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公元前196年,吕后在长乐宫中派人杀死了韩信。吕后让人用布袋把韩信套起来,装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下面,让韩信悬空在半中央,然后用竹竿将韩信刺死。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虽然提到了韩信之死,但没有具体说他是怎么死的,不过在一些野史的记载中有说到韩信临死之前的情况。当时,刘邦打下天下后,曾和韩信约法三章,对韩信”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吕后才想了这么个法子,对韩信下手,了却了刘邦心中那一块想下手却无从下手的心病。
为什么刘邦非取韩信的性命不可,为什么曾经的好基友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韩信作为汉初三大功臣之一,落到了如此下场。其中的缘由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呢?
一、韩信的崛起
韩信是淮阴人,年少的时候家庭很贫穷,得益于他人的资助,他才能够有口饭吃。当时,有位夫人在河边洗衣服,她见韩信可怜,便每日给他送饭吃,这一来一去竟有十年之久。韩信对此,感激不尽,称自己日后若是飞黄腾达,必定报恩。
后来,韩信先是追随项粱,项粱失败以后,来到项羽的部队,他数次进策,但是项羽始终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决定投奔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视他,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食的小官。
有一回,他和同伴因为某事触犯了法律,按律这是十三人都应当斩,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目光凝聚,毫无畏惧,面对杀气腾腾的夏侯婴,质问他汉王不是想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害壮士。夏侯婴见其相貌堂堂,非同一般,就报告刘邦,将其留了下来。至此,韩信虽保住了性命,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韩信曾与萧何数次交流,萧何觉得此人是个人才,非常看好他。那会,刘邦行军来到南郑这个地方的时候,队伍中有很多人逃走,韩信觉得自己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他也准备逃走。
此事被萧何知晓,萧何听说韩信已经走了,连忙去追韩信,这就是“月下追韩信”的由来。萧何这一走,被刘邦知道了,刘邦还以为萧何逃跑了,十分生气。萧何回来以后告诉刘邦,不是自己逃跑,而是去追回一员猛将。
刘邦问萧何自己为什么要用韩信?
萧何说: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这句话是几个意思呢?从这句话里面萧何其实告诉刘邦了,第一韩信是个军事奇才,绝对非同一般,刘邦若是想称霸天下,那就要重用韩信。第二韩信心气极高,你不用他,他自然会找别的地方去投奔,到时候,你想找他回来,他都不会回来。
这句话的意思,刘邦其实听明白了。
为什么萧何说一句话,刘邦就听进去了,首先刘邦非常信任萧何,他肯定知道萧何对他提意见不会有假,其二,萧何和韩信已经接触过,萧何作为刘邦的左右手,见人无数,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心知肚明。
那么按照当时的形势,刘邦其实非常需要一个像韩信那样具有军事天才的大将,好帮他开疆扩土,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萧何的眼光毒辣,看人很准。
但是,问题也在这里,韩信他不是一般人,这个人有能力有本事,但是很难驾驭。
二、韩信之才
韩信一开始投奔刘邦,也有他的需求,那会他是个普通人,什么都没有,他需要有平台来发挥他的才能,而刘邦正好需要人才,所以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韩信到底有几斤几两,刘邦还是不太确定。因此,他要先试探他。他问韩信,你认为我能够打败项羽吗?
