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朱元璋绝对当得起毛主席的称赞,可称古代最会打仗的帝王前二。
依笔者看来,朱元璋应排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略大师。
李世民自己可以领兵冲锋,但朱元璋却不用,他派手下就够了。而且是不同的手下都能行。在明初建国团队中,没有一人可以跟老朱相比,这也是后来老朱下黑手残杀,没任何一个有还手之力,连反叛都没一个,都是直接受戮。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朱面前没有任何信心和勇气。朱杀他们也不是怕他们反自己,而且担心在朱死后反他的继承人。
明初打蒙古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朱元璋更长寿,明很可能吞并整个北方,拿下蒙古的所有地盘。
纵观朱征北元,很清晰一点,就是打仗是拼国力,讲战略战术。首先是战略,用综合实力保证,然后才是将军们的机动灵活。在后勤保障上,明初的水平是古代中国最好的!
几乎每一战都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并最终能完美或差不多完成。这是真正的大师!
其实从朱的发展就能明白,朱的起家跟打游戏一样的,先占一块地发展,一步步扩大。井井有条,简直是爽文男主。但他却是真实的爽文,靠的是他统筹能力,在屯田屯军,或者说军事化集团管理上,朱元璋绝对的古代史上第一。
▍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北宋北伐,目的是收复幽云十六州。
只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行了,北宋皇帝没有更高追求。
诸如打到草原,灭掉契丹族。这是北宋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一点,从金灭辽的过程中,宋廷上下只盯着幽云,对开疆扩土毫无兴趣的表现上,可以看得很明显。
相比于北宋,明朝北伐的目的截然不同。
从一开始,明军就是奔着活捉元顺帝,消灭元朝去的。
收复幽云故土,只不过是明军在消灭元朝的过程中,顺带手的事。
因此,宋朝的北伐与明朝的北伐,其实从目的上就有着本质区别。
好,问题来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的追求如此之低,而明朝的胃口又如此之大呢?
是因为实力差距吗?
有这方面的因素。
别看1367年底,朱元璋北伐前的地盘要远小于979年的北宋。
但要论军事实力,朱元璋的个人能力首先就能碾压赵光义。他手下的那帮骄兵悍将也能碾压宋军。
不过,单凭自身的实力,也不可能决定战场的胜败。因为如果对手实力也很强,战争必然会打成拉锯战,不可能是一边倒的态势。
因此,除了自身实力因素之外,宋、明统治者在战略判断上的不同;以及宋初和明初的时代背景不同,也是重要决定因素。
众所周知,赵光义的两次北伐,其实时机都不好。
第一次北伐,辽国皇帝是辽景宗耶律贤。
这位辽国皇帝是不是明君,先不谈。起码他在位时,辽国君臣上下一心,很团结。
第二次北伐时,辽主是辽圣宗耶律隆绪。
这位辽国皇帝的素质怎么样,也不谈。起码他在位时,有个杀伐决断的萧太后帮着处理朝廷军政大事,辽国君臣仍然很团结。
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着敌人犯错,捕捉战机趁虚而入,击破敌人。能避免硬碰硬,尽量不要去硬碰硬。
辽国在辽景宗、辽圣宗的统治下,朝堂政治比较清明,内部也团结,并没有给宋朝钻空子的机会。
赵光义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两次北伐,属于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硬上的蛮干行为。
打不赢,不奇怪。打赢了,才是奇迹。
而也正是因为知道辽国内部比较团结,不好对付,自己要跟辽国正面硬钢。所以赵光义在制定北伐战略时,就显得很小家子气,只求能收复幽云就行了。缺乏大志。什么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他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宋也不是没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机会。
赵匡胤刚继位那会,辽国皇帝是著名暴君辽穆宗耶律璟。
在这位酒鬼皇帝的统治下,辽国奸臣当道,朝堂被搞得乌烟瘴气。
早年柴荣北伐幽云,之所以能从辽军手里收复三州,就是因为辽穆宗不管事,地盘丢了不心疼。爱咋咋地,没什么比喝酒更重要。
