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古代交战,士气是一个关键因素,《曹刿论战》说得很明白,互相探底即是了解双方指挥官的能力,更是了解对方的士气。士气旺盛往往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相互试探那不是真正的战场。那是有争议的,怕有两国之际的矛盾起因才试探。真正的战场是你死我活。我公公在解放战争时期,失去了一个胳膊。他老人家常给我们讲战场上的故事,那真是你不把他打死,他就打死你,越怕死越活不成。在清明来临之际,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爱党爱国。对得起老一辈先烈为我们流出的血汗。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都列着阵呢,左右后面都是自己人挤着,躲也没处躲,逃也没处逃。就前面是敌人,想活命就得把前面的剁了,换你会试探吗?你试探的时候,后面的自己人已经把你推倒对方的刀枪上面去了!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两军对阵,战士能活动的范围就是两臂中间这个范围,无论刀盾还是大枪第一排刺杀过去,后边一排就要做好第一排的动作。兵器出去就不能收,搭上敌人的武器就要黏住往前直到杀死或者被杀!只要一人倒地或者被杀,就是破绽,后边补齐或者旁边人以一敌二或者队伍散了。持兵器打仗最忌讳往回收!
试探是不存在的,刀来枪往那种影视剧舞台的表现方法不可能出现在古战场。中国传武,心意,形意,太极,等等武术,都是脱枪刀等武器为拳。是模拟持械打斗。两人一旦触碰谁主动后撤,对方的刀就往前,自己面临的刀刃杀伤面积就大了。所以以接触后缠绕弧形卸力改变方向并且保持站立减小受伤面积是传武的特点。
现代擂台犯规动作之一搂抱缠绕裁判就得分开双方。第二,倒地动作可以利用身体力量配合技巧得分,在真实格斗里是极少的,因为实战没有垫子,地面也不平整说不定地下还有兵器石头,柔道和现代摔跤地面技基本没用!中国跤都是站立式倒地算输规则也是从实战来。第三,现代擂台体育各种步伐,蝴蝶步啥的,古战场实战也没用!道理同上,地面不允许,容易崴脚踩空!所以传武有桩功,有趟泥步,练习脚底敏感灵活保持重心情况下的最优发力!
试探是不存在的,兵器不是拳脚,手脚有虚招碰一下大家都没事儿。兵器没有,只要刮身上就是一道口子。传武也是不分虚实,俩人就算搂在一起没有攻击距离,功夫深的一样能伤人!举刀就剁大概率也不行,人家对方可能拿着大枪,直刺距离短杀伤力大。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一: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是拼生死,彼之人头就是我之军功,所以肯定你死我活,拼命往死里剁。战场上部伍结阵而战,白刃相接也不可能像比武时那样先虚招试探,只凭重甲长枪大刀直杀过去,不死不休。
二:而所谓现代兵击,即是如今一种冷兵器格斗体育技击,俩人护甲披挂齐全之下,以木质器械相互格斗。一般训练时候,原则上肯定是点到为止。
但是,凡格斗运动到了真较技时,都是要发力的。由于面罩护甲的防护性提高,安全性也基本可保证,全力击打下,常有短棍木剑戳中面甲罩,木剑折、面罩甲塌陷的事。这穿透之力,也是惊人的。
穿戴护甲的冷兵器格斗,在速度与力量面前,技巧就相形见绌了。笔者认识几位冷兵格斗人物,见过比赛训练视频。故而略有所闻。
而不论古代还是今天,属于个人武艺的兵器格斗训练,与战阵之上的短兵相接,二者在打法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这事,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解释的非常清楚而直观。
(1)民间个人武艺与格斗训练,是一对一的较量。就算各自几十人群殴,本质上仍是一对一较技。