韩信娓娓道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韩信告诉刘邦,项羽的优势他善于打仗,对手下人仁爱恭敬,但是他不愿意重用贤能,而且等到真正分封利益的时候,他又不愿意把好处分给别人,所以许多人对他很失望。况且,他打下天下以后,居然不定都关中,而要回到彭城,还杀死了义帝,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对的。
但是刘邦你恰恰相反,进入武关以后,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善待百姓,虽然你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还被分封在蜀中,但是秦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你,假如你举兵东行,他们肯定会支持你。
刘邦听了以后很高兴,那一年八月,刘邦就带着韩信等人朝东进攻。
刘邦在进攻项羽的道路上,东边的很大一块土地其实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他自己的兵马长期反复在荥阳两侧,来回徘徊,若是没有韩信,刘邦可能寸步难行。
而且,韩信打仗善于观察,出其不意,变化多端。
比如,韩信攻占魏地,打败魏王豹。
当时,魏王豹增派了部队主力驻守在浦范这个地方,为了堵住黄河渡口的临晋关。韩信看到以后,假装增加兵员准备渡河,实际上他暗中派士兵在夏阳这个地方,用漂浮的木质大盆横渡过去,偷袭安邑这个地方。魏王豹没想到韩信这招声东击西,威力巨大,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最后被韩信抓住。
还有韩信、张耳与赵王陈馀一战,他假装要跟赵军硬碰硬,私底下又派两千轻骑兵偷偷潜入赵军的部队,插上汉的旗帜。赵军和汉军正对打到一半,一见阵地都被别人占领了,没有一会,军心就乱了,赵地妥妥拿下。
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又派韩信去平定齐地,韩信带着兵马渡过黄河,追杀到齐地,遇到前来救援的楚军,韩信与楚君大将龙且大战。
有人劝龙且,韩信从那么远的地方前来进攻,车马劳途,我们先不要打,围堵起来坚守,活活困死他们。龙且不听,非要跟韩信,这样方能显示他的能力。
韩信和龙且隔着潍水布阵下局,韩信连夜缝制了一万多个口袋,里面装满沙子,将其铺满潍水的上游,然后带着一半士兵渡过河水,前去与龙且应战。韩信假装打不过,急忙撤退,将龙且的军马引到潍水的时候,韩信叫人挪走了沙袋,河水汹涌而至,龙且的士兵们没有反应过来,很多都被冲走了,最后,大伙都四处逃散。这场战役,韩信又赢了,他轻轻松松夺下齐地。
此时的韩信,势力非同小可,他不仅能与项羽抗衡,也能制衡刘邦。
三、韩信之死
当是时,整个战事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韩信占据齐地一侧,倘若他倒想向刘邦,刘邦就能赢,倒向项羽,项羽能就赢。
那会,项羽曾写信给韩信,希望他支持自己,韩信没有答应,他说刘邦帮助过他,他不愿做对不起刘邦的事。
也有说客蒯通劝说韩信,要不就自己霸占一方,和刘邦、项羽相抗衡,以你的势力他们肯定不会轻易进攻。韩信又拒绝了,他说自己不忍背叛刘邦,因为刘邦始终没有夺走他的齐地,所以他不愿意这样做。
后来,刘邦被围困在固陵这个地方,他使用了张良的计策,招来了韩信,在垓下与项羽大战,这才彻底打败了项羽。
在刘邦的整个进攻生涯中,韩信几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尽管,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对于刘邦来说,这虽然是一员猛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脱离自己的掌控之中。在进攻项羽的时候,刘邦的确需要借助他的实力,但是在他平定天下之后,韩信就成了一颗定时炸弹,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刘邦想到这里,晚上都睡不着。
果然,韩信几次想要造反。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把韩信从齐地迁到了楚地。汉朝六年时,刘邦就听说韩信要造反。刘邦使用计策,把韩信骗到陈县这个地方,他说是自己曾梦游到这里,和韩信聚会,等到韩信一来,他就叫人把韩信绑了起来,带回洛阳。
韩信还是不甘心。那会,陈豨被发配赵代之地,驻守边疆,韩信私下里跟他说,你去的地方都是精兵,如果你有一天造反,我肯定会在宫中配合你。
结果真的有一天,陈豨造反了,为了此事,刘邦亲自前去平定叛军,吕后便同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中,杀死了他。
刘邦回来以后,听说这个事,既高兴又惋惜。
《史记》中记载:
“高祖已从希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这个且喜且怜之,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刘邦当时的心情,他既喜欢韩信这个人,又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
刘邦问吕后,韩信死之前有没有说什么话?
吕后说了一句:“信言恨不用苦通计”
韩信说,很后悔当初没有用蒯通的计谋。
韩信的意思可能是责怪刘邦最后还是要杀了他,但是其实想想,刘邦和韩信的关系你就会明白,刘邦是不得不杀了他,因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韩信这个人始终是个活跃分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他背后一击,他能不害怕吗?
