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战国诸国,除去最终克成一统的秦国,连续输出了六代明君,如同开挂一般,其他的诸国大多没有逃过富不及三代的魔咒,如齐之威王、宣王、慜王(邹忌相齐——五国伐齐),如魏之文侯、武侯、惠王(战国首霸——马陵之战),如赵之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胡服骑射——长平之战),如韩之昭侯、宣惠王、襄王(申君变法——伊阙之战)。
楚国面积大体量大,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自悼王任用吴起变法,至怀王被秦戏耍、客死他乡,彻底退出争霸行列,其中共历五代君主,兴盛时间长达百余年,比中原诸国强多了,够了。
▍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高中时,老师让我们记战国七雄的时候,曾经这样记:秦国最强、齐国最富、楚国最大。如果仅从面积来看的话,楚国确实是赵国七雄中最大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楚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50万平方千米,人口多达500多万。秦朝鼎盛时期的面积也就是340万平方千米,人口为2000万。
秦灭六国之时,楚国的领土面积并不小于秦国。战国中期时,楚国的面积更是远远大于秦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楚国一度是战国各国中,领土面积最大的一个诸侯国。楚国不仅领土面积广大,而且人口也非常多。所以秦国灭楚国的时候,需要六十万大军。楚国当年也号称可以胜兵百万,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个问题,楚国到底强不强。其实楚国并不弱,曾经也是一个强国。战国前期,楚国是能够和魏国媲美的强国,战国中期秦国、齐国、楚国可以排前三,战国后期秦国、赵国、楚国为三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楚国并不算是弱国,甚至可以算是一个强国。从春秋到战国,楚国前后消灭了四十多个国家,为战国七雄之最。楚国灭的国家,包括越国这样春秋大国。
如果拿楚国跟秦国相比的话,楚国确实算不上强国。秦国的崛起实际上伴随着楚国的衰落,秦国强大之后多次打击楚国,楚国一步步衰落,最终成为秦国统一的对象。蓝田大战之后,楚国在秦楚关系中开始处于劣势。此后楚国一步步沉沦,秦国则一步步强大。楚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不得不多次迁都,最终被秦国攻灭。
楚国拥有成为顶级强国的国土和人口,为什么始终没有成为顶级强国呢?我觉得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楚国许多地方没有开发
楚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但是不少地区却没有得到开发。楚国领土的湖南、江西、贵州、浙江一带都是未开发的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大,但是人口却不多,经济也相对比较落后。如果打开三国地图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吴国的版图并不比魏国小,但是吴国的国力却远远弱于魏国。
南方地区开放较晚,一直到六朝时期才逐渐得到了开发。隋唐以后,南北经济才逐渐趋于平衡。战国时期,南方不少地区就是一片荒凉。虽然面积非常大,但是根本不能转为有效国力。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留下了实力最弱小的长沙国。长沙国的实力弱小,但是领土面积却不小,甚至为各个诸侯国之最。
楚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国土面积广大,但是有效国土却比较少。广阔的国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国家实力。即使楚国的领土面积并不比秦国小,但是国家实力却远远不如秦国,最终也被秦国吞并。
楚国未能进行彻底变法
当年的秦国不仅人口稀少,国土面积也比较狭窄。但是秦国却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秦国之所以强大,主要因为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彻底的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当年楚国也曾经任命吴起变法。但是吴起变法并不彻底,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吴起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楚国遗留的一些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战国期间只有秦国进行了深刻的变法,其余各国变法都不够彻底,所以这些诸侯国只能强大一时,却不能长久强大。赵国胡服骑射、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都不够彻底,所以这些国家也没有长时间强大。楚国的变法不仅不彻底,而且还以失败而告终。楚国等于带着许多春秋时代的“负担”进入战国时代,所以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
楚国未进行深刻的变法,未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也是楚国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楚国空有广阔的国土和众多人口,却始终无法将这些资源牢牢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诸侯国。