如果,赵匡胤当时果断北伐,北宋其实是有浑水摸鱼,收复幽云可能性的。
但很可惜,赵匡胤放弃了这次机遇,他选择先南后北战略。
而等到赵光义继位,再想北伐时,辽穆宗已经死了,宋朝也丧失了趁虚而入的机遇。
后来,宋徽宗在位时,辽国被女真人打得屁滚尿流。很显然,这也是一个趁虚而入,干掉辽国的机遇。
但由于此时的北宋比辽国更腐败,更加不堪一击。
北宋别说是“以待敌之可胜”了,就连“先为不可胜”也做不到。
所以,北宋在花银子从金人手里短暂赎回幽云十六州后,又很快给弄丢了。
并且之后不久,徽钦二帝还把北宋作死了。
相比于宋初形势和赵匡胤的决策,明初形势和朱元璋的决策,都不同。
1362年,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
随着察罕帖木儿的死,没有强人镇场的元廷瞬间分裂。
先是元顺帝与皇后完者忽都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决裂。
两边各自拉拢官员,相互攻击对方。
后来,元廷的两大军阀:割据河南、山西南部的王保保;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罗帖木儿,也加入了内战。
他们一个拥护皇后,一个拥护皇帝,在北方大打出手,打得是一地鸡毛。
值得一提的是,元廷内战的同时,南方反元起义军也在混战。
朱元璋和陈友谅互看对方不顺眼,都想灭掉对方。只是由于担心元军会趁虚而入,才一直不敢决战。
1363年,见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开撕,陈友谅这才放心大胆的起兵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同年,陈友谅兵败而亡,朱元璋顺势西征两湖地区。尽吞陈友谅地盘。
凭借吞并陈友谅的地盘,朱元璋的实力超过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成为南方起义军中的实力最强者。
此时,朱元璋想干掉张士诚,并非难事。只不过,他不知道元军会不会来打自己,便选择了观望态度。
1365年,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分出胜负。
元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大势已去,没有利用价值了,为求自保,便派刺客杀了他。
之后,元顺帝封王保保为丞相,瓦解他与皇后的同盟关系。并命王保保进驻河南,尽快扫清南方义军。
而在元顺帝看来,头一个要灭的对象就是朱元璋。
可是,王保保受了元顺帝封赏,却不对朱元璋用兵。反而是与关中的元军开战。
朱元璋见机,立即对张士诚开战。这种机遇他还能错过了?
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起兵二十万,进攻张士诚。
经过整整一年的战争,张士诚被消灭。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听说张士诚被灭,此时不仅远在大都的元顺帝急了,就连跟王保保对阵的关中军阀李思齐等人也急了。他们一起致书王保保,表示只要能先停战,集中力量对付朱元璋。以后都听王保保的。
可是王保保仍然表示不同意。就是一门心思的要先灭了不服自己的诸路元军,然后再回头对付朱元璋。
后来,见王保保一意孤行,元顺帝怒了,下了一道圣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职务。
结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顺帝。带兵跑到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文武官吏杀了个精光。然后明目张胆的当土皇帝。差点没把元顺帝气死。
眼瞅元军内部四分五裂,又要开战,朱元璋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北伐事宜。
在会上,朱元璋和诸将形成共识——与其被动的等着元军来打自己,不如趁着王保保与元顺帝内讧的机会,先下手为强,主动攻过去灭了元廷!
1367年十月,即消灭张士诚的次月。徐达和常遇春率25万大军浩浩荡荡渡过淮河,主动找元军决战。
其实,明军主力北伐的时候,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并非全归朱元璋所有。甚至当时朱元璋都没称帝,都还没有明朝。朱元璋一样面临了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抉择。
但朱元璋和诸将在战略决策上,表现得极有魄力。
什么先南后北,先北后南?直接南北并进就好了!
