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其实,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只是自己情绪的一个发泄。我们认为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我们才会有情绪,才会将不满的情绪对孩子发泄出来。我们从根本上是想要孩子变得更好,但一开始吼叫的话,一切就往更糟的方向发展了。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我们只需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不要焦虑,孩子的认知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增长的。
在我家大毛二年级时,我每天都会看着他学习,默写,读书。在他不会时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后来,他的成绩没有提升,反而更差。我那时就很焦虑,每天都害怕他学习不好,成绩比别人差。有一次我打了他,我弟弟说我,每个人的生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学习上心,他的学习会好,但你能保证一直好吗?小孩子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变化,你不用那么着急。他说:康熙八岁登基,朱元璋可能还在家和稀泥,不要老用自己的想法来规范孩子,让他成长为一个木板凳。后来,我就不再那么紧逼着我儿子,慢慢的他的学习也在提升,原来说很多遍都不会的题目,都会做了。现在,他回家会主动将作业完成,还会和我一起聊天,说学校的事情。
▍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谢邀。
很多女性当妈之后,会发现自己经常忍不住会吼孩子(也吼老公),说好的当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呢,该怎么做呢?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的事情,我们不妨从这几点开始练习做个不吼不叫不焦虑的妈妈。
要学会给自己放假
很多时候不是妈妈脾气太差,而是太累了!不管是全职妈妈一天到晚围着孩子家务转,还是职场妈妈家庭工作“蜡烛两头烧”,都像个超人一样。但其实,“妈妈”这份工作也应该有“下班时间”,抽空给自己放个假,约闺蜜喝个茶,逛个街,发发呆,心情好了,脾气自然好,用不着吼叫。
心态:接纳不完美自己和孩子
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少比较会减少很多焦虑。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很多妈妈一看到别人家孩子会数数了,自己孩子还不会,苦心教半天,孩子还是不会就容易发火。
找到自己家孩子的优势所在,不去盲目和“别人家孩子”比;
承认自己也有短板,不去一味和“别人家妈妈”比;
心态摆好了,内心也会平和很多,少焦虑自然少吼叫。
策略:要有取舍,抓大放小
小事不要去吼孩子,如果老吼孩子这招儿就不好使了,吼多了孩子该免疫了,把大招放在关键事情上。这样也可以保持家长的权威。
学会情绪管理
深呼吸,延迟反应时间
想要吼叫的时候,用一些简单的话来提醒自己,比如“深呼吸十次”、“先数5秒再说话”等等,给自己的大脑一个冷静时间,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怒火冲头的想吼叫。
2.事后复盘――可以记情绪日记
如果不小心吼叫了,等情绪稳定下来以后,自己复盘,也要跟孩子一起复盘,避免下次在吼。
3.情绪不好时候,学会抽离
如果因为其他事情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先暂时离开,不面对孩子。不然本来心里一团乱,还要对着哇哇哭闹的孩子,菩萨也会忍不住吼吧。
每个妈妈其实都可以做到不吼不叫不焦虑,温柔而坚定。这是【萌芽研究所BUD】的原创回答。
▍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我现在正在往这一步学习,焦虑其实在我目前是很少的,我对孩子的焦虑不明显,就是会有时候吼叫孩子,偶尔的时候,吼完之后会心里很难受,有时候又会因为面子不愿意去和孩子道歉!
