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这句农村俗语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是,具体说到农村传统民居时,容易出现歧义和误解。
而这句话中最容易被人误解,就是前半句,至于后半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1、门为房主宅为宾
“门为房主宅为宾”这句话里,包含的农村传统民居名称,即门、房、宅。
这里的关键是“门”,通常来说,指有两扇门扇的大门,单门扇的门,旧时称户,只有两门扇的门才称之为门。
一座宅院有两种大门,即正屋大门和宅院大门。到底是指院大门,还是指主屋(正屋、正堂、北房)的大门呢?
要知道这两种大门在农村传统民居的作用有很大差别,也是一些人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
在农村,传统民居在修建房屋时,有一个顺序,先建主屋,再建左右(东西)厢房及其他附属建筑,再修建围墙和大门。
当然,也有一些人家,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一时还没有能力建左右厢房,也要先建主屋,再修围墙和大门,等有经济能力了再建左右厢房。从传统建房习俗上来说,这种顺序不能颠倒。
如果修建一个新的宅院,特别忌讳在任何房屋都不建的情况下,先把围墙建起来。其原因是民间认为先建围墙再建主屋,像一个“囚”字,即牢房的意思。民间认为,这样做,家里会出犯人,这自然让人忌讳。
这主要是古代官府流放犯人到边远之地,没有现成的牢房,先把用围墙或木栅栏将一块荒地围起来,再把犯人押送过来,让犯人修建牢房,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让犯人有事可做,一举两得。
因此,过去农村在新地方建住宅时,特别忌讳先将宅基地用围墙围起来,其后再建房屋。旧住宅的房屋翻新除外。
农村到一处新地块建房,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把建房的地平好后,建正屋的时候要进行“放线”,也称“放样”。在“放线”之中,首先要确定轴线,俗称主线。
坐北朝南的正屋中轴线称子午线,在古代方位划分的“二十四山”之中,子为北,午为南,也就是南北走向的轴线。
过去农村风俗,在确定正屋子午线的时候,比较讲究,一般都要举行一种民俗仪式,之后才开始打基础。
在农村传统民居中,这条线不仅正屋的中轴线,也是整个宅院的中轴线,还是确定正屋大门朝向以及整座院子朝向的一条线。
新宅院其他所有的建筑设施的修建,都必须服从这条中轴线。
正因为如此,正屋又被称为主屋,在整个宅院的房屋建筑中处于主要地位,也是处于统治地位:
一是其他的房屋建筑不能高于正房。其他房屋建筑包括左右厢房,四合院中的倒座倒,还有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这些建筑不能比正屋高,至多也只能与正屋一样高。
在农村传统民居中,通常来说,这些建配套建筑要比正屋稍矮一些,一般相差数寸,也就是10公分左右。这样就是为了区别房屋的主次。
二是正房的朝向就是宅院的朝向。我们通常说一座宅院坐北朝南,或者其他的朝向,指的就是正屋的朝向,不是指大门的朝向。
大门的朝向不一定就是宅院的朝向。这里以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例,三合院和四合院的院大门一般开在东、东南和南方,又以东南方为最佳,民间俗称青龙门。
也有的宅院大门,根据周围的环境等多种不同因素,朝向为其他方位。
宅院大门就不一定开在院子的中轴线,按传统民居修建的习俗,院大门不能直冲正屋的堂门大门,形成穿堂之势,一般要偏差中轴线。
再说,过去农村,有一些人家的围墙是封封土墙或石头墙,院子大门是柴门。还有一些地方,如长江流域,很多院子虽然有正屋和左右厢房,甚至还有倒座房,但院子是开放式的院子,没有院子大门。
因此,农村传统民居的宅院大门朝向不一定是宅院的朝向。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农村传统民居宅院中,宅院大门并不是一宅院之主,属于宅院的附属建筑之一。
古代把宅院的大门比喻为宅院的“冠带”,也就是人的帽子和腰带,是一种外观形象。虽然能够体现一座宅院的内在风貌,但并不是宅院的内核,也就不是什么“主”。
人的“冠带”是可随时更换,旧的换新的,朴素的换华丽的。一座宅院的大门也同样如此,家里贫穷时大门也就建得简朴,家里富起来后,可以换成气派的大门。
那为什么说堂屋大门是“主”呢?正屋是宅院所有房屋中的主屋,而主屋的关键部位又是堂屋及大门,堂屋和堂屋大门连为一体,因此往往用堂屋大门来代表堂屋。
正屋位于宅院的中轴线上,而堂屋大门正好横跨中轴线,是正屋的中心。堂屋大门的朝向也就是正屋的朝向,也是宅院的朝向。
过去农村传统民居中正屋有两个核心的部件,都是正屋神圣的部件。
一是堂屋上方房顶主梁。有的地方俗称梁木,正中凿有四方洞,放了建新房时一家人的生辰八字、五色线等,外用红布包裹,纵向两端用铜钱钉牢,横向用红线牵一枚铜钱和绑一双筷子捆住。正屋上梁有专门的仪式,非常隆重。
二是堂屋大门。堂屋大门从选料到做工,都非常讲究,有一些地方还特意加入了一些民间认为可以避邪的木材。比如,古荆楚之地,旧时,农村民众喜欢用桃木做堂屋大门的门闩架有门闩。安装堂屋大门时,也同样有隆重的装门仪式,俗称上堂屋门。
从民间风水习俗的角度来看,堂屋大门被赋予了很多重要风水方面的说法。过去农村民众迷信地认为,正屋的兴衰,甚至整个宅院的兴衰,都由堂屋门作主,堂屋门的风水好,房屋及整个宅院的风水就好。
农村有一句俗语说:“卖房不卖门,卖牛不卖绳”,这句话中的“门”也是指正屋的堂屋的两扇大门,也说明堂屋大门在农村民众心中的地位。