浙闽粤桂的元军和地方割据势力,还用得着徐达、常遇春出马?派朱亮祖、廖永忠等二线将领就绰绰有余了。
1367年十一月至1368年二月,明军在主力倾巢北上,朱元璋还忙着称帝的同时,还兵分三路对浙东地区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以及两广地区的元军进行清剿。
三路明军如雷霆之势,仅用几个月时间便荡平了对手。
南征大胜的同时,北伐军也取得重大胜利。
1368年四月,明军趁着元朝内讧,攻陷了山东、河南,并拿下无人把守的潼关。
由于此时王保保还在生元顺帝的闷气,故意在山西按兵不动,因而此时的大都,已经是一座孤城。
朱元璋得到捷报后,亲自到汴梁督战。他一刻也不敢耽误,生怕错过战机。
随后,在朱元璋的拍板下。
冯胜驻守汴梁,巩固后方;
何文辉守洛阳,监视王保保;
郭兴守潼关,监视关中的元军;
徐达、常遇春则北渡黄河,剑指大都。
1368年闰七月,北伐军打到天津。元顺帝惊恐万分,急忙下诏向王保保认错,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职务,命其统领兵马,火速到大都来勤王。
然而,也是元朝命中该亡。王保保在接到圣旨后,依然坐视不理。
于是到了八月,明军顺利攻陷大都,收复了幽云地区。
不过,明军在攻陷大都的过程中,未能活捉元顺帝。这是一个遗憾。
此后多年,朱元璋的数次北伐,都是为了活捉北元皇帝,可是一次也没捉到。
听闻元顺帝仓惶北逃,王保保这才慢吞吞的向大都进军。然而此时出兵,为时晚矣。明军已经从两个方向对他形成了夹击之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宋朝不行,而明朝能够相对顺利的收复幽云地区,与元朝当时的派系斗争,四分五裂,有分不开的关系。
宋太宗时期,如果辽国也是如此内讧,可能宋军的战果会好很多。
当然,元朝的内讧只是明朝能轻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
明朝能稳住幽云,打败元军的反扑,关键还在于明军有极强的战斗力。
如果自身不够硬,就像北宋徽宗时期,宋军刚拿回幽云十六州,马上又被金军打得丢盔弃甲那样。趁虚而入也没什么意义。
1368年八月,南征得胜而归的汤和率军北上增援,与冯胜在汴梁会合。
之后,汤和、冯胜渡过黄河,主动找王保保决战。
同时,徐达与常遇春由大都向太原进攻,包夹王保保。
王保保面临两面夹击,虽然在山西韩店设下埋伏,击败汤和,歼灭明军八千余人。
但徐达、常遇春也趁机打到了太原城下,并与王保保在太原形成对峙局面。
这一战,王保保虽然尽了全力,但还是被常遇春偷了老巢。十万蒙古骑兵,被明朝骑兵杀得全军覆没。
此一役,是汉人骑兵在历史上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事实证明,不是汉人不能打。关键,要看谁来训练和统帅,将领和士兵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惨败后,王保保带着护卫狼狈逃亡西北,收集残部,决心东山再起。
趁着王保保元气大伤,无力反攻之际,徐达继续西进,攻打关中的元军。
当时驻守陕西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都不敢抵抗,所以在面对徐达进攻时,他们都直接选择了投降。
后来,张良弼复叛,被徐达消灭;李思齐倒是老老实实。但也没能善终。他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结果被王保保砍下了一支胳膊,导致伤重而亡。
随着陕西和山西平定,至此,明朝第一阶段的北伐以收复北方的大部地区而结束。
不过,此时明朝的版图依然小于北宋。
因为云南、四川未定。
明朝拿下四川地区是1371年,拿下云贵地区是1382年。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自己地盘还没南宋大的时候,就敢同时南征、北伐。
在地盘还没北宋大的时候,就敢派出两路大军深入到大漠,与北元决战。
这种表现在400年前的宋朝,是宋朝人想都不敢想象的。
宋军是什么表现?
岐沟关之战,也算是名将的曹彬率十万大军渡过白沟河,仅仅深入辽境40公里,后勤线就被辽军截断了。
迫于无奈,曹彬只好退回。
然后,在反复来回折腾中,十万宋军在离边境才几公里的地方,被辽军团灭。
宋军和辽军作战,也就只能打下边境防御战和短距离的反击战了。
一旦战线拉长,宋军就有团灭危险。
所以宋军在出击上,往往极为保守。
从宋军这种保守的表现,以及朱元璋极为嚣张的表现来看,宋朝不能收复幽云,而明朝可以的原因:
一是明军的综合战斗力要强于宋军。
二是明朝决策者的能力要强于宋朝决策者。
三是明朝的对手相对比宋朝的对手拉跨。
▍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燕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地方虽不是很大但包含了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草原与内陆交叉部云代地区。
这十六个州延长城一线铺开,是长城的补给基地和屯兵军营。当年秦始皇将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成一线为的是阻挡北方草原蛮族入侵,之所以建在燕云十六州就是因为这十六州如一道屏障阻挡着北方蛮族的马蹄。千年来因为有这道屏障华夏无异族之虞,但自后唐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人以后,中原大地的广阔平原就再也不能阻挡草原民族的马蹄了。
