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九出正月,俄死老爷”谚语出自传统古老的农村谚语,无非是说,在农历正月以后九依然还没有完,依然会有寒流袭来,而有寒流就不会风调雨顺,不风调雨顺就会有异常天气发生,即灾害的降临。若有大灾,包括富家的老爷就会饿死,何况没有生活保障的底层农民呢?
应该说这种谚语,在生产力非常低下而又没有很多预防能力抗拒自然灾害的奴隶封建社会时代,若遭遇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老爷的事情肯定会发生的,不少历史文献记载,偌大的中原大地,在东汉时期,因战争、瘟疫、水旱灾害的轮番轰炸下,剩下的人口已经不足千万,哀鸿遍野,令人目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以后走过的七十三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开始站起来。从政治独立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强国序列,非常稳定的粮食收成及储备,已经稳稳的把粮袋子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所谓农谚“九出正月,饿死老爷”的俗语应该已经失去它的传统意义,由此也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与伟大。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今年年景好不好呢?古人留下来的俗语农谚,看“雨水”天气就知道了!
农谚已经相传很久远了,在很多古书上都有记载,例如,《沈氏农书》、《田家五行》、《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盐铁论》等等。农谚的形成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在古代劳动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力,这些生产中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所以,这种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对农民劳作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有些农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例如,“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是出至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中。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树影下的庄稼不能好生长,大块的硬土长不出壮苗。
那么“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呢?年景如何呢?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
“正月”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九”是指“数九”。每年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就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是计算数九寒天到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数九寒天”在正月里就结束了,预示着这年年景不好,连“老爷”这种生活条件好的都会挨饿。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在正月就结束了“数九”,说明春天来得早,气温回升的早。有朋友可能比较疑惑了,气温回升的早,小麦、大蒜早返青、早生长不好吗?还真不好!
气温回升早,病虫害发生也会比较早,另外,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句话还准不准呢?我查了一下,2021年正月二十八就数完九了,预示着2021年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那么2021年有没有倒春寒呢?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可以对照一下!
再有,气温回升的早,温度高,会导致小麦出现旺长,底节变细变长,后期容易出现倒伏造成减产和无法机器收割。并且,春天的温度忽高忽低,今天还20多度,明天可能就10多度了,这样由于温度高前期小麦都生长一段了,突然降温就会发生冻害,造成成片黄苗和死苗现象,导致最终产量下降。同时,也会造成弱孽和新生出来的孽长得比较细弱,很难形成有效穗。
出现这种温度回升早,上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海藻酸,来防止由于高温出现的旺长情况,增加有效穗的数量,同时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冻能力。
今年正月出九了吗?我查了一下,今年“九九”的第一天是公历3月3日,也就是说正月里没有出九,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可以理解为今年的年景还是不错的。当然,农谚流传太过久远,现在的气候条件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在全球温度升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老祖宗春季的农谚还有很多,再给农民朋友分享两个,作为参考!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这是古时候根据正月二十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清明节气前的天气情况的农谚。从字面上来看,如果正月二十这天晚下雨或者阴天,看不到星星。那么,后期雨天就会比较多,会一直沥沥拉拉的下到清明。
正月二十有啥特别吗?为啥用正月二十这天来判断?因为,古时候把正月二十这天称为“天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各地的“天穿节”的时间也不太一样,比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过“天穿节”的习俗,不过大部分地区还是认为正月二十这天是“天穿节!
“天穿节”这天是古代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是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人们这天会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
其实,哪有什么女娲啊,老祖宗能通过这天的天气情况判断后期的天气,完全是因为长期记录和观察结合劳作总结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按现的气象说法是,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和西北风的弱冷空气对峙所形成的现象。如果正月二十阴天下雨的话,说明春雨绵绵的时节就已经来临了;如果,出现晴天,说明春雨季节还要再等几天。
二、“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马上到雨水节气了,也要开始春忙了,这句话是老祖宗通过雨水节气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收成的。“大春”指的是春种秋收,“小春”指的是秋种春收。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雨水节气下雨对庄稼长势是有好处的,无论我们是春种秋收还是秋种春收都能获得好的收成。
