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临终前为何交代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
▍孙立人临终前为何交代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
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溘然长逝,临终前一直都在喃喃自语:“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之后,家人并没有按照中国传统将他入土为安,而是将棺椁置于石板地上存放至今,皆因为老人在临终前多次交代“不葬大陆就棺不入土”。
问题来了,孙立人将军为何会有如此的遗嘱?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本文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其余任何的第三方平台均属于剽窃之举。
孙立人(1900年12月——1990年11月),字抚民,安徽省庐江人,先后获得云麾勋章、不列颠帝国勋章、丰功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等荣誉。由于遭到蒋某人的猜忌和排斥,他在抗战胜利后不得重用,更在退居台湾后遭到长期软禁,遗憾地成为了“第二个张学良”。
1900年12月8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的一户官宦人家。虽然父亲是举人并且在山东德州担任知府,但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母亲方氏很早就因病过世了。
孙家在当地很有威望,孙立人自然被家族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从七岁时就拜宋执中为师开蒙读书。经过两年的私塾教育后,他被父亲接到山东接受更加系统的新学教育,希望日后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年少时期,孙立人显然志不在武,希望自己长大后当一名建筑工程师。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读书郎竟然会成为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在1901年,腐朽的满清政权就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分期39年向这些国家偿还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史称“庚子赔款”。到了1907年,为了进一步侵占中国市场和提升国际形象,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率先同意退还这笔款项,除了兴建清华大学外,还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来吸引优秀青年赴美接受西方教育。
1913年冬,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生,不满14岁的孙立人回到安徽老家报名参试,竟然以全省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录取。在校期间,他除了攻读专业知识外,还担任校篮球队长并率队获得了全国冠军,甚至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中击败日本队夺得冠军。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孙立人远赴美国留学,进入了普渡大学就读。期间,他不仅亲眼目睹了美国的强大,而且还目睹了欧美各国的贪得无厌和侵略扩张。从此以后,开始坚持文武兼备,坚信只有通过强军之路才能实现中华崛起之路。
孙立人从普渡大学毕业后,开始践行自己的诺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吉尼亚军校,还与未来的美国名将马歇尔和巴顿成为了校友。期间,他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了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而且还在毕业后亲赴欧洲多国考察和参训。
1927年,饱含报国之心的孙立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事情并没有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由于并非正统的黄埔系出身,又没有任何地方军阀的背景,他并未得到重用,无论哪一派和哪一系都高度提防自己。
好在,由于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经历,孙立人逐渐赢得了宋子文的青睐,成为对方插手军务的得力人选。凭借宋氏家族的支持,他顺利出任了军训队长和司令部侍卫副队长,初步在军界中崭露了头角。
在蒋某人的默许下,宋子文创建税警总团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孙立人也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被任命为第四团的团长。在训练新兵期间,他发现了国军中越来越多的弊病,开始强调纪律、忠诚、体能和素质这四点要求。
作为自己一手培植的军事武装,宋子文对于税警团的支持力度可谓不遗余力,很快就凭借财力更换了美式装备。于是,滑稽可笑的一幕出现了,只负责抓捕走私和偷税漏税的后备军事力量,竟然成为了国内最精锐的部队。
由于出任了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他的有意扶持下,孙立人的势头越来越好,甚至还自主研发出一套“孙氏操练法”,极大地提升了税警团的战斗力。
