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因为这两个人选择了蜀汉,对他们原来的国家来说,他们是叛徒,在封建社会,叛徒的下场是,家族要被灭门。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这个可以通过对比二人投汉前后的经历来找出答案。
1.先说王平,王平开始只是曹操势力中的一个小官,最初是随少数民族首领一起归附的曹操可见并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阵营当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战,是作为徐晃的副将参加汉中战役中的汉水之战,徐晃不听王平建议,背水扎营,结果败给了赵云黄忠,可是徐晃反过头来让王平承担失败的责任,最后王平被逼无奈,投降了刘备军,可以说王平的投降是没有心理负担的。
王平到了蜀汉后,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在战役中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并且在撤退时,亲自断后,收容溃兵,降低了损失,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得以统帅马谡的旧部,王平本人平生谨慎,虽不通文墨,但在行军作战方面很有心得,深得丞相诸葛亮的信赖,故委以重任。所以王平能够忠心耿耿的在蜀汉做事,最后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安汉侯,并于兴势之战中在汉中击败了曹爽的进犯,维护了蜀汉边疆的稳定。
2.再说姜维,姜维虽然在曹魏当中官职也不大,但与王平不同的是,他在本郡的名声甚好,也很受当地太守的信赖,所以收服姜维,诸葛亮是费了一番周折,最后也是大势所趋,姜维被迫投降,可以说姜维的投降与王平是不同的,他是被迫的,可是投降之后,即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统帅蜀汉精锐之一的虎步军,在诸葛亮北伐中,姜维一直在诸葛亮的中军参与战役谋划,对蜀汉的历次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是蜀汉军队中的重要统帅,后接替费祎主持军政,做到了大将军,平襄侯,继续北伐,成为了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二人在进入蜀汉阵营中,颇受信任,最终被委以重任,是二人能对蜀汉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当中,曹魏立国,靠的是天时,受汉帝禅让,也靠它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强。而蜀汉立国,主要靠的是继承汉室的名义,可以说,兴盛了四百年的汉朝在三国初期,还是很受人怀念的,所以诸葛亮能够以兴复汉室的名义六出祁山,姜维更是前后主持了多次北伐,可以说兴复汉室,颇得人心,这也是二人对蜀汉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乱世之中从一个阵营投靠到另一个阵营是很普遍的,比如说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有一人是从敌营投靠过来的,这就是是贾诩,再比如曹操手下五子良将,有三人是从敌营投降过来的,分别是徐晃、张辽和张郃。
一般来说,投靠都是从实力小的一方向实力强的一方来投靠,上面说的四个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人往高处走,谁更厉害,谁更强大,一般就投靠谁,但是,强大的曹魏先后有两员将领分别投靠了蜀汉,这两员将领都成为蜀汉的社稷之臣,更为奇怪的是,这两人对蜀汉都是忠心耿耿,这是非常罕见和极为难得的。
第一个由曹魏投靠蜀汉的将领是王平。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王平祖上是南方的板楯蛮族人,这一民族是土家族的前身之一,后来王平跟随当地的部落首领賨邑侯杜濩与七姓夷王朴胡一起投靠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一名代理校尉,这一年是公元215年,曹操刚平定汉中拿下张鲁后不久的事。
王平
四年后的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发生战争,刘备利用斩杀夏侯渊的优势,同时依靠险要地形对曹操避而不战,曹操因为补给困难,选择将汉中百姓迁往关中,随后就结束汉中之战退兵了,而在战中,身为代理校尉的王平却趁机投靠了刘备。
虽然曹操在汉中之战失利,但是,曹操的势力明显强于刘备好多倍,刘备的地盘就一个益州,曹操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个州,谁都知道曹操实力强,还控制了皇帝代表了朝廷,留在曹操那不是更有前途吗?在当时看来,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刘备的行为,不是弃明投暗吗?那么问题来了,王平为什么要投靠刘备?
