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将这个问题前,大家想要搞清楚一件事,就是什么是杂牌军,什么是中央军?
所谓中央军,其实就是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核心,编组出来的一支完全服从国民政府命令的政府军。
在国民政府看来,中央军是嫡系部队,是自己的部队,是非常可靠的,战斗力也很强。
在抗战中,杂牌军有几十万倒戈成为伪军,但中央军没有成建制成为伪军的记录。
中央军将领也没有主动投降作为伪军将领大同胞的战例,投降最高的中央军军官是一个上校。
说来说去,中央军是可以靠得住的,也能打硬仗。
薛岳的第9战区为什么能够在湖南从日寇从1939年打到1944年,关键第9战区的中央军比较多,包括74军、第10军在内部队都可以打硬仗。
那么,什么是杂牌军?
杂牌军也就是,不是国民政府编组,军官不是黄埔系出生的军队。
但是,杂牌军也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基本服从国民政府指挥的军队。
比如四川军阀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核心是第20军),还比如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
这些部队基本听从国民政府的调遣,让你防御或者进攻某地,他们大体是服从的(也许私下某些时候可能会阳奉阴违、作战消极)。
这些军队大体还是可以使用的,只是未必能够打硬仗。
一来他们战斗力有限,往往顶不住日军的攻势。二来既然是军阀部队,本能的希望保存实力,不愿拼光自己的实力,损失较大就会放弃作战,当然理由是有无数的。
客观来说,这些杂牌军也是不错的。最低程度,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次要的作战,比如防御地位次要的阵地和支点。要知道,一个大会战可不是只打几仗,往往有几十仗甚至上百仗,次要阵地也很重要。
比如藤县的王铭章川军第41军122师,在这里坚守了几天,虽然最终还是城破,官兵伤亡惨重,师长牺牲,但是为后续部队赶到争取了重要的时间,也消耗了日寇有生力量。
第二类是不服从命令的军队。
这种军队主要是当时盘踞一方军阀的部队,比如滇军、桂军、粤军、晋军、青海甘肃军队等等。
还有就是一些三心二意的军阀部队。
三心二意的军阀部队,就是几十万成建制投靠日寇的伪军来源。
抗战有十大伪军将领,基本都是西北军和东北军出身,他们很多人是拉着自己的部队直接成为伪军的。
比如著名的吴化文,西北军将领,1943年拉着自己的部队1万多人直接投靠日军,任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司令。
吴化文叛变以后,立即攻击国军和八路军,还在八路军控制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相比吴化文,桂军、滇军这些军队相对较好,最低程度没有投敌。
但是,这些军队并不接受国民政府的指挥,仍然听从白崇禧、龙云等军阀的命令。
比桂军为例,他们很多部队在抗战中其实是自立为王的,几乎等于是割据的军阀,国民政府根本指挥不动。
这些军阀中,有一个人很特殊,就是鄂中王劲哉。
王劲哉本来是西北军一个师长,武汉会战大撤退时,他认为自己部队所剩无几,可能会被顺势夺取兵权。于是她抗命不遵,杀死了中央军派来监督副师长,自己留在湖北中部水乡地区打游击。
当时日军和国军忙着大规模交战,都无法估计一些交战区的边缘地带。王劲哉利用有利的真空区,组建了自己的部队。不到2年,所部发展到万余人,编为9旅18团,占地6县20镇,以仙桃镇为中心,势力扩及襄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自武汉、西抵沙洋的整个襄河以南地区,雄踞江汉平原。
王劲哉此时虽没有投靠日寇,但完全是不可理喻的怪物,是土匪割据山头的那种人物。他是自立为王,六亲不认,任何势力敢于染指他的地盘,一律照打不误,日军、国军、其他杂牌军,甚至新四军都被他打过。王劲哉还伏击过新四军,双方恶战一场,互有伤亡。
此人多疑好杀,非常可怕:蒋介石派去的军官多被他除掉,连友邻部队第四十九师派往该师的联络参谋也遭活埋。他不论亲疏,翻脸就要人的脑袋,先后处死过老师、同学、同事、部下甚至亲表弟。
1943年,日寇为了扫清后方障碍全力进攻鄂西,出动数万兵力消灭了王劲哉。王劲哉之所以会灭亡,在于他把所有人都当做敌人,国军也被他多次袭击攻打。
上面分析完了,试问大家如果是蒋介石,你会怎么提供待遇。
你要是老蒋,你会给这三种军队同样的补给吗?
