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它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非历史事实或官方描述。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背景:在近代史上,湖南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尤其在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新军(尤其是湘军)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和政治变革,如武昌起义等。这种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让人们将其与德国的普鲁士王朝相提并论,因为普鲁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是欧洲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2. 民族主义情绪:在20世纪初的中国,湖南人以团结、坚韧和爱国主义著称,这种形象有时被夸大,形成了一种湖南人特别能战斗和有组织的刻板印象。这与普鲁士的军事传统有一定的相似性。
3. 文化和教育:湖南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岳麓书院等文化名胜,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湖南的印象。
然而,这种比喻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强调湖南人在历史上的某种特质,而非完全按照普鲁士的历史模式来类比。同时,今天的湖南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普鲁士在地理位置、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普鲁士”,是因为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湘军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抗战时期,湖南是国军和日军交战最激烈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了许多元帅、将军的来源湖南,无湘不成军军队,普鲁士像德国,所以有这个称号。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这一说法流行于民国时期,大体是要表达:如果把中国比作德意志,那么湖南就是复兴德意志的普鲁士。
毛泽东主席就是湖南人,而他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或许,当代中国人对“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理解,第一时间会想到这件事。
这是事实,也是佐证。然而“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说法,绝没有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远的不扯,就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开始审视,你会发觉湖南人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提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当年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清朝政府正是靠着湘军扑灭太平天国起义。
战争很残酷,但也让湖南人看到西式“火枪火炮”的威力,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高官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19世纪的湖南,很快成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热土,随着相伴而来的是现代教育、妇女解放运动等新理念。
列强压迫愈甚,亡国危机愈烈,湖南人没有麻木不仁,而是奋起救国……湘阴人郭嵩焘成为早期维新派代表,浏阳人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殉国,而黄兴、宋教仁、蔡锷直接参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造成日军20余万人伤亡,湖南人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湖南人也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出一份巨大的力量,看看数据就能感觉到。比如十大元帅有3个湖南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开国十大将有6个湖南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的吹捧,而是湖南人担当得起!你觉得呢?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众所周知,近代德国以普鲁士为中心完成了统一,实现了德国的快速崛起。我国的湖南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普鲁士”,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湖南地处中国中南部,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湖南盛产稻米(湘米),从明朝开始就成为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古语:“湖广熟,天下足”),而且资源丰富,尤其是矿藏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同时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战中以其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湖南民风剽悍,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流传“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从曾国藩所创办的湘军足以说明这一点。历史上的曾国藩仿明代戚继光之营制,招募湖南乡民,编练成一支新型地方武装。人称“湘勇”或“湘军”。由于湘兵吃苦耐劳,骁勇善战,再加上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因此战斗力相当强悍。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湘军的战斗力在各地军阀部队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最后,湖南人文荟萃,能人辈出。尤其从19世纪中期以来湖南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首。从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维新变法运动中的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林圭,到辛亥革命中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再到护国运动的中的蔡锷,这些声振寰宇的人物都是湖南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批湖南有志青年踊跃报考黄埔军校。据统计,黄埔军校1至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占1/4强,居全国之冠。我军高级将领中湖南人比比皆是,十大元帅中湖南人有三位,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开国十大将中湖南人有六位,分别是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57位开国上将中湖南人有19位,分别是萧克、王震、邓华、彭绍辉、李涛、傅秋涛、甘泗淇、宋任穷、苏振华、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唐亮、杨得志、陈明仁、陶峙岳、杨勇、李志民、李聚奎,占比1/3,177位开国中将中湖南人有73位(占 41.20%)。在中共七大中选出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五大书记中有三位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湖南人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除了中国的普鲁士,还有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说这话的是北洋政府担任教育总长的湖南人杨度。这话充满霸气,却也是事实,近代的几次历史转折,民族存亡的关头,确实是湖南人先站起来,挺起民族的脊梁。辛亥革命孙中山主文,黄兴主武,黄兴是湖南人;袁世凯称帝第一个通电全囯,打响护国讨袁战争第一枪的云南总督蔡锷也是湖南人。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湖南人都留下了鲜明的形象,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改革开放后的胡耀邦,朱镕基等那一个都敢于担当、个性冲天。还可上朔至晚清曾国藩,左宗棠生活的时代,如果没有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清朝在咸丰年间就亡在洪秀全手上了;曾国藩的哲学思想有毛泽东的那句"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以说明其份量。我在读人物传记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风云人物都把《曾国藩家书》看的比较重,如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给毛岸英列的必读书中,就有《曾国藩家书》;而同样是从苏联回国的蒋经国,回国后在溪口读书,蒋介石给蒋经国开的应读书的目录中,《曾国藩家书》也赫然在列。
左宗棠从俄国人手里收复新疆伊梨时,己经69岁高龄,抬棺西征,那股视死如归的精神,大军未到己令老毛子胆寒,收复土地面积相当于四个法国,八个湖南,"中国不能没有湖南,湖南不能没有左宗棠“(慈禧语),实际上左宗棠一死,风雨摇曳的清王朝己回天无力了。!