人跟人的关系其实是复杂的,韩信和刘邦在此之前,曾经肯定也产生过信任,但是当韩信的势力慢慢增长到能和刘邦相拼的时候,这种信任或许就发生变化了。
韩信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韩信位居刘邦之下,他怎么能甘心?尽管历史里面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在那么多年的相处中,刘邦和韩信之间肯定有很多的摩擦,这些摩擦使得刘邦不再信任韩信了。
那么对于萧何来说,他该怎么选择?此时的汉朝已经平定下来,他难道还要再帮一次韩信,将天下再次搅浑吗?
萧何也在抉择。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形势变了。
历史最终站在了刘邦这一方。
倘若韩信换一种心态,安然处之,放下争权,是不是又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不就是如此吗?没有绝对的好兄弟,也没有绝对的对手,一切都是利益和人性使然。
▍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作书之人书其精华,不赘其繁泛,方成经典。读书之人,汲其文髓,悟其理念,方醒通篇。伯乐识马,君王择才,必苦其观察,践其反复,才能定验。若马不驰骋,伯乐无力去识,人不施展,择帅人无能择帅。因此,问答,韩信没怎么打仗,萧何是怎知他怀将帅之才?道理就很明白,只是史书不叙之平淡,不赘其枝叶,才让作者生疑,追根寻源。将帅之人举止言行,施放的量,即如同骏马在奔腾,帅才在施展。韩信言行聚焦此作帅之能,萧何才敢于几番举荐给刘邦,而刘邦也必数经小战而验,只是不值史书赘写罢了。从韩信不得重用,怒而弃君出逃,萧何屈尊曰夜追赶,,,从萧何进言,俗将好得,此将失而不会再生,可以想见,识将选将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此写法取重弃轻,聚精去繁,神来之笔,点晴龙活,这正是作者著书的过人水平,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不知此答能否让作者解其困惑?达成共识?
▍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韩信从来没在萧何面前表现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萧何为啥就认定了韩信是个人才呢?还非要大晚会上冒着被误解为跑路的危险,把韩信给追回来?
其实这也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并不是说,萧何刚见到韩信,就立刻意识到这家伙是个人才。肯定是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后,才会认定你是人才。
雷布斯曾经说过:我绝对不会投资陌生人。
本来就是这么个道理嘛!都不了解你这个人,凭什么就要花巨资投你的项目呢?当然是在接触久了以后,认可了你的能力和人品,才会投资你。
同样的道理,萧何认识韩信的这个过程,其实也不能说太短暂。而且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才让萧何意识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韩信逆流而行,这是萧何诧异的。
刘邦被封为汉王,这无异于是项羽在羞辱刘邦。把刘邦发配到蜀地,以此断绝刘邦出来给项羽捣乱的机会。
这么一来,刘邦就带着自己的大军进入蜀地了。可是这路上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逃兵不断的问题。
刘邦本来就是丰县人,在沛县起家。算起来也就是淮河地区的人,他手下的兄弟们,大多都是淮河流域的人。这一下从淮河给人家干到了四川盆地,一般人都适应不了。
所以刘邦的手下人不断开始逃离,他们似乎也觉得跟着刘邦不会有前途的。与其在蜀地终老,倒不如跑回家好了。
就在大家都打算跑路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韩信。韩信早年是跟着项羽混的,项羽觉得这个家伙太自大,所以只让他担任执戟郎。
所谓执戟郎就是给他拿武器的人,韩信心里当然不服气。再加上仗都打完了,似乎留在项羽这儿没什么事情可以搞了,于是韩信就跑刘邦这儿来搞事情了。
人家都逃跑,偏偏你要跑过来,这事儿你说有意思吧?当然了,混饭吃的糊涂蛋,有时候也会犯傻走错方向。萧何估计只是稍微注意了一下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二、滕公夏侯婴,成为了韩信的第一位伯乐。
夏侯婴是给刘邦开车的御用司机,由于驾驶技术高超,又常年陪在刘邦身边,所以被封为昭平侯,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他说话还是有点分量的。
当时韩信已经投奔到了刘邦这儿来,可是只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没有受到重用。估摸着是太无聊,犯了法,韩信就被逮了去杀头了。
在快要杀掉韩信的时候,韩信突然看到了夏侯婴。这可是救命的稻草,于是韩信大喊着: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啥要杀壮士呢?