第一个原因是:王平显然是板楯蛮族人,但他显然很怀念家乡,王平的家乡在益州巴西郡宕渠,这里现在是刘备的地盘,如果一直在曹操那里,就得背井离乡,也许宕渠还有王平的亲人和族人,也许王平过于思念家乡,所以王平要离开曹操投靠刘备。
王平与马谡
再说了,之前王平离开家乡投靠曹操,是因为部落首领的主意,王平是身不由己,在曹操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还是思念家乡,古人的乡土观念很重的,尤其是外族人,所以王平趁曹操与刘备发生汉中之战时,离开曹操主动投靠了刘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平在曹魏感觉没有前途。王平是蛮族人,虽然当了个代理校尉,可这不过是曹操临时安置蛮族人的临时职位,可能永远也不能转正,再加上王平没有文化,不识字,在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得到重用的机会不多。
另外,王平虽然跟随部落首领一起投靠曹操,但实际上这批人曹操是防备的,一是非我族类,二是賨邑侯杜濩与七姓夷王朴胡是地方实力派,处理得好会忠心,处理不好就有反叛的可能,是被曹操防备的部落,也不太可能受重用,所以王平离开。
王平成为汉中守护神
王平投靠刘备后,很快得到升迁,投靠刘备的当年就被任命为牙门将军,从代理校尉到将军,王平连升三级,跳过了校尉、中郎将,直接升牙门将和裨将军,后来王平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中立功,他劝谏马谡不要上山扎营,同时率领少数军队牵制了张郃,保证了蜀汉没有被打得大溃败,成为第一次北伐中唯一一个受到升迁的将军,被任命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统帅蜀汉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
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后,王平又接手吴懿的汉中太守之职,成为镇守汉中的守护神,要知道汉中是蜀汉北大门,是曹魏唯一能攻击蜀汉的必经之地,是蜀汉国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镇守汉中长达14年 ,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没有犯过一次错误,还因为英明的指挥,挫败了曹魏大将军曹爽的侵犯汉中之战,也叫兴势之战,更为重要的是王平对蜀汉忠心耿耿。
王平以一个降将身份,为何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忠于蜀汉,就是忠于家乡,王平是为家乡而战。前面已经讲过王平投靠蜀汉是因为思念家乡的原因,所以家乡对王平来说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王平为何忠于蜀汉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平在蜀汉得到了重用。王平在曹魏只是个代理校尉,一投靠蜀汉就是牙门将和裨将军,不久又升为讨寇将军,还被封了侯,诸葛亮去世后,王平成为安汉将军兼职汉中太守。
公元243年,王平又被封为镇北大将军,仍然镇守汉中,这是典型的军政大权一把手的职务,成为蜀汉政权三大边境军政大臣之一,地位非常高了,相当于蜀汉三大军区司令之一,除了蜀汉朝廷之外,就数王平的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最为重要了,比永安和南中都要重要,蜀汉对王平重用,王平对蜀汉忠心,这是典型的相互成就。
姜维
第二个由曹魏投靠蜀汉的将领是姜维。
姜维是魏国凉州天水郡冀县人,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甘谷县人,他的父亲是魏国小官吏,因为战死沙场,姜维就接了父亲的班和职务,成为魏国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和天水郡主簿尹赏、功曹梁绪、主记梁虔一起受到太守马遵的猜忌,马遵不愿意让姜维等人进城,前面进不了城,后面又是蜀汉大军到来,无路可走,于是姜维四人一起投靠了蜀汉。
所以姜维投靠蜀汉的原因很简单,受到太守的猜忌,无路可走之下投靠了蜀汉。
姜维投靠了诸葛亮之后,很快因为才能而得到了火箭般的升迁,投靠的当年,姜维就被封当阳亭侯,兼奉义将军,没过多久,又升为征西将军,同时还有兵权,统领蜀汉精锐五六千虎步军,诸葛亮去世之后 ,姜维又被任命为辅汉将军,蜀汉第一任辅汉将军是李严,第二任是张裔,这个职务并不低,李严当年可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
姜维忠心耿耿
随后,姜维是一路升迁,从辅汉将军到镇西大将军,再到卫将军,最后到大将军,姜维以一个降将身份,成为曾经母国的敌国蜀汉政权的大将军,大将军可是最高军职,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这简单是一个传奇,也是三国所有降将中身份最高的人。
在蜀汉晚期人才凋零的时候,基本上是姜维一个人在力挽狂澜,苦苦支撑,姜维前后11次北伐,胜多负少,以蜀汉的弱势实力,不断地发动对曹魏政权的进攻,以进攻为防守,成为蜀汉后期唯一顶梁柱,在面对曹魏大军逼近之际,同样是姜维一人在苦苦支撑,率领数万军队死死地挡住了魏将钟军的15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蜀汉政权根本不会灭亡,当时钟会已经有了退兵之意。
即使是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际,姜维都没有放弃为蜀汉复国,连皇帝刘禅都放弃了,而作为曾经的降将,现在的蜀汉顶梁柱大将军姜维居然没有放弃,还有苦苦支撑,以自己最后的能力与忠心,为蜀汉复国大计献出了最后的力量,姜维的忠心天地可证、日月可鉴。
姜维成为蜀汉的顶梁柱
那么姜维为什么这么忠心呢?
