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没有兵部的勘合和总督、提督的牙牌调令或者臬司(按察使)衙门的排票(刑名需要部队配合),不下达作战任务,总兵官调动不了一兵一卒(操练除外)。
总兵官只是统帅和指挥本镇军队,下设参将,副将,游击,千总、都司等职位。
清朝有总督的地方,军制最高长官是总督,其下是提督(或由巡抚兼)。
不设总督的省份和地区最高长官为提督,其下是各镇总兵官。
总督可以看成今天军区(战区)司令(政军一把手),提督可以看成各省军区司令(具体负责军事),各镇总兵官可以看成各市军分区司令(来去是梦),参将、副将、游击、守备、都司、千总可以看做副职或者营连长,总督、提督、总兵官形成了地方高中低三套军事班子。
大者如直隶,设总督,下辖“一提五镇”,分别是直隶提督(驻密云古北口),马兰镇,宣化镇、正定镇,泰宁镇,天津镇。
小者如山西等省,巡抚兼提督,除本标外只辖两镇,即太原和大同两镇。
镇也分大镇,中镇,小镇。大镇不仅有地方协防的参将和副将、游击,都司等,还有同城守备营。直隶五镇的大镇如天津镇,协防面积极大,部队人数众多。小镇如马兰镇(成败皆空),协防东陵,部队官兵人数较少。
马兰镇除了马兰关本标外,只在曹家路,墙子路和黄花山有驻守。
马兰镇(小镇)
马兰镇总兵官一人,驻地马兰关。
设左营兼中军游击一人,中军守备一人,千总三人,把总七人,士兵五百八十八名,左营官兵总计六百零一人(601人)。
右营设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七人,士兵六百一十四名,官兵总计六百二十四人(624人)。
另有一个把总营作为机动部队,有把总一人,士兵一百九十七名,官兵总计一百九十八人(198人)。
马兰关本标驻军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三人(1423人)
其他各地为各营驻军:
曹家路(驻守曹家寨)
千总一人,把总四人,士兵二百五十四名,总计259人。
墙子路(驻守墙子路)
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二百八十七名。总计291人(来去是梦)。
黄花山(驻守黄花山)
守备一人,千总二人,士兵一百三十三名(总计136人)。
所以马兰一镇的总兵官其所辖人马仅两千余人。
天津镇(大镇)
大镇如天津镇,其建制极其庞大,北到丰润,南到固安,西到涿州,东到静海。
天津镇设总兵官一人(驻天津府)
天津镇本标左营,设中军游击一人(兼辖四党口一营),中军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五人,士兵八百零九名(共计818人)。
另设四党营守备一人【驻四党口】兵六十一名(66人)。
天津镇右营,设游击一人【驻甎河】,中军守备一人【驻天津府】,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兵六百零九人(共计617人)。
另有天津城守营,设都司一人【驻天津府】,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四百四十二名(共计446人)。
天津镇本标含守备营共计1948人。
天津镇各地驻防营
分防河间府,设协副将一人(驻河间府兼辖景州大城二营),左营兼中军都司(成败皆空)一人,右营守备一人,共有千总五人,把总十人,士兵一千二百四十四人(共计1262人)。
河间景州营:守备一人【驻景州】千总二人,把总二人,士兵三百五十九名(共计364人)。
河间大城营守备一人【驻大城县】,把总一人,士兵一百零四名(共计106人)。
河间府共计官兵1732人。
通州五营:协副将一人(驻通州,辖采育、三河、玉田、丰润、张家湾)
通州本标,左右两营共设左营兼中军都司一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三人,把总四人,士兵五百名(共计510人)。
采育营,都司一人【驻采育里】千总一人,把总一人,士兵一百五十四名(总计156人)。
三河营,都司一人【驻三河县】,把总二人,士兵一百六十五名(总计168人)。
玉田营,都司一人【驻玉田县】,把总三人,士兵一百八十五名(总计189人)。
丰润营,都司一人(驻丰润县),把总三人,士兵一百七十名(总计174人)。
张家湾营,都司一人【驻张家湾】,把总二人,士兵一百六十七名(总计170人)。
通州本标加通州五营共计官兵1367人。
涿州营,设参将一人(驻涿州),中军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士兵四百四十二名(共计450人)。
务关营,设参将一人,(驻河西务,辖宝坻、崔黄口二营),中军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六人,士兵七百八十八名(共计798人)。
河西务辖宝坻营,设都司一人【驻宝坻县】,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二百六十三名(共计267人)。
河西务辖崔黄口营,设守备一人【驻武清县崔黄口】,把总一人,士兵七十七名(共计79人)。
务关营总计官兵1144人。
拱极营:设游击一人【驻拱极城,辖良乡一营】千总一人,把总二人(来去是梦),士兵二百九十六名(共计300人)。
良乡营:守备一人【驻良乡县】,设把总一人,士兵一百零四名(共计106人)。
拱极营(含良乡)共计官兵406人。
霸州营:设游击一人【驻霸州】,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士兵三百名(共计305人)。
大沽营:设游击一人【驻大沽汛】,中军守备一人【驻葛沽】,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四百三十二名(共计437人)。
武清营:设都司一人【驻武清县】,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二百零二名(共计206人)。
静海营:设都司一人【驻静海汛】,千总一人【驻王庆坨】,把总二人,士兵二百二十二名(共计226人)。