这话一说出来,释放出了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韩信知道刘邦心里想着的是什么,自然是天下。第二个信号是韩信自认为自己可以帮助刘邦完成这个心愿。
如果入蜀之前,有人说这话,大家只会呵呵一笑,随后继续杀头。可是入蜀以后,项羽已经把刘邦集团逼入绝境了,再有人说这话,等于是说出了所有入蜀之人的心声。
夏侯婴觉得这个韩信很有意思,所以就把韩信给救了下来。在跟韩信聊了一段时间以后,果断认定韩信是个人才,因此就把韩信推荐给了萧何。
有夏侯婴这个老司机作保,你觉得萧何会怎么看待韩信呢?当然是刮目相看了!所以说夏侯婴是韩信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贵人。
三、萧何跟韩信也聊了很久。
夏侯婴跟韩信到底沟通了多少时间,这一点史料里没有做记录。但是我认为他们入蜀以后实在是太无聊,肯定是没事儿就喝酒聊天。
因此夏侯婴估摸着是在深入了解了韩信的为人以后,才会把韩信推荐给萧何的。毕竟萧何事情比较多,一般人是不会接见的。
萧何遇到韩信以后,也跟他坐下来聊天。这个级别就不一样了,汉国的丞相跟你一个无名小卒坐着聊天,还一连聊了好几次,你说萧何是不是真的对韩信感兴趣?
打仗这种事情,他萧何的确不会做。但是知人用人,那可是丞相的本分。所以萧何肯定是在深入了解韩信的为人以后,才会笃定地认为,韩信是个人才!
所以我们会发现,韩信不光打仗厉害,这口才也是相当了不起。连续跟夏侯渊、萧何聊天,便相继征服了这两个人。
四、萧何原来的态度是,先留着,万一有用呢?
萧何通过聊天,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但是这个人才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是否真的有用。于是萧何暂时搁置了任用韩信的事情。
因为当时也没仗可以打,刘邦那儿也没给个军事任务让手底下的人去完成。萧何暂且把这事儿给忘了。
韩信这边可就不自在了,说好的要在刘邦那儿为我美言几句的呢?难道因为我没塞红包,就刻意把我给匿了吗?
气愤之余,韩信索性跟着一帮新鲜出炉的逃亡将领们一起跑路了。萧何得知又有人跑路了,这里面包含了韩信,那叫一个诧异!
为了不酿成大错,萧何这才马不停蹄地去追赶韩信,差点让刘邦误认为,萧何也跑路了!萧何为啥非要留住韩信呢?
其实萧何这么做,倒不是说坚信韩信能帮刘邦做什么大事,他只是不希望刘邦错过这么一个机会罢了。帮助刘邦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复出的机会,这就是萧何要做的事情。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先留住人才。甭管这个人才是否真的管用,总之不能舍弃。
总结:萧何最后的举荐,那也是在搏一把。
刘邦还有什么出路吗?躲在蜀地一辈子,似乎就没有什么发展了,刘邦本人也特别颓废。因此萧何在刘邦跟前着重推荐韩信,就是为了给刘邦带来一点希望。
韩信做大将军,这件事看似滑稽,但是所带来的震撼感,那是今非昔比的。萧何等于是给了汉军上下所有将帅士兵们一个希望,告诉他们刘邦唯才是举!
如果提拔樊哙、夏侯婴这些老熟人做大将军,一点新意都没有,还是会有人逃跑。可是提拔韩信做大将军,那些基层军官们,可就看到希望了,逃跑率自然就下降了。
况且,万一韩信真的像他的口才那样厉害呢?反正也没有其他出路,倒不如让韩信试一试。如果韩信办成了这件事,萧何也是他的大恩人!