因为姜维和诸葛亮是同样性格的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也是如此;诸葛亮两袖清风、大公无私,姜维同样不置产业,身无长物;诸葛亮忠心耿耿,姜维同样忠心;诸葛亮一生为了理想北伐,姜维前后11次北伐,比诸葛亮还要多,因为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建立功勋。
一个有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是正直忠义的,为了实现理想,姜维只有忠心耿耿,一心为蜀,同时,姜维忠心报国也要报答诸葛亮的重用之恩和蜀汉的提拔之义。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三国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姜维、王平、夏侯霸,本来并不属于蜀汉政权的大将。但是当他们投降蜀汉以后,却对蜀国忠心耿耿。王平在守街亭的时候,忠勇的形象已经表现出来了。夏侯霸也是一直很忠心。姜维的忠勇,更是得到后世的普遍赞扬。就算刘禅已经投降了,他还在谋求复国,挑起钟会造反,并想借机搞乱曹魏的军队,达到重新复国的目的。
(姜维)那么,为什么这些将领不管来自哪里,到了蜀汉以后,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我认为,首先是因为蜀汉对投降过来的这些将领,极为重视,予以重用。
王平本来是个代理校尉。但是在投降刘备以后,刘备立刻把他封为牙门将、裨将军,从一个“校尉”变成了“将军”。在守街亭以后,他更是被封为亭侯,诸葛亮让他独当一面。
夏侯霸在投降了蜀汉以后,也得到了当时的蜀汉最高统帅姜维的肯定和重视。《三国演义》中,姜维甚至把夏侯霸当作副手。虽然《三国志》等正史对夏侯霸的记载非常简略,最终连他的去向也没有交代。但是,夏侯霸受到姜维的高度肯定和重视,却是一定的。
姜维更不用说了,他作为一个投降过来的人,最后成为一个最高统帅,具有了诸葛亮一样的地位。可见,蜀汉对他是极为重视的。
(诸葛亮)那么,为何蜀汉对这些投降过来的将领,都这么信任呢?
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短缺。
蜀汉的人才为什么会短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做事,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因此对人才缺乏培养。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诸葛亮确实做事谨慎,管得比较细。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还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其他人来做。而且,诸葛亮本身并不是什么军事大才,在打仗方面,他并不是很在行。实际上,这正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要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这话更不对。姜维不就是诸葛亮极力培养的一个人才吗?王平在守街亭中表现优秀,诸葛亮立刻就把他封侯,让他独当一面。可见,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汉献帝)那么,蜀汉究竟为什么人才短缺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也因此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位于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人才,显然相对来说少很多。
除了人才本身就很少以外,还有一个人才的人心归向的问题。
虽然刘备一直奉自己为正宗,一直打着自己是刘汉宗室后人这个旗帜。但是,当时的天子汉献帝毕竟在中原。虽然后来曹魏代替了刘汉,但是,这也是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就算这个禅让是假的,当时的人,也只可能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为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此,人才都会去那里。
我们曾听到过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确实就是蜀汉人才缺乏的写照。
蜀山的人才少,因此,他们对来自各地的人才,都非常重视。
(刘备)当然了,蜀汉重视人才,并不表明这些人才就很忠心,这只能是一个基础。投降蜀汉的人才,最后还非常忠心,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蜀汉内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有一种比较健康的政治生态。
虽然陈寿是蜀国人,他写的《三国志》,有维护蜀国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蜀国内部,积极向上的文化以及健康的政治生态,确实是有的。刘备本来是外地人,却能在蜀汉扎下根,而且还能得到蜀汉人的拥戴,当时的士人及豪强都纷纷加入到刘备的集团,反而对作为本土的刘璋不是很感兴趣,可见,刘备所带去的政治生态,确实是让人欢迎的。
其实,当某个集团在初创阶段,政治生态都还是比较健康的。曹操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他手下的谋士和大将,也都是很纯净的,并没有太多勾心斗角的情况。但是,曹操去世后,政治生态就发生改变了,朝臣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厮杀,不断地发生政变。
曹魏政治生态为什么变坏?主要的原因,是领导者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经历了曹魏代汉,以及司马家族准备替代曹魏这两次政权更替。
而蜀汉不一样。蜀汉没有政权更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比较正直无私的,从来没有试图替代蜀汉政权的做法。所以,朝廷中大臣们的勾心斗角并不多,政治生态很好。也因此,投降到蜀汉的大将们,觉得自己是有前途的,心情是愉快的,就对蜀汉比较忠心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其实他们也没更多的选择了。如果再投降回去,就成了两面三刀的小人,恐怕更加不妙。
历史上,王平,在汉中之战时,从曹操麾下投奔刘备。姜维,是诸葛亮北伐时,被魏国人猜忌,走投无路,投靠了诸葛亮。
他们投降蜀汉以后,都得到了重用,比之前的待遇要好。
王平在街亭之战大放异彩,主将马谡犯错,全军溃败,王平带本部军吓退了张郃,缓缓退走。街亭之战,相关人员或被斩首、或被降职,只有王平升职,此后,诸葛亮对王平更加信任,刘禅也不断给他提升爵位。
姜维就更不用说了,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称赞他是凉州上士。姜维在后期得以掌权,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发动北伐,虽然有穷兵黩武之嫌,但作为降将,能效力到这个地步,令人敬佩。并且,在刘禅投降之际,姜维还设下最后的奇谋,和邓艾、钟会同归于尽,相当的壮烈。
总的来说,士为知己者死。王平、姜维两人在魏国并不受重用,而蜀汉给了他们更高的地位,所以他们忠心耿耿,甘愿以死报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