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古代执行死刑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呢?中国的最后一位刽子手说出了原因,普通人根本就意想不到!
首先来讲,人在午时三刻,都是最昏昏欲睡的时刻,因为昏昏沉沉加上喝了断头酒,死刑犯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死刑的恐惧,也就不会那么难熬。要知道,人最痛苦的可能并不是执行死刑的那一瞬间,而是在等待执行的漫长煎熬。
选择午时三刻执行,或许就是为了,让人在昏昏欲睡中就失去了生命,也就减少了恐惧和抵触的可能性,保障了死刑的顺利执行。
其次来讲,在古代执行死刑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为了以敬效尤,对大家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就会选择午时这个时间段,毕竟这个时刻,大部分人都闲着可以围观。毕竟,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中午和下午都会进行农活,而午时就是大家休息以及买菜做饭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流量最大。
最后来讲,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选择这个时间段,代表了对祖宗的尊重,也代表了对传统的尊重,更代表了对封建秩序的尊重。也就显示出了官府的权威和合法性,代表了正统。
古代执行死刑,喜欢选择午时三刻的时间,主要就是这三个原因!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觉得很意外?看来在古代,任何传统里面,都有古人自己的道理。这些道理或许是智慧,更或许是慈悲。
▍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午时三刻是西安的正午12点,北京的11点45分。
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午时”指的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午时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以24小时制算)11点45分。 如果按照一昼夜一百刻算的话,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点43分12秒。
古代没有时区概念,我国历史上多次定都西安。所以,处决犯人时,是按照西安“正午(中午12点)”为标准的。明清时期,都城改到北京。而西安到正午时,北京才到午时三刻。所以,处决犯人改成“午时三刻”了。
也是因此,“午时三刻开斩”直说开始流传开来。
其实,无论是“正午”还是“午时三刻”,都是为了选择阳气最正的时刻处决犯人。
古人轮回思想很重,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正午时候,太阳在正头顶,地面影子最小。人们认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这个时候干杀人的“阴事”,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犯人不会变成鬼。在场的监斩官和负责行刑的官吏不会被死人的鬼魂纠缠。
同时,“午时三刻”太阳正高,也象征“明正高悬、天地可鉴”的意思。朝廷也是在代表上天,光明正大的执行法度。犯人时经过公证审判的,围观百姓要引以为戒。
而且,“午时三刻”也是人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给犯人吃口断头饭,刚好趁着犯人“乏劲”送他上路。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痛苦。
处决犯人时,要严格遵守这个时间。如果到的早了,要等时间到了才能行刑。如果,到法场时间晚了,过了“午时三刻”。就要另选日子处决犯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死刑犯为何选在午时三刻进行斩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因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懂一个时间的意思,那就是午时三刻到底是现在的几点。
午时三刻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今天的几点几分呢?其实也不难,是今天的11点45分。古代的午时是指今天的11点到13点这段时间。以这样的时间来算,也就是说午时三刻其实没有意义,还是指的午时,那么,古代人为啥费尽心思的弄出来这么一个“午时三刻”呢?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个午时三刻的出现,确实有它的原因。古代的首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后来古代的首都迁都了,迁到了今天的北京,这样一来,由于西安和北京有一段距离,他们的经纬度也有差别(西安东经108度54分,北京东经116度43分),这样一来,出现了时差,北京的午时三刻,才是西安的午时正点,本来古代人砍头,选择的是午时砍头,现在出现了时差,于是在北京砍头,古代人喜欢遵循旧例,就把在北京城的砍头时间定在了午时三刻。
午时砍头
午时三刻咱们弄明白了,那么古代人为啥要在午时砍头呢?太阳正午,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好、监斩官也好、刽子手也好,他们顶着大太阳在这里等时间,多热啊。就算对死刑犯也是一种折磨啊。
说道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古代人一般斩首都讲究“秋后问斩”,所以炎热这件事儿您就不必担心了,毕竟秋高气爽,是个斩首的好时节,至于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这个问题留着下次再说。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研究为什么古代人要午时斩首,其实这个问题也没啥根据,因为古代人也没有非要午时斩首,有一种情况就不用午时斩首,那就是夜里宣布斩首,等到天明之后执行,这个时候就不用等到午时斩首。
