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扔下去的话,一次性只能扔几个,而且不能保证同时爆炸,对敌军攻击的杀伤力有限。
抱着手榴弹跳下去,可以控制携带的手榴弹同时爆炸,对日军的进攻态势产生巨大影响,保住阵地。
所以在为了保住阵地的前提下,只能由战士携带手榴弹往下跳。
▍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说多少遍才行,怎么没完没了!
四行仓库国军士兵陈树生,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确有此事,这是有官方记载的。
著名记者赵景深在1937年编写的《八百好汉死守闸北》,由亲眼目睹的杨瑞符营长确认过。如果说赵景深是胡编乱造,杨瑞符营长有必要和他串通说谎吗?
而且萨沙看过很多四行仓库的回忆资料,当时幸存的官兵后来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分属不同阵营。
但他们中间有多人证明了这点,而且是亲眼目睹,这个事情是客观存在的。
之所以陈树生抱着手榴弹跳下去,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方法,同什么日本人举着盾牌没有任何关系。
当时记载为,日军由于久攻不克,使用了装甲车开到近距离进行压制。
为什么这么搞?
这是因为日军畏惧四行仓库靠近租界煤气站,无法使用重炮轰击。
而四行仓库是非常坚固的建筑物,大家去现场看看就知道了,采用日军92步兵炮和37毫米平射炮,都是轰不动。
这种情况下,日军只能使用步兵小分队,在机枪掩护下强攻,也就是步兵战术强攻。
但当时四行仓库的弹药充足,士兵数量又多,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火网。
尤其是,有很多手榴弹,可以直接从楼上扔下去,直接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爆炸。
而且,国军还采用集束手榴弹,也就是一捆好几颗丢下去,威力更大,日军无法靠近。
而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日军用机枪压制四行国军,不让他们能够准确投掷手榴弹。
但是,仓库内国军机枪很多,想要压制也是很困难的,而且日军歪把子轻机枪又烂,火力持续性差。
打红眼了,日军想到了办法,就是用装甲车直接开到四行仓库下面,用车载机枪仰射压制。
装甲车是防弹的,不怕国军机枪射击,也不怕国军单个手榴弹的爆炸。
日军装甲车一上,情况立即扭转,机枪火力直接封锁了四行仓库的几个火力点。
国军当时没有反装甲武器,根本就对付不了。
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但是,集束手榴弹重量太大,投掷距离往往只有二三米。
而日军装甲车开始很嚣张,不但开枪,还用车体撞击堵住的门和墙壁。
国军投掷手榴弹以后,日军装甲车,不是傻瓜,立即退出几米。在较安全距离,装甲车向上进行压制性射击,集束手榴弹炸不到。
另外,装甲车傍边是日军步兵,一旦发现有集束手榴弹投下来,会尽力将其扔远。
眼见这样四行仓库就要守不住,实在逼到绝境了,陈树生才抱着集束手榴弹,从楼上冲刺后跳下去。
这样一来可以距离更远,在装甲车附近爆炸,二来日军也无法将集束手榴弹扔远。
不过,陈树生的牺牲并没有成功,因为人冲刺跳远的距离也是有限的,即便从楼上跳下来也不过几米而已,距离装甲车还有一段距离。
手榴弹爆炸以后,装甲车并没有受损,只是几个日军步兵受伤而已。
但是,见到守军如此拼命的打法,日军装甲车却怂了,开始退出很远,最后干脆撤走了。
历史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一知半解就装作专家,随随便便就否定什么,口出狂言。
▍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扔下去会被盾牌弹开 炸不到人 绑石头也不现实 毕竟石头是死的 人是活的 再说在那种紧急情况下 墙一但被炸开 就全部玩完 谁还有时间找石头?人直接跳下去无疑是当时的最好选择 致敬陈树生烈士
▍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首先,这段剧情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并非是编导人员的虚构,无知人员可以闭嘴!
其次,手榴弹扔下去了,结果弹在日寇的特制盾牌上,爆炸效果达不到。
第三,人身上捆着手榴弹,跳下去以后,直接近距离接近日寇,然后拉响手榴弹,才能真正破了他们的盾牌阵。
最后,再次向抗日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电影《八佰》中战士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直接扔?
