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估计慈禧老佛爷,嘘嘘没办法用专门的移动厕所了,便盆里也不能用香料填满遮蔽味道了,臭气熏天估计得适应一下,就像城里人家的姑娘到乡下婆家过
年一样,叫啥啥不适应,为了不闻臭味就不喝水!
▍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侵略者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北京。为了保命,仓皇间,慈禧等众人西逃,历时一年零四个月。
当时的一位大臣记载,慈禧化妆成农民,大家赶着马车,抬着娇子,而众人走着,浩浩荡荡的,一路狂奔,急急如丧家之犬,生怕被八国联军的追兵追上。
慈禧西逃路途中,穿衣打扮上的尴尬事
李莲英给慈禧找来了农妇衣服,60多岁的慈禧穿上一件蓝底白花的对襟上衣,一件黑裤子,头上打上蓝包头,脚下蹬上一双千层底。还别说,这打扮活脱脱一个农村的老妪。
慈禧看看自己,非常厌恶的样子,想想自己平时锦衣玉食,那遭过这罪。李莲英看看,心想,我的老佛爷就别穷讲究了,有道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走吧!
大家一个个农村人打扮,于是一行人踏上了逃命之路。
逃亡路上,又遭遇大雨,可是没有衣服可换,只好就那么湿着,等它自然干了。
慈禧西逃路途中,吃和住上的尴尬事
一路上,风餐露宿,只求快快逃离京城。没有带吃的东西,饥一顿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天,大家来到了一处破庙里。李莲英讨到了一点玉米面,找了些看起来还干净的河水,煮成粥,还有几个窝窝头。可在宫里,极度奢侈的她,一顿几百个菜,她都没有吃出美味来,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慈禧西逃路途中,上厕所的尴尬事
慈禧身为一国之主,在以前养尊处优的时候,十分的爱干净,慈禧太后的马桶是经过特殊制作的,檀香木打底,上边缠着一圈明黄色的高贵布料。
宫女最后用细致的丝绸,先喷上点水,然后给慈禧太后擦三下屁股,才完事。
但西逃时,这荒郊野外的,慈禧太后内急了,只好直接钻进了庄稼地。最愁人的是,没有手纸,先想到土坷垃,觉得不行,宫女又找来树叶,慈禧只好将就。
此尴尬事,慈禧不准外传,否则格杀勿论。
慈禧西逃路途中,洗澡的尴尬事
慈禧在宫中洗澡也是非常讲究的,那要坐在专用的凳子上,上下身各有五个宫女伺候。
现在由于衣服经常潮湿,又洗不上澡,身上起了痱子。上哪里去找水呢?李莲英想破了脑筋,终于在一处马厩里,找到马槽里有些水,于是就在外面守着擦拭。
慈禧西逃路途中,尽力巴结她的人员并没有得到提升,还下令不让任何人提起。但她不知道,这些却被人记录下来。
直到遇到来迎驾的怀来知县县令吴永给她提供了不错的吃穿用度。当时,慈禧直夸吴县令忠心可嘉。但是,回京后慈禧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
对此事,我非常理解,西逃让慈禧出尽了丑。俗话说,丑事不出门,捂着还来不及,怎么会大肆去外面说呢,更不会因此事而去提拔人,那样世人就会津津乐道吴县令为何被提拔。所以,吴县令虽然极尽巴结之所能,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知道吴县令是因不能被提拔而耿耿于怀,还是存有好奇心,编辑出版了一本《庚子西狩丛谈》,曾是光绪帝的英语老师的裕德龄,曾经也写了两本书籍——《清宫两年记录》《我和慈禧》。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慈禧的这些尴尬事想捂是捂不住的,这些书里都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
▍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等一些随行人员被迫出逃。
期间遇到的尴尬事一箩筐,慈禧和光绪一扫往日的皇家威严,能吃口饱饭是这些人最大的奢侈,为了生存慈禧把面子踩到了脚下。
一路上慈禧的狼狈相和遇到的尴尬事被人记录了下来。比如当时迎驾的怀来知县县令吴永,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书——《庚子西狩丛谈》。
还有慈禧八大女官之一的裕德龄,她写了本回忆录——《清宫二年记》《我和慈禧》等书,书中慈禧遇到的尴尬事现在读来令人捧腹。
我们都知道,慈禧在宫里是个很讲究的女人,每顿饭要上100道菜,不要误以为慈禧饭量有多大?这些菜一大部分是用来看的,慈禧只挑喜欢的菜品吃上一两口,其他的就扔掉了。
慈禧在逃难过程中可没这待遇了,兵荒马乱的,老百姓家中也没有余粮。
有一次,慈禧饿得实在没办法了,李莲英好歹敲开了一户农家,主人把家中仅有的两个窝窝头拿了出来,李莲英让老汉打点水来,好为慈禧做点饭。
老汉就从院里淘了一瓢水,院里池子的水平时用来饮牛和洗衣服用的,战争期间,有点水就不错了。
李连英用这些水熬了大约两碗米饭,然后端给了慈禧。
换做平时,慈禧宫里养的小猫吃的比这好百倍。慈禧看了看米饭和窝头,心中暗骂:“这tmd是人吃的东西啊?”