中央军是听话的亲儿子,能够打硬仗,当然要优先补给,优先补充兵员和武器。
听话的杂牌军是干儿子,虽然往往不能打硬仗也是有用的,也会尽量给予补给。可惜,抗战时国家经济奇差,补给严重不足。在大家都不足的时候,只能优先补给中央军,杂牌军就相对差一些。
当然,战斗力强又很听话的杂牌军,还是会优先补给,比如杨森的20军。
对于那种根本不听话,不能打硬仗,甚至随时可能倒戈投靠日寇,更可怕的是白崇禧、龙云、阎锡山等人控制部队将来很可能和自己为敌,你是老蒋可能不惜代价的补给吗?
中央军和杂牌军待遇确实有差距。
以新四军为例,是1万人的编制。
当时中央军精锐师大约是1万2000人编制,一般是每月25万法币的军费。而新四军则许诺每月提供18万法币,这也不少了。
相比起来,普通的杂牌军根据战斗力和兵员不同,每月军费是12万到18万,等于新四军拿到了天花板的军费。但后来国民政府借口新四军兵力不满员(大约1万人),没有足额发军饷。
经过反复争取,1938年6月开始每月也就是12万元而已,也就是杂牌军比较低的水平。
至于武器弹药的补给上,因为当时枪械和迫击炮数量有限,连子弹也有接近一半的缺口,所以补充也有不同。中央军有限补充,缺额较少,杂牌军则缺额较大,
▍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1944年1月末,驻跸湘西的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王耀武,被正式晋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从此免兼军长职务。此时,急着转正当军长的副军长李天霞人在哪呢?他接到消息以后,正从贵州遵义坐火车发疯般地朝回赶呢。
(王耀武剧照)
在那干嘛呢?因为贵州遵义是第74军的“师管区”(跟日本人学的),也就是专门划给第74军招募和训练新兵的指定地区,其它部队是不可以到这里来征兵和抓丁的。一般来说,嫡系各军都是由一个副军长兼任“师管区司令”,所以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正是在遵义干这活呢。
在抗战中后期,第74军的兵源结构是:65%为贵州人、15%为湖南人、5%为江西人,其余为四川、浙江、安徽人,贵州兵多就是这个原因。到1947年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覆灭时,贵州兵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为数不少,毕竟底子在那。
那么有“师管区”就很了不起吗?绝对是的,1939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人口稠密区已经沦陷的情况下,部队兵源补充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一个军或者一个师开战前有多少兵员,战端一开,几年下来,伤亡数量都是惊人的,完全达到可以换几茬兵的地步。
在兵源和兵源地紧张的情况下,只有最初的四个“攻击军”和后来一些中央军嫡系主力,才有资格获得“师管区”,多位于川、滇、黔、湘等几省,而杂牌军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我们知道抗战八年,四川贡献的壮丁最多,达到了350多万,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些川中子弟可不都是补充进了“川军”,其中的绝大部分实际补入了中央军。
因为四川许多地区成为了中央军的“师管区”,由军政部兵役署统一调配管理,不是川军想征兵就能征的。许多川军将领都只能靠升格保安团、私拉同乡子弟或者在不是师管区的偏僻县区募兵,来维持自己部队的兵力规模和补充伤亡,随便招兵?门都没有。
兵源的有效补充,直接导致了各作战部队建制完整方面的巨大差异,辖有三个师的第74军,在抗战后期拥兵近50000人,其他中央系的甲种军(三师编制)一般在35000人左右,而杂牌军至多25000人。杨森的第27集团军退到贵州时,两个军拢一起才16000人,就是因为出现战损后补充不力,光有伤亡没有补充,哪个部队也无法一直保持完整建制。
其实这也是重庆当局削弱杂牌军的手段,中央军嫡系部队出现战斗损失后,不仅不撤番号,有时还会增编,反正后方可以源源进行补充。比如杜聿明第5军在野人山损失殆尽,回到云南反而扩充为第5集团军,而杂牌军一旦战损过大,军政部就变着法进行缩编、或者直接撤番,你上哪说理去?