“雨水”是反应“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个时候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还是有寒气的,温度还没有大幅回升,一些地区还会下雪;南方地区这时候已经进入早春了,空气清新,春意盎然。老话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说明这时候下雨对农作生长是有好处。
关于雨水节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等等。
写到最后:
农民虽然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同于古代传说和习俗,但是,由于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气候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所以,我们对于农谚还是要去其糟泊,取其精华的。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感谢阅读!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这谚语意思是说,如果九出正月就尽了,二月无九了,那就会出现反常气候,会导致农作物欠收失收,粮食短缺人受饿,所以会有饿死家中老爷的现象出现。前向是因,后句是果。表面上看是因果关系,很有道理,但深入了解后,又发现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一是人的一种错觉认识使然。类似的尚有:二月无九,饿死猪狗;九尽正月,十栏九空等。
我国现在历法有点特殊,既用外来的公历,又使用自产农历。农历还有点复杂,是阴阳合历,即阴历与阳历合着一起使用,从而让人产生许多错觉,也让一些人只见现象,不明内里,就信以为真。谚俗语中就有一些,不是所有谚语俗语都是很有理的。比如,九出正月,饿死老爷,今天就不应再信以为真了。
今年壬寅,先讲明,今年不存在九出正月这个现象,今年二月尚有九,不存在九尽正月,二九无九的事。正月是指阴历正月即一月。冬数九,夏数伏。即冬至开始数九,九有九九,九九共八十一天。数九之法,有两种,一种是交冬至就数九,一九二九直数到九九为结束,为出九。一种是冬至后逢壬数九。现在多是以冬至数九为主。夏数伏是炎热,冬数九是寒冷,三伏内是一年最热的,九九内是一最寒冷的,冷在三四九,九九中第三第四九最冷。冬至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二气,二十节气是随阳历的,许多人不知以为是属阴历的,由此而生错觉,特别用节气去对阴历时,生错觉更多。如九出正月便是。
阳历一年有365或366天,阴历不闰月一年才354或355天,阴阳历年日差有十一天上下,凑在一起配合用,就要解决年日差问题,所以阴历有闰月,闰月年有十三个月,384天。因闰月关系,闰前闰后之年,看节气与阴历关系就有很出入。如闰月年,冬至节气多处在阴历十一月上旬,次年就在中旬,再次就在下旬。在上中大旬数九,与正月出九,二月有无九就大有关系了。在十一月中下旬交冬至,二月肯定有九,在上旬初七前交冬至,就会正月出九,二月无九。二月无九少,二月有九多,这是因为阴历设置闰月而人为造成,不是自然气候必然的现象。从二月有九无九着,只能说明阴历看节气是早春还是迟春,并不能一定说明天气好坏。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和"正月出九,饿死猪狗"。这两则农事谚语的意义和内涵大致相同,都是对当年年景的判断:意思是每当在正月结束时,九九也就过完;这一年遭遇的自然灾害可能较多,出现极端天气的机率也较高。因为庄稼欠收,可能出现饥荒年景;这可能导致人们外出逃荒,老弱病残和家中猪狗,很容易遭受饥饿而亡。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九,也是七九的第七天;还有十天就进入二月,如此算来,正月的最后一天,是在八九的第九天,也就是还没有出九(或九尽)。
九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最寒冷的时段是在三九四九,也是对整个冬天的详细描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九九歌"。
如果九九在正月里就过完,说明这一年的春天,天气比往年暖和得要早一些。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农作物(小麦等)返青较早,果树也会提前开花发芽。而这样的年景,也往往最容易发生"倒春寒"和干旱现象,使得庄稼和果树因干旱或冻害而减产(或绝产)。这就是"九出正月,饿死老爷"的由来,也是过去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判断,而对于现在的农业生产,依然有警示和启发作用。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正月出九,饿死猪狗。"这个说法在民间更常听闻。饿死猪狗,又或饿死老爷,其实表达的意思相当,是说年景不好,人畜遭罪。
2022年何时出九?看看"冬九九"是怎么算的,老祖宗又是怎么说的?
关于"出九(九出)"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丨民谣九九歌
九九最有名的莫过于"三九严寒",小时每逢冬天常听老人念叨。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写的就是三九。
①出九算法
冬至开启冷冻模式,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组,是为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暖。
数九曲线表现为:渐冷~最冷~渐暖。其中三九四九最为寒冷。所谓"出九"或"九出",意思是九九结束。按此推算,出九可能落在正月,也可能在正月之后。为什么呢?
②"正月出九"的原因
冬至时间固定,数九推法固定,但是"出九"时有跑偏,比如2021年和2022年就不同。这是因二十四节气算法和农历算法不同所致。
古人把太阳黄经360度划为24等份,每15度对应一个节气,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
农历则是阴阳历结合的产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算法上有很大区别。所以"出九"情况不同,有时在正月,有时出正月。
③2022年"出九"情况
2021年冬至在12月21日,以此为起点推算数九。九九时间: 2022年3月3日—3月11日。
很明显,眼下冬九九,九天都在农历2022年2月上旬。这就是说今年正月没有出九。
而去年数九结束时间在正月二十八,还没出正月数九就已经结束了。
也就是说,去年应了老俗语"正月出九,饿死猪狗",或说"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而2022年正月没出九,看来年景不错?
饿死猪狗饿死爷
据老说法,正月出九,作物欠收,年景不好。好养活如猪狗都能饿死,人们生活自然也是不堪。反之,老爷都能饿死,况乎家畜?
说明: 所谓"饿死",不是真地饿死,只是形象地夸张,强调年景很差,人们要重视应对。
传统文化(如易经)里,九为极数,为"至大"、"至阳"之数。天气从五九开始转暖,天和上扬,地气下潜,阳气累积意味着阴气渐消,累至九次已到尽头,意味着大地回暖,"春已深矣"。农民大爷和兄弟要着手春耕了。
但是,事儿没这么简单……
农民耕种通常参考节气、气候、数九等。九尽意味天暖,但是,若正月还没过完数九就已结束,说明气温回暖很快。这不是什么好事。
老百姓讲究什么时候办什么事,什么节气什么农活。一开春,气温迅速回暖,蔬菜和作物会加速生长,比如北方潜伏了一冬的小麦。
正月就出九,春暖来的太早,老天先惯着庄稼蔬菜使劲长,然后一杆子倒春寒撸趴在地里……所以对农作物非常不利。北方自不必多说,南方水稻也会出现烂种、烂秧问题。
农民大爷怎么办呢?能延迟播种则延迟,没办法的做好预防措施。所以说不利农业。
小编结语
过去老百姓没什么科学理论可讲,生活和农事玩的都是实践经验。不一定都对,但农民是种地的行家;专家理论很高深,从没听说过专家去种地。袁隆平爷爷: 我就是一个农民。
九出正月,饿死猪狗饿死爷。话出农民,事关农业,当然有它的道理。话说什么时令什么气温为宜,异常意味着意外,易生枝节,尤其气温异常于农业而言。还好,今年九尽正月外。
生活不易,农民更不易。愿风调雨顺,农民欢颜。是时候给我妈打电话了,活不干,嘴得甜。
农民,食者父母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