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清朝是满族人打下来的朝代,满族人所建立的朝代与汉族人建立的宋、明等朝代有些不一样。
汉族甚至汉族皇帝喜欢裹了小脚的女人,为什么要给女人裹小脚,除了对女人小脚有畸形的喜欢,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避免女人跑路,脚小就不方便跑路只能被男人控制住,女人脚小跑不掉只能乖乖在家待着做一个小女人。
满族人的发源地是在东北,东北天寒地冻的,加上人口稀少,小孩都要如同大人一般能干,女人要如男人一般能干,男人要像牲口一样更加任劳任怨了,所以满族的女人是不需要裹小脚,一旦裹小脚怎么能像男人一样能干呢?
虽然清朝的女人不需要裹小脚,但是到了清朝建立之后,女人们不需要再像汉子们那么努力干活呢,而是可以被男人养在家中好好宠爱,但是满族的女人依然还是带有骨子里的老爷们味道。
所以满族人便想到利用花盆底的高跟鞋去改变这些满族女子,这样穿上这花盆底的高跟鞋,满族的女子便能走出曼妙的步伐,还能展现出婀娜的身姿,这样就不会老想着跟男人们干仗了,因为拖鞋很费事,加上走路也不稳。
虽然从以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清朝妃子走路时候需要宫女的搀扶是为了走路稳当些,毕竟她们脚下踩着这花盆底的高跟鞋,有些花盆子甚至高达25厘米呢。
但是其中的说法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一、搀扶着怕摔跤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自己的回忆曾提到,自己以及那些太后、皇后以及妃子平时出行都是需要宫女扶着的,这是基本的标配,就连自己身边也是被几个太监搀扶着,虽然年轻时候的溥仪行动入兔子一般灵活多动,但是这伴随在左右的太监是万万少不了的,甚至还不止两个搀扶的太监,而是一成群几十个太监专门服侍溥仪一个人。
就比如溥仪出行的时候,身边需要有两名御前的小太监扶着走,后面还会紧跟着一个太监举着一把大的罗伞。
这些拿着物件的太监手里面会拿有溥仪随时会更换的衣物、雨伞、太阳伞、水壶、茶具、点心盒子、常备药急救药、大小便器等,就这么杂七杂八地跟着一路,像是一条长长的尾巴一样,不过他们一直保持着肃静的状态并且很有次序紧跟着溥仪的步伐。
所以从这一片段我们不难看出,这太监或者宫女跟着搀扶着自己的主子不仅仅是怕主子们摔倒这么简单的。
虽然也不能否认,宫女们去搀扶那穿着高花盆底的妃子是怕她们摔倒,尤其这已经七八十岁的太后,如果随便这么一摔倒,这不得骨折不成,当时的医疗水平这么落后,直接骨折很难像普通的脱臼一样接个骨就能高,很容易就这么一摔就活不久了,所以宫女们搀扶着走是为了避免主子们摔跤。
二、摆架势
不过溥仪出现这么浩浩荡荡一条龙的服务大队伍就两个太监搀扶而已,后面的基本都是服务其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摆出了皇家的气势,所以这宫女搀扶清朝妃子也是为了摆架势。
不仅这宫中妃子喜欢有人搀扶着摆架势,就连这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也要让一个丫鬟搀扶着自己,虽然自己当时看上去还很年轻,腿脚也没有啥毛病,但是就是想在外人面前利用丫鬟搀扶摆出自己很高贵的样子。
另外我们在《红楼梦》中了解到贾母其实身体也是很硬朗的,但是依然也需要鸳鸯搀扶在左右,主要还是要摆出一副当家主母的架势。
三、为好看
清朝的妃子很多都是十几岁就进宫伺候皇上,这么年轻哪会需要人扶着,行动也是自如,加上并不是所有的妃子穿的盆底鞋都是高达25厘米的,有些可能也就10厘米,也就是我们现在一双一般高的高跟鞋,走路起来还是能行如流水一般稳当。
其实不止是宫女的妃子需要穿花盆底的高跟鞋,满族的贵族小姐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需要在家练习如何穿花盆底,家中的额娘也会教自己的闺蜜如何掌握穿花盆底的技巧。
平时在家练习时候穿,以及需要出席重要场合见一些客人的时候穿,其他的时间就穿软底舒适的绣花鞋。
花盆底的高度其实会根据穿的人的身高自行调节,比如妃子的身高也就150甚至更矮,所以为了自己的身高不至于那么矮凸出,于是就会穿上高达25厘米,这样穿起满族女人的旗袍会更好看。
清朝的妃子穿花盆底高跟鞋其实也是为了好看,因为当时的妃子更多穿的服饰还是以旗袍为主,旗袍想要穿得好看就需要在身高上占优势,身高不够的话,那么就需要花盆底来凑咯!