两宋三百年真正有机会收回十六州只有两个人,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只是雄才大略的赵匡胤英年早逝,否则以他的谋略武功和手下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收复十六州几率还是很大的。而赵光义就比他的哥哥差了许多,“高梁河之战”中中箭逃跑导致宋军全线崩溃,从此两宋再无财力人力组织一场如此壮阔的北伐,而北方自契丹人之后又接连出现强悍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让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在被异族统治455年以后,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陷大都北京,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
为什么明朝会如此轻易的就收回两宋三百年未曾染指的燕云十六州?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对手不同。两宋的对手是巅峰时期的大辽,等辽国虚弱的时候金人又崛起了,等金人虚弱天下无敌的蒙古人又来了。而明朝面对的是内斗不止,七十年换了十任皇帝的腐败元朝,曾经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骑兵到明初时早已没有崛起时的那股锐气。二,自身武力值不同。宋朝赵匡胤是武将自立,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所以终宋两朝始终在压制武将,这就导致武将不能发挥能力,再加上文臣始终凌驾于武将之上,乱指挥和权利制衡再次让武将没有了发挥的余地。而明朝朱元璋本身就是战略大师,攻山东占河南拒潼关最后拿下大都的战略就是朱元璋本人制定,再加上有徐达常遇春这等无敌猛将,蒙元军队自然不是对手。三,经济中心的转移。两宋时中原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开封府的钱粮用度需要江浙皖湖广自运河北运方能维持,中间损耗太大。而朱元璋自南方起家,鄱阳湖败陈友谅得湖广,擒张士诚得江浙,天下富庶之地得其大半,以此等经济实力灭元自是手到擒来。
燕云十六州这个曾经彪炳史册,让无数文臣武将想滋念滋的名字,在明朝之后终于渐渐沉寂。
▍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在接连平定一些小势力后,开始北伐契丹,并且连下数城。然而正当准备趁势夺取幽州时,却突染疾病,无奈班师回朝,这也是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所做的第一次努力。
第二年,柴荣病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戴下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赵匡胤统一中原之后,也积极着手北伐,然而直到北宋第二任皇帝,北伐也并未成功,反而还损兵折将。万般无奈之下,北宋对辽国开始转为防御,但北宋君臣时刻牢记要收回燕云十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曾经离燕云故地只有一步之遥。金国兴起之后,联合北宋,约定一起进攻辽国,胜利之后,北宋将会拿回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北宋君臣也被这消息冲昏了头脑,忽略了金强辽弱这个事实。当北宋君臣沉浸在即将收复失地的喜悦中时,金国却看出了这个国家的羸弱不堪。于是金国大军直接南下,一举灭掉了北宋。
大概300年后,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1367年,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一统南方。同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
时隔300年,对阵的双方也发生了变化,重文抑武的宋朝变成了文武双全的明朝;而让宋朝却步的辽国却变成了更加凶狠的元朝。当双方的参战选手全都聚齐时,明朝并没有丝毫胆怯,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当世名将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和常遇春不负名将之名,仅仅用了一年,他们二人就让元顺帝选择了搬家,燕云十六州自此重归汉家怀抱。这是不世出的功绩,足以青史留名。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我们不禁要问让两宋人民心心念念的十六州故地,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民族的天然屏障,谁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也就在战争中拥有了主动权。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使得中原大地直接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可以说,北宋之亡,亡在重文轻武的制度上,亡在理学的洋洋自得上,也亡在直面游牧民族的骑兵上。
那么,整个宋朝奋斗了两代皇帝,对手是比元朝弱了很多的辽国,却依然没有拿下燕云十六州,到底是明朝太强,还是说宋朝弱到了极致呢?