楚国无明君能臣
秦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强大,和秦国的明君强臣有很大关系。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出现了四位雄主,其余三位也并不弱。秦国君主贤明,也使得秦国能够聚集人才,聚集秦国的力量。秦国依靠明君能臣,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使得秦国逐渐成为战国最强国。
楚国历史上的明君并不多,楚庄王这样的君主非常少。进入战国之后,楚国的明君也不多,能够出现楚悼王这样的君主非常不容易。从楚怀王之后,楚国昏君、庸君辈出。楚怀王曾经有过一定政绩,但是后期很昏庸。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等都是非常一般,都可算是弱君。
这些国君不仅不能整合楚国的力量,而且也不能聚集人才。楚国不但不能聚集他国人才,本国人才也流失了不少,比如张仪、甘茂等。战国中后期之后,楚国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君主,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名臣、名将。春申君也是名声大于能力,并不是真正能够振兴国家的能臣。
楚国没有明君强臣,就无法长时间维持竞争力,最终楚国在秦国的打击之下一步步衰落。
楚国内部矛盾较多
一方面楚国变法非常不彻底,氏族势力始终比较强大;另一方面楚国就像贪食蛇一样灭掉了太多国家,也使得国内的情况比较复杂。楚国内部氏族林立,国君的权威受到一定牵制。这些氏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与楚国并不是一条心,甚至为了集团利益出卖楚国的利益。楚国比较著名的氏族有项氏、屈氏、景氏等。这些氏族有的忠于楚王,有的却成了楚王的掣肘力量。
楚国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国内矛盾相对比较尖锐,难以将楚国所有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也难以集中所有力量发展国力。所以楚国虽然比较庞大,但是内部却相对比较松散。楚国并不像秦国那样,内部拧成一股绳,国君能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也能一致对外。楚国内部矛盾较多,直接影响了楚国的发展,楚国也一直大而不强。
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土面积一直都非常大,但是却总是大而不强。楚国就像是一头老水牛,虽然庞大,杀伤力却不大,偶尔能够雄起一下,很快又会归于平静。秦国则像一只老虎,一点点长大之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齐国则像是一只貔貅,虽然非常有钱,却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强大。燕国则像一只绵羊,一只默默无闻,只能任由别国宰杀。赵国则像是一只平头哥,战斗力超强、无所畏惧,但是整体实力大不如秦国。韩国和魏国则像是猫和狗,只知道讨好秦国,偶尔有所反抗。
▍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中面积最大的,鼎盛时期号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国不仅地盘大,还灭掉了南方的40多个诸侯国,因此说楚国不强大是错误的。
不过,楚国虽是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中输给了秦国,落得元气大伤。此后,楚国几乎“逢秦必败”,一举丧失了上庸、房陵、巫山等地,渐渐成为秦国欺凌和攻伐的对象。
楚威王熊商统治时期正是楚国的鼎盛时代,南方的楚国与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是战国中期最强的三个国家,总体实力差距不大,各有优劣,不存在绝对碾压的情况。
楚国面积最大,幅员最广,但是真正的统治核心却在湖北北部和河南中部一带,像广袤的湖南、江西等地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人迹罕至。
史书记载,楚威王熊商、楚怀王熊槐统治时期,楚国的疆域西到重庆巫山,东至江浙沿海,南起岭南地区,北到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南部,比齐国、秦国的疆域都要辽阔得多。
严格来说,楚国并非不强大,只是在大争之世中输给了秦国。
首先,楚国没有完成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所以无法集中各种资源来对抗秦国,在农业和军事上总要逊色秦国一筹;
其次,楚怀王因为贪图小利,最后内外交困,耗尽了祖先留下的资本,导致楚国从此失去了统一的资格。
一、变法失败是楚国的先天不足之处
楚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是客观事实,可是内部派系林立、守旧贵族势力庞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楚悼王时期,楚国为了效仿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举行了一次针对楚国政治、军事改革的变法运动。可是,吴起变法的内容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集体利益,遭到他们的普遍反对和率军攻杀。
吴起最终惨死,这场“轰轰烈烈”的吴起变法宣告失败,楚国也未能像秦国一样通过商鞅变法打破国内守旧势力,加强本国军事与农业建设,所以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