关于这花盆底的说法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满族人希望能缅怀过去祖先为了渡过泥塘抢夺敌人占领的城池而穿上高跷也就是花盆底的原型,所以满族的女人穿上花盆底也是为了纪念祖先的辛苦。
满族的确是一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民族,不仅这花盆底纪念先祖,就连后面清朝皇帝祭祀祖宗的时候,吃白水煮过的猪肉以铭记祖先们曾经的峥嵘岁月。
清朝的妃子在头饰上很有讲究,经常会在自己的头上插上各种的金银玉钗,还有很多流苏、点翠等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物件这么一梳上去,虽然这身份能从这头饰上得到体现,但是这么多东西下来难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所以这妃子走路需要人搀扶更主要的原因还得是怕她们摔着。
也就好比说,贵重的头饰、雍容华贵的旗袍加上这象征满族的花盆底下来,北京一套房的行头在身上穿戴着,来两个宫女搀扶着那不是应该的吗?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529条回答。
溥仪曾经回忆,那个扶着主子的太监,是标准的配备。
即便溥仪当时很年轻,动辄撒丫子跑的没影子,这个太监也是要存在的。
萨沙把原文翻出来: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这个杂七夹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看看,其实很清楚了,这个太监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真的用于搀扶的。
溥仪虽年轻,但皇帝、太后,太妃之流则未必年轻。
尤其是太后太妃,往往都是七老八十。
谁都知道,老人最怕跌跤。即便是今天医学这么发达,老人一旦骨折以后无法很快恢复,很容易活不了多久就去世了。
而古代只有接骨术,不能应付复杂的骨折。
而老年人骨头脆,一旦跌倒很容易粉碎性骨折,这在那时候就是直接残疾了。
所以,有两个太监用于搀扶主子,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
即便是老年人,只要有人搀扶了,跌倒的可能性就很低。
第二,摆架势的。
陈恭澍曾经回忆自己见到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的情景。
陈璧君当时并不算很老,腿脚也没问题,出来见他的时候仍然让一个丫鬟扶着。
陈恭澍认为,这完全是摆架子,把自己装作贵妇人,到哪里都要人伺候。
其实,这两个太监也是跟班的一部分,就像仪仗队一样是摆架子的。
溥仪明明不需要这两个太监,为什么也要设置呢?