第二个待遇是军费差距,通常情况下,中央军嫡系部队的一个满编师,抗战期间每个月可以领到20到25万元的军费,不但足额而且从不拖欠;杂牌军一个师每个月最多12万到15万元,还经常拖拖拉拉,一支部队要吃饭要发饷,没有军费怎么养活?所以军费的差距,也是杂牌军难以扩充队伍的紧箍咒。
而八路军在1940年之前,每个师每个月才能领到6万元军费,是中央军嫡系的四分之一、杂牌军的一半左右。这还不算,嫡系部队的将领多为老蒋亲信,每次晋见或者述职时,还经常都能领到一笔“特支费”,动不动一出手就5万块,既解决了将领的个人生活问题,也使嫡系部队“养兵”更容易些。
无论嫡系杂牌,跟八路军都不一样,“当兵吃粮发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发饷是要出问题的,“闹饷”和“开小差”是轻的,搞不好就得哗变。
第三个是武器弹药供给的差别,抗战后期已经有600多万军队,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也不可能满足所有部队的武器补充和弹药消耗,那么军政部在作战物资分配上,当然是有偏有向的。嫡系部队领得多领得快,杂牌就得排队等着,就算勉强分来一点,还得给回扣找门子,否则还是拿不到手。
川军邓锡侯部刚刚到山西作战时,为啥抢了第二战区的军备仓库?穷的呗,要啥没有啥怎么打仗,然后就被阎锡山撵出去了。
至于外援武器装备,那干脆就没有杂牌军什么事了,比如1939年前后到来的“苏械”,基本都装备给了第1军、第2军、第5军和第74军,也就是四个所谓的“攻击军”,其他中央军部队或多或少可能会分到一点,而杂牌军啥也没看着,手里的家伙什不够硬,怎么打鬼子?
我们八路军打鬼子最大的困难,就是弹药不足,根本无法发动大规模战役,而中央军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22次大型会战“没有一次出现弹药问题”。像我们看长沙保卫战,薛岳敢跟日本人对攻,九战区那是有重炮有大批轻重机枪有足够弹药的,一次会战轻易就消耗上百万发子弹、几十万枚手榴弹。
弹药补充总体情况是:八路军不及杂牌,杂牌不及嫡系,几大战区之间,也是陈诚、顾祝同、薛岳保障情况最好,这里其实还涉及到军粮的分配问题,不多说了。抗战后期美械援助到来以后,重庆当局更是偏心眼的厉害,美械军、半美械军基本都是中央军,至少也是“中央化”了的杂牌军,真正的杂牌军肯定是没戏的。
1941年底,守长沙的第10军(妥妥的嫡系)就获得了300支汤姆逊,这玩意在巷战中打鬼子,肯定强于中正式和三八大盖嘛,日本人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吃瘪,硬件差点意思也是重要因素。
第四个是部队使用方式的差别,武汉会战以后,中央军主力都置于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战区,通通围绕着西南大后方部署,且各军实行“一个师为作战部队、一个师作预备部队、一个师在后方整训”的轮换制度,保证不出现全军被打垮的情况。而杂牌军全部顶在中日两军的接触线上,甚至是日军后方。
比如在河北、河南和山东地界,几乎都是东北军、西北军等杂牌部队,川军则被分配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战场,桂军主力去了大别山打游击,既然在鬼子的眼皮底下,自然作战频繁损失较大。比如在台儿庄表现挺好的西北军庞炳勋,虽然也升了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部队并没有多少增加。
然后被派到华北敌后坚持抗战,老庞又不会打游击,最后被日军围剿后,走投无路当了汉奸。
老蒋带兵,至始至终都是“重视嫡系,歧视杂牌”,所以还有其他一些的具体差别,比如军装军鞋、单兵装具等等,之前的文章多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条是军官素质的差距。中央军嫡系部队,分配和补充来的军官多为中央军校(黄埔)或各分校的毕业生,也不是说怎么厉害,好歹是科班出身吧?
杂牌军里面的军校生就很少了,基本都靠自己从士兵中提拔或者自设教导队来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基层军官的能力差距,也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整体上略好于杂牌的重要原因:没有合格的连、排长,没有合格的补充兵,什么样的将领也带不出优秀的部队来。
也正是在几方面原因和几多次骚操作之下,到抗战胜利以后再经过所谓的“整编”,老蒋“成功”地将中央军的份额,从抗战爆发时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二分之一左右。这也是杂牌军越来越离心的主因,部队越打越少甚至打没了,谁愿意跟你混呐?
