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各有各的风险。
雾化就希望将药物直接往呼吸道甚至往肺部送药。过往没有太多专用的雾化药物剂型,使用的大多是注射液,常用的有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盐酸氨溴索等。一般来说,作用于肺部的药物微粒要求做得很细微,而这些药物剂型设计用于注射,其药物微粒大小及组成成分不一定适合用于雾化吸入。近年用于雾化吸入的专用药物剂型多了,上述除了氨溴索注射液,其他基本上已经很少使用。
输液对人体的损害,常见的为药物在血管外的渗漏,血管受药物刺激引起的静脉炎,另外长期使用输液,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的肉芽增生。
▍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针对这些问题,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市儿童医院儿童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吴铁峰指出了两点错误!
第一,文中提到的前两种是雾化所需的药物,但抗生素一般是不作为雾化药物,雾化与抗生素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与滥用抗生素没有直接关系。第二,在治疗喘息疾病一般须用到激素,但相比较口服,注射和外用等方式,雾化激素的量是很少的,一般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举个例子:
一位儿童体重10kg的喘息患儿如需激素治疗,若用口服强的松药物,一般体重1公斤需要口服1毫克的量,那1天需要服用10毫克,一般情况下,静滴计量和口服相当。相近疗效,如布地奈德雾化剂(普米克令舒),每天2~3次,每次0.5~1毫克,平均一天1~3毫克,而且儿童雾化时肺部沉积率一般15%,成人20%,也就是说,每次雾化真正进入体内药物也就是所用剂量的15%左右。
相比较之下,雾化的副作用微乎其微,雾化吸入药物直达靶器官、起效快、用药量少、副作用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雾化针对病情比较轻的患儿,如果病情比较重还是会采用口服或者注射等方式。
下面详细了解下雾化!
什么是雾化?
雾化是将药物制成直径为几微米的小液滴或小颗粒,也就是气溶胶,随着呼吸,药物会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常用于缓解治疗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雾化目前不仅用于哮喘,还用于先天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喘息的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囊性纤维化,以及传染性疾病,如卡式肺囊虫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等。
由于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发生病变的呼吸道和肺部,对比口服或静脉输液,它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局部药物浓度高,但总体用药剂量小,仅为全身用药的几十分之一;不良反应少。
打个比方:
口服药和静脉给药如果是“狂轰乱炸”,雾化吸入就是“定点打击”,见效快,全身副作用小。所以,完全不必“闻雾化而色变”。
这些误区不要犯!
误区一:雾化时间越长越好
在雾化治疗上,很多家长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觉得雾化时间越长越好,看到雾化机上还有液体,觉得没喷完就没药效。有医师指出,实际上,雾化吸入时间取决于药液的容量,大人标准的喷喉10分钟都已经让人累得“够呛”,从儿童角度讲,雾化10~15分钟就够了,每天可做2-3次。
儿童雾化治疗吸入时,宜采取轻松直立的姿势,用面罩盖住宝宝的口和鼻,慢而深的呼气,吸气末需停留片刻。在小朋友哭闹的情况下,奶爸奶妈可以自己示范,用语言消除小孩的恐惧,让雾化的效果达到最佳。
误区二:雾化后忘了擦干口鼻
很多雾化药水都含激素,绝对不可忽视“擦干口鼻”这一小事。尤其是幼儿的家长,不能雾化完后就“了事”,而应在每次雾化吸入后都要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地擦干小儿面部及口鼻部分。因为幼儿面部皮肤薄且血管丰富,残留药液可被吸收,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而擦干口鼻可以防止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避免皮肤过敏或受损。另外,在寒冷天气,残留雾滴留在口鼻皮肤上,还可能小孩受凉感冒。
总结:雾化吸入其实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和口服药物、静脉输液一样,所以宝妈无需担心它的安全性,但是在药物使用方面,可能某些医院存在一些误区,妈妈要给宝宝把好关。N-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抗菌药物、静脉用药、抗病毒药物、中成药都不建议进行雾化治疗。
▍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之前有文章把雾化比喻成为“吸毒”,认为“雾化药物直接打到肺部比输液伤害更大”,这让平时很多给孩子雾化的家长感到惶恐不安,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与口服、输液等一样,雾化只是一种给药方式。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气溶胶状态的微粒,使得药物可以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病灶,药物不需要经过血液循环,因而给药剂量低,全身吸收少,安全性更高,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其实会少一些。
因为雾化治疗的时间相对较久,有些家长会自备雾化装置或者从医院租用雾化装置在家进行雾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雾化治疗的药物和剂量,所有雾化药物都不是非处方药物,雾化治疗一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增加减少药物或药物剂量。
目前临床使用的雾化吸入药物有:激素类药物,扩支气管药物,化痰药物;儿科临床常用的是:激素类药物,扩支气管药物,其中激素类药物只有吸入用布地奈德,扩支气管药物有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和吸入用硫酸特布他林。目前国内没有儿童专用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类的雾化制剂,中药制剂也不推荐雾化使用。