于是,过去农村传统民居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关系:堂屋大门是正屋的“主”,正屋是客,正屋又是宅院的“主”,其他建筑是客。
这就是“门为房主宅为宾”的意思,也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2、东西厢房不住人
这句话也容易让现在的人误解。现在农村,家庭已变成了小家庭化,一座传统宅院住一户三四口之家,大多数房间空闲在那里,冬冷夏热的东西(左右)厢房当然就不用住人。
过去农村家庭子女多,有十个人口左右的家庭非常普遍。还有一些大家庭分家后,因没有能力建新房子,几十口人挤在一个院子里。不仅东西厢房挤满人,因没地方住,还是空坪搭建窝棚住。分家后能够住在东西厢房就很不错了。
即便是旧时农村大户人家,东西厢房同样要住人,一般将家里的佣人和长工安排在东西厢房住。好一些的东西厢房还用来作客房。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甚至部他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对这种拥挤的住房,应该还有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东西厢房不住人”这句话中的“不住人”意思是,不能把老人和家里的主人放在东西厢房住。
这句话与上一句“门为房主宅为宾”,在意思上是有关联的。一个宅院的房屋有主次之分,房屋的居住也有尊卑之别。
旧时农村,在传统民居中,爷爷奶奶住正屋的西房,儿子儿媳住东房。如果正屋是平房,那孙子孙女就只能住东西厢房了。如果正屋是二层楼房,孙子孙女住二楼,住不下时住东西厢房。
另外,“东西厢房不住人”这句话还暗含一种意思,即“东西厢房不停灵”,也可以说是“东西厢房不放人”,也就是老人去世后,不能把去世老人摆放在东西厢房,要放在正屋的堂屋(正堂、厅堂)内。
如果把去世老人摆在东西厢房,就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只有摆放正屋的堂屋内才算是“寿终正寝”。现在很多农村依然还是这样习俗,老人要死在住宅的正房内,死后要摆在堂屋内。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老人住东西厢房,家里有不孝儿郎”,指的就是上面说的两层意思。
▍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这句俗语说的是农村建设住宅的布局和使用的关系。
中国千百年来非常重视民居的建筑和使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格言和俗语。
“门为房主宅为宾”这句话是把院门与住人的房屋以主次分开来讲的。
农村建房都喜欢四合院的模式,尢其是大院门的样式更讲究做得端庄气派。
通过大门的大气与否,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层次和富裕的程度。过去院门门板都镶嵌铜钉做为装饰,孰不知古代对门钉数目排列是有严格规定的,以显示社会地位等级的差别。
九纵九横,每横排九钉是皇宫大门独享的。
九纵七横,每横排七钉是亲王级别的。
七纵七横,每横排七钉是公爵级别的
七纵五横,每横排五钉是代表皇世子的。
五纵五横,每横排五钉是侯爵至男爵享用的。
普通百姓人家院门是不允许装门钉的。
所以,一座住宅院落若用汉语语法来形容:院门能体现主要内函,既为“主”,住人的房屋只是起补充作用,居次要地位既为“宾”。
“东西厢房不住人”,这是说东西廂房与正房相比,采光和通风都不尽人意。在住房宽松的情况下,一般都用作仓房和饲养牲畜。所以有“东西厢房不住人”的说法。
俗语能流传下来,就必定有其合理的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俗语显然己经不合时宜了。俗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还是应当保护和传承的。
▍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有道理,小农人认为特别适合即将在农村建房的人来看,这句俗语是从实用性来讲农村建房的,所以可以借鉴学习。
农村建房条条框框着实很多,但经过千百年的经验沉淀,现在农村建房都是从实用性和美观性来考虑,太多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像今天这句“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就是农村盖房经验的精华,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一,门为房主宅为宾
在农村什么最值钱?不是车子,不是房子,是面子。而在农村什么最能代表面子,那就是体面的宅子,而在体面的宅子第一眼看的是什么?那就是大门,没错,农村宅子的大门就是面子的充当品。一个体面的大门直接体现的就是这家的经济实力,所以在农村很多人都会把大门修的特别精致,因为这会体现房主的能力和面子。
在农村每当宾客来访时,主人家都会让宾客上座,坐在房子客厅中间,这样不仅是对宾客的尊重,同时也是在表达房主的礼仪,因此才会有宅为宾的由来。
二,东西厢房不住人
农村建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因为这个方位建房每天阳光照射的时间比较均匀,房子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特别适合居住。而在农村都有建东西厢房的习惯,因为在农村串门路途都比较遥远,远方的亲戚来了,总不能送到别人家住吧,所以多会建两个厢房,来给远道的亲戚住。