蒲河营:设都司一人【驻蒲河口】,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兵一百八十名(185人)。
乐亭营:都司一人【驻乐亭县】,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士兵一百八十二名(共计186人)。
旧州营:都司一人,【驻东安旧州城】,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士兵二百三十二名(共计237人)。
天津一镇总兵可统辖兵马8829人,再加上杂役等,统帅万人以上不成问题。
但是仅是统领和指挥,总兵官直接调动军队是不太可能,没有兵部的勘合(成败皆空),总督府或提督府(巡抚兼)的牙牌调令,或者按察使衙门排票他一兵一卒也动不了,类似今天没有军委、战区、省军区等下达的命令,军队也无法成建制出营执行任务。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首先,我们聊一聊总兵的历史。总兵出现于明朝,明朝的总兵堪称能够与巡抚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败退北方草原,但并不甘心失败,一直集结力量不断的南下。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明朝从东北到西北,总计建立了9个重镇,俗称为九边重镇,例如甘肃镇、大同镇等等。一个镇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务,类似于战区司令。 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每位总兵管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军队。例如辽东镇总兵,能够管理9万多军队,属于实权人物。山西的大同镇总兵和太原镇总兵,几乎能够与山西巡抚正面叫板。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主席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虽然提督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必须接受巡抚的节制。见到巡抚以后,提督一般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句“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但如果没有这个礼仪,巡抚会很不高兴,毕竟文官节制武官是老传统。 至于总兵,每个省会划分成好几个镇,总兵仅仅是一个镇的长官。虽然总兵是正二品,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们聊一聊总兵下辖军队的问题,明朝的总兵只有20位,总兵类似于战区司令。清朝的总兵则有80多位,70多位陆军总兵,10多位水师总兵。
例如北洋水师的老大丁汝昌,头衔是提督,镇远和定远的舰长则都是总兵。 清朝的绿营军总计只有60多万,一口气出现了70多位陆军总兵。而且有一部分绿营军,属于总督和巡抚直接管理的。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镇的绿营军最多只有七八千人。换而言之,总兵类似于师长兼军分区司令,与巡抚的权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实,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总兵。
所以说,总兵属于位高权力。看上去属于朝廷的高官,其实谁都不敢得罪。我们顺便聊一下实权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和武备司郎中。这两位五品老爷,分别管理各地军官的升迁调动、各地军队的武器和物资发放。如果得罪了武选司郎中,那么,那位将领很有可能被升迁半级,然后调往最前线作战。 虽然总兵、副将等将领的品级不低,进了兵部以后,都会毕恭毕敬。尤其是遇到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这些堪称自己的顶头上司,标准的实权派。至于各个机关的郎中们,外地将领也不敢轻易招惹。最尴尬的还有守备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级不低,却只能干打杂的工作。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很多武将官职的品级实际上是有些虚高的,很多官职虽然看起来品级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权、所拥有的地位却与他们的品级有着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级非常高,是从一品的地方军事大员,地位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的省军区司令、统管着一省的绿营军队。
单纯从品级上来说,提督的品级是要比加衔之后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抚高、跟经过加衔之后才从一品的总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说到地位和权力,品级极高的提督却根本无法和巡抚、总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国各地,提督都会遭受到巡抚、总督们的节制。
在地位上,他们基本处于弱势,经常会遭受到巡抚和总督们的欺负,这点与他们之间的品级是不对等的。
总兵的情况也是如此,总兵是清朝绿营兵中权力、地位仅次于提督的人物,品级是正二品,跟加衔之后的巡抚品级对等。
