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先说巜论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其中有好多至理名言。我上小学时,老师就经常给我们讲“温故而知新"的名言,在小学到大学的教材中,也编入了不少《论语》的章节内容,随便问一下在校的学生,都能说出几句《论语》中的佳句。
至于靠《论语》能不能治天下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仔细研究,不能做简单的结论。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句话出自宋朝宰相赵普之口,是宋朝皇帝赵匡胤批评他读书不多时,他应答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广为传颂的名言。
仔细研读《论语》,发现其中有许多论断,它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有利于建立社会运转的正常秩序,从而巩固其政权。
例如:它建议领导人,在用人上“陈力就列丶不能者止”,意思是要根据其能力用人,不能胜任的就罢免。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不要因为他的话说得好,就举用他;也不要因为他人不好,就放弃他的正确意见。这些告诫,就是在今天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语》还教育大丶小官员要“其身正丶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为,在上的人,如果自身正直,不需要发过多的指令,下面的人也会听从。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丶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要求是一致的。
仔细研讨《论语》中的内容,发现它确实在如何治理国家,有效地理顺上下之间的关系,如何样为人处事,以“礼”丶“义”待人,如何样干好自己的事业,都有一些著名的论断,其中有许多好的精华也值得我们继续借鉴。
当然,放到今天,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远比孔子所处的时代要复杂得多。单靠这样一夲书,就能使国家兴旺发达丶人民安居乐业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扬弃结合,取其精华,丢掉糟泊,使其更好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题主好,这句话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留下的名言,此话意味深长。
赵普在陈桥兵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赵匡胤得了天下,又给赵匡胤出谋划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赵匡胤的皇权,因此深得赵匡胤的信赖,被重用做了开国宰相。
赵普属于武人做宰相,有点“中书省内坐将军”的味道,赵匡胤也曾批评赵普“不学无术”,赵普一生读得最多的也就是论语了,他说自己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打天下,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治天下。这话一方面是对自己打天下和治天下很有功的夸耀,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读书少的自谦。“半部论语”不是读一半的意思,是自己只能读到似懂非懂的程度。
当然这句话中也包含了对《论语》的高度赞美,似乎打天下,治天下的宝典莫过于《论语》了,后世儒家推崇这句话,也是因为这句广告词太好用了。
那么《论语》对打天下、治天下到底有用没有?
《论语》是一部政治伦理哲学,其内容涉及到为政理民,孔子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来设计如何治理天下的,后世以儒家思想为道统就在于它有利于秩序的建立,当然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没错了。
至于打天下,《论语》并不直接涉及用兵之道,但它对如何作人有重要价值,做好人是领好兵的基础。当年,齐国和鲁国开战,鲁国出战的三支军队,只有冉有所领的一支打了胜仗,季氏问冉有领兵打仗的本领是跟谁学的,冉有说都是根孔子学的。孔子只讲做人,从不讲领兵打仗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所言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打天下也是有道理的。
只要人还是人,《论语》这本书就有它存在的重大价值,任何诋毁都是无济于事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宋代宰相赵普留下的一句名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有叫好者,有质疑者。本人对此深信不疑,赵普所说不虚。
生活中,不少人读过论语,不仅读论语,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玄学、宗教、中外名著等,而且读得不错,谈起来头头是道,但别说治不了国,就是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也难相处好。
赵普读论语可以治国,有人读论语只是多了点知识,对人生问题关系不大。看来,这里头有玄机。
什么玄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人揣测未必靠谱。但遇上了这样的题目,还得照做,说说自己的理解。
所谓玄机就在“受用”二字。赵普读论语,得到了受用,而且是醍醐灌顶的受用。很多人读论语,那怕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没有受用。
至于为什么?其要害是:
不是为自己读。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中的为己、为人不可囫囵吞枣。学者是指读书,荀子说古时的人读书是为自己读,现在的人是为別人读。什么意思?古代的人读书能按书上的道理做人行事,现在的人反过来了,是以书上的道理去衡量它人,要求它人,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
不能生起圆解。中国古时的教育是圆听圆解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好的读书方法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精髄,活学活用。比如“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是说孔子在生活中会钓鱼,但不网鱼;会射鸟,但不射入睡的鸟。钓是愿者上钩,撒网是一网打尽。鸟没入睡,射它可以逃生,睡了射它,一线生机都未给,太惨了。读了论语的人,能照做当然不错。但是,还不算好,能从其中窥知孔子的慈悲心,才是真会读书。拓展开来,用以善待万物,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岂不是对当今世界挽救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生态等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为自己读,能升华气质,心境平和,自然有好人缘。圆听圆解,领悟其妙,不管遇上什么棘手问题,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这是讲的宋太祖"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陈桥兵变,大将军赵匡胤黄袍加身,龙腾虎跃了。建立北宋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元老功臣打发到各地享清福了,全部起用文官治国。
