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在考古发现中本身就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
(1)长平古战场的“尸骨坑
”
春秋战国时期最令人震惊的大型屠杀事件,莫过于秦赵长平之战
后,白起对赵国数十万的战俘采用“坑杀”的手段处理,白起也因此被称为“人屠”“杀神”,而关于战俘坑杀的遗迹,1995年5月,永录村农民李珠孩和他的儿子李有军,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长平之战的尸骨坑。山西省考古所、晋城市文物局、高平市文博馆
对该处遗址联合进行了发掘,这处被埋藏了数千年的“尸骨坑”重见天日。
其中一号尸骨坑长11米、宽5米、深1.2米,坑内骨头无规则的乱扔乱放,层层叠压,有的是仰面,有的是侧面,有的是俯身,姿态各异。有的头与躯干分离,有的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经检测尸骨均为男性,应为非自然死亡
。横七竖八堆放于坑内的尸骨,大约有几百具之多,惨不忍睹。此外,此坑还出土刀币17枚,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一件。当时北方的燕、赵和东方的齐国较多的使用刀币作为结算货币,尸骨坑内发现的是流行于战国晚期的直背刀和燕明刀,尸骨年龄在20-45岁之间,因此这座尸骨坑应为赵国军人在长平之战中被坑杀之处。
除了一号坑外,考古人员用射线测定法,探测到还有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仅在永录村的周围几平方公里之内的地方,至少发现了有十多个地点,应当都属于长平之战的尸骨坑。原本仅是在书上看到的冷冰冰的数字,瞬间以惨烈的层层叠压的尸骨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不仅使得我们毛骨悚然。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永远都是残酷的,平平淡淡的和平生活可能更适合我们。
(2)陶寺遗址
的“暴力革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晋南地区,被认为是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重要中心聚落之一。但在陶寺遗址的晚期,很有可能发生了一起平民推翻贵族的“暴力革命”,这比文献中记载的西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要早了一千多年。
考古学者在发掘陶寺遗址晚期遗存的时候发现,原来早中期宫殿区的地方,在晚期已经被从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占据。
一条倾倒石器、骨器废料的大沟里,三十多个人头骨杂乱重叠,以青年男性为多。头骨多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散乱的人骨有四五十个个体,与兽骨混杂在一起。大沟的底部一具三十多岁的女性虽保有全尸,但颈部扭折,嘴大张呈惊恐状,两腿叉开,阴部竟然被插入一根牛角,想想就很疼痛。
包括“王墓”在内的大中型贵族墓葬中,都有晚期的“扰坑”直接捣入墓坑中央的棺室,扰坑内还有随意抛弃的人头骨、碎骨和玉器等随葬品,还有被摔碎的石磬
等象征等级的礼器,并且散布于不同墓主的墓葬中的石磬残片居然能够拼合完整,说明当时很有可能是集体“作战”,同时破坏并同时回填,而且这些扰坑的主人只为破坏和发泄,少有顺手牵羊拿走物品的,因此有学者推测,陶寺文化的贵族很有可能在奢侈与享受的时候,被阶级压迫喘不过气的下层人民推翻与革命。
其中显贵们的尸体被肆意破坏与凌辱,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对于统治阶层的怨恨是多么的深。
▍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同大家奇怪为什么很少看到几千年前埋葬的人骨一样!
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这么多年死了最少几十亿人。
这些人死了以后,尸骨基本都被土葬在地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站的土地下面有几十亿具人骨,似乎随便挖个坑就会看到?
当然不是这样。
为什么古人入土一定要用棺木?像王熙凤这样用草席裹着埋掉,在古代就属于死无葬身之地了。
一个重要原因是,棺木中的骨灰保存较好。
古代人也会迁移坟墓,但通常是四代之类的子孙才会这么做。
四代一般在百年内,有意思的是如果棺木用得比较好,在底下没有彻底烂掉,就会发现棺木内尸骨大体完整。
如果棺木烂掉了,尸骨就会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分不清是骨头还是朽木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体骨骼里面有大量钙、磷等无机盐。
这些无机盐是比较稳固的,不像人体其他组织包括骨骼上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轻易地分解掉。
而古人下葬时棺木中往往还会有石灰等东西,帮助棺木内保持干燥。
所以只要棺木大体完好,棺木内的骨骼就会大体完好。
但是棺木本身也会分解,尤其是在潮湿、酸性的土壤中,普通木头被腐蚀的速度很快。
有时候几十年前迁坟的时候,就会发现棺木已经基本烂掉了。
不过,木头和木头是有区别的,一些木头比如金丝楠木就不容易腐烂。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老人,往往花费很多年的资金购买一副好棺材板的原因。
不过,如果棺木已经腐烂,尸骨直接同潮湿的酸性土壤接触,它的无机盐还是会被缓慢地溶解、腐蚀掉的,最终同土壤差不多。
上面扯了这么多,萨沙要说什么?
很简单,古人埋在地下超过千年,棺木早就腐烂了,尸骨也会基本消融在土壤里。
只有那种非常干燥的土壤,或者碱性土壤,才会出现骨骼保存千年也大体完好的情况。
实际上,在一些沙漠、戈壁的特殊环境,不要说白骨,就连干尸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
而古代战争死了很多人,敌我双方都不可能好好安葬,更不可能搞那么多棺木,也就是挖个大坑埋掉。绝大部分骨骼经过这么多年的腐蚀,早就不存在了。
不过,仍然有一些骨骼会保存下来。
比如长平之战的遗址,就曾在一个坑中挖出一二百具被捆绑后活埋的尸骨,就是当年的赵军士兵了。
▍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古代的战争,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部落和部落之间,家族和家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连年战争不断。
每年死于战争的人数成千上万。
▍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自然界的动丶植物都是生于土,归于土。人的骨骼主要成分是钙,在与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混合后,通过腐蚀分解,最终又变成了黄土。
上世纪60年代末,各地开展一次扒坟平墓运动,我曾经参加过生产队的扒坟劳动,农村的家族墓地超过200年的不多,100年以上的坟墓就时间长的。扒坟时我曾注意到超过50年以上坟里埋的尸骨,像肋骨等细的骨骼己经全烂没了,剩下的只有头骨和腿上丶胳膊上的大骨头了。如果再过去一百年,这些大骨骼也就烂成泥土了。
人的骨骼能保存多久,是受土壤的酸碱度丶干湿度丶封闭程度等因素影响的,比如在干燥丶封闭丶碱性弱的土壤里埋的尸骨保存的相对要时间长一些,坟墓里的尸骨比直接埋在士坑中的尸骨保存时间要长一些。
你想,一般墓葬100年后里面骨头就差不多变成黄土了,难怪考古学者很少找到古代战争中大批死后被坑葬的人骨了。
▍古代发生战争,在战役中死伤无数,为何感觉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大量尸骨?
我以前开挖掘机,经常挖到时间比较久的坟,基本都是烂透了,时间短点的就有骨头,时间长点的骨头都是一捏成沫,只有头骨还能成形,再时间长点只能隐约看到尸骨的轮廓,还是头骨还能有点,再往后就尘归尘土归土了,啥也看不到了,只有陪葬的陶罐或者什么东西。所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很消极,因为无论怎样,人生最后的结局都是虚无,没人记得你,没人知道你存在过,包括你自己,奋斗到最后,怕是只不过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已!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去泰国清迈买什么好?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