此外,楚国的国力固然能够威震南方诸侯,但如果与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等强国进行碰撞,就很难在短期之内取胜,不得不依靠变法才能积蓄实力、循序渐进,甚至要经过好几代楚国人的努力才能初见成效。楚怀王急于求成,最后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场。
二、楚怀王强攻秦国失败导致雪上加霜
要知道,楚国原本是与秦国、齐国实力相当的强国之一,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楚威王熊商也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密切关注着秦国、齐国的动向。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楚国的历代国君都是靠着稳扎稳打的方略,才在南方建立了霸业。
到了楚怀王统治时期,因为战略短视破坏了“齐、楚联盟”,给楚国带来了外交危机。楚怀王目光短浅、贪图张仪所承诺的六百里秦地,结果两次攻秦都遭到惨败(楚军孤军深入、先胜后败),这是楚国霸业崩溃的开端,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楚怀王昏庸无能、盲目开战,大量的楚国精锐白白消耗在蓝田、丹阳等地。楚军在丹阳之战中损失惨重、伤筋动骨,几乎被秦国军队全歼。秦人反而趁势南下,攻占上庸、房陵,既切断了楚国西进重庆、四川等地的机会,也打开了秦国将来进攻湖北、湖南的跳板。
(丹阳之战,楚军大败)
楚怀王的外交失败与军事失利,可以说一举耗尽了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这几代人所积累的国势,令楚国从一个正面能够硬拼秦国的国家,变成了一蹶不振、苟延残喘的弱国。
到了楚顷襄王统治时代,楚国甚至连自己的首都和先君的宗庙都沦陷了,气得大臣屈原投江而死。到了这个时候,楚国便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和资格,连自保都成了大问题,完全没有了当年楚威王时期的雄厚国力。
▍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欢迎关注,一起走进大秦崛起之路,我是糊涂。
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不能说不强,人家既当过春秋五霸,也位列后来战国七雄。只是楚国强的时候总体在春秋后期,进入战国以后并没有特别突出,且不断在削弱。
楚国发源在今天湖北境内,在春秋战国时候属于南方,而都知道我们古代早期文明和先进地方是北方,要到唐代后期,南方才开始超过北方。
所以,楚国的地盘扩大很容易,主要和南方百越部族打交道,要占据南方蛮荒之地也不难,可那个时候南方地广人稀,并没有多少力量开发,所以楚国实际的核心地区是在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苏一带接近北边的地方,春秋时候江苏大部分地方则又属于吴国了。
春秋之际楚国争霸的对手一直是晋国,两强来回拉锯,晋国不算削弱,但是培养了强大的内部巨头,所谓四大家族,最后把晋侯给分家了。
所以春秋后期楚国的削弱首先就是和晋国长期在中原争夺今天的河南,但楚国没有太多优势,只是吞了一些小国,把北边牢牢进入河南的南部地区,所以后边南阳、宛城、邓州、淅川等地,一直是楚国地盘。
第二次削弱就在都知道的,吴国和楚国关于伍子胥的恩怨。有孙武伍子胥的吴军一度打得楚国晕头转向,受到重创,几乎被灭。所谓连楚王坟都给打开了云云。不管真实性有多少,但楚国被严重削弱则是事实。
吴国又是被越国消灭,楚国仅仅是趁机收回一些地盘,楚国与越国比也没有多少优势。
战国开始以后,最先强大的是魏国,先称王,赵魏韩都知道就是原来的晋。
楚国后来是占据了大部分吴越之地,但并不是多强大的力量,仅仅是欺负后来的衰弱,因为越国恰恰是与齐国经过拉锯削弱。
在楚国过于往东部地方发展的时候,西部毗邻四川重庆的地方,还被巴蜀两国捡了一些便宜,所以像宜昌这些湖北西部地方,原本所谓古巴国文化,其实与楚文化有很密切关系,但后来被巴蜀文化吸收。
所以最后可以看到,所谓战国七雄的出现,其余重要的几大强者,如魏国、赵国、齐国,更不用说秦国,全都是经过各自扩张再加改革强兵的产物,唯有楚国,除了战国早期短时间接受过吴起投奔,稍微有过一些整肃,令楚国有过一些兴旺迹象,时间顶多就四五年。也正是吴起任令尹,楚国拓展南方到达苍梧等湘南广西境内,但是当时欺负百越不算什么优势,只是初步进入岭南,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留给楚国经营南方。楚国在战国阶段居然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完全就是靠着地盘吃老本的感觉。
在吴起死后约20年,商鞅在秦国上位,开始变法图强,都知道秦军最后东出,开始令宿敌魏军急剧削弱,占据商洛之地,开始也和楚国相邻。
惠文王时期,司马错灭蜀,秦军占据巴蜀两大地盘,总体实力就开始超过东部六国,初步具备以一敌六的实力。跟着李冰治水,蜀中变得富庶,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尤其张仪对楚国行使连哄带骗,带绑架勒索的伎俩,导致楚国大量丢失地盘,而秦军挫败魏军的锐气,楚国连魏军都不如,根本不是秦军对手,相比之下弱势就非常明显了。
秦军单独比东方任何一国都强,但当时张仪苏秦合纵连横还算势均力敌,所以秦军在一段时间是靠着不断蚕食拓展为主。
到昭襄王时,有魏冉、白起、王龁等一系列牛人,将东方诸国连连挫败,尤其白起基本打破合纵的威胁,秦军在昭襄王时期已经初步具备统一的条件了。
楚国虽然还有东方较大的地盘,是体现楚军可以有回旋余地,好比都城为了躲秦军也搬来搬去,不像北方诸国相对地盘较小,好比齐国实力一直也算强,但实际上基本就局限在山东半岛,占据相邻江苏安徽河北地界从来不算多。
加上负责灭楚的老将王翦比李信稳重,所以最终出动很庞大军队才完成灭楚。这也是因为楚国后期貌似参与中原的行动已经不算多,军队实力虽然不太强,但身家底子毕竟还是有的。
▍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战国时期不强?