赵匡胤得位不正,因此刻意压低武人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来的不怎么地道,后周恭帝即位时,赵匡胤已经被殿前都检点,不但掌管禁军,还握有军权。公元960年,他谎报军情,言契丹来犯,当时的丞相范质命赵匡胤领军出征。大军行至陈桥时就地扎营,一些将领们私下商量,现在政局不稳,咱们拼死拼活地打仗,将来还不知落得什么下场,还不如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以后就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于是,将士们全起来了,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拥立他做了皇帝。
赵匡胤害怕他的皇位不稳,生怕他的属下的属下为了权势以及再进一步,也来一次陈桥兵变。若如此,估计赵匡胤就要抱头痛哭了。为了防止类似事情发生,赵匡胤想出了一个方法。他请拥立他登基的大将喝酒,席间他对众人说,你们拥立我做皇帝成功了,万一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拥立你们怎么办。众将忙问,那该怎么办,赵匡胤表示让他们交出兵权,回乡养老。第二日,众将纷纷上书请求回乡养老,史称“杯酒释兵权”。
并且赵匡胤打压武人的地位,在社会地位上,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文人总是高武将一筹。宋朝崇尚“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百姓有能力的几乎都将孩子送往私塾,以期考取功名。在军队,主官几乎都是文官,他们看不起这群丘八,甚至是没有读过几本兵书。他们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就更不用指望他们会带兵了。而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能打仗的那批将领都回乡养老了,剩下的都是那些马马虎虎的,对上辽国那群虎狼之师,打败仗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手下精兵强将众多
明朝自朱元璋造反之日起,手下就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他们有擅长谋略的徐达,擅长突击的常遇春,擅长防守的朱文正,还有李文忠、傅友德等一大批优秀将领。纵观中国历史,之所以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屡屡失利,是因为游牧民族都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年代,骑兵的冲锋绝对是步兵的噩梦。而中原王朝压的游牧民族抬不起头来的时候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克制骑兵的方法。
秦朝和汉朝采用的是骑兵对骑兵的方法,他们各自训练出了强大的骑兵,秦军飞骑曾大破匈奴,汉军自武帝以后也是频繁出击塞外;诸葛亮则是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了战车以及诸葛连弩,堪称古代的机关枪。唐代发明了陌刀战阵以及轻骑兵,带给了突厥人难忘的梦魇。
而到了明代,明朝的将军们同样选择了骑兵对骑兵的方式。经过无数次战争的锤炼,明朝的这些将领们对骑兵的运用已经是出神入化。在北伐解放山东时,元朝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却惊讶的发现,山东全境已经落入了明军手里。
朱元璋也是一个战略高手,长期的对敌斗争,使得他养成了很好的战略素养,他制订了北伐过程中的几乎所有战略。包括先取山东、河南,再取大都。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荣耀属于徐达、常遇春,更属于朱元璋。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两宋长达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复成功?
宋朝重文轻武,着力发展武器装备却限制武将的指挥权,最终的结果是宋朝禁军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仪仗兵!尽管历史对宋朝的定位是一个大统一王朝,但实际上宋朝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他先后面对辽国、金国、蒙古三个北方王朝,多数时候宋朝都处在弱势地位。要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靠打仗当然是不行的,不论是辽国还是金国都可以暴打宋朝,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是用钱赎回来而不是用军队打回来。朱元璋能在一年内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因为明军善战而元军颓废了,君明将强,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击灭元军,收复失地!
燕云十六州处在长城以南,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获得辽国的支持。公元938年燕云地区脱离中原王朝控制,公元1368年徐达北伐元朝收复失地,燕云地区脱离中原王朝时间长达430年之久!赵匡胤虽然雄才大略,但他毕竟不是柴荣皇帝,无法做到十年内平定天下;赵匡胤前后三次进攻辽国扶持的北汉割剧政权,都因为辽国的军事干涉而无功而返。赵光义继位后,意图击灭北汉,平定辽国,结果他的才能还不及赵匡胤,虽然攻灭了北汉,但是两次伐辽皆兵败而归!赵光义之后,北宋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收复燕云十六州彻底成为大梦!
北宋重文轻武、重经济与文化建设,忽视军事建设,因此北宋禁军战斗力十分低下,北宋也很难出名将!北宋防范武将十分严格,管理军队也十分死板,固然保证了内部的稳定,但也失去了军队的战斗力。北方军队(辽、金、蒙古)来犯,宋朝军队多数时候是一触即溃,很难见到殊死抵抗;尽管宋军缺马,但是他们逃跑的速度十分快,金军骑马都追不上逃命的宋军!南宋建立后,好不容易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岳飞,训练了一支足可以击败金人的岳家军,但是赵构一心求和,又怕岳飞谋反,故而诛杀了岳飞,解散了岳家军。南宋自拆长城,又被金国压缩在江南一带,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成为春秋大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军队南征北战,皆为骁勇善战之军;老朱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明君,帝王之术高深莫测;徐达、常遇春皆是不出世的当世名将,用兵经验十分老道!元朝入主中原后,蒙古军快速腐化堕落,军队战斗力呈几何速度下降,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各地枭雄将精锐蒙古军击灭。老朱后发致人,他统一江南后命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精兵北上与元军决战,并发布了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明军北伐获得了广大北方汉人的支持!老朱敢想敢打的态度决定了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求和赎地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能收复失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