由于自身的性格高傲,由于蒋宋之间的复杂关系,蒋某人始终对于孙立人不甚喜欢。最起码,他并没有真正接纳他,只是碍于情势和人情才勉强起用而已,这也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很清楚,蒋某人尤其喜欢权力平衡和派系争斗,特别对于“浙江系”和“黄埔系”情有独钟。对于宋家,他虽然通过迎娶宋美龄实现了政治联姻,但始终都是又用又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起了侵华战争,很快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不过,蒋某人却宣扬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集中兵力“围剿”红军,这也引起了孙立人的不满和抵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华北地区,希望打造第二个“伪满洲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蒋某人为了提振全国抗战的信心,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其中提到:
战端一开,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侵占平津地区后,日本又积极策划进攻上海,还继续了惯用的伎俩挑起事端。1937年8月9日,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两人驾驶军用汽车冲击虹桥机场时被中国军人击毙,总领事冈本一面蛮横地向国民政府施压,一面又在杨树浦、闸北和虹口一带积极布防。
1937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进攻驻扎于上海虹口的日军为标志,淞沪会战由此爆发了。很快,税警总团也奉命参战并被改编为国军的正规部队,还划入第15集团军参加了会战,孙立人第一次为国而战。
由于国民政府执行了片面抗战的政策,完全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劣势而执意“硬碰硬”,导致了淞沪会战的惨败。平心而论,国军在这次会战中不可谓不出力,孙立人也因为身负重伤而率军后撤,含恨离开了淞沪战场。
淞沪会战失败后,孙立人退到后方进行休整,部队也被扩编为一个整师的规模。1938年6月,日军继续向华中地区进兵,中国军队在安徽、湖北和浙江等地展开了阻击,从而打响了抗战史上持续最长、规模最大和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
日军显然没有想到,在刚刚遭遇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的惨败后,中国军队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众志成城进行了这场会战。1938年10月25日夜,随着敌人的先头部队进入汉口城区,武汉就此沦陷,面对这个伤亡惨重的结果,冈村宁次也显得颇为感慨:
武汉之战伤亡甚重,皇军士气大大低落。
在武汉会战以后,日本统帅部终于不再继续叫嚣“速亡中国”,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均不能速胜。另一方面,中国也更加坚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坚定了打持久战的决心。据当时美国驻华记者白修德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记载:
空前未有的最完全团结精神,在汉口存在了好几个月。其间,曾在武汉呆过的人,谁也不能精确地说明这“武汉精神”是怎么回事,但全中国都动了……。
1941年1月,随着《美日通商航海条约》的到期,罗斯福政府不仅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而且公开限制日本的海上贸易和活动。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大了对于日本的经济制裁和军事限制,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
经过日军统帅部的反复讨论和激烈争吵,海军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要求从海上对美国发起攻击。天皇裕仁也认为,要么半年内从东南亚各国撤军,要么就必须硬着头皮对美国开战。
1941年12月初,在海军统帅永野修身大将的支持下,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调集了6艘航空母舰和350多架战机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战役。结果,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被击沉,另有近200架战机被毁和6000多人伤亡。
对于日本的不宣而战,美国上下都气炸了。很快,罗斯福总统亲自赶到国会发表了一段气愤填膺的宣战演讲:
日本以虚情假意的声明和佯装和平的姿态欺骗了美国,向整个太平洋地区发动了这场突袭。我发誓,无论花多长时间来抵御这一蓄谋已久的侵略,美国都将凭正义的力量彻底取得胜利!
随着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向日本宣战的决议,美国正式加入了这场波及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凭借强大的战争机器,它开始为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物质援助,加速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缅甸只是东南半岛的一个小国,但凭借西临英属印度和东北部接壤中国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二战中极具战略价值的国家。为了保住这里不被日军占领,中英两国很早就开始酝酿军事合作,杜聿明还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前往当地进行过考察。