事实上我们要警惕的是滥用药物而不是雾化。不需要使用药物的时候请不要擅自使用药物,能用单一药物的时候请不要轻易选择复合制剂;那些能够自愈的,或者通过雾化、口服用药能够治愈的,肯定不要选择输液治疗,但是当病情严重需要输液时,比如,患者出现昏迷、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情况,也不要盲目拒绝。
▍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一派胡言!
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是不理解什么叫做“给药途径”。
通常来说,再临床上,一共有以下几种给药方式。
1.静脉输液:很好理解,就是将药物溶解在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其他溶媒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缓慢的将药物注入体内,这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很多抗生素、营养液、扩血管药物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发挥作用的。
2.静脉注射:与静脉滴注不同,静脉注射的时间更短,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也是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内,进入血液循环,快速地发挥作用。很多质子泵抑制剂、化痰药都采用这种方式。
3.雾化吸入:指将药物溶解于少量的生理盐水中,在雾化机或者氧喷机的气化作用之下,使药物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并通过吸气作用吸入体内。这种给药方式其实是十分迅速的,可以使药物快速进入咽喉部或者肺泡。再临床上,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药物均可通过此种方式给药,从而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等。
4.舌下含化:指将药物置于舌头底下,通过唾液的溶解让药物通过舌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疗效。临床上,是心内科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硝酸甘油、卡托普利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给药。
以上四种给药途径均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更快。
5.肌肉注射:通过将药物注入肌肉内部,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相对来说,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就会降低。临床上,很多疫苗、止吐药都是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
6.口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安全、便捷、无痛苦,但是药物起效很慢,因为要先进入胃部,在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被吸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有大量的损耗,最后发挥疗效的药物含量会打上折扣。
7.皮下注射:几乎是胰岛素专用给药途径。
最后,雾化吸入给药快,临床上主要就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其实复合了精确治疗的原则。毕竟,药物直接进入到咽喉部和肺泡,比药物进入先血液循环后,再缓慢到达病灶要快速有效的多。
欢迎关注我的悟空号:来自星星的萌医生
也可以直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哈:听萌医生说
▍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有科学依据吗?
没有科学依据。存在这种疑问的,往往是对雾化吸入疗法认知不足的。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且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患者刻意配合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是,由于缺乏使用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不规范之处,不但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也就因此会有人认为局部的雾化吸入比全身的静脉输液给药方式更对人体有害。
那么雾化吸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优势呢?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储存药液的雾化器及雾化管道、面罩等均应及时消毒,不可交叉互换使用,应专人专用;操作者需在操作前后洗手,减少患者间病原菌的传播;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发现气道痉挛,立即停止吸入药物。
临床药师指导患者采用正确合理的雾化吸入方法对疗效是至关重要的:应深吸气,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雾化吸入前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雾化吸入后应漱口,防止药物在咽部聚积,用面罩者雾化治疗后应洗脸以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吸入治疗中患者应取舒适体位,最好选择半卧位或坐位,药物受重力作用可以更好的沉积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雾化后痰液稀释,产生大量的痰液会刺激患者咳嗽,应及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药液的浓度不应过高,吸入速度应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
推荐阅读: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上一篇:你为什么会纵容自己醒着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