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在北方,冬天乎乎的北风,那个冷劲,真的是太难受了,风刮在脸上真跟刀子似的,记得那时我的手,脸都是蚂蚱口子,手脚还有冻疮,直到几十年后都留下冻根,一入冬,手脚就连锁反应,就开始刺痒。
那时普通人家取暖有两大法器,也是家家都能用得起的:
第一件就是火炕,外面寒风刺骨,回到家里,炕头就是暖手的热宝,在炕头扒一会,炕下面的热气,就隔着衣服慢慢地温暖了全身,感觉到了天堂似的,都不想起来。火炕还是一个自然的暖气片,把炕烧热,屋里的温度也慢慢的上来了,要不那时费柴火呢?烧炕取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记得那时每家很晚的烟囱还冒烟,就是怕夜里炕凉,在晚上添把火,让炕在热一下。
第二个法器就是火盆,别小看这个火盆,它可是农村家家都用的起的。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烤火,一边聊天的暖宝。火盆,是泥用模子做的成盆状,泥隔热好,散热均匀。一般都是早晚做饭时,烧些硬柴,到没有烟时扒出来,火盆上先放些冷灰,有时放些短小未烧的硬柴在下面,把烧好的放在上面,以延续火盆取暖时间,在扒些碎热火柴盖在上面,防止烟冒出。一个暖暖的热火盆就行了,等烟没有了,端到屋里,它就是一个散热器,家人就可以围着取暖了。
火炉子是后来的事,因为要烧煤,不是每家都能用的,到了八十年代,火炉子才逐渐取代火盆。火盆就是满满的回忆,你们那里是这样吗?
▍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我是70后,秋天来了爸爸上山砍柴,锯木头截成段劈开垛起来,在大雪封山前备好一年的取暖柴火。家里窗户门打浆糊糊门缝。屋里有火坑做饭取暖,火墙炉子里烧木头段。好想童年时光现在只有满满的回味[呲牙]
▍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问: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六零后的儿时就是七十年代,七零后的儿时就是八十年代,八零后的儿时就是九十年代,那五零后的儿时,就是六十年代了,反正刚出生时不记事,等十来年后才长到儿时的。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冬天怎么取暖?没别的办法,就是多烧柴火,那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冷的多,现在的冬天土地上不会冻出裂,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冬天,滴水成冰,院里和路上的道上,会冻出一寸宽的大裂缝来的,屋子的外门要挂上厚厚的草帘子,窗子到夜里也要挂上棉帘子,那时没有煤球,屋子里全靠烧火取暖,堂屋垒灶砌锅台,里屋是土坑,堂屋烧火做饭,里屋的土坑就热,多烧火炕就大热,里屋炕上铺席,席上铺一个大炕被,炕被上才是被窝,人睡觉后,把身上脱的的棉衣棉裤都盖在被窝上面,炕是热的,上面盖着被子,被子上面又盖着棉衣,就不会冷了。但外屋就很冷了,因为烧的火都进了炕洞,外屋水缸里的水,早晨都会结一层薄冰的。里屋的玻璃上,早晨也会冻出冰花。
八十年代的冬天,农村有了煤球炉子,冬天都是在外屋放一个煤球炉子,早晨生炉子,到晚上不添煤让它自然灭掉,第二天早上再点。这样,冬天就比过去稍微暖和了一点。如果给炉子安上烟囱,夜里可以把炉子封上,早晨再捅开,这样,屋里就更暖和了。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有了家庭暖气炉,有六十平米的小暖气,还有八十平米,一百平米,一百二或一百五二百的,烧的是阳泉块大同块或神木煤,有了暖气炉,冬天就更暖和了。
▍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我是六零后,小时候生活在东北农村。
怎么过冬的?入冬前去市里拉煤泥,回来脱成煤坯码好,冬天用来生炉子。那时候的炉子都在炕沿前的地上,伸出来一块,早上引火填煤,炉子上坐上水,屋子里就暖和了。
上冻前还要溜窗户缝,打浆糊,用报纸把所有的窗户缝糊起来。
再有就是把炕烧的热热的,这样就不会冷了。家里柴火有的是,出门去山上,沟边,一会儿就一筐。屋里暖暖的,再大的风雪也不怕了。
▍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老家在四川古蔺山区,小时候比较贫困,家里过冬都是烧散煤炭。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用黄泥巴在客厅打一个土煤炉…再圈上四条长凳,这就是一家人冬季取暖的地方…一家人围着聊聊天,火炉上温着热茶,烤几个土豆,红薯…就这样度过一个冬天…
------------------
推荐阅读:
孩子五年级了,我一看她的作业就跟我大呼小叫的,是不是都这样?
上一篇:有哪些民间谚语,让你觉得好玩?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