主要就是用于摆架势,壮声势。不要说皇家,就算王爷、大官甚至地主家庭,也有事这样的配备。
大家看《红楼梦》就知道,贾母的身体其实不错,自己能一天走完大半个花园。
但无论贾母到哪里,都有鸳鸯跟着随时搀扶,主要就是摆架子。
第三,旗人妇女专用。
皇宫内每当有大事的时候,太后、皇后、妃子之内都要盛装。
而盛装除了那个巨大沉重的发髻以外,最要命的就是花盆底的鞋子。
这个鞋子其实就类似于高跷,底部是一块高高的木头,最高可能有25厘米。
穿着这种鞋子走路,当然是不稳的,万一遇到比较滑的路,立即就是一个大马趴。
但这是旗人的规定,不穿是不行的,所以即便年轻妇女也只能找太监宫女搀扶着,防止摔倒后出洋相。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一定会被清朝妃子们脚上那个奇形怪状的鞋子所吸引吧,它的名字叫做“旗鞋”,俗称“清代花盆底鞋”,也正是由于清朝贵妇都需要穿旗鞋,可平时走路又非常不稳,特别是在鹅卵石路上,导致了走路需要别人搀扶的事。
不过这件事呢,也没这么简单,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最终导致旗鞋的产生,然后才需要宫女“扶着胳膊”走这样子的。
关于花盆底鞋,她是以木为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的“高跟鞋”,在清朝,只要在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女性就得穿着玩意。而关于为何要穿这种“高跟鞋”,大家都知道清代女性的服饰以旗袍为主,然而旗袍极挑身材,没有一个高挑的身材穿旗袍简直惨不忍睹,所以清代的贵族就借助厚厚的鞋底来增加自己的下身比例。
但问题就这么来了,下面是高跟鞋,妃子们更要梳“旗头”,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清朝妃子那个非常复杂的“冠”,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头重脚轻,再加上长旗袍会盖住脚,让人一下摸不清前面的路,非常容易拐脚。
反正有钱人,这一身行头都搞了,自然不差钱再找个人来搀扶自己咯。这就好比人家买豪宅了,总部至于缺几个保姆。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清朝的贵族女子或者皇宫里的皇后妃子们,往往要让宫女或者仆人搀扶着胳膊走路。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清朝妃子们喜欢穿“高跟鞋”。
我所说的高跟鞋和现在的高跟鞋有所不同。现在的高跟鞋的“跟”在鞋后,清代的高跟鞋的“跟”在鞋的中间,准确的说叫清代“花盆底”鞋,也叫“旗鞋”。这种鞋鞋跟高5~10公分,最高的达25公分。估计女人穿这么高的鞋有种踩高跷的感觉吧?
还别说,据说发明“花盆鞋”的起源是清朝先祖在和敌人争地盘时,为了通过一片沼泽地,士兵们踩着高跷才走了过去,为了纪念也为了不忘祖先打江山的不易,于是让女人穿花盆底鞋。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我觉的妃子们穿“旗鞋”是为了美观,穿上旗鞋要迈小碎步,这就避免了女子不雅的大步跨。这和汉朝的裹脚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朝女子是禁止缠足的。风俗和汉人有所区别,但在审美上大体相同,都认为女子柔弱让人爱怜才美。
穿“旗鞋”的好处能够增加女人下身的修长,有增高的效果。旗袍不但遮住了大脚丫片子,而且走起路来如春风摆柳,脚步走不快,为了保持平衡,女子就会加大手臂的摆动频率,双手摆动起来煞是好看。大家从清宫电视剧中能看到。
第二个原因就是清朝妃子们要梳别致的发髻。
清朝妃子们的脑袋上顶着一个大“头饰”,上面插满了各色的金银玉钗,还有金箍之类的东西,据说金箍是来区分妃子的等级的。除了这些还有流苏、点翠等七七八八的物件,我猜梳个头没有个把小时完不成。发式更是五花八门,比如流云髻、参云髻、美人髻等
现在明白了吧?下面穿着“高跟鞋”,走路不稳,上面戴着头饰,摇摇欲坠。于是形成了“头重脚轻”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妃子必须要让宫女扶着走路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妃子们让人扶着走路显得有身份。
我倒觉得让人扶着走路有派是主要原因。难道这些妃子真的不会走路吗?其实是有权有势养成的坏毛病。清朝妃子穿“旗鞋”并非我们汉人想象的踩高跷那么难,对于从小穿惯旗鞋的女人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我倒认为她们穿平底鞋会摔跟头,这和我们穿“花盆鞋”一样的道理。
所谓“习惯成自然”。我在登泰山时,曾看到一个70岁的小脚老太太,走起山路来比我这个小伙子都利索,这是真事。我也没看到有人扶着老太太上山。老太太虽然没穿着“花盆底”鞋,但小脚金莲和穿着“花盆底”鞋没啥区别。
也许是环境改变一个人,当外部环境不具备时,妃子们穿着“花盆底”没有人扶着照样能行走。
慈禧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西狩”(逃跑)没有人扶着不照样跑的快吗?慈禧知道跑慢就被洋人砍了。没有山珍海味慈禧不照样能吃糠咽菜吗?