但实际上不要说是和他们同品级的巡抚了,就连各省巡抚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们都是比不过的,由此可见品级如此之高的总兵地位是如何的了。
关于清朝时期的总兵,我们往下介绍一二。
明清总兵地位的变化
清朝时期的总兵传承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只不过清朝时期的总兵相比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明朝时期,总兵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各省军区的司令,地位上和清朝时期的提督对等。
只不过因为他们并没有清朝时期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分化、没有清朝时期那么多的节制,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是要比清朝的提督们高上不少的。
到了清朝之后,总兵们的地位、权力直接降低了一个等次。
这时候,他们的统辖范围变成了清朝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军事重镇,而这些军事重镇是清朝仅次于省级的军事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军分区。
清朝总兵们手下的兵力
在清朝总兵们的手下,主要统辖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千总、百总、把总等各级军官。
而要说到他们所掌握的士兵人数,则大概在数百人到上万人左右。
清朝时期,清朝绿营兵的总数大在63万人左右,当时,朝廷主要在全国各地设置了73名总兵,如果平均来算的话,清朝每个总兵所能掌握的军队大概在9000多人左右。
但实际状况并不都是按平均数来算的。
在清朝73名总兵中,主要区分为60名陆路总兵和13名水师总兵,其中水师总兵掌管的士兵人数最少,因为清朝末期北洋水师军队中一艘铁甲战舰的舰长官职就是水师总兵,所以在战舰承载的局限性下,他们所能掌管的士兵只有几百人。
掌管人数最多的是那些陆路总兵,掌握兵力最多者达到了上万人左右。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镇守一方的总兵?这帽子您要是搁到明朝这么说,蛮合适的,但您要是搁到清朝来说这事,这就有点大了,还称不上。
咋说呢?清朝很多事情,包括这官职系统,其实说道根子上,这都是效仿明朝的。
毕竟清朝入驻中原,那简直就是个意外,他可没那么多创造性思维,所以就沿用了明朝的体系。
那么明朝这体系经过小三百年的锤炼,该有的毛病也都体现了出来,而清朝在使用这套体系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个修改。
所以造成的结果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高了一大截。
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
明朝的总兵,他只是个临时任命,是没有品级的。
估计说道这里小伙伴要乐:“这无品级的,还是临时工,就这还能镇守一方?这不逗乐呢吗?”
这您可就错了,正因为他的权利过大,戴上这帽子的那都是一军的统帅,所以才临时,才无品,您不能颠了个。
清朝时期那抚远大将军,和这明朝时期的总兵意思有点接近,总兵只是不能管理文官,受一定品级的文官节制。当然节制归节制,实际归实际,这不是一回事。
明朝末期总兵和文官叫板,那也不是一回两回,咱得分清大环境,毕竟总兵那可是手握重兵的一放大佬,想听就听听,不想听,你那热闹那转去,不想搭理你。
而明朝末期,全国拢共不过二十个。当年吴三桂那身上就挂着总兵的职务。
咋说呢?明朝说是没有常设的总兵,他也有特例。因为明朝总是受到来自蒙古草原上的危险,所以他从东北到西北这块,建立了九个重镇,搁过去叫九边重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
除了这几个,其他都不是常设的。就拿这九个来说,少了几万人,多了十几万不等,那得看这地重要与否。
所以能挂上总兵字号的,在明朝这都是实打实的实权人物。
那么对于其他的总兵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会训练兵的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不管练兵。
那么到了明末的时候,这战事太过频繁,这总兵就成了正式员工,开始领固定的薪水,固定下来。
这就变成了练兵和指挥兵都是一个人来,这隐隐有了总兵称霸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不后来就有了巡抚。
而这巡抚最开始也是一个临时工,后来因为在制度上可以分润总兵的权利,也成为了固定的官职,也开始常驻地方。
所以总兵是被巡抚节制的。
但这也就是一句话,对于一般的弱一点的总兵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这要是强一点的不是那回事。
你比方说这要是大同,太原这块的总兵,他可以冲着你这山西巡抚翻白眼,不鸟你实属正常。
毕竟那大环境就够乱的,所以制度归制度,实际归实际,但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这总兵搁到明朝时期,权利确实过大了。
清朝时期的总兵
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总兵已经成为了正式员工,领薪水,听调度。而他是实际掌兵的一个官职,作为前朝的教训,这就不可能把他的权利再放大。
再来个像李成梁那样养寇自重,清朝他也受不了啊!毕竟整个清朝就没几天安静的,见天的打仗不是。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第一步,把这总兵的数量扩大化,明朝的时候才不到二十,那么清朝一家伙就整出了八十三个,数量一多,这不就不值钱了吗?