由于英国政府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担心中国会涉足自己的地盘,因而对于入缅作战一事久拖不决。直到美国对日本宣战以后,中英两国才在罗斯福的直接推动下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完成了组建。
第38师的前身就是税警总团,依然是当时最精锐的国军部队之一,由孙立人担任着少将师长。到了1942年初,随着英军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急红眼的丘吉尔紧急请求蒋某人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在杜聿明的率领下,远征军先后取得了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和东枝战役的胜利,逐步扭转了缅甸战场的局势。期间,孙立人的第38师更是英勇无畏,打出了中国军人应有的气势。
为了营救被包围的7万多名英军士兵和记者,孙立人率部毅然向日军精锐第33师团发起攻击,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这次胜仗轰动一时,他不仅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而且救出了十倍于己的友军,立即就得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公开嘉奖。
与国际社会大张旗鼓的表彰不同,“仁安羌大捷”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反而还被蒋某人和杜聿明都不断诟病。原来,国民政府曾经密令孙立人要固守曼德勒,可他却坚持去出兵解救英军,的确存在“抗命不遵”的嫌疑。
中国远征军的英勇无畏和巨大牺牲,并没有赢得丘吉尔起码的尊重,甚至还被他“出卖”了。原来,英国政府为了应对欧洲战事,早已经做好了放弃缅甸的准备,还无耻地希望我军能够掩护他们安全撤退。
对于英国的企图,美国也是心知肚明,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却要求中国远征军殿后以迟滞日军。经杜聿明汇报后,蒋某人多次与英国和美国交涉却无果,只得直接下令中国军队全部撤回国内。
孙立人认为穿越野人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拒绝杜聿明的命令而服从了史迪威,率领第38师退到了印度境内。个人认为,这次抗命的确有些鲁莽和不明智,最终为今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重大隐患。
1943年10 月,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地区发起了第二次缅甸战役,孙立人的第38师也在密支那的胡康河谷发起了反攻,击败日军第18师团后成功占领了密支那城。稍作休整,他率部连续突破敌人据点并且占领了太平江以北,终于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还被国际社会赞誉为“丛林之狐”和“东方隆美尔”。
凭借赫赫的战功,孙立人被升任为新一军的军长,还在1945年5月应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问了欧洲。之后,他亲自率领装备精良的部队返回国内,参加了对日军的最后攻势。
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孙立人率领新一军进入东北出任保安副司令。只不过,当时的保安总司令是杜聿明,他仍然还是归属对方统辖,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属于相互看不顺眼。
在东北任职期间,孙立人积极制定了许多的作战计划,甚至还率军一举攻占了四平和长春等地。不过,由于不断遭到杜聿明的排挤,他还是被蒋某人闲置了,被剥夺新一军的指挥权后改任了毫无实权的陆军训练司令。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蒋某人也意识到自己末日不远,又将孙立人调往台湾凤山一带继续训练新兵。作为一名铁杆的亲英美派,蒋氏父子都希望留着继续争取美援,也粉饰自己的太平和民主。
蒋某人在台湾自行复职后,继续掌控着军政大权,继续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央日报》记者李明被以“匪谍罪”逮捕后,还意外牵扯出了黄珏和黄正这对姐妹花,而黄正就是孙立人的英文秘书。
小蒋受命调查此事,立即就传唤黄氏姐妹接受问询。向来都耿直和豪横的孙立人,不仅没有避嫌,而且还出面回怼,坚称黄珏和黄正都是无辜的。
这件事还没有平息,另一件事又爆发了。台湾保安副司令彭孟缉突然告密,孙立人的军法处长周芝雨也是地下党,立即就遭到了蒋氏父子的公开指责。
从解放战争后期开始,美国便对蒋某人彻底失望,接连扶持新的“代理人”希望取而代之,李宗仁成为副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退守台湾后,杜鲁门政府秘密选定了孙立人,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而将此事无限期搁置。
杜鲁门不喜欢自己,蒋某人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等到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他终于加大了排斥异己的力度,孙立人就成为了第一个需要被铲除的对象。
1955年5月,小蒋通过特务机关获悉,孙立人的下属郭廷亮等人准备发动兵变,而幕后支持者可能就是孙立人。凭借着这种“可能”,蒋某人甚至连问询都免了,直接就下令免去他陆军司令的职务并且逮捕,史称为“孙立人案”。
作为一名军功赫赫的爱国将领,“孙立人案”遭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蒋氏父子只得“煞有介事”进行调查。在面对陈诚和何应钦等人时,孙立人坚称自己完全不知道所谓的“兵变”,最终以“纵容部下”的罪名遭到了软禁,此案也被不了了之。