▍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严格来说,我并不认为“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可以完全做到,而育儿的“焦虑”也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情感扰乱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爱。
是否“吼叫”,或者是否“焦虑”,只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心中内在和行为上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来,所以首先建议您不必刻意追求某一种育儿理念,或者刻意追求修炼某种“心法”。
我们不妨先看看“啃老族”的家庭背景,也许他们的共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30年前,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啃老族”,大多数人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远不如现在的年代,每个人都鲜有选择的机会。家庭责任让几乎每个人有不曾想过依靠老人来度过一生。
30年后,“啃老族”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信奉的,是“上可啃老,下可啃小”。
上一辈人穷其一生积累的财富,虽然不见得能让孩子大富大贵,但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总是可以的。
近年来新闻中出现的“啃老”典型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啃老族”背后都有一对舍不得打骂的家长。
“没有底线”,就是这些家长的底线,以至于让这些啃老族敢于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任何荒唐的要求。
你可能想说,他们的父母应该把他们打出家门。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我当然也觉得你说得对。
但前提是,你得能打得过他们才行。
01
“倒”在黎明前的新员工
今年年初,为了筹备分公司,我们为基层招聘了一批年轻的新员工。
为了确保人员齐备,这次招聘是按照定编人数的1.5倍来录取的。
但是到了5月中旬分公司正式成立的时候,我手里却没有足够的人员可以调动。
隶属于我的3位新员工,只留下了1人。
别人问我原因的时候,我总是调侃地说:“被我训走了”。
不过老同事都知道,我是个不会轻易发火,也绝不会故意让人下不来台的人。没有人相信我会把人训到无法承受而离职。
但他们确实是被我训走的。
平心而论,这3个人的工作能力我都挺满意,如果放在最低的职位上,屈才。所以动了破格提拔的想法。
当然,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决定给他们的晋升之路加上一点“沉重”的东西,磨磨心性,懂得进退。
我故意让部门经理把一些容易出错,但无伤大雅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做。
显然,结果是一团糟。
尽管这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且我和他们的经理已经做好了亲眼看着他们把事情搞砸的准备。但我仍然佯装愤怒地训斥了他们一顿。
不到2天,部门经理就拿着他们的辞职信来找我签字了。
起初,我以为是犯错的内疚让他们羞于面对将来的工作,但真实的原因其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积极。
一位新员工在事后表示:我爸妈都没这么训过我。
我立刻在他们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不再追问。
他们可以看得到的是,我要求他们做了主管应该做的事,他们没能完成,有怨气。而挨训,更让他们“颜面尽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经过这次有意而为之“磨难”,可以让他们获得足以在这个二线城市立足的薪水。
也许比起他们的父母,我确实严厉了些。但是他们在父母那里少挨的训,这个社会会连本带利地“补”给他们。
何谓“连本带利”?包括但不限于挨更多的训、错失更多的机会、辗转于各个岗位都郁郁不得志…
02
你愿意自己吼孩子,还是让别人“替”你吼?
5年前,我还没有孩子。在听公司的财务大姐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总是热心地为她“支招”:打!狠狠地打!
当然,这只是调侃的玩笑而已。
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小时候挨训和挨打,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没挨过父母的打,也许是他们从小挨打挨得太多了。
但我并不能算得上幸运,因为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高频率、全方位的吼叫和训斥。
需要补充的是,我的父母都是军人,那嗓门可想而知。
我没有被他们训傻,更没有抑郁,尽管我并不是个乐观的人。
从严厉的训斥中,我很早就建立了清晰的“边界意识”,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重要的是,无论父母的训斥是否有道理,我都很清楚一个问题:我更愿意被父母训斥,而不是别人。
为人父母后,我自然也希望“我的孩子只有我能训”。
挨训的滋味并不好受,但是却让我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这确实让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良多,比同行者更容易在煎熬中保持镇定和理性。
对于倡导对孩子“不吼不叫”的育儿理念来说,我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反例。在我的身边,也不乏类似的反例。
但是客观地说,一个理念需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问题。反例的存在,代表原有的认知值得商榷。
如果育儿道路上的你在追求“不吼不叫”,请先客观地去思考3个问题:
实施难度有多大?可行性有多强?适用面有多广?03
“不吼不叫”,究竟能否做到?
追求对孩子“不吼不叫”,是为了抑制感性的情绪,用理性的认知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做出言行举止的规范。
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理性和感性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对立,而是矛盾并统一的。二者的交互作用才能引导出我们对孩子的言行和态度。
那么对孩子吼叫,是理性,还是感性?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绪是感性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会受到理性的引导和约束。
认知是理性的,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但是会因为感性而扭曲和延伸。
回想一下,每次我们脑海中闪过“以后一定要对孩子不吼不叫”的念头是什么时候?
绝大多数是在严厉训斥过孩子之后。
对孩子“吼叫”,是感性的情绪宣泄。而认识到不能对孩子吼叫,则是随着情绪的平复,混沌感性逐渐被整理为清晰感性,再过度为理性后形成的认知。
所以,这时的“醒悟”,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内疚,无助于未来情绪的修复。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情绪虽然偏感性,但它客观存在,而且经常会起到主导作用。
理论心理学(theoretical psychology)也曾对此作出过相应的解读:
美国理论心理学家罗伯特·利珀(Robert Ward Leeper,1904-1986)在他的动机唤醒理论中曾提出:“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
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让理性成为主导呢?
