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如今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 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图为东周早期的青铜鸮首提梁壶由终身独身日籍名医森承一郎传承人吕默斋(志强)持有,日本传奇古董商坂本五郎代为操作。本件青铜属私家藏品且据合法性,青铜器是资深藏家最认可的板块之一,但青铜器属珍贵文物,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以保护,对青铜器流通有严格管制。可以在市场上合法流通的青铜器大致有如下两类:1949年以前出土,流传有序,并有明确著录可以佐证的青铜器;从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因此,青铜器在国内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大多属于私下交易,而中国藏家进入国际拍卖圈也不过5年左右。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谢邀。我是王牌杂烩饭 欢迎关注。
夏商西周,因为王权的加强和生产力的发展,青铜铸造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众多,下面简单罗列几件,无法面面俱到,还请题主见谅:
夏代或同时期:
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乳钉纹青铜爵,出土的最早青铜容器之一,酒器,高22.5厘米,宽31.5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
甘肃齐家坪出土的 青铜镜,直径约6厘米,厚约0.3厘米,中部有一拱形环钮,钮高约0.5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
商:
河南郑州出土 乳钉纹青铜方鼎,高100厘米,口长62.5cm,重86.4千克,现藏国家博物馆;
河南安阳出土后母戊鼎,即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国家博物馆;
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边长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现藏国家博物馆;
周:
陕西临潼出土利簋,铭文为武王克商所做,高28厘米,口22厘米,重7.95千克,现藏国家博物馆;
陕西宝鸡出土何尊,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陕西宝鸡出土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是 王牌杂烩饭,欢迎关注,每天与大家分享来自文化的养料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青铜器是由红铜与锡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青铜器一直大量用于礼器与兵器的制造,很少用于经济领域,作为艺术领域的乐器,也是作为礼乐制度的附庸而存在。这是与西方青铜文明主要由希腊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明显的区别之处,希腊青铜器还是倾向于艺术。
现列举一二供大家分享
一、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科学上就有的。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重达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二、四羊方尊,商朝青铜器,造型非常的具有特色,是一个祭祀用的物品。在湖南宁乡县发现,从发现至今有80年左右时间,中国博物馆收藏。尊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尊四角各有一羊,肩部四角是羊头,除此还刻有浮雕,浮雕是蛇的身子龙的爪子。
三、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謝谢!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后母毋鼎(商代),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大立人(古蜀),毛公鼎(西周),越王勾践剑(春秋),曾侯乙编钟(战国),秦始皇铜车马(秦)。马踏飞燕(东汉)。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史只有3600余年,之所以这么认定,主要基于西方对文明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
以这一标准评估,中国很多上古遗址都只能称之为“文化遗址”,而不能称之为“文明遗址”,最典型的是位于浙江的良渚遗址,距今5000多年,完完整整的一个上古王国,规模、发达程度远超同期西亚等文明遗址,但缺少一项硬性标准:青铜器!
然而,甘肃挖出一座史前遗址,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青铜器,让一些中国学者感慨,中华文明史果然有5000年!
1924年,在甘肃定西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一座上古遗址,距今5000多年,初步挖掘之后,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震惊了世界。1975年,在马家窑遗址中,考古专家又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一件青铜刀!
由于马家窑遗址只出土一件青铜器,那么这把青铜刀怎么得来的呢?专家考古之后发现,马家窑遗址中还出土了三块含铜、锡、铅、铁的铜渣,因此这一把青铜刀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不是贸易交换得来,而是马家窑先民自己冶炼出来。
而且,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确认:这是一把含锡的青铜刀。青铜和红铜(紫铜)的区别,就在于青铜是含锡或含铅的合金,红铜是纯铜。尽管青铜熔点低,但技术要求更为复杂,需要有意识的加入一定比例的锡或铅,所以西方学者将之列为文明的标准之一。
与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相比,这一把青铜刀可谓不堪入目,然而就是这一把青铜刀,却是中国最古老的青铜器,更预示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显然,从马家窑遗址来看,中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经基本满足西方学者文明标准中的青铜要求。
马家窑遗址之后,在甘肃蒋家坪遗址、齐家遗址、青海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河南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等,陆续出土了刀、环、锥等完整青铜器,以及一些青铜残片。在马家窑遗址到二里头遗址(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墟)之间,这些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发展史的重要环节。
与二里头遗址或殷墟中的青铜器相比,这些青铜器的确比较粗糙,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青铜器,结合马家窑遗址的青铜刀,说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5000年间,青铜制造已经慢慢扩散开来,而且日趋成熟。
其实,在距今3000—5000年的三星堆遗址中,更是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如上图),数量之多,造型独特,让世界为之震撼!
既然如此,以西方文明标准来看,中国文明史应该有5000年才对,却为何还一直认为中国只有3600余年文明史呢?其实还有一道坎,这就是文字!
在马家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刻符,但西方学者认为这只是“不着调”的刻符,而不是文字。另外,从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到甲骨文之前的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很多“刻符”,尽管中国学者认为不少就属于原始文字,并给予详细的破析解释,但西方学者却一直不认可。
(汉字)它经历了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西方学者用研究拼音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推断。
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学者张居正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实际上,中国文字本就是象形文字,刻符属于画画类型,中国文字自然由画画慢慢演变过来。正因如此,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贾湖刻符(距今8000多年)、双墩刻符(距今7000多年)等,就是一种原始文字!
不管如何,马家窑遗址出土的这把青铜刀,补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最关键一块短板,中华5000年文明史实至名归!至于西方学者纠结于刻符是不是文字,其实这应该中国人说了算,毕竟中国学者更懂中国文字的实际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学者对文明标准定义,对东方文明而言,究竟是不是合理?原因很简单,文明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升华,东方文明更重视精神层面,所以有学者提出:是不是应该把青铜标准变成代表礼仪规范的玉器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女人,不要去指望任何人,包括老公孩子父母”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