参考资料:《史记》
▍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当时韩信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他的军事天才尚未有展示的机会,萧何怎么知道他有将才?又为什么推荐他为大将?难道他不怕自己看走眼,选中一个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吗?
第一,萧何有识人之明。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萧何在识人上是何等厉害。
萧何本是沛县吏掾,算起来也是个小官。他认识刘邦时,刘邦还只是一介布衣,而且有些无赖相,时常得罪人。但是萧何有一双敏锐的眼光,觉得他与众不同,多次暗中相助。后来刘邦当了泗水亭长,与萧何成为同事,关系更是非常寻常,刘邦有一回到咸阳去服役,同事们都送他三百钱作为路费,萧何送了五百钱,比其他人多了两百钱。萧何这样做,与其说两人交情深厚,不如说他认为刘邦”奇货可居“,多给两百钱,也是一投资,在刘邦心里,萧何便成为最可信任的人之一。当然,萧何当时肯定没想到刘邦有朝一日会成为皇帝,但他能看出刘邦不同凡响,这就是识人的能力。
在萧何去世前,汉惠帝前来询问宰相人选,萧何推荐曹参,这又足以见他的识人之明。因为曹参本是武将出身,身经百战,在汉高祖序定功臣时,把搞后勤的萧何列为第一,曹参非常不服气,从此与萧何势不两立。但是萧何临死前,却推荐曹参接任丞相。后来曹参”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成为一代名相。这又是萧何眼光毒辣的又一例证。
大家认为刘邦是无赖时,萧何能看到他与众不同;大家认为曹参是一介武夫时,萧何能看到他的治政才干;同样,大家认为韩信是普通一兵时,萧何独能看到他的大将之才。
第二,萧何并非不懂军事
很多人以为萧何不懂军事,不懂军事怎么会推荐一位大将之才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萧何并非不懂军事。
军事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不是像关公那样横刀立马的战将,才叫懂军事。就以人民解放军来说吧,你说主要搞政治工作的恩来同志、少奇同志不懂军事吗?从沛县起兵始,萧何始终在刘邦左右,几乎参与了每场战争,他是大总管的身份,政治动员不算军事吗?军需后勤不算军事吗?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外行也打成内行了。
在刘封封赏功臣时,把萧何列为第一,称他为”功人“,而其他人称为”功狗“,虽然言糙了点,理却不糙,因为萧何是军队的大总管,他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刘邦能以宏观全局的眼光,准确地认识到萧何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萧何对韩信的了解,比任何人都多
在萧何之前,有一个人先认识到韩信的不平凡,此人便是夏侯婴。夏侯婴认识韩信,是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
韩信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一名军官,但得不到重用。心灰意懒之下,他听说汉王刘邦心胸宽广,便抱着侥幸的心理,万里迢迢前来投奔。岂料一场灾难从天而降,他被卷入一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
在刑场上,同时被处斩的还有其他十三人,他是最后一个,一颗颗的人头被锋利的大刀砍下,从项上跌落到地上,鲜血四溅,很快就要轮到他了。当刽子手举起大刀时,韩信爆发出一声大吼,冲着监斩官夏侯婴喊道:“主上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
这声反抗命运的一吼,把他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
夏侯婴以惊奇的目光看着他,见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暂停行刑,将他释放,经交谈后发现他有一腔才学,非寻常之辈,便立即向刘邦报告。刘邦着实有容人雅量,见夏侯婴为此人求情,便赦免其罪,并且毫不吝啬地让他担任治粟都尉。
正是治粟都尉这个职位,让韩信有了与萧何深交的机会。
治粟都尉就是个后勤军需官,而萧何正是军需大总管,因此与韩信在工作上接触便多了。韩信在军事政治上的见解,令萧何大为叹服。我们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一个人内心的气质,是会在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怀有伟大抱负的人,只有伟大的人可以理解他。陈胜有鸿鹄之志,但周边的人不会理解;班超有投笔从戎之志,却只被人冷嘲热讽。因此,碌碌无为的人,永远不能了解伟大人物的志向。韩信的幸运,就是遇到火眼金睛的萧何;同样,大汉政权的幸运,是萧何发现了韩信。
认识韩信后,萧何对韩信很是佩服,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可是刘邦并没有在意。直到韩信负气出走,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了说动刘邦登坛拜将的故事。刘邦用韩信,出于对萧何能力的信任;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是人生的一大赌注,历史证明他的眼光,证明他的豪赌赢得了未来。
▍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萧丞相一看就像个算命先生)
·
·
萧何也是在官场上混的人,见多识广,具有识人之明。
所谓能识人,就在于他没发迹的时候,能清楚他会有成就;在很普通的时候,就清楚他将来会发迹。
现在不仅刘邦知道韩信有本事,甚至世界上,连外国人都知道了韩信有本事。
可当时除了萧何,也就是夏侯婴觉得韩信不一般,但也没看出韩信究竟有多大本事。
不过,萧何也不是神仙,也没看到资料介绍他能掐会算。
那么萧何是如何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的呢?