▍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1951年2月6日,朝鲜战场上,彭德怀的举动,让50军军长曾泽生感动得泪流满面(曾泽生是起义过来的将军)。
当时,彭老总说道:“50军打得好,你指挥很出色!以后,补兵、补充苏式装备时,优先给你们换。”
说完,还给曾泽生鞠躬了。
当时,曾泽生就流泪了,感觉到了深深的尊重。
曾经在国民党政府麾下的时候,曾泽生带领的地方军,跟后娘养得似的,得不到一点优先照顾,而彭老总却能这样对待他们,怎么能不流泪?
那么,在抗战时期,蒋介石政府对杂牌军和中央军,待遇上有哪些不同?
1、装备补充,中央军和杂牌军区别很大
因为历史的原因,杂牌军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如中央军。
但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应该一视同仁,但蒋介石政府并未如此,在调度补充的时候,先是顶着中央军。
或许,他们的原则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吧!
中央局的武器都是优质的武器,子弹几乎不限量。而杂牌军的武器落后,极其拙劣。
当然,那个时候国家各种紧张,杂牌军也能理解,但过于偏袒中央军,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比如,川军的武器中,80%都是川造武器,20%是汉阳造,而且使用时间比较久,严重老化,质量低劣。
一个川军师只有十几挺机枪和几门迫击炮,所谓的杀伤力较大的野炮、山炮,一个也没有。
不公平的装备待遇,其实会对抗日战士们的伤亡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们举个例子,第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在带领部队出川抗日的时候,致电蒋委员长:“补充一些武器给川军吧!”
蒋介石答应得很爽快:“大军出发,到了西安就给补充。”
川军到了西安后,直接划拨到了第二战区,然后,上面的信息来了:“到战区补充!”言下之意,到了山西找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补充。
川军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山西,请求阎锡山补充武器。
阎老西哪有,有了也顶着自己部队用啊,因此,也展开了拖字诀:“嗯,我这里也紧张,我向南京申请!”
于是乎,川军的武器还没有解决,匆匆忙忙上了战场。结果可以预见,打了一个月的仗,损失就过半了。可惜了那些川军好儿郎,哪个不是热血青年?
后来,川军到了徐州,李宗仁看不下去了,直接帮助申请。
这一次,南京政府给了李宗仁面子,拨了一批武器,一看数量,川军心都凉了,只有二百多条步枪。这是打发要饭的吗?过分。
当然,杂牌军中,不仅仅是川军得到这样差的待遇,还有很多都是如此。
陆军第26师是贵州来的,旗下的各个连队,每个连队只有三挺机枪,50多支步枪。这么可怜的装备数量,会让多少士兵送命?
可能,唯有“桂军”的待遇稍微好一些,毕竟,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那杵着,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对于杂牌部队来说,平常的国产武器都不容易补充,更不用说从外国支援过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德械、美械,对来自地方的杂牌军来说“就是传说”。
2、后勤补给,中央军和杂牌军的差距依然不小
说完了武器装备的提供,我们再说一下其它后勤物资的补给。
没有意外,也是很有区别的,对这一点,美国人史迪威写文章说道:
“各个师之间的物资补充差别很大,委员长的中央军优先补充物资。”
而很有爱国之心的李宗仁说道:中央军食丰履厚,杂牌军面有饥色!
史迪威和李宗仁的话说明了一切。
川军出川的时候,粮食和物资都很紧缺,蒋介石让其先自筹。
每一个川军战士,两件粗麻单衣,一个小被子,一个单席,两双草鞋,一个斗笠。就这装备,出来打仗,简直就是遭罪。
但比这更严重的是,川军没有担架队、没有救护队,没有后方医院支撑,轻伤的要自己往回走,重伤的直接就放弃了,让侵略者当韭菜一样收割生命。
一些伤了的川军喊道:“我们是来打鬼子的,受了伤就没人管了吗?”、“打国战就是这样打的吗?”.....
这些呐喊的后面,充满了太多的无奈。
有一次,西北军的冯治安,看到很多士兵没有鞋袜,脚泡在水中,因此让长官冯玉祥向上申请“四万双鞋、四万双袜子”。
意外的是,何应钦拒绝了:“国家的章程里没说发这个东西。”老冯气了个半死,据理力争,终于获得“一万双鞋袜”。
就是这么不公平,杂牌军就像是后娘养的。
魏凤楼将军,在抗战之初,经过冯玉祥批准,回家自己组织武装进行抗日,没有分得国民党的一针一线,后来加入了共产党。
另外,杂牌军的军饷,本来就没有中央军多 ,而且常常克扣。这让杂牌军怎么打仗?