老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吗?这一多了就不稀罕了,你是总兵俺也是总兵,相互也没个节制,所以总兵的分量可就下来了。
就过去清朝一共六十三万大军,您自己个除一下,这一平均每一个总兵到手的兵力也就七千五百多人。
当然数也不能这么算,就拿手底下兵员最多的台湾镇总兵来说,他手底下也就是一万到一万五千的名额。
也就是说有的总兵手里的兵比这平均数还少。
不管怎么说,在数量上加大,这么做就大大的分化了总兵潜在的危险。
第二步,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文官节制武官,武官的地位不高。
武官说是正二品,这要是遇到同样是正二品的文官,他这地位就差一截。
你比方说巡抚,这是主政一省军政和民政的官,他也就是个从二品的官,加上兵部侍郎的衔,撑死了也就是个正二品。
就这你总兵也得听这巡抚的,没办法人家是文官吗?
就连总兵直属上司提都,这见了巡抚也得是客客气气,你都不知道这提都是从一品,见了人家巡抚,这一哈腰规规矩矩来一句:“中丞大人好!”
巡抚一抬手:“军门客气了!”俩人相互一恭维,得咧,这礼算是到了。
当然您要是没有这礼数,那小心眼的巡抚指不定就给你上眼药水了,你还没地撒气去,因为他还可以节制你这提都,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有人说巡抚是地方大佬,这话没毛病。
在清朝开始的时候,汉人做官做到巡抚这一级别,那算是地方上最大了。
但是清朝为了遏制,保持平衡,这巡抚的上边还有比他大半级的总督,你比方说两江总督啦,直隶总督啦,在制度上他比巡抚大半级,这职务都是满人来担任,汉人能当上这官,都是清朝后期了。
但这俩人的职责很多都有交叉,可以对立的。巡抚和总督叫板这也是常有的事。
这总督是正二品,他要是加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才是个从一品。这要是加错了加上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还是正二品。
瞅见没这俩位加的衔都是兵部的,所以比那所谓的总兵和提都都大,可以节制。
搁过去两江总督还干不过江苏巡抚,这都是常有的事,而且这俩还是一个地办公,所以清朝对地方大员的节制那不是一套,而是一套一套的连环套,瞅着都眼晕。
所以瞅到这里,大家伙应该明白,这总兵头上有三个可以管到位的人,一个直属上司提都。
这提都总管一个省的军务,总兵都归他管理。
可提都还受着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您就别说他一个小小的总兵了。
而总督和巡抚还能相互节制,所以总兵是夹缝里求生存,这要是没有战事,他也只能缩着。
别说这了,就算是比巡抚低一截的知府都不会拿这总兵当回事,蒜都不当一瓣。
再说后期,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这一艘船上的舰长就是一个总兵。
所以海里的总兵和陆地上的总兵他又不一样!
再有一件事,管理兵务是管理兵务,这调兵是调兵,这俩不是一回事。
你瞅着他是个武官,但他没有调兵的权利。
调三五十个大头兵这还成,您要是想要调百八十个,他也得有调令,没调令他也调不了。
就算是调了,回头皇上就要找他麻烦。
“你以为你是老几啊,说调就调?”