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不能说不强,人家既当过春秋五霸,也位列后来战国七雄。只是楚国强的时候总体在春秋后期,进入战国以后并没有特别突出,且不断在削弱。
楚国发源在今天湖北境内,在春秋战国时候属于南方,而都知道我们古代早期文明和先进地方是北方,要到唐代后期,南方才开始超过北方。
所以,楚国的地盘扩大很容易,主要和南方百越部族打交道,要占据南方蛮荒之地也不难,可那个时候南方地广人稀,并没有多少力量开发,所以楚国实际的核心地区是在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苏一带接近北边的地方,春秋时候江苏大部分地方则又属于吴国了。
春秋之际楚国争霸的对手一直是晋国,两强来回拉锯,晋国不算削弱,但是培养了强大的内部巨头,所谓四大家族,最后把晋侯给分家了。
所以春秋后期楚国的削弱首先就是和晋国长期在中原争夺今天的河南,但楚国没有太多优势,只是吞了一些小国,把北边牢牢进入河南的南部地区,所以后边南阳、宛城、邓州、淅川等地,一直是楚国地盘。
第二次削弱就在都知道的,吴国和楚国关于伍子胥的恩怨。有孙武伍子胥的吴军一度打得楚国晕头转向,受到重创,几乎被灭。所谓连楚王坟都给打开了云云。不管真实性有多少,但楚国被严重削弱则是事实。
吴国又是被越国消灭,楚国仅仅是趁机收回一些地盘,楚国与越国比也没有多少优势。
战国开始以后,最先强大的是魏国,先称王,赵魏韩都知道就是原来的晋。
楚国后来是占据了大部分吴越之地,但并不是多强大的力量,仅仅是欺负后来的衰弱,因为越国恰恰是与齐国经过拉锯削弱。
在楚国过于往东部地方发展的时候,西部毗邻四川重庆的地方,还被巴蜀两国捡了一些便宜,所以像宜昌这些湖北西部地方,原本所谓古巴国文化,其实与楚文化有很密切关系,但后来被巴蜀文化吸收。
所以最后可以看到,所谓战国七雄的出现,其余重要的几大强者,如魏国、赵国、齐国,更不用说秦国,全都是经过各自扩张再加改革强兵的产物,唯有楚国,除了战国早期短时间接受过吴起投奔,稍微有过一些整肃,令楚国有过一些兴旺迹象,时间顶多就四五年。也正是吴起任令尹,楚国拓展南方到达苍梧等湘南广西境内,但是当时欺负百越不算什么优势,只是初步进入岭南,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留给楚国经营南方。楚国在战国阶段居然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完全就是靠着地盘吃老本的感觉。
在吴起死后约20年,商鞅在秦国上位,开始变法图强,都知道秦军最后东出,开始令宿敌魏军急剧削弱,占据商洛之地,开始也和楚国相邻。
惠文王时期,司马错灭蜀,秦军占据巴蜀两大地盘,总体实力就开始超过东部六国,初步具备以一敌六的实力。跟着李冰治水,蜀中变得富庶,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尤其张仪对楚国行使连哄带骗,带绑架勒索的伎俩,导致楚国大量丢失地盘,而秦军挫败魏军的锐气,楚国连魏军都不如,根本不是秦军对手,相比之下弱势就非常明显了。
秦军单独比东方任何一国都强,但当时张仪苏秦合纵连横还算势均力敌,所以秦军在一段时间是靠着不断蚕食拓展为主。
到昭襄王时,有魏冉、白起、王龁等一系列牛人,将东方诸国连连挫败,尤其白起基本打破合纵的威胁,秦军在昭襄王时期已经初步具备统一的条件了。
楚国虽然还有东方较大的地盘,是体现楚军可以有回旋余地,好比都城为了躲秦军也搬来搬去,不像北方诸国相对地盘较小,好比齐国实力一直也算强,但实际上基本就局限在山东半岛,占据相邻江苏安徽河北地界从来不算多。
加上负责灭楚的老将王翦比李信稳重,所以最终出动很庞大军队才完成灭楚。这也是因为楚国后期貌似参与中原的行动已经不算多,军队实力虽然不太强,但身家底子毕竟还是有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艾尼路很强吗?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