孙良城的部队,实在缺钱缺物,伤员无法看病,连埋葬死者都买不起棺材,面临此种情形,官兵抱头痛哭。
对于物资补给,杂牌军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3、兵源补充、改编,先顶着中央军来
在兵源补充上,国民党政府是根本不管杂牌军的兵源补充的。征的兵,几乎全部补充到中央军中。
杂牌军怎么办?自己招。
西北军的庞炳勋招兵的时候,一次,经过了几天的动员,竟然只补充了几个兵。后来,还是冯玉祥和地方举办军民联欢,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给庞炳勋招了8千人的部队。
补充兵源的时候,先顶着中央军。
但,派军队往前的时候,往往让杂牌军先行。拿我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
在国民党政府眼里,中央军是嫡系,而杂牌军是庶出,杂牌军需要身先士卒地跑到前面当炮灰。
更有意思的是,当地方部队弱了,国民党政府不仅不补充兵源,而且,让中央军慢慢吞并了杂牌军。所以,有些杂牌军,打着打着,就被收入了中央军。
如此,有什么好处呢?
对蒋介石造成威胁的地方军会越来越少。
真特么是个人才,是一群人才啊!
4、对中央军将领和杂牌军将领的处分,完全不同
打仗,避免不了的是有奖有罚,但是,对中央军的将领和杂牌军的将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1)刘峙和韩复渠
刘峙,是蒋介石曾经的五虎上将,是蒋介石曾经的福将。在抗战开始后,刘峙表现极其糟糕,一打不过就跑,在平汉路战役被日军打得一溃千里,被讥笑为长腿将军。
而且,刘峙在重庆担任警备司令的时候,犯了好几次大错,比如,一次防空措施不得力,防空洞里闷死了很多人。
对于刘峙是怎么处理的呢?没怎么处理,后来仍被重用,只是成为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背景布。
反观韩复渠,一样是抗日不利,得到什么结果呢?枪毙。
(2)杨俊昌和汤恩伯
杨俊昌,第21集团军担任一个师长,因为丢了宿县,被推上了军事法庭,判处了十年徒刑。
这个挺冤枉,当时人家也在努力抵抗,没有主动放弃,后来实在顶不住,打电话请示了,结果消息没等到,日本鬼子打进城了。
这个冤枉。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时,对于李宗仁的调度不怎么听,因此,台儿庄战役的进程被延误至少一周。对于这种过错,国民党政府视而不见。
这就是杂牌军将领和中央军将领被处理的区别。
抗日战争是要形成一个统一战线,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央军和杂牌军,竟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待态度。
从以上四点看来,国民党的军队管理,简直就是一塌糊涂,内外有别,嫡庶有别,中央军和杂牌军有别。
正因为如此,导致了杂牌军对国民党政府离心离德,早期出现一批成为伪军的,内战时期出现很多起义的,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国民党的军队管理,真不得人心。
不同的待遇,造就了中央军和杂牌军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前者视后者为炮灰,后者有时出工不出力,两者分歧严重,矛盾重重,分化了军队的整体实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看老蒋对待中央军和杂牌军的态度,说明了无法大范围凝聚人心,他麾下的军队,在内战中输给解放军,完全在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李峰《决战朝鲜》
何德廷《抗战时期杂牌军的待遇及其伪化问题》
▍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差别大。
中央军有编制,有补充,有武器。
比如说,中央军一个师1万多,空额三千但最少两个团能打,每个师长都有小集体也有大哥。哪怕卫立煌薛岳是嫡系之中的杂牌,待遇也差不到哪去。已半中央军化的粤湘等部,还有商震等各部,能得到七八成的待遇。
守四行仓库的德械师:
杂牌军,如桂系滇军还好些,西北军川军东北军这些就很麻烦,委员长需要的时候给点装备,平时军饷大打折扣,打仗损失也不给人员武器补充,最终打败了就被名正言顺裁撤。
德械师火炮:
比如晋绥军。抗战丢失太原后日子非常难过,以前有山西省的财政支持,有不差的军工厂,后面已经困难得和八路军分晋南十几个县,一线步兵残余2万人。要不是委员长需要牵制又怕其投降,早撤销裁剪番号。但阎军哪怕重新招募兵员,装备与军饷上已经被拉得很远,吃饭维持都是难题。1945年抗战胜利,晋军全部兵马12万编4个集团军8军24师,但去除直属总部人员,晋军一个师,估计比不上国军的主力团人多。
