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量子卫星属于应用研究,不属于理论研究。同时量子卫星技术保密,我们不可能为评选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泄露国家秘密吧!
下图是潘建伟与导师的合影
本次获得量子纠缠奖的是英国的大学教授著名量子学家,他是潘建伟教授的导师,应该说也是名副其实。没有什么可惜的。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没有书面的数据支持量子卫星在中国的应用。不是不行,而是太先进,中国进行了数据限制,根本不公开,让西方那些国家干瞪眼,想借鉴都没门。
既然没有现行的数据支撑,而且又是实际应用,外国人根本不了解这其中取得的成绩和先进性,所以得得不到奖也正常。
不是获得诺贝尔奖就是高精尖,在高科技领域,西方一直看不起中国,但是这二十几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要去太在乎那个已经被政治绑架的奖项。我们走自己的路,开创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高新技术,不用获奖也能创佳绩!!!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诺奖现场,获奖的却是三个欧美人,中国人无一获奖。难道真验证了诺奖存在“歧视”的说法?还是另有他因?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3人获奖;中国量子卫星现身诺奖现场!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三人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获得荣誉的同时,三位得主也将共同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641万人民币)的奖金。
三位欧美科学家凭借在量子纠缠实验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获奖,按道理讲颁奖现场展示的应该是上述三人的科研成果,而评委在解读获奖成果时却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展示了一张含有中国量子卫星的图片,图上显示了中欧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获奖的明明是欧美科学家,为什么我国量子卫星图片会出现在颁奖现场呢?获奖的却没有中国人?
仔细看图片会发现,图片上的中国卫星被标注为“The Chinese Miclus quantum staellites”,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的“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
说到量子通讯卫星,这是将“量子纠缠”原理用于实际应用的一种。区别于普通卫星,量子通讯卫星最大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能彻底杜绝窃听和被破解的问题,有着极高的抗网络攻击能力和防御能力,是当下保密性最强的通讯卫星。
我国在量子通讯卫星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且已经付诸了应用,早在2016年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上了太空,这颗卫星就是诺奖现场展示的“墨子号”。
世界上掌握量子技术的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付诸通讯卫星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当欧美的量子卫星还在路上的时候,继“墨子号”之后,今年7月份我们又成功将第二颗量子通信卫星“低轨道量子密钥分发(QKD)试验卫星”也送上了太空。除了我国和新加坡已将量子卫星送上太空之外,欧美等国还未付诸实施,比如欧洲7国计划2023年才能完成第一颗量子卫星的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号”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那为什么会在诺奖颁奖现场成为三位诺奖得主的“嫁衣”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获奖者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与我国顶级量子力学专家潘建伟教授的关系,潘建伟教授在“墨子号”的研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而他的老师正是安东·蔡林格,两人之间是师从关系。
自上个世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催生了众多重大发明,比如晶体管、激光等。上个世纪欧美在量子力学研究方面处在前列,现年52岁的潘建伟教授在上个世纪末到奥地利求学,他的导师正是现年77岁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蔡林格。
2001年潘建伟学成归来,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正式开启了将量子力学理论知识付诸通讯卫星实践应用。潘建伟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最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墨子号”升空。
可以这么说,虽然蔡林格等欧美科学家在量子力学方向上的理论研究早于我们,但是在量子通讯卫星方面,我们实践的显然是要比他们早。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潘建伟院士师从蔡林格,才有了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
2017年,中国和奥地利两国的科学家借助“墨子号”,成功实施了世界首次量子保密的洲际视频通话,这个成果意义重大,这次试验的成功也是3位科学家能获得诺奖的基石之一。
所以诺奖现场出现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图片也就不意外了,墨子号实际就是三位获奖者量子力学理论的转化成果,而潘建伟教授就是把导师的想法付诸实施的那个人。此次“墨子号”出现在诺奖现场,恰恰体现了评委组对中国科学家的尊重,毕竟倘若没有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参与量子洲际视频通话试验,3位获奖者的“理论”研究意义有多大恐怕无法充分的证明。
潘建伟教授及其团队为何无法获此殊荣?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为潘建伟院士鸣不平,毕竟潘建伟及其团队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导师“想法”的转化者,功劳至少有他的一半,同时获奖也是理所应当的。
甚至一些人再次拿此次获奖者都是欧美人的身份说事,质疑诺奖存在“歧视”,欧美人比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诺奖。
