排便,但是当你在外太空工作时,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
美国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在国际空间站上共度过了665天,是美国在太空中时间最长的宇航员。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喜欢太空生活,最难的不是抵抗失重感,而是解决生理问题,太空中的排便实在太难了。
写在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小细节,2013年在米国上映的《地心引力》中有一个细节女主角登上了中国的天宫一号试图驾驶中国飞船返回地球,结果发现操作平台满屏都是中文,这样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如今已经不在科幻了。
咱们中国的空间站天河核心舱上的操作系统和所有参数全部都是中文,以后别的国家航天员想要上中国的空间站,必须要努力学好中文。
据报道目前欧洲分别有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三名航天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学习中文了,期待未来与我们的航天员进行合作。
总的来说:太空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有趣,排便可能就是其中最大的挑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得到科学的解决。
宇航员们都是有着奉献精神的勇士,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为国家科研工作奋斗,希望我国的三位宇航员顺利开展科研工作且平安回家。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层次男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