不是不想招兵,没钱没装备啊。
杂牌军最恐惧的就是被吞并。土木系最喜欢玩这个,甚至直接包围缴械,把高级军官驱逐,彻底吞并。就连黄埔嫡系的胡宗南都差点被吞一个精锐师。所以抗战结束后土木系发展到13个军37个师。
▍抗日战争中杂牌军与中央军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军可以分为中央军,地方军,杂牌军。
顾名思义,在抗战时期中央军就是蒋介石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也可以说是蒋介石的个人武装。
中央军又分为嫡系和旁系,嫡系就是指由黄埔军校系组成的军队。
旁系中央军也就是中央化的地方军队,也统一分发装备,支付军饷。
地方军也就是指其他地方武装,有着自己控制的地区,如:晋绥军,桂军,川军,湘军等等。
而杂牌军就是指没有了控制的地盘,兵源的补充,武器装备和军费开支的供给都无法自行解决,只能从中央军剩下来的物资中补充。
那么,综合作战能力也就是中央军>地方军>杂牌军,不过有时候地方军与杂牌军统称杂牌军。
事实上,都是抗战时期保家卫国的军队,竟然还有这么多称呼,真的是令人心寒。
既然中央军是蒋介石直接掌控的军队,那么好的装备,军费开支都优先供给中央军,哪能亏了自己人呢。
总而言之:中央军相对地方军而言,优势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服装穿着,后勤支援,军费开支”。
武器装备
中央军
只要知道仅有的20个德械师全部集中在中央军,就足以证明中央军的武器装备有多好了。
在20个德械师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其是20个德械师中装备最好的,满编的炮兵部队完全可以在火力上压制日军。
在步兵武器上,教导总队使用德国原装1924式毛瑟步枪,要比日军的三八大盖更强。
还有马克伈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基层军官使用M1932型驳壳枪,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步兵炮,37毫米战防炮。
还有就是中央军第5军,其武器装备完全可以媲美日军的一个甲级师团。
主要装备80多辆苏制T-26坦克,100俩德制“豪须”装甲车,400多辆美制福特卡车,40多辆摩托车。军属重炮团拥有24门150毫米榴弹炮,各师均配有大量的山炮、野炮。
地方军
抗战期间的地方军武器装备就不够看了,大把的汉阳造,中正式,根本就无法与中央军相提并论。
军费开支
由于中央军背靠蒋介石,而其军费主要就是吃中央的财力,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华东的七省一市,那么,中央军的军费自然也就是从这些地方而来的。
反观地方军,其军费开支也只能由各地的税收来供给了,控制面积小的地方军,那所能得到的补给就很少。
这样一对比差距就非常大了,所以说中央军是不会有军费不足之忧的。
后勤支援
中央军
得益于较为雄厚的财力,兵工厂,中央军的后勤补给就比较给力,不会有打着打着子弹用尽的忧虑。
地方军
这一点就不同了,在抗战期间全国一共就只有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太原兵工厂这四家而已。
只不过,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被日军占领了,而巩县兵工厂也被日军摧毁了。最后也仅剩较大的汉阳兵工厂,可以为抗日军队提供武器弹药。
关键这座兵工厂还是被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着,生产的武器弹药自然是优先供给中央军,也只有中央军足够用了才会下放到地方军。
所以说,在抗战期间,地方军的武器弹药一直都是个问题。
服装衣着
这点还是可以从很多电视剧中看到的,中央军穿着很好,棉衣军靴。
而地方军的衣着就不行了,草鞋,单衣。
也就是说,在抗战期间嫡系和旁系还分得这么清楚,实在是难以理解。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吗?
明朝万历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有些很火的史书有涉及?
生完孩子掉头发,是人到中年开始脱发?还是带孩子睡眠不好导致?
腰间盘突出手术了,要多久能恢复正常,多久能干活?万一要是还疼,做理疗管用吗?
大学同学四年前借走两万块,不催怕他忘了,催怕伤了感情,怎么办?
上一篇:43岁被查出高血压,该怎么办?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