慈禧没有体会过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心中最好的食物,在慈禧眼里不过是喂猪食。
慈禧咽了口唾沫,一把夺过李莲英的饭碗,也不顾是凉是热,呼噜噜喝起了米饭,边吃边啃窝窝头,尽管窝头很硬、很粗糙难以下咽,但慈禧还是很香甜的咀嚼着。
说实话慈禧不想吃窝头,但是慈禧不吃就会饿死。无奈之下,慈禧适应了环境。当时不是慈禧想吃什么,而是慈禧能吃上什么的问题。说实话,南逃的路上到处是盗贼,67岁的慈禧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我相信环境能改变一个人,慈禧在宫里洗澡都要十几个宫女伺候,几个宫女分工明确,5个人为她洗上身,5个人为她洗下身。洗一次澡要用100条毛巾,这些毛巾都不是普通的,都是熏香绣花的毛巾。
西逃途中慈禧洗澡成了大问题,宫中有精致的浴室和浴盆,逃难的途中,慈禧竟然是在一户农家的马厩里,用喂马的马槽洗的身子。
两相对比真乃天地之别。造成这种结果能怪谁呢?只能怪慈禧掏空了大清,国弱被列强侵略,平时挥霍的时候,她肯定没想到会有今天,否则她也就不会那样“作了”。
在嘲笑慈禧的同时,我不由得生出一丝悲哀,不是为慈禧,是为天下的穷苦百姓,太后尚且如此,底层的人们还怎么活呢?
其实这都不是最尴尬的事,古语云:“人有三急”,慈禧内急成了大问题。
平时在宫中,慈禧上厕所要五六个宫女伺候,马桶是上等木料制作而成的,方便后还有一位宫女口含茶水喷一下马桶四壁,目的就是防止留下污秽物。
逃难时,慈禧没有专用的马桶,也没有专用的厕所。宫女和太监手拉手围成一圈,慈禧就在里面方便。在宫里方便完后是用手帕拭秽物。逃难时没有手帕,慈禧只好用土坷垃擦屁股了。
还有一件尴尬的事,慈禧在宫里涂脂抹粉保养的很好。67岁的女人两腮会塌陷,慈禧总是用他最喜欢的“粉楦”撑起两腮涂香粉,据说这样涂得均匀,效果很好,老年的慈禧粉嫩的像个少妇。
然而逃难途中慈禧把“粉楦”弄丢了,所谓的“粉楦儿”就是胡桃,慈禧的胡桃十分珍贵,据说价值连城。
没办法,她只好不用粉楦,结果脸上的粉很不均匀,越不均匀,慈禧涂得越厚。大老远一看,慈禧就像一具会动的僵尸,到了大同以后,李连英为她买了一个粉楦。
常言道:“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意思是说,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什么样的苦也能吃。但是有些人就不会享福。而慈禧却是个例,既会享福,也能受罪,估计500年才出这样一个人才吧!