从晚清上推,湖南确实比较冷清,这是一种很奇异的现象,用风水学显然没办法解释了。也许那句"风水轮流转"更符合辨证法。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它说明湖南人对中国的贡献很大。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湖南人的了解,远胜于对普鲁士的了解。有人会问,普鲁士是谁?与中国的湖南有什么异同点?且听笔者解释。
一、普鲁士军团顽强不屈,数百年自强不息,拯救德意志
普鲁士是谁?普鲁士原本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小王国,与德意志并不搭界。17世纪,勃兰登堡选帝候(在今天德国的柏林地区),获得了普鲁士的统治权,建立了普鲁士王国,这样普鲁士才与德意志联系起来。从此,在历代普王的励精图治下,普鲁士顽强地发展自己的军事,一点点发展自已的经济与财政,建设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通过二百多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德意志,它的军队,经济与文化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德国发展。
有些人之所以拿普鲁士与湖南作比较,是因为两者的祖国德意志与中国都是长期积贫积弱,破烂不堪,在外界看来都是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这两个国家内部的地方军团,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而改变状况的。
特别是普鲁士,当它刚刚诞生时,它的祖国正经受三十年战争,本国的封建割据努力与外国侵略者在德意志土地上大打出手,战火摧毁了德意志的城市与乡村,摧残德意志民族的生存能力,并打出了一千多个大小军阀与割据势力。这与中国近代历史有相似之处。普鲁士就是在这种残破的环境下诞生的。
战争告诉普鲁士国王,没有强大武力的保护,便没有普鲁士的一切。三十年战后,普鲁士首先建立了常备军,并不断加强军事训练。有一个国王经常穿着军装,活跃在训练场上,用皮鞭训练他的士兵,他获得了【士兵王】的称号。对德意志复兴至关重要的【普鲁士军团】就这样诞生了。普鲁士人以工作严谨,恪守纪律著称。
二、中国也有一个【湖南军团】,它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入我国,中国很快陷入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深渊之中。与德意志的普鲁士一样,湖南人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
湖南有一句话叫:要让天下真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
1913年,长沙第一师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与学生。它的校长孔昭绶,教授杨昌济与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极大地改变了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的教育面貌。5年后,在这个学校诞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团体一一新民学会。这个团体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很快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1918年,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时,这个团体组织湖南学生出国人数最多,并在法国建立第一个支会。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由这个组织发展而成的中共湖南省委组织学生入学人数最多,著名的【黄埔三杰】中的两杰蒋先云,陈赓都曾经是湖南省委动员去的。在共和国蔚为壮观的将帅阵营中,湖南省藉将帅人数最多。连建国初期的中央五大书记,就有三人与当初的新民学会以及中共湖南早期组织有关。
新民学会的战斗力也是相当惊人的。还在五四运动期间,这个团体即领导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并获得了成功,影响全国。
1922年,中共湖南省委(在新民学会基础上建立)发动安源大罢工,获得成功,并罕见地坚持了五年(安源矿工后来参加秋收起义)。1926年,再次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1927年秋收起义时,湖南农民又成为毛泽东最初依靠的对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进行三湾改编,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根据地,一支新的【湘军】脱胎换骨,变成了人民军队。随后,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军队均以它为楷模,进行改造,发展壮大,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三、【知行合一】的湖湘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革命与未来
普鲁士在德国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强大的武力以外,还与历代普王重视哲学文化建设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远在18世纪后期,普王就与法国的启蒙运动领导人伏尔泰有着密切的交往与思想沟通,深受启蒙运动影响。19世纪,普王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集学术研究与科学教育为一体的洪堡大学,重视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奠定了德国科技强国的文化基础。
湖南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王夫之先生,他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知行合一】。除此之外,湖南还贡献了一座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批象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等【砥砺品行,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毛泽东就深受知行合一,砥砺品行的湖湘文化影响,除了注重人格修练外,格外重视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使毛泽东在其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但学习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能够根据知行合一原理,重视理论运用,发展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随后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创新了军事理论,创新了党建理论,创新了革命斗争实践方式,写出了【实践论】与【矛盾论】,出神入化地指挥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政权,无不打上湖湘文化的烙印。
可以说,湖湘文化影响了毛泽东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又深刻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