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张洛行一家被叛徒出卖后被清军逮捕,张洛行和儿子及义子都被凌迟处死,死状极惨!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且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举凡被俘虏之天国将领,多数被处以凌迟寸磔之刑,这其中有名的几个,当属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天王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
有英国传教士在晚清时节亲眼目睹凌迟之记录,仅是文字,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受刑之人捆缚高台上,慢剐细割,刽子手每割下十片肉,便手托碎肉绕台走一圈,将肉重重丢在台上,有人捡起当场售卖,围观者争相抢购,扬言拿回家用瓦片焐干,可治疗癞疮等疾病。渗血之处,涂抹一层特制油膏,便可迅速止血,令其不至于十分痛苦,也不至于昏厥。刀数割够,仍有气息,肌肉再无血液渗出,只有黄水渗出,刽子手用尖刀在其心口一剜,便可割下心头之肉,受刑者速死。而后用大斧砍下头颅,高挂杆子上,这便是枭首示众了。
整个过程,若详情写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免心生惊骇,因此寥寥几笔大致一写便是了。尽管只百余字,却可见此刑之可怕,可谓惨绝人寰。真不知那些围观喝彩的大清子民,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只怕不会有恐惧感,要是有恐惧感,也就不敢看了,又是喝彩又是购买碎肉,可见根本没人同情死者。这似乎并非大清子民的心态,西方世界的民众,观看行刑之时的心态似乎跟大清子民无异,同样在看得兴奋时欢呼雀跃,甚至于有围观者亲自动手折磨受刑之人。
许多受此刑的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最惨烈的一个,当属张乐行了。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士,地主出身,家境富裕,喜好结交绿林同道,大有《隋唐演义》中单雄信的架势。后来,张乐行参加了大捻子(捻军),自称“大汉明命王”,在安徽、山东一带很是有威望。
1857年,张乐行与陈玉成接洽之后,从此打起太平天国的旗号,但他听封不停调,征北之时,被洪天王加封为沃王。
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张乐行率军死磕僧格林沁,但因寡不敌众,被击溃后逃至阜阳马家店,夜走西阳集,投奔蓝旗捻头李家英。李家英跟张乐行有亲戚关系,张乐行认为有这位亲戚帮忙,自己便可逃出生天。谁料李家英早已归顺朝廷,有心为朝廷立功,张乐行来投奔他,正好自投罗网。
李家英将其擒住之后,送交清兵大营。僧格林沁闻讯后,认为对于张乐行无需审问,只需处以极刑便可。在活剐张乐行之前,先将张乐行之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大营当中处以凌迟。让张乐行观刑,以此震慑与他。更将张喜、王宛儿的碎肉塞入其口中,命其生吃下去。
张乐行大骂不止,被利钩钩出舌头。张乐行有口难言,只能怒目圆睁,瞪着刽子手,愣生生将眼角睁裂。
轮到张乐行时,刽子手将张乐行大肠拽出拴于马桩之上,割肉之时,用盐水浇其伤口,使其几度昏迷,用凉水浇醒之后,继续施刑。足足割了一千多刀,才将其毙命,而后枭首示众,浑身只余骨架,其状惨不忍睹。
张乐行所受刑罚,真乃千古罕见。由此也不难看出,清廷将领对于太平军是尤为憎恨的,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将其杀害。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当太平天国在南方如火如荼之时,同时期的北方同样风起云涌,这就是气势磅的捻军起义,其前期首领便是张乐行(字洛行)。
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往往忽视了捻军起义。捻军起义发端于安徽亳州,席卷北方九省,高峰时期达数十万人,坚持战斗十余年,与太平天国一北一南,共同打击满清的腐朽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南一北的两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安徽不期而遇,相互配合,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名将都曾与捻军并肩作战。
捻军此后投入太平天国,蓄发,打太平天国旗帜,捻军首领张乐行还因战功被封为沃王。所以当我们谈及此段历史,不仅有天王洪秀全,翼王十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别忘了还有沃王张乐行!