这是编剧瞎写的,别考虑真实性。事实上守军对于日军的攻击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电影里的描述完全是侮辱他们的战术素养。
历史上谢晋元的报告和守军官兵的回忆录都没有提到过有士兵抱着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的事。
在四行仓库之战时,由于仓库内到租界有电话相连,因此在战斗期间守军和后方一直有联系。加上撤到租界以后,守军虽然被关进了孤军营,但是并未被切断和外界的联系,因此指挥官谢晋元团长将战斗过程详细报告给了上级。
谢晋元团长和部分军官合影
而二号指挥官,营长杨瑞符因为在撤离四行仓库时左腿中弹受伤,所以被送到医院治疗,没有被送进孤军营,后来设法返回后方。不久杨瑞符就撰写了一篇《孤军奋斗四日记》,1939年6月12日开始在《合川大声报》上发表。
此外部分守军将士也有一些回忆录留世。然而在谢晋元的报告和营长杨瑞符等人的回忆中,都没有提到有战士曾经抱着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也没有日军使用钢板掩护进攻四行仓库的记录。
由于战斗期间总共只有十几名守军牺牲。如果真的有战士抱着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这么大的事谢晋元、杨瑞符作为指挥官不可能不知道。
四行仓库战斗剪影
另外根据报告和回忆,只有在第一天的作战中,曾经有七八十个鬼子一度冲到了四行仓库西南角的墙根处。由于这里是射击死角,守军无法从窗户里射击敌军,所以排长尹求成带了几名战士来到屋顶,向下投掷手榴弹和82毫米迫击炮炮弹。在墙脚的日军无法立足,只能狼狈逃走。
这一说法也可以从守军陈德松的回忆得到证实,当时他们是用集束手榴弹将墙角的日军击退,并没有提到有人跳下去。
此后日军再没有能冲到四行仓库边上,双方一直是隔着几十上百米的距离对射。显然也不可能有士兵抱着手榴弹跳出几十米去和鬼子同归于尽。
因此从报告和回忆录来看,这事纯粹是子虚乌有。
而从现实来看,也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
电影里日军是用钢板掩护发起进攻,守军无法对付才不得不抱着手榴弹跳下。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发生。
首先来说,在抗战爆发前为了对付鬼子的坦克,国民政府曾经进口了3000万发7.92毫米SMK穿甲弹和100万发7.92毫米SMK-H高速穿甲弹。
7.92毫米SMK-H高速穿甲弹使用长管步枪或者机枪发射时,在100米距离上足以击穿14毫米厚的装甲钢板,而7.92毫米SMK穿甲弹也能击穿12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即使是用短管步枪发射,前者也可以击穿12毫米的装甲钢板,后者能打穿9毫米的装甲钢板。
这两种子弹的具体效能,天刑17老兄曾经有专门文章论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这里不再展开。不过很明显的一点是,守军装备有轻重机枪,如果像电影里那样,日军举着钢板顶着弹雨冲上来,那么装甲钢板至少得10毫米厚。考虑到日军也不可能找来装甲钢板,普通钢板防弹性能更差,那么还得更厚。
10毫米厚、足以遮蔽整个人体的钢板起码得有七八十公斤重,一个人手持根本不可能(别傻傻地说旁边人一起拿,多一个人防护面积也要增加,钢板重量会相应增加)。
实际上在一战时列强考虑过单兵防弹盾牌,最后就是因为重量太大而放弃了。抗战时的鬼子体能根本不可能和欧洲人相比,自然更不可能。
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国军装备的穿甲子弹近距离足以威胁到日军的坦克,鬼子不是奥特曼军团,人力盾牌阵想必坦克防护更好,显然是痴心妄想。
其次退一步说,即使子弹无效,守军还有手榴弹和迫击炮炮弹呢。
当时守军使用的是德国的长柄手榴弹,这玩意装药足,威力大,集束使用的话,足以炸翻装甲车和轻型坦克。这一点在抗战和欧洲战场上都得到过证实。所以手榴弹即使是扔在盾牌阵边上,爆炸产生的气浪也足以掀翻鬼子,别跟我说鬼子力气比坦克还大。
至于82毫米迫击炮炮弹就更别说了,就算是放一辆坦克在墙脚下,扔几枚下去也足够让它喝一壶。
而使用集束手榴弹和82毫米迫击炮炮弹攻击敌人,这在第一天战斗力守军就干过了,他们不可能遇到盾牌阵就忘了。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按照守军回忆,为了防止日军用坦克攻击,事实上守军还实现准备了煤油和引火之物,打算必要时火攻。
所以很明显,守军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手忙脚乱。这段剧情看着悲壮,事实上完全是侮辱八百壮士的战术素养。
所谓抱着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其实来自于文学作品,后来讹传为真。
当然了,守军抱着手榴弹和鬼子同归于尽的说法并非《八佰》里首创。早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就有记者在报纸上报道部分日军从新垃圾桥附近攻击四行仓库,一名叫石先达的士兵从高处抱着手榴弹跳下,和鬼子同归于尽。
然而新垃圾桥在租界内,当时租界守军在此戒备,禁止中日双方军队通行。所有的报告也没有提到过日军从这个方向进攻,因此这个报道显然不实。
四行仓库远景,右边黑色物体是煤气公司的煤气罐,它左边就是新垃圾桥
驻守在四行仓库新垃圾桥一侧的英军,旁边就是守军,这个方向显然不可能有日军发起进攻
而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当时四行仓库保卫战国人瞩目,很多记者为了争夺眼球,都在报道时有所夸大。曾经冒险进入过四行仓库,直接采访过守军的战地记者曹聚仁,后来就说当时各家报纸所发新闻多有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的事。
当时报纸所载新闻,连我的报导在内,都是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不合实在情形的......
但是因为当时国人都很关注这一战事,因此这些报道流传很广,包括抱着炸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在内的一些说法也就流传了下来,甚至被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引用。
像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里就接受了这个说法, 不过出现了一些演变,改成了日军在28日夜间摸到四行仓库墙脚下,在两块钢板的掩护下试图挖洞爆破,陈树生于是身捆多枚手榴弹,从五楼跳下和鬼子同归于尽。
由于四行仓库纪念馆的特殊身份,这一说法一定程度上似乎得到了背书。
不过从馆内设置的场景看, 两块钢板也就是护住了鬼子的头顶,两侧空虚,随便扔颗手榴弹就可以把鬼子炸死,根本不需要战士跳下去。
更何况守军的报告也提到,28日夜间鬼子虽然发起过进攻,但是还没靠近就被击退。因此显然也是一个谬误。
四行仓库的场景设置,显然钢板根本无法防护扔在旁边的手榴弹
结语
因此综合看,《八佰》中的这个情节只是文艺创作而已,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合理性,看看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