理论上来说确实可以,但是实现的难度会非常大。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不可抑制的情绪扰乱因素——对孩子的爱。
如果把“对孩子吼叫”的行为进行解析,问题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情绪心理学( emotional psychology)认为,情绪的构成包括3个层面:
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
生理层面的生理唤醒;
表达层面的外部行为。
母爱和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高度感性的情感。它会不可避免地对认知层面施加感性作用,扰乱理性的认知。与生理唤醒相互作用并反作用着,最终表现出激烈的言行。
所以,在把情绪的成分、维量、作用和认知的关系做出梳理之后,我们不难想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情绪通常会战胜认知。
那么刻意地追求“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就会变成盲目的“比样学样”,毫无意义。
04
“吼叫”的边界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我们都需要承认自己会对孩子吼叫的事实。
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到一种焦虑之中:吼叫对孩子的负面作用。
破坏亲子关系、缺乏安全感、胆小懦弱、影响积极的情绪…
但是与之对立的“不吼不叫”,又会让我们纠结于其他的弊端。
脆弱、敏感、玻璃心、缺乏敬畏、娇纵过度…
“吼”与“不吼”只是意识的行为体现,这是一种有利也有弊的教育手段。那么我们如何合理地为它划定一条边界,客观地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诉求都是“希望孩子纠正自己的问题”。是否“吼叫”只是具体的交流手段。这种手段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将自己的情绪状态、孩子犯错的性质、以及训斥的方式划出清晰的界限。
主观情绪的界限1、心态是否平和
平稳的情绪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
这是跳出自己的思维,换位思考,以及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剖析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决定了你的训斥是否积极、有效的必要前提。
2、情绪是否迁怒
工作和生活都带给了每位父母无穷的压力,琐事烦心很容易让家长把其他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客观地说,这并不是心智成熟的人应该做出的事。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他人。
3、动机是否焦虑
父母的育儿焦虑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孩子能否纠正错误,与我们的焦虑无关,更不能因为焦虑而扩大批判范围。
孩子并不像父母一样,可以从一个现象推演出一个未来。那么聚焦于解决他们当下的问题,才是为将来做出的最好的准备。
客观错误的界限1、重大危险
在重大危险的面前,一次严厉的训斥胜过于无数次轻声细语的讲道理。
2、伦理道德
这是为孩子树立是非观,限定言行范围的硬标准。
虽然我们鼓励孩子释放天性自由思考,但是没有约束的自由,终归会为他带来更多的不自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人却不成才。
训斥方式的界限1、不贴标签
在孩子犯错时,给事情本身贴上“标签”,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孩子本身就对犯错感到很沮丧,这时再为事情贴上标签,会是他将来对这种事情产生抵触和逃避心理的重要原因。
2、不诋毁
孩子犯下的大多数错误都并非他们的本意。如果他们本无意犯错,那么及时、简短的训斥就足以为他敲响警钟。
如果因为自己的情绪去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进行诋毁,那么很容易打消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变得懦弱。
此外,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是不少孩子的问题。
反复犯错,意味着在孩子的认知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个时候需要用“差异化”的教育手段才能给予警醒。
所谓差异化的教育手段,是指如果之前没有因此而训斥他,那么这次狠狠地训一次。如果之前因此多次训斥,那么冷处理会是引起他重视的好方法。
05
结语:攻大磨坚,玉汝于成
回到文中提起的辞职员工。优秀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让他们获得满意的职位和收入。相反,心理承受能力的缺失,却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技能发挥。
一只脚登堂入室,另一只脚却迈不过门槛。尽管我的一只手已经伸向了他们,但却无法把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未来送到他们手中。
虽然我不能为他们将来的事业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在父母那里少挨的训,这个世界会一点不少的还给他们。
那么下一次被训斥、被吼叫,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我不提倡一味地用语言和肢体暴力去管教孩子,同样也不主张无节制的放纵和无尽的“引导”。
被“吼叫”,是孩子挫折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与其刻意地追求“不吼不叫”,不如学会掌握尺度,把握边界,用好吼叫这把“双刃剑”。
你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适度地赋予他的“沉重”,都将成为他成材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刃。你适度的育儿焦虑,也将始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像灯塔一般为他指引方向。
『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
▍如何成为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每次发完火平静下来后,把发火的原因、过程(包括自己的形象特征、说了哪些狠话、孩子的表现)、收效等详细记录下来,再认真逐一分析,把此时认为那些不必要说的话或说了根本做不到的下次就不说了;把那些此时看来完全没必要发火的事件,以后再遇到就不发了......这样坚持记录、分析,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理性了,并且写着写着自己就会主动去读书学习,不断全面提高自我。孩子看到你的进步,自然也跟着进步!
------------------
推荐阅读:
现在股市跌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不断卖出去亏损的股票?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