(张乐行故居)
捻军的主体是迫于生计的贫苦农民,张乐行却出自地主家庭,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富裕,但他却坚定的和贫苦农民站在一起,最终成为捻军首领与清廷对抗,并为此献身。张乐行的这种“跨越阶级”的行为,值得后人尊敬。
曾国藩,李鸿章等清廷打手疯狂反扑,太平天国在安徽的重镇安庆失守。失去太平军支援和配合的捻军的情势开始发生变化,张乐行被迫率领捻军开始大范围的流动作战。
南方太平军的对手是曾国藩,负责围剿北方捻军的是僧格林沁,时有“南曾北僧”之称。僧格林沁是清廷所封的蒙古亲王,出身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也出自这里,僧格林沁还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裔,骁勇善战。
僧格林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败于他之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天津大沽口之战中重创英法联军的也是僧格林沁。此战中,英法联军死伤 400 余人,英国海军司令何伯也身负重伤,差点翘辫子。
(张乐行就义处)
清廷调集各路大军围剿捻军,捻军的情势更加不妙,张乐行不得不率领部队不断转移,多次给清廷于重创,终因众寡悬殊陷入险地。
由于叛徒出卖和地方官府团练的突袭,张乐行父子被捕,押往僧格林沁大营,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 52 岁。。其实无论是捻军还是太平天国,其中高级将领被俘之后,绝大多数都被凌迟处死。我们在痛斥清廷的残暴之时,也别忘了直接的刽子手僧格林沁,李鸿章以及被捧成圣人的曾国藩。
僧格林沁是北方剿捻的总指挥,但张乐行并非直接败于其手。两年后的 1865 年,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又是姓张的,将僧格林沁诱入山东曹州的伏击圈。僧格林沁突围,重伤坠马,在麦田中被一 16 岁捻军少年所斩杀,时年 54 岁。巧了,这个少年又姓张,张乐行之仇终于得报。
(捻军起义形势图)
1864 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在遵王赖文光的率领下与捻军张宗禹部合并(张乐行已牺牲),继续与清廷殊死战斗。这就是捻军与太平天国的不解之缘,前期联合后期合并,前期以太平天国为主,后期以捻军为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捻军一分为二,东捻军在赖文光的率领下,继续在中原与清军周旋,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挺进关中,与回民起义军联合打击清军。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又先后派遣曾国藩,李鸿章等主持剿捻事宜。捻军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以及西捻军在关中的对手左宗棠,清廷当时能拿得出手的人物都曾成为捻军的打击目标。
1868 年,东捻军在清军的重重阻击下最终失败。在得知东捻军势危的消息后,张宗禹的西捻军渡过黄河,经山西,河北,河南千里驰援。当西捻军到达,东捻军已经失败,西捻军无路可走,连番血战后于同年失败。
俗话说,树倒胡孙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捻军的这一系列行为却不符合这一惯常的道理。生则同食,死则同袍,这是中华民族在苦难时守望相助的典范。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言不差!
斩杀僧格林沁,为张乐行报得血仇的张姓少年,在父兄相继阵亡,母亲病逝,寡嫂在家的情况下被迫离开队伍,回乡隐居,隐姓埋名。1873 年不幸被捕,结局无他,凌迟处死,这是清廷的常规操作,时年 24 岁。
临刑之前,昔日少年毫无惧色,大谈刀斩僧格林沁之事,在场清廷文武尽皆骇然,瑟瑟发抖!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捻军是除了太平军之外,令朝廷头疼的另一股势力。而首领张洛行,则是起义军名义上的头脑。
清政府镇压白莲教起义后,流落民间的乡勇生计艰难,逐步零星藏匿,彼此声息不通,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交界地带成立武装组织,被称为捻子,也就是一股一股的意思。最初,捻子贩卖私盐,经营地方产业,全然是为了生计奔波,到了最后,号称求官不如去告捻,替天行道,弱者伸,强者抑,成为地方上强大的游民武装力量,地方官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张洛行也是组织能力和野心比较大的一个首领,联络各地土匪团体,组成了势力联盟的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冬,张洛行在安徽亳州雉河会盟抗清,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形成了一个松散联盟。同时,捻军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以至于在淮河一带,基层社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老百姓有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的说法。
捻军配合太平天国,张洛行为征北主将,在北方一带,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左右,分散着清兵的战略布置。
僧格林沁奉命平捻之后,这位蒙古悍将有荣耀也有陨落,最终死于捻军之手。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已经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离败亡不远了。在河南杞县附近,多次交战,互有损伤。由于叛徒的出卖,同治二年(1864年)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密告宿州知州英翰,偷袭张洛行西阳集大本营,张当然是被抓了,不久凌迟处死。
然而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菏泽高楼寨,也被捻军所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