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史家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操守的文人,很多历史感强的皇帝不敢瞎搞,就是怕史家秉笔直书。所以史家写皇帝糟事么也正常。更何况写史都是后世。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很高兴有幸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古代封建王朝修史的目的和立场是根本跟现在人想的截然相反。现在人以为史书是给老百姓看的,其实古代的史书是给皇帝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教训用的,轻易不会対臣下或者百姓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这个目的和立场,史书的修编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载前人善恶成败得失,那么得出来的经验教训才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当然这些事实也包括当朝皇帝的父辈祖辈的所作所为,如果歪曲事实,岂不是忽悠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自己断送江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朝的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行为记载,这是为保证史官在记载时不会有所顾忌,一般设有两个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行,如果皇帝不是太昏庸残暴,一般都能够自觉遵守这个不成文规矩,同时史官的记载,也是对皇帝的一种监督,让皇帝所作所为因为顾忌后世的评价而不敢太放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这样的立场和目的决定了史官必须如实客观记载,不得虚美,不得隐恶。久而久之直笔善恶就成了史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了。自唐宋以后,印刷术发达,文化逐渐普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控制意识形态,才会有所谓的“官修”历史,同时皇帝也不再自觉遵守不看当朝史实的规矩,自然修史的史官也不得不有所顾忌,曲意迎合歪曲事实,甚至为了政治的需要,胡乱捏造抹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唐以前史官正直,编出来的史书水平高,宋以后的那些史书越来越不像样,也许是巧合,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逐渐在走下坡路,直至走向大清的文字狱控制,文化极端专制的地步!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中国历朝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主要负责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虽然称谓与具体分类有所不同,但他们已经形成一个职业,统称“史官”。
既然已经发展成为固定职业,也必然形成相应的职业操守。那就是,如实记录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为君王治国理政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主张“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然而这与君王的态度截然相反,君王主张“自称我长”、“掩恶扬善”。
这种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帝王无权干预史官的风气被逐渐打破,特别是自唐李世民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史官地位很高,对君王有劝谏职能。君王为了国家大事有时还会经常请教史官。其中,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二、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具体职务。其中,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三、秦汉以后,史官制度再次演变,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史令一职,由司马谈任职;司马谈死后,由其子司马迁继任。四、唐代以后,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史官受到了皇权直接控制,从此史书直接服务与皇权,开始出现失真的事例。但是史官们“秉笔直书”的愿望并没有从此消失,对于触犯帝王忌讳的事件采用隐笔的写法,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看出蹊跷。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不要说封建王朝,就觉得你比他们强多少似的。有句话叫做五十步笑百步,嘲笑的前提,是后来的必须比前面的人作得好,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论独立精神,事实上越往古,史家越不受权力约束。典型如夏朝,桀的统治一塌糊涂,暴虐荒淫,当时的史官终古就敢于拿出夏的图法,在朝堂之上哭泣,最终更抛弃夏朝投奔商朝。又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庄公死于崔杼之乱,当时的史官就在史册上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结果史官被崔杼杀害,他的弟弟继任史官,还是这么写,又被崔杼杀害,连死两个史官,可是第三个史官上来,依旧这么写,而且另一个史官家族南史氏听说惨案发生,拿着竹简就过来了——意思是如果第三个史官被杀,他们就愿意做第四个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官,结果这个时候崔杼就不敢再杀了,于是齐国的史书留下了真实的记载。
当然这是很极端的情况,不是每一个史官秉笔直书都会被杀,但这里其实也有一个制度前提的。那就是在上古时期,史官其实是一个家族职业,也就是说这项技能是掌握在他们手里的,所以你看崔杼杀了第一个史官,继承职位的就是史官的弟弟(显然不是崔杼任命的),而南史氏表示接班,也不是崔杼任命的——这也就是说,史官其实是一个类似西方独立法庭书记官的角色,他是独立于整个官僚体系之外的。
可是到了秦汉以后,史官就没有这么独立了,他更多地受到整个朝廷体制的约束。汉朝的太史令,俸禄只有六百石,和一个郡的郡丞是同一级别。到后来,太史令更被剥夺了写史的权力,文书工作交给著作郎,官位更只有从五品。
不过即便如此,前期如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还是抱着如实记载、秉笔直书皇帝那些丑恶勾当的史官精神,譬如刘邦把自己儿子推下车以及当时皇帝的刘彻许多糗事,都留了下来——虽然司马迁本身为李陵说话而被汉武帝处了刑,但《史记》还是留下了汉朝真实的一面。
再往后,如《三国志》作者陈寿,也以史家良心而著称。
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史官还能这么牛逼,因为他们虽然官品不如以前了,可是还有一条铁的行规,那就是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家的修养,不是在于文笔有多优美,而是记录必须真实,必须直达事物实质)
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里,因为李世民担心史官会真实记载他“杀兄逼父”的事件,强行察看了史官的记载,这就麻烦了,皇帝查看自己的历史,你让史官如何秉笔直书?而且这个时候,史官已经不是独立的角色,你杀了史官,他的弟弟是没有资格继任的(已经不存在专业写史的家族),只能由皇帝来任命,而接受皇帝任命的史官,你让他秉笔直书,怎么可能呢?
从唐开始,宋元明清的国史,便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且越往后这个现象越明显。所以,你看历史,就会发现前面几个朝代的皇帝缺点都很多,而到后来却越来越英明神武,尤其是清朝的皇帝,简直就是个个废寝忘食、一心为民,真是这样吗?(谎言维持到现下,差不多就成了大众认可的真实)
呵呵呵,如果皇帝都那么英明,为什么底下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为什么越到后来,官员的选拔就越来越内卷,为什么考试最后录取的那些官员,清一色都是官员的子女亲戚?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时代,穷人的孩子只要认真读书,都还有出来做官的可能(不信的话去查一查你们的史志,那些刺史、县令乃至朝廷大员,很多都是贫寒子弟出身——哪怕是三国演义里说是大族世家的袁绍,他祖上也来自贫寒子弟。可是后来呢,你自己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关系铺路的人,哪里还有出来做个县令的机会,不要说是县令,连镇长、乡长、村长,甚至是县府里的小科员、办事员,都渐渐地与普罗大众绝缘了。这才是真正的士族时代啊!
事实上,现在连条圈都越来越不说真话了,何况是别的呢?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这问题牵出中国知识份子的风骨,说真话,讲事实,如司马迁在汉武帝刑囚中仍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样,彪炳千秋。另外,也说明帝王也有兼听则明的一面,以史为镜(唐皇听魏徵谏以民为镜),以利统治。最后,也说明记实,修史的多元性,总是"纸包不住火"的,糟丑之事总会被人评说,如唐明皇与扬玉环,亦壮亦悲,大到倾色误政,小如奔劳献荔枝,长诗短怨,文画皆多颂传。还有现有与史评逆袭的,如武侧天,除去权谋,也有中国第一女帝被中外乐道敬仰。总之多元甚好,经济多元引来腾飞发展,文化多元汇成百花齐放,何不悦焉?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吗?
明朝万历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有些很火的史书有涉及?
生完孩子掉头发,是人到中年开始脱发?还是带孩子睡眠不好导致?
腰间盘突出手术了,要多久能恢复正常,多久能干活?万一要是还疼,做理疗管用吗?
大学同学四年前借走两万块,不催怕他忘了,催怕伤了感情,怎么办?
上一篇:山西省的大学排名是怎么样的?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