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可能诺奖存在“歧视”的可能性,但中国人也曾获得过诺奖,比如屠呦呦院士就曾凭借发现青蒿素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真有卓出贡献,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是没有可能。
屠呦呦
我倒觉得这次潘建伟院士没有获得诺奖并非一件坏事,首要原因就是量子通讯卫星是关键技术,很多国家尚处在“浅研”阶段,甚至根本就没有能力涉猎,而我国在这方面保持着绝对的领先是一众科学家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的成果,必然是要保密的。而如果要参评,至少需要向评委会拿出咱们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来做支撑吧?如此一来岂不是泄露了我们十余年的成果?得不偿失。
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面前,个人肯定要让渡于国家利益,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是作为科研者最基本的操守。
当然,也不是说潘建伟教授在未来就没有获得诺奖的可能性了,他是我国乃至世界顶级的量子力学专家,而且现在还年轻,才52岁而已,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综上,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我们无关一点也不例外,纵然“墨子号”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纵然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团队贡献卓越。
其实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纵然诺奖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种极大认可,但真没有必要在意这种虚头巴脑的头衔,只要中国科研者为本国的科研作出贡献,无论能否获得诺奖,我们都发自内心的敬重和感谢他们!比起各类奖项,人民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中国量子星,
做得很成功,
科学在前进,
获奖定会行,
每年出美评,
人类命运同,
世界要和平,
技巧无奇有,
永远相信经,
先锋队伍聪。
▍中国量子卫星现身2022年诺奖现场,获奖者却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谢邀,先表个态——2022年物理诺奖颁发给了三个外国人,这件事没啥偏颇的。
三个获奖者:
阿兰·阿斯佩 法国
约翰·克劳泽 美国
安东·蔡林格 奥地利
这三位科学家不仅仅因为量子纠缠共同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在2010年联手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奖。同样的获奖内容和今年诺奖的理由都是相同的都是“他们对于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的贡献,特别是扩展贝尔不等式或量子纠缠概念”
诺奖对于这三位来说是迟到了12年,同时也足见诺奖评选的苛刻程度。
其实,从近十几年的评选来看,沃尔夫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块敲门砖,很多物理学家首先是在沃尔夫物理学奖中获奖,才能在今后再拿一个诺贝尔奖。
这三位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呢?——“贝尔不等式”这是对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物理学解释。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点相当于我们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结论,但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则是由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做出了更完整的解释,这就是贝尔定理——“任何关于定域隐变数的物理理论无法克隆量子力学的每一个预测。”这个定理不仅仅在物理学上意义深刻,而且在哲学上也同样意义深刻。
约翰贝尔被提名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只不过1990年诺贝尔奖颁奖之前,贝尔突发脑溢血死于瑞士苏黎世。由于诺贝尔奖仅颁奖给生者,因此2个月后,当年的诺贝尔奖才颁给了研究电子在中子束缚下散射现象的三个实验物理学家。
这里就得说一下了,物理学家有三个大的分支,理论物理学家、统计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往往一个物理学概念会由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统计物理学家来计算完善数学模型,实验物理学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一条理论才可以被最终确认。
近年来理论物理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次数在降低、实验物理学家和统计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在不断增高。其实也简介地表明了我们的理论物理学家挖得坑太多了。
当然了这是题外话,说回正题,今年的三位算是把贝尔造出来的百年大坑给填了。
利用他们所设计的实验吧历经几十年时间里不断验证的量子纠缠和贝尔定律问题中的实验验证的漏洞给补完了。在贝尔定理提出之后三年,就有实验物理学家设计出来贝尔双通道实验的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在今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漏洞不断,一直未能成功的验证贝尔定理,直至在1998年才逐步的完善实验逐步的验证了贝尔定理
从最终的原理图和之前的原理图上看 你会发现实验设计的细节丰富了很多。
这也是实验物理学家存在的价值。
至于颁奖大会上出现了量子卫星:
这是我国顶级的量子物理学奖潘建伟主导的一项利用量子纠缠效应的卫星通讯项目。
这个东西其实是量子纠缠的实际应用,属于应用物理的范畴。这里面就有很微妙的事情发生了。例如人类在十几万年前学会了用火,但是在最近100多年的时间里才真正地确定了火是一种等离子体。有的时候应用会走在理论的前面。而这次颁奖中出现的墨子通讯卫星其实也是在说墨子通讯卫星已经成功地利用了量子纠缠效应实现了通讯功能。这只是量子纠缠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而已。
我们有量子纠缠的实际应用当然应该骄傲,但要理性一些,很多事情还没法盖过现在真正的物理学大牛。
另外:潘建伟和这次的获奖者安东·蔡林格是啥关系呢?
蔡林格是潘建伟的博士导师……
------------------
推荐阅读:
本人二十多岁,毕业于某985机械专业,在机械厂每天画图,未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