在被软禁期间,孙立人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素来清廉的他并没有多次家产,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为了供养四个孩子继续读书,这位抗日名将只得通过栽种水果和蔬菜来勉强度日,和普通的老农民打扮一样。
1975年4月5日,蒋某人在台北过世了,严家淦成为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孙立人依然处于软禁之中。小蒋上台后,虽然对于他的软禁措施有所松动,但依然像张学良那样没有完全释放。
直到小蒋过世,台湾才逐渐结束了威权统治,被长年软禁的张学良和孙立人也终于获得了人身自由。随着一些敏感档案的解密,当年那场所谓的“兵变”也被公众熟知,完全就是蒋氏父子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他结结实实做了几十年的“背锅侠”。
孙立人共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叫做中平、安平、天平和太平,合起来就是“中国安定”和“天下太平”,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非常遗憾,这位爱国将领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
1990年的3月,海峡两岸还没实现“三通”,作为孙立人多年的好友,冰心通过许逖教授终于将一封书信辗转交到他的手中。在信中,她发自肺腑表达了自己对孙将军在有生之年可以回大陆看看的期许。
收到老友的书信后,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孙立人不由得热泪盈眶,感慨两岸已经分开了四十年。在回信中,他无限期待地表示:
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可惜!孙立人希望回到大陆的心愿未能实现。1990年11月19日,他带着满心遗憾病逝于台中的寓所内,时任行政院长的郝柏村亲自督办丧事,宋美龄还送来了花圈以示哀悼,民众自发出席了这位抗日名将的追悼会。
孙立人的棺椁停放于台中山区一处名为“天水雅集”的寺庙旁边,碑刻有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以及四名子女的署名。在2015年时,他的次子孙天平以爱国将领后人的身份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还这样深情地表示:
落叶归根是父亲心中的愿望。
一个有功于国家之人,孙立人不仅被软禁半生,而且在死后也没能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实在令人心痛不已。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真心希望国家统一,希望将军能够魂归故里。@文史不假
▍孙立人临终前为何交代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
风云才略已消磨,其余尊前百感何。吟到恩仇心事涌,侧身天地我蹉跎。
这是冰心集龚自珍的绝句为孙立人写下的悼念文,从文中我们不难感受出,冰心对于孙立人的高度赞赏,以及对于这位将军离去的叹息。
凭心而论,对于绝大多数的现代人而言,我们也许只听过孙立人的名字,却并不了解他的传奇过往。
其实,这位将军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他不仅仅有打日本人的光辉战绩,其实也有了不起的学术生涯,还有那让人悲哀的人生结局,他的故事远比我们了解的更加波澜壮阔。
孙立人,出生于1900年安徽庐江县的书香世家,由于家庭条件良好,而且读书十分上进。因此,在1914年,他就以安徽省第1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作为那个年代的高考状元,孙立人不仅仅有聪明的大脑,同时也有强健的体魄。
文献记载,孙立人十分热爱体育运动,曾经参加了第3届远东运动会,在篮球场上迅猛如飞,被人们称之为飞将军。
其间,他在决赛中击败日本队荣获冠军,成为了当时清华学子的偶像。当时的报纸更是评论:中国在篮球场上把东亚病夫扔进了太平洋。
就是在这么传奇的经历中,孙立人于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又前往美国留学。他先是获得了普渡大学的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又投笔从戎,考入了弗吉尼亚军校。
从一个书呆子变成一个军事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跳跃,但孙立人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而且,他不仅适应了其中的转变,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理论。
他当时凭借着那惊人的天赋和对军事的理解,居然和巴顿一起成为弗吉尼亚军校在当年最杰出的两位校友,其业绩更是被列入到了弗吉尼亚军校使馆中。
有着如此出色的成绩,孙立人自然不会甘于只在沙盘上指挥,他想到了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所以在毕业以后就回国入伍。
历史给了他表现的舞台,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1941年,蒋介石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而这支德械装备师就被交给了新任师长孙立人。
拥有着最高超的军事理论,而手上又拥有着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孙立人的内心自然是踌躇满志。不过,这种强强联合的组合却并没有在国内作战,而是要前往缅甸和同盟军开辟新战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
在当时的国际上,中国军队比较不堪,而在东南亚战场,日本人的强悍让英法都感到胆寒。然而,孙立人却扭转了这两个观念,1942年,远征军在同古歼灭了日军5000余人,创造了日军在东南亚遭遇的第1次大失败的记录。
