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弗洛伊德提出过意识跟潜意识,说的就是我们能够觉察出来的意识,以及被社会大环境不允许,然后被压抑下来的潜意识。
是我们内心需求,但又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一种状态。
所以,“棍棒出孝子”可能就是我们在年幼时,在家庭这个小的社会范围里,不被父母认可过程中,出现的状态。
就像小树不修剪可能会长歪,孩子不教育,有时也会走上邪路。
就像,当某些物品不属于自己时,不可以随便触碰或归为己有,那是对他人领域的一种侵犯,所以这种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两种状态:
一,要么把孩子胖揍一顿,以示教育。就像“棍棒出孝子”。
这种状态可能是孩子太顽皮,让大人不得不打。或者不符合家长某些期许,但又无法表达内心所需时就容易采取此种方式。
二,推己及人。
当家长能够细心体察孩子所需所感时,也能避免“棍棒出孝子”这种方式。正所谓温柔的掌控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著名飞行员鲍伯·胡佛,在一次飞行演习中差点失事坠亡。但凭借熟练的技巧转危为安,安全落地。
所以事后检查,正如他所料,油箱里加的不是汽油,而是喷气式燃料。
所以回到机场后胡佛要求见加油工时,加油工正为此事懊悔痛苦。毕竟他差点要了三个人的命。
加油工也以为这位事事要求严格、荣誉心强,且凡事要求精细的著名飞行员一定会痛斥自己。
但胡佛只是用他强有力的胳膊抱住了加油工的肩膀说:为了表明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再给我的F51飞机做保养。
所以你看,当我们试着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做?而不是去责怪时,其实比批评更有益。这样还能产生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正所谓不要轻易指责、批评、抱怨对方。毕竟,直接批评是最危险的导火索,它所引起的爆炸也能够置人于撕地。
所以我不大赞同“棍棒出孝子”,感觉还是先了解背后原因,再分析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更好一些。你觉得呢?欢迎讨论。
▍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人会水涨船高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棍棒出孝子的年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已经是过时过去落后淘汰了。可是在那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在那又苦又累举步维艰的岁月里,一方面要维持家庭生活,一方面要教育好子女,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的人们,家长会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在儿女身上,这就产生了棍棒出孝子的教子方式……
▍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真心心疼这些80后90后。
一个人的心理营养对于个人的心理成长太重要了。
我是70年的,我的生活中父母经常冷战。家庭气氛压抑,我那时特别羡慕那些家里其乐融融的。有一次母亲又向我抱怨父亲的各种不如意。我那时十四五岁,因为这种要我做出评判的事太多了,我厌烦母亲的既想高尚,又对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平,还无力改变自己的状况,特别愤怒。常常实话怼她,“你要干就高高兴兴地干,要么就不干。别成天像个怨妇,又干又发大怨。”因为我没有附合母亲说话,母亲一直看我都不是闺女。就像我视频中自恋型父母那样,语言攻击我,漠视我,对我看不顺眼。可以睹气半年不主动联系我,非常记仇,都想着折我的寿。恨不得一下子气死我。我无法理解。
父亲在我十六那年去世了。母亲太不能担事,家里弟弟十三,我就成了那个操心的人。母亲要为弟弟弄个城镇户口,让我帮她找个人家。我那时二十年岁小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天天晚上,摸黑去城中的村里帮她找老伴。我还是个大姑娘,现在想想都后怕,多亏那时治安好。后来我又自己做主,没商议任何人,给她买了养老和医疗保险。而我的母亲在我离婚大战,家里都砸了,烧了的时候,我搬到旅馆租住,半年我妈都没来看我,她说,我自己什么事都能处理。我就像不是母亲生养的。
但是病了,有事了,都找我。还拿我像外人,不关心我。
这就是我学心理学的原因。
我要代替母亲,好好爱护自己。让自己成长。
▍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家和我的亲戚家,80、90后出生的孩子有16个人。有的出生在大城市,有的出生在农村,他们在家里从来没有挨过打骂,在学校也没有挨过老师打骂,至目前为止,已有硕士研究生毕业6人,读研1人大学毕业4人,中专毕业4人,初中毕业1人。他们到目前都已工作,每个孩子对待长辈都很孝顺,在单位表现的也很不错。逢年过节经常分头聚会,大家互相交流,谈笑风生,在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存在什么“棒打出孝子”的谬论!互相之间,非常和睦。
▍80后和90后有多少是在“棍棒出孝子”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
推荐阅读:
为什么现在会画画的画的好的学画画的发表画作的跟风的多如牛毛?
据传95式被评为世界五大厉害兵器,是真的吗?为何被外国士兵称不敢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