第一,萧何主管后勤工作,突然有一天,他发觉将士不再吃发霉的粮食,马匹不再吃发霉的草料。
这是件大事,引起了萧何的注意。萧何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下属如实回答说:“看守仓库的韩信,改进了仓库的库门。由一个门口改为两个,一个门口进,一个门口出。先进先出,后进后出。”
萧何一听,就意识到这个韩信不简单,是个人才。你想连丞相之才的萧何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被一个库头轻松就解决了,这是多大的智慧啊。
故事已经发生了两千多年,现在的库管员何止千万。如果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有谁会想到去改一下库门,解决这个霉变的问题呢?
许多人看到苹果总是从树上往下掉,都习以为常,以为苹果熟了就会掉,有谁会想到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在作怪呢?
韩信的改进办法,比不上牛顿定律伟大,但也体现了韩信的非凡之处。
萧何自然会把韩信请来,好好地喝个茶,详细地问个明白。
第二,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次更加隆重地把韩信推荐给刘邦。
从有关史料来看,经过萧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刘邦直接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刘邦问询韩信定邦安国的计策。韩信侃侃而谈,据说与刘邦谈了三天三夜。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相见恨晚。从此之后,对韩信言听计从。
韩信跟刘邦的交流,无非是为刘邦制定了东征项羽以夺取天下的方略。
且不要去管他究竟是啥样的规划,先来说一下韩信为何跑了,萧何为啥要追吧。
试想一下,萧何将来是要做丞相的人,做事不可能太毛糙。刘邦日理万机,屁股底下整天着火,哪有功夫听别人闲叨叨。不要说韩信,就是萧何也没有可能整天陪着刘邦聊天。刘邦没兴趣听,萧何说了也没用,何况刘邦就不给萧何时间唠叨。
萧何也不会不了解韩信,就三番五次地跟刘邦说韩信多大本事。
在豹眼看来,在韩信逃走之前,韩信一定是与萧何做过深入的交流,一定会把整个战略规划全部告诉过萧何。
韩信也清楚,如果萧何都不能理解而且能把他的建议上报给刘邦,引起刘邦的重视,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啦。
萧何了解了韩信的战略规划,深知对于刘邦未来的发展具有何等意义,也意识到韩信具有如何的智慧。
或许萧何听懂了,但跟刘邦说不明白;也或许刘邦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萧何来唠叨一个小库头的故事。这恐怕是刘邦没有重视韩信的原因所在。
等到韩信跑了,萧何也跟着跑了,据说夏侯婴也曾经去追过韩信。而且萧何、夏侯婴一起对韩信许诺,如果刘邦不听韩信的,三人一起逃走。
这样,韩信才回来。刘邦得知了真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也是半信半疑。他不相信韩信,但他相信萧何,相信夏侯婴。
在豹眼看来,识人之明,不是相面算卦,看一眼就知道前程。
只要有足够的智慧,有相当的阅历,通过交流、判断,对一个的能力、所表达的理念、理想抱负是可以做出正确预判的。
如果刘邦当了皇帝,萧何才明白韩信是大将之才,那还是萧何吗?
(脸大肚肥,韩大将军一看就像肚子里有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钧瓷有破气泡吗?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