所以总兵到了清朝这地,瞅着是个二品官,但他这官虚的,前后谁都得罪不起,有兵无权前后压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总兵官的职位始设于元末明初,似周朝之师帅,晋朝之都督司马,宋朝之路分都监。依据清朝制度,总兵官位武职正二品,掌管一镇之军事,统领本标,管辖所属协营将弁,为重镇大臣,受本省提督节制。
清朝虽然是马上取天下,但是以文治江山,入关以来就重文轻武。当然,这里面还有朝廷忌惮武将挟兵自重的原因。这么做导致的结果就是,同等级别的文武官员站在一起,文官会有一种优越感,而武官就会不自觉的低人一等。
所以,总兵在同级别的巡抚面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收入与待遇方面,也相却甚远,比如巡抚的养廉银普遍在一万两到一万五千两,而总兵的养廉银仅为一千五百两左右,这还只是正常收入的一项。巡抚的管辖面比较广,以至于“其他”收入来源的渠道也比总兵宽广。
清代总兵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全国共设陆路总兵官七十人,水师总兵十三人。此外,有部分地方最初设置有总兵官,后来被裁撤,比如福建同安一人,康熙五年裁撤;山东胶州一人,顺治五年裁撤。
清制,总兵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封疆大吏,维护地方的稳定、参与平叛、剿匪、对外用兵以及抢修河堤等。
每位总兵能调动的士兵数量要视驻地而定,有多有少。正常情况下,83位总兵统辖大清63万兵力,平均下来一万人也不到。
以山西绿营下辖的二镇为例
太原镇
总兵官一位,驻守平阳府,统辖镇标二营,兼管蒲州、潞安二协和太原等十三营。
(一)镇标
中军设游击一人(兼管左营),中军守备一人;右营设都司一人,中军守备一人。两营共设千总三人、把总六人、外委二人。
(二)所辖
蒲州协设副将一人,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九人;
潞安协设副将一人,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九人;
太原、汾州、泽州等十三营共设营属千总九人、把总二十五人、外委六十四人。
合计算下来,太原总兵能够调动的绿营兵为一万人左右。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应付沿海的战事,清政府又从太原抽调部分人上前线。
大同镇
总兵官一位,驻扎大同府,统辖镇标三营,杀虎口一协和新平路等二十二营汛。
(一)镇标
左营、中营、右营各设游击一人,中军守备一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六人、外委十六人。
(二)所辖
杀虎口协设副将一人,左营都司一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外委六人。
宁武营、河堡营、归化城、镇西城等二十二营,共设千总二十一人、把总五十三人、外委九十五人。
合计算下来,大同镇总兵统辖的绿营兵约为一万三千人。
山西在清朝时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提督时设时撤,到了雍正九年,以巡抚兼任提督成为定制。所以,山西的总兵直接上司就是巡抚,要辅助政务却又不能过问政务,所统领的所有士兵皆受巡抚管辖。
以浙江提督所辖的海门镇为例
设水师总兵官一人,统辖镇标三营,兼管台州协和海门城守等三营。
(一)镇标
左营、中营、右营各设外海水师游击一人、守备三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十二人、外委十四人。
(二)所辖
台州协设步军副将一人,中营、左营各设置都司一人,左营、右营各设置守备一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九人、外委十五人。
宁海营、太平营各设置步军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共设千总三人、把总七人、外委十一人。
海门城守营设外海水师守备一人、千总一人、外委六人。
在非战时情况下,海门镇水师总兵能够调动的部下约八千人。
清朝的总兵官及所属绿营兵,在中前期还颇具战斗力,也打过硬仗,在康熙年间征战噶尔丹,在雍正年间平定青海、在年乾隆年间也能奋勇杀敌。
但是,随着大清战事的平息以及上层的没落,总兵及所属的绿营兵也开始松懈,战斗力也开始衰减,到了清末面对列强军人时,完全不堪一击。
一个总兵,如果没有现代化眼光与格局,即使调动再多的绿营兵,无非是给列强增加了一点“炮灰”。
参考文献:《大清会典》《清代地方志》
------------------
推荐阅读:
如果承包一座山全养猫,弄成旅游景区,会有人观览吗?有前途吗?
上一篇:好兄弟的哪个举动让你瞬间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