所以,可以闪展腾挪,可以前后进退,可以左右移动。有格斗技术好的,就能不受限制的尽情施展浑身所学。
(2)两军对阵,双方百人、千人、万人结阵对战。军阵的严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战斗胜利与否。
所以,双方各自列队成阵型展开厮杀,千人、百人肩并肩、人挤人、坚密相挨,高举兵刃,迈步向前。
在队列中每个人都不能左右移动,也决不允许擅自后退一步,这是要当场杀头的。
所以武艺中的进退闪展腾挪,在战阵厮杀时想都别想。
两军对战短兵相接的打法,与比武竟技也大不相同。
较技比武中,双方可以使尽浑身解数,用各种虚实相间的格斗技术去扰乱、战胜对手。
而两军列队对战时,从无虚招实招之说,千百人结阵对战,打法就如下:
敌军丛枪戳来,我只丛枪戳去。敌人乱刀砍来,我只乱杀还他。
而戚继光在论枪棍等器械在战斗中的运用技术,也有句话,叫作:
“除一戳一打外,余者皆花法。”
古代两军交战,当战斗从远射进入到短兵相接白刃战阶段时,士兵们并不是一窝蜂似的齐涌上去,而是要排着队列,结成阵型,踩点鼓点前进、并投入战斗的。
介绍二种明军投入白刃战的队形。
(1)以鸳鸯阵推进攻击。
各队先以小队为单位结好鸳鸯阵,然后按情由数支小队并列为一排,分成数排,听鼓声依次投入战斗。
例如:
当点鼓响起,第一排诸小队各以鸳鸯阵型踩着鼓点,并列徐徐前进。待擂鼓声急,步伐随鼓点加速,急步向敌。
艰苦的训练能让队伍在行进时保持阵型,而阵越严整就是战斗力。当队伍将与敌人白刃相接时,中军擂鼓起,每听得吹天鹅声喇叭一次,即齐声呐喊一声“杀!”,然后向前突进刺击一次,一刺即收。
三次擂鼓,三次吹天鹅声喇叭、三声喊杀,三次刺击。
这就是《练兵实纪》记载的“三呼三击”,冷兵器接战之法。
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对于短兵相接,也有类似“三呼三击”讲述。
当三呼三击之后,便再不拘阵法,全队只管涌上,奋勇直前扑击,拼死厮杀。直至分出胜负为止。
由此可见,古代军队打仗,并不是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回事。
(2)以“三才阵”推进。
用什么阵型,都是根据敌情与地形决定的。
当明军以“三才阵”推进攻击时,各小队伍长皆持长牌在前,队中诸人隐于长牌后。同样要听鼓声与喇叭声指挥。
点鼓响,执伍牌者只管低头向前,余众持枪、筅、刀棒藤牌跟进,听擂鼓与天鹅声喇叭响,与敌交战。
交战时,执长牌者隐身于牌内,低头执牌奋力前推,不准探头观看,余众以长牌为掩护,只管高举兵刃向敌猛戳,以杀伤敌兵。
明军长牌示意图,长牌高五尺,横阔二尺。
戚继光曰:圆藤牌虽为击杀之器,而不能立束部伍。凡赖之以整肃部伍,齐进止、遮人众、壮士气,进如堵墙、退如风雨者,惟有长牌之功为大。
《纪效新书·卷十五·布城诸器图说》。
由此可见,古代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讲究的是整体协作,集体力量。这与个人武艺之间的比武,是完全不一样的。
个人武艺在千百人结阵战斗的战场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有古代武林高手能在战场上施展个武艺了,那么,或就说明了他的队友们都已阵亡了,再没法结阵,只能各自为战了。
那么,他将要施展的武艺,或就是最后一击了。
而实际上,冷兵器战斗中,甲胄的坚固与否,比武艺更重要。
人披坚甲重铠,胆气横生,才敢陷坚突阵。
反之,万军阵中刀枪乱戳时,若无铠甲遮护,武林高手也会惊到骨软筋酥。此时,十分本事一慌之下,就只剩下了二三分。
(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是怎么带领丐帮成为当时江湖上人人敬仰的第一大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