但东厢房,是坐东朝西,整天都会被阳光照着,屋内必定会温度很高,不适合整日在内居住,燥热的环境很是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而西厢房呢,是坐西朝东,整日不见阳光,屋内阴暗潮湿,而且还易生虫招蛇,如果整日居住在内的话,也很容易生病。因此东西厢房才会有不住人的习俗。
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笼统,但却实实在在的告诫人们关于建房的一些建议,农村的大门要修的体面些,有好门才能聚好财,在房子的修建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要修坐北朝南的房子,因为修一屋,百年住,别让子孙后代因为房子没建好而整日生活在闷热或者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这句俗语说的很有道理。
▍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农村这句“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的意思,理解起来不难,就是说一个农房里大门是是门面,是主,住宅是次要的,为宾,而东西厢房是不能住人的。我认为这句话前半句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后半句确实是事实。
门为房主宅为宾。在一个家中,大门是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家的门面,在农村很多人家都会把大门收拾的气派漂亮,并不是说就为了显摆什么,主要也是觉得大门是一个家首先呈现给别人的印象,如果门都是破烂不堪的,那里面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门是主要的,里面的住宅是次要的。
其实我倒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一个家里面,应该将住宅收拾的舒服妥帖,而不是那么的注重大门,家可以不必豪华奢靡,但要干净整洁,如果让我选择把钱都用来买门或者用来装饰内宅,我会选择后者。我觉得住的舒心比看着奢华更重要。
东西厢房不住人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这里东西厢房一般都是用作储物的,没有人把东西厢房当成住家来住。因为东西厢房是冬冷夏热,谁愿意住在这样的房屋内遭罪呢,我们家原来的平房东厢房就是个储藏室,西厢房是厨房,在里边吃饭都觉得热到不行,就更别说住了,放点东西之类的还是可以的。
总体来说,农村老人们总结的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不过我想大概,即使没有这句俗语,人们也都知道东西厢房不能住人吧,至于是否愿意把门装的富丽堂皇,完全在于房主人的意愿,如果说喜欢把大门装的大气好看,这也无可厚非。就像在买楼房的时候,有的人注重客厅和卧室,有的人注重厨房和厕所,真的是萝卜咸菜各有所爱,主要还是看个人意愿的吧。
▍农村俗语“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单单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以院落大门为主,住宅房屋为辅;东西厢房一般情况下不住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俗语呢?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门为房主宅为宾:
这和古代人们的住宅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自古以来,人们都讲究高门大户,也有好多高大上“门”的成语,用来形容院落大“门”重要性:光耀门楣、名门望族、名门世家、书香门第、出身名门、门当户对……等等!这些把“门”上升到这么高地位的成语,从侧面证明了“门”,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才能形成这句话,来表达一个“门”的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如同相亲,打个照面,女方看看小伙子“门”面咋样?一个道理。一个家庭的院落大门,从侧面也反应了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所以人们就是不太富裕,也会注重自家院落的“门”面!
东西厢房不住人:
这里主要所指的是一般的农户人家。这是由于我们传统的院落,建筑方位和格局而定。一般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房屋的建筑方位不但科学,而且有天人合一的意思在里面。作为农民,一般都是把东厢房当做厨房,和储藏室来用;而西厢房一般都是作为养殖家畜,或者放置农家器具所用。而且东厢房和西厢房,都不如坐北朝南的主厢房,采光保暖适宜,也不太适合人居住。因此种种原因,才行成这半句话。
当年形成这老俗语的时候,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封建,讲究很多,生产力、生活条件、科学发展都很落后等,这句俗语才有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如今人们各种条件都完善很多,这句农村俗语也就是有点指导意义,没有多大道理了。对于房屋大门的建筑风格,东西厢房,人们可以择优而用就好了。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