此举大大地鼓舞了同盟军的士气,但同样也激起了日本人的凶性,因此随后日军在仁安羌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扑。在这场大战中,英军部队被团团围困,同盟军数次组织援救,都未能成功。
就在这困局之际,孙立人带着新38师以强行军的方式抵达前线,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孙立人以唯一的装甲兵团第十三团抢占高地,从侧后方攻敌不备,结果两天时间歼灭了日军第33师团主力1200多人,不仅击溃了日军的封锁线,而且还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多人。
面对这场空前的胜利,破旧的英军泪流满面,对中国军人纷纷亮大拇指。而史迪威更是拍手称快,直呼:(孙立人)这家伙太有种了,是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孙立人。
毫无疑问,孙立人打出了中国远征军的威望,而他本人也获得了空前的荣誉,期间他得到了英皇授予的帝国英雄勋章和美国罗斯福授予的丰功勋章。那一刻,孙立人和他的远征军在国际上无人不晓。
然而,后来的历史大势掩盖了这些荣誉,伴随着盟军的全面溃败,孙立人指挥的远征军被迫撤退,期间有4万多人在原始丛林中饿死病死,但即使在如此绝望的情况下,新38师还是历经几十次血战,用血肉铸成防御体系,掩护英军向印度方向撤退。
可以说,孙立人通过这几场大战证明了自己,他也被很多人誉为名将。然而,等到抗战结束以后,他从国外的战斗转为国内的战斗,这一次转变却没有让他再续辉煌。
刚开始的时候,孙立人被任命为“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的军长,拥有相当强悍的实力。但可惜,因为他和史迪威的关系所以被蒋介石排斥。
而且,因为他的部队底子是税警总团,所以部队遭到了革命军队的排斥,他本人更是被黄埔系拒之门外。如此一来,孙立人在国民党军部的发展越来越艰难。
不过,给孙立人当头棒喝的还是我党的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孙立人迎来了人生最糟糕的年份,在林彪的带领下,强悍的新一军从雄鹰被打成了狗熊,被我军调侃为行动,像乌龟打仗像爬虫。每次接战必然失败,甚至连主力都被击溃。
在这种困境下,孙立人的兵权被剥夺,只能担任一个陆军训练司令的虚衔。
但这还没完,因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蒋介石的政权也是江河日下,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孙立人被短暂的启用,曾经担任陆军总司令。
然而,因为孙立人在国际上的呼声很高,甚至一度被美国想要以孙代蒋。如此一来,他又遭到了蒋介石的打压,甚至随着事件的发酵,他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开启了长达33年的幽禁生活。
他当时被安排在一个占地495平方米的平房里,身边随时有6位便衣看着他,任何活动都需要经过批准。
从国际上的中国军神,到如今的阶下囚,孙立人的内心无疑是苦闷的。
而且最让人绝望的是,这种苦闷的期限是33年。33年是很多人的一生,足以磨平所有的锐气,消灭一个人的精气神。就这样,孙立人从炯炯有神的战场传奇,到1988年获得自由后的耄耋老人,他的大半人生就这样被葬送了。
不过,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因为随后他的旧属热烈地为他筹办了90大寿庆典。
在那场热闹的庆典中,李登辉和行政院长等人都纷纷前来致意,3000多位将领就和部下齐呼拥戴孙立人的口号。在这一声声呐喊中,老将军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老将军的精气神早已消磨殆尽,在1990年于台中病逝。
在去世前,老将军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其间有过快意人生,也有过军事上的屈辱,当然还有被囚禁的悲哀。但到最后,老将军只留下了两句遗言:不葬大陆,棺材也不入土。
对于这位将军的人生,也许李敖说得对: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其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孙立人临终前为何交代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
李敖不服人,哪怕是蒋介石父子,也难入其眼。
不过,李敖非常认可一个人,那就是孙立人将军。
李敖评价孙立人: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就是这么一位将军,临终前交代家人:不葬在中国大陆,棺材就不入土!
孙立人将军有着怎样的辉煌经历?
为何说出“不葬中国大陆,棺材不下土”的话?
一、孙立人将军的辉煌经历
1、清华学霸
国民党的将军当中,如果要论学历,比孙立人高的暂时没发现。
虽说张灵甫是北大才子,但孙立人不仅在清华读了土木工程系,还留学美国读了普渡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这还不算,他还读了被誉为“南方西点军校”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要知道,美国著名五星上将马歇尔也就读于这所学校。在美国,这军校绝对不孬。
学业上面,国军将领当中无人能及孙立人。
而在上清华期间,孙立人还曾为国争光。孙立人个子很高,擅长打篮球,他是清华大学篮球队的。
1920年,孙立人带领的清华篮球队获得了华北大学联赛冠军。
当时,他仅仅20岁,青春鼎盛。
1921年,孙立人被国家队召入队中。当年五月,在上海举行的远东国际篮球赛中,球队力克菲律宾队、日本队,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篮球赛的冠军。
如果,你只是认为孙立人只会读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2、抗战名将
1928年,孙立人从国外归来。
其实,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他可以不回来的,以他的能力在美欧谋个出众的职位,显然不是难事。
但是,心怀祖国的孙立人还是回到了中国。