因此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即马上论语打天下,马下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名相赵普。但在实际上,它是后世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两层意思:
赵普作为宋初名相,他的文化水平比历朝历代的顶级同行低得多,研修《论语》已经是他的天花板;
赵普不是儒生,但他的治国思路、提出的种种举措,为北宋盖上了儒家治国的烙印,仿佛是《论语》在现实中的实践。
这种看似刻薄的评语,是赵普独特之处的真实反映。
赵普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世家大族,原本只是幽州的普通人家。幽州历来是北方军事门户、民风彪悍;中唐之后,这里作为河北三镇之一的根据地,更是长期兵荒马乱,文学之风并不盛行。
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幽州大将赵德钧连年用兵,搅得百姓越发苦不堪言,于是赵普家举族搬迁,辗转迁徙到洛阳。在这里,赵普的人生迎来了首次转机:他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寡言,被当地豪族看上,迎娶了镇阳魏氏的姑娘为妻。
到了后周期间,赵普入仕,后经宰相范质举荐担任了军事判官,在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手下当差。由于他们都出自幽州,而且均姓赵,逐渐熟络了起来,赵弘殷甚至把赵普当作自家人看待。
由于这层关系,加上赵普极有头脑、看事精准,慢慢地受到赵匡胤的重用,担任了他的掌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心腹、亲信。
后来让赵匡胤龙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正是赵普一手策划、促成的。因此,他也成了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两年后担任枢密使、检校太保,又过了两年出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朝廷宰相。
终赵普一生,他曾辅佐宋太祖、宋太宗两位帝王,三度为相,被公认为一代贤臣。
不过,与历史上那些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名相不同,赵普读书很少,并不是受过系统教育的儒臣;相反,他精于权谋、善于逢迎,与其说他是政治家,不如说其是谋略家,完全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宰相忧国忧民、风清气正的光辉形象。
不过,这并不影响赵普成为一名影响历史的政治家。他有三大优点。
第一,勤奋。
诚然,赵普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他刻苦勤学、手不释卷。后人说他只读过一本《论语》,更多的是形容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能长期在文人云集的北宋朝廷官居宰辅,充分说明他的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远超常人。从其后来为宋朝制订的制度完全吻合儒家治国的思路来看,赵普显然是以“勤能补拙”的方式,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造诣。
第二,虽然富于权谋,但为政品德高尚。
虽然不是儒生出身,但赵普刚毅果断、正直严厉的性格,却与儒家贤相的标准不谋而合。
他勇于进谏,为了让赵匡胤接受正确的建议,他不惜采取类似于“死缠烂打”的方式,对方若不接收、誓不罢休。史书中有个著名的例子:赵普曾想任命一个官员,赵匡胤不同意;但赵普坚持不懈、屡次就这事上奏,以至于赵匡胤暴怒之下、撕碎奏折扔到地上。然而,赵普仍然不为所动,他一片片把奏折粘好、再递交,这种顽强的毅力终于让赵匡胤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赵普的这次人员任用是极为正确的。
赵普为政,主张奖惩分明、仁政爱民,他曾说过一番超出了时代局限的精彩言论:“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人的刑罚与奖赏”。
第三,眼界过人、扭转弊政。
宋朝立国之后,赵匡胤向赵普询问如何彻底终结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赵普准确指出过去藩镇势力太强、君弱臣强的症结,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实现天下安定的思路。
随后,在赵普的协助下,宋太祖着手构建起一个新的文官治理体系:
在中央组织架构层面,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实现相互牵制,彻底改变了以往臣权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于君权而运转;
在军事方面,“收厢兵之骁勇”、荒年招募精壮男丁,共同组成禁军,将天下精兵都划归枢密院指挥。而枢密使只具备指挥权,禁军的训练则由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同样建立起相互制约的体系。
在地方上,将许多旧的节度使调做它用,以文臣取而代之,铲除了武将弄权的土壤。同时,还规定由文人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且赋予会签权。如此一来,忠于皇帝的文职官僚集团彻底取代了武将群体。
就这样,北宋以全新的统治模式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自唐末以来首度实现了中原基本统一;在“以文治国”的基本思路指导下,遗失数百年的儒家治国思想再次被竖立。在这种体系下,宋朝科举大兴、理学出现,“满朝朱紫贵,俱是读书人”,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而推动历史改变的头号人物,就是被戏称为“没文化”的赵普。
然而,所谓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唐朝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宋朝却“以文治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赵普对两宋进取精神的缺失负有一定责任。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女人,不要去指望任何人,包括老公孩子父母”你怎么看?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