文/秉烛读春秋
▍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话说慈禧斗胆向列强宣战后,招致了猛烈的炮火,不得已“西狩”。
你们晓得的,所谓西狩,跟徽、钦二帝北狩一样,是为上位者讳。
她就是逃。出了皇宫、皇城以及北京城后,经过海淀、昌平、怀来到达了延庆。
到延庆后,慈禧惊魂方定。她对前来接驾的官员开口要衣服穿,而且还提出“如果能够找到几个鸡蛋就更好了”。
可怜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老佛爷这一路西逃,必是狼狈不堪,尴尬难看呐。
据清末怀来县令吴永所撰《庚子西狩丛谈》里面所讲,老佛爷这一路衣食住行多有狼狈尴尬。
衣裳是粗布旧衣,又难换洗,西太后成了农妇。
这逃行路上,衣裳自是没法齐备,况为着隐蔽行藏,也不能招摇,太后也只能乔装打扮,穿粗布衣,与农妇无异,又没得换洗,裹一身臭汗……
吃食难得,慌用秸秆代筷。
估计这位也是途中饿慌了,见着接驾的,劈头就索要鸡蛋。
县里给上绿豆粥,慈禧见没筷子,只有秸秆,一时也顾不得了,抓过秸秆就吸粥。
据说这秸秆汁能解渴,路上口干无水,慈禧见宫女啃这个,她也拿过来啃过。
住哪儿?破庙。
这一路上也没人招待,李莲英找了座破旧的清真寺将就。寺里一片残破,有几间没有门的房间,窗户上也没糊纸,蚊蝇到处乱窜。慈禧、光绪、皇后等人也就只好在这里将就着过夜了。
这真是不分男女,无问尊卑,且尴睡。
行走靠坐骡车。
慈禧太后西逃坐的是骡车,一路颠簸闷热,无法透气。汗出如浆。此刻的慈禧,妆容尽毁,老迈沧桑相尽露人前,这于爱美的老佛爷,应该是相当尴尬的呀。
还有个不可言说的尴尬:太后如何如厕?若恭桶在车内,岂不毒杀自个儿?若去野外,哦……想象下吧,佛爷回人间……
令人服气的是,这位狼狈逃至西安,心理也未崩溃,很快就调整好了。只是,目睹了她那些尴尬的人,就不见得能讨好了。
▍慈禧逃亡时,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
讲一个慈禧太后西逃时,无意间吃尿脬熬的肉汤,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的尴尬事。
话说慈禧西逃时,有一天下午来到了河北境内的一个小村子。赶了一天的路程,慈禧已觉得饥渴难忍。
正好,这时她突然闻到了一股香味,而且惹得她直流口水。她赶紧叫李莲英,问他这香味是从哪里飘来的。
李莲英顺着那香味一路寻去,却来到了一间屋前。李莲英走进屋里,只见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正在柴灶边,围着一口铁锅炖煮食物。很显然,那香味就是从这锅里飘出来的。
李莲英问那男人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老佛爷和皇上等人,你是何人?”那男的听了,赶紧叩头禀报说,他叫孙思德,原本住北京城郊,听说八国联军已经打来,遂带着妻儿4口一路逃命,来到了这村里。由于饿得慌,又看到田里有山药,于是他们就挖了一些拿来煮汤,准备充饥。
李莲英听完,毫不客气地对孙思德说:“你把这锅吃的卖给我们吧。”说完便命令身后的两个随从将铁锅端走。
有道是“饥不择食!”这话一点也没错,由于已经十分饥饿,只见慈禧竟然一连吃了几大碗山药,然后接着连打了几个嗝。
慈禧觉得以前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于是高兴之至,取出手上戴的一枚玉石戒指,叫李莲英赏给那个孙思德。
当天晚上,慈禧太后睡得特别香。第二天一早,慈禧神清气爽,思来想去,决定叫李莲英去找孙思德,要封他为御厨。可是孙思德一家已经不知去向。
后来,慈禧在一天夜里做了一场恶梦,梦见被许多冤魂和八国联军追杀,惊醒后,没想到床都尿湿了。慈禧清楚地记得,那年吃了孙思德的山药汤后,她夜里尿床的症状好多了,并且那汤似乎有助眠的效果。
慈禧于是要李莲英想尽办法,将孙思德找来。
李莲英想来想去,于是叫人画出孙思德的画像,到处贴出寻人启事,找到者重重有赏。
很快,侍卫带着一个厨子找到李莲英。厨子对李莲英说,他认识画像中的人 ,并且说是他一个远方的表叔。原来这个厨子叫旷子叶,在御膳房打下手。
旷子叶还说,他这个表叔是有名的“吃货”,普通的食材到他表叔手里做出来的,要比别人做出来的,好吃得多。