先是干了两年的培训工作,1930年进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担任了侍卫总队的副队长。
这个职位,对孙立人来说也是“鸡肋“般的存在。
1932年,孙立人加入了宋子文成立的税警总团,成了一名小小团长。
当时的宋子文作为财政部长,很受蒋介石器重。当然,不器重不行,这是大舅哥。
这支部队,清一水的美式装备,高级军官主要以留学归来的为主。连宋子文都没想到,这支队伍后来能有那么大可塑性,能名扬海内外,能培养出孙立人这样的虎将。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税警总团的两个团作参与到了战争中,前期归十九路军指挥,后期编入第五军。
战争中,这支部队展现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战争中牺牲很多,甚至,税警二团的二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这一战,打出了气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带着团队,趁着夜色破坏敌人的浮桥,遭到了小鬼子炮火的轰击,全身被炸13处,一度处于奄奄一息,昏迷整整三昼夜。
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损失很大。
按照一般怂人的标准,受那么重的伤了,归家养老得了。而孙立人在伤愈后马上归队,一刻也不耽误,他不想错过任何保卫国家的重要时刻。
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中,孙立人立下两次功劳。从此,在军界声名鹊起。
不久后,孙立人重建税警总团,并担任了税警总团长。
1941年12月,迫于各种压力,税警总团的很大一部分兵力划入了国军正规军序列,成立了三十八师,而孙立人就是该师师长。
从1942年开始,孙立人带队进行远征,进入缅甸大地。在这里,孙立人发挥极其出色,和欧美军队配合良好,给予了日军极大的打击和重创。
在战争中,因为表现极其优秀,孙立人在38师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一军,升任为新一军军长。
据统计,在军一级的单位中,对日军造成最多伤亡的就是孙立人将军。
外国人非常赞赏孙立人,称其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而因为突出表现,孙立人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颁发的“帝国勋章”。
能被三个国家授予勋章的,国军当中实在没几个,孙立人算一个,廖耀湘算一个。
孙立人将军是真正的“抗战名将”,没什么水分。
3、孙立人被软禁33年
孙立人最出彩的时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在缅甸大地。
但是,内战爆发后,孙立人表现泯然众人矣!一是,他不是嫡系,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度不够;二是干涉的“奶奶”太多,放不开;三是,东北的解放军水平很高。
于是,孙立人早早去了台湾,配合陈诚营造台湾这个退守点。
后来,蒋介石等人偏安一隅后,孙立人成了台湾防卫司令,后担任陆军总司令。
不过,孙立人和美国人关系不错,于是被蒋介石各种质疑。
1955年5月,蒋介石听说孙立人的下属要兵变,开始采取了行动。8月,孙立人要辞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10月,孙立人被软禁。
这一软禁,直接软禁了33年,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才被释放。
半生时间都是在软禁中度过,其中苦闷,实在是无法向人说。
国军将领中,软禁时间最长的就是张学良,其次就是孙立人。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于台湾。
临终前,孙立人对后人交待道:不葬在大陆,棺材就不入土!
为什么会这样说?
二、孙立人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的原因
1、孙立人是爱国的
孙立人是个爱国将领,如果不是,不会从美国返回到国内的。如果不是,不会在抗日战争期间拼命的。如果不是,也不会带着远征军跑到缅甸的。
对于一个爱国的将领来说,祖国大陆才是唯一的归宿。
2、孙立人的很多战友都在大陆埋葬着
孙立人很长时间内都是国军新一军的军长,而新一军将士的公墓设在了广州白云山马头岗。
而在这里,孙立人曾划了块地方,对属下说:我百年之后,就葬在这里。
战场上的感情是一种特殊感情,为了一个命令,为了一份友情,献出的是一个生命。
所以,孙立人选择和远征的新一军将士们在一起,合乎情理。
其实,我军高级将领们,是用另一种方式将骨灰撒在战斗过的大地,比如王震的骨灰撒在了天山,粟裕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几个省,徐向前的骨灰撒在了大巴山、祁连山等地。这是和牺牲的战士们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孙立人选择葬在大陆的广董新一军军公墓,很正常。
3、台湾是孙立人的伤心之地
台湾是孙立人的伤心之地,他在台湾总过四十二年,其中的33年都是在蒋介石父子的软禁中度过。
台湾给他留下的更多是悲伤。
对于台湾,孙立人既没有故乡的感觉,也没有美好的过去,所以,孙立人提出归葬大陆是符合人的心理的。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八年了,但是,孙立人将军带领团队参加一二八抗战,带领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的那一幕幕,中国人还记得,永不会忘记。
▍孙立人临终前为何交代说不葬大陆,棺材不入土?
错了,多次交待要葬在大陆,并派人回家乡联系过,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至今没能回大葬,可能又是政治的原因。
------------------
推荐阅读: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