临逃时,慈禧嫌弃珍妃“臭美”打扮慢慢腾腾,说了她几句不服气顶嘴。慈禧大怒让太监崔玉贵把她投进井里,珍妃没人搀扶一样跑的飞快,然再快也跑不过太监,最后被扔到井里去了。所以我说,让人扶着走路是一种特权的表现,表明高人一等。
总之一句话,有条件、有权势、不差钱别说让人扶着走路,即便让人背着走路,让人抬着走路都不是问题。否则,你见过冷宫的皇后和妃子走路谁扶过她们?
文/秉烛读春秋
▍清朝妃子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有哪些说法?
后宫嫔妃受到宠信后,为什么要人搀扶着走路呢?
这个问题有点污。
在很多小说中,新婚第二天的女子,常常休息一天才能下地走路。也许是新郎官武功高,也许是洞房花烛夜消耗太大。反正没人会给出解释的。
在清朝的后宫中,情况会有所不同。
小脚?还是花盆底?
总所周知,清朝是一个满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和宋明这样的汉人朝廷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一以贯之得执行了女性相对独立的政策。放在个人生活选择上,满洲女人就不裹小脚。
汉族男人让女人们裹脚,主要是为了避免跑路,一旦发生家暴,女人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只能乖乖挨打。这些儒家知识分子真够龌蹉的。而满洲人不一样,满洲人兴起于东北,t天寒地冻,人口稀少。小孩当大人用,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如果学了汉人贵族那一套裹脚本事,岂不是自寻死路。
所以,满人嫔妃绝不会裹小脚,他们会穿花盆底的高跟鞋,一方面能走出袅袅娜娜的身姿勾引皇帝的宠信,一方面还能脱下鞋和人干仗。
家暴东北老娘们的那些人,坟头草都长老高了。
穿着花盆底自然不能走快,没人扶着,摔个狗吃屎,够别人笑话一年半了。
所以,必须有人扶着。
武功高?还是消耗大?
很多网友说,让皇上宠信了一晚上,伤口撕裂比较大,走路不小心,扯到伤口就悲催了。那时候没有消炎药,没有创口贴,一旦感染,别说受宠幸了,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科学研究表明,部分处女在行房之后会造成一些器质性损害,如果不注意保养,真的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画面是这样的:
哎呀!皇上太威武了,你们快扶着点我!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皇帝和妃子洞房,每一下消耗的卡路里都超过了40,算下来一夜的消耗,丝毫不亚于10公里拉练。这对于弱不禁风的妃子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不得不说,有道理!
所以,画面是这样的:
哎呀!人家好累,快扶我坐下歇息一下!
贱人就是矫情?撒娇女人最好命?
《甄嬛传》中,蒋欣扮演的华妃娘娘给我们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贱人就是矫情”。在华妃看来,受到皇上宠幸的狐媚子们,浪蹄子们,都是主动勾引皇上的。吃的咸鱼耐得咸,干嘛那么矫情,其实本质来说就是贱!
可是,在宫斗的大环境中,如果不够贱,不够矫情,就会受欺负,甚至莫名其妙丢了小命。
所以,所有被皇帝宠幸的女子,都会自动很高调的找十七八个宫女好好扶着——瞧见没?老娘是皇上的女人,你们谁敢动我?
矫情是装给妃子们看的,让他们知道,咱这玉体金身,那是他们能碰的!
可是,在皇帝面前,则是“撒娇女人最好命”。
在皇帝面前撒个娇,卖个萌,宠幸值增加100点,细水长流,早日主持六宫才是王道,一次两次算什么本事!
所以,画面这样的:
皇上,你要怜惜臣妾啊!上次都弄疼人家了!
以上都是戏说,不是严肃历史,听听而已,不要当真了!
------------------
推荐阅读: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上海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哪一家强?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