经旷子叶这么一说,李莲英又回忆起当年孙思德在逃难年头都能做出香喷喷的山药,隔老远都能闻到香味,于是猜测,旷子叶表叔十有八九就是孙思德。
事不宜迟,李莲英立刻叫了一队人马,让旷子叶前面带路,来到了他表叔所住的村庄。见了面,李莲英立马就认出来了,果然正是孙思德。
随即,李莲英和旷子叶把事情和来意向孙思德说了一遍。
孙思德暗中对旷子叶说:“你可害苦叔了。”
而李莲英却催着孙思德赶紧准备好东西,跟他们一起到皇宫去给老佛爷当御厨,自有享不尽的富贵。
孙思德拿了些衣服,最后带上了几个布球,便跟着出发了。
一路上,旷子叶悄悄问表叔那山药汤是怎么做的。竟然让老佛爷念念不忘。原来,旷子叶一直不满足于在御膳房打杂,很想成为御膳房大厨。
孙思德告诉旷子叶说,在皇上身边当御厨未必是好事,因为伴君如伴虎,稍有差错,脑袋就会搬家。但是,旷子叶管不了那么多,坚决要求表叔将秘方传授给他。孙思德叹了口气,答应到时候才说。
到了皇宫后,孙思德向李莲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有单独的专用厨房;二是要求派一个人专由他差遣,为他采购食材。
李莲英满口答应,当即命令旷子叶听候孙思德的安排。
孙思德写了一张配料和食材单叫旷子叶去街上采购,其中配料是桂枝、桂皮、八角和安神助眠的药材等等;食材就是山药和羊肉这些。等旷子叶买回来后,孙思德便关上厨房门,把药材和食材配好,然后把中药用纱布包住,放在锅里和山药羊肉一起炖煮。
孙思德让旷子叶先是用大火煮一顿,再用小火慢慢的炖。只见两个时辰后,厨房里便充满了香味。炖好后,便让李莲英拿去送给老佛爷趁热吃。
却见李莲英盛出一小碗,让孙思德试吃。孙思德知道李莲英怕他下毒,这是老规矩。正想吃时,旷子叶一把抢了过去,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到最后,吃到一小块软绵绵的,也不知是何肉。
试过之后,李莲英端来给慈禧。慈禧一吃,觉得香喷喷的,立刻连赞道说:“就是这种味道。”慈禧顿时有了食欲,于是当即又吃了两小碗饭。这天晚上,她睡得特别香甜。次日,慈禧觉得高兴,又赏赐给了孙思德礼物。
见表叔得了赏赐,旷子叶眼红地缠着表叔要求传授他秘方。孙思德叹了口气说:“告诉你,可能到时候会害了你。”
见表叔不愿教,旷子叶只好另想办法,他在表叔熬汤时,暗中严密观察。旷子叶终于发现表叔带的那几个球少了一个,于是他断定就是那个球的秘密。
旷子叶于是照着表叔的配方,又从街上买了猪尿脬,一起熬了一碗,然后给表叔尝。
孙思德见瞒不过旷子叶,于是都说了出来,并且要旷子叶不要说出去。旷子叶答应不说,但要求表叔也答应他条件,要求表叔把技艺尽数传给他,然后离开京城。
孙思德一听,觉得也罢,于是将技艺传给旷子叶,然后借口家中有急事向李莲英辞工。李莲英开始不答应,后来在孙思德的苦苦哀求下,旷子叶又亲手做了一锅给慈禧吃,看到慈禧没说什么,李莲英才答应让孙思德回去。
却说过了一段时间后,当了主厨的旷子叶仗着有慈禧撑腰,态度越来越傲慢,经常对手下的小厨子喝来喝去,最后连太监也骂。
后来一个小太监在慈禧身边侍候时,添油加醋地对慈禧说:“奴才听说旷子叶有诽谤老佛爷之事,说您并非什么神胎凤命,他给您做的汤里面就加入了一些羊杂碎。”
原来,慈禧平常总是把自己说成是天生凤命,像凤凰一样喜欢洁净,从来不吃动物的内脏,这时突然听说太监自己吃的汤里面有动物内脏,于是勃然大怒。旷子叶立刻被抓到慈禧面前来。
由于小厨子们都恨旷子叶,于是都指认他在汤里面配了些乱七八糟的内脏。
旷子叶最终承认他在汤里面确实加入了尿脬。原来,旷子叶后来研究出表叔所带的几个布球,其实就是猪尿脬做的。许多农村里在杀猪时,将猪尿脬尿液倒完,洗净晒干后,吹足气,再在外面包一层布,便成了“皮球”,用来给孩子玩。
旷子叶 偷偷打开表叔的球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猪尿脬,于是他到市场上买了个猪尿脬来做实验,果然做出了跟表叔一样的汤来。
慈禧越听越发火,立刻处死了旷子叶,然后又派人去抓捕孙思德,以免孙思德将她吃尿脬之事传出去。但是,去抓捕孙思德的人回来说,孙思德早已带着家人不知逃到哪去了。
你说,慈禧太后吃尿脬之事 ,是不是很尴尬?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师,您为什么选择当老师?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