只有白天行刑的犯人,才会安排到午时来斩首,而且斩首的地点一般都是在闹市口,以达到“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效果,让周围的人们唾弃他,这是他作为犯罪的代价,也是警示其他人,不要犯罪。
午时斩首,还有一些没根据的说法,尽管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是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我在这里也就简单提一下。
午时,阳光正当头,万物无影子,乃一天之中阳气最旺之时。在我国古代,封建迷信非常严重,砍头的犯人尽管罪大恶极,但是砍头这些人,监斩官、刽子手等等,都怕犯人死后对他们不利,于是阳气最旺的时刻斩首,以驱散他死后带来的威胁。而且,在这样的正午时分,将其斩首后,很难有机会走到奈何桥,这也是对犯人的最大惩罚。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午时斩首是为了犯人人性化考虑,因为犯人砍头前都有断头饭和断头酒,吃完饭喝完酒,再加上太阳暖暖的很贴心,一时间思绪可能会朦胧起来,不知不觉间,行刑已经结束了,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其实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有很大的漏洞,因为死刑犯死之前,很少有没心没肺的犯人,还会将断头饭吃完,然后再来一碗酒,他们当时已经濒临崩溃,根本没什么胃口吃饭。
其实,古代的人斩首并非只有一个午时三刻时间,天明也会安排斩首。而且,一般的斩首都是定在午时,而非午时三刻,只是在定都北京后的朝代才会采取午时三刻来执行,如今的清宫剧最多,大家听“午时三刻”斩首也就最多,所以,大家才有了“古代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这样的印象。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历史趣事!
▍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午时三刻说法有二:午初三刻(今11:45)和午正三刻(12:45)均可。
古人将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其中午时为11至13时。此时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足以压制死者的阴气(古人认为杀人是极不吉利的“阴事",死者会变厉鬼报复所有与他死亡有关的人),故选择此时行刑。一般斩刑于正午(12点)开刀,让囚犯死后可入阴间为鬼;重刑犯则定于午时三刻开刀,令其死后无法变鬼。
另有一说:此时死囚已因精神和肉体崩溃而昏昏欲睡,故行刑可减轻其部分痛苦。
▍为什么古代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午时三刻已到,立即执行。我相信大家在宫廷古装剧中经常听到的台词,某某重刑犯,罪孽深重,十恶不赦,被除以秋后问斩,而问斩的当天还必须要是午时三刻。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什么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包括对于重刑犯的行刑,这个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对死刑犯执行,不用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死刑犯行刑的都是在白天,而且是在人多的地方执行,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官府要通过这种手段起到震慑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统治天下。
而午时三刻问斩,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后半期才开始实施的,很多反应明清题材的电视剧,用这句台词最多。而之所以会在午时三刻行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封建迷信的原因。当时统治者认为,午时三刻是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说白了就是人在地上投影最小的时候。这也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杀犯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犯人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但他们被斩杀后,他们的阴魂都会回来寻找判决的法官、监刑的官员、刽子手,以及与这个案件有关的人员。所以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候,以便压制被斩杀犯人的阴魂,以抑制犯人的阴魂。这个原因是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二】减少犯人痛苦。午时三刻大太阳在空中高高照,要放在现在正是中午下班休息的时候,也就是很多人开始要睡午觉的时候,此时人的精神是最萎靡、困倦的时候,此时犯人精神状态也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此时行刑,犯人人头落地的瞬间,犯人的痛苦也会少一些。所以,在将犯人拉倒刑场后,只要时间不到都要等,一旦专管时间的官吏观看太阳的位置正好到午时三刻的时候,立即通知监斩官下令执行。
所以,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才最终确定将行刑的时间安排在午时三刻。
------------------
推荐阅读:
英雄联盟那些只玩一个英雄的玩家,最后都怎么样了?成为大佬了吗?
本科跟的老师很厉害也很温柔,有留我读研的意思,但是学长劝退,要留吗?
去年考上了300里以外的县城事业编,与妻儿两地分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