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在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中,能明白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数,而雍正则算是最懂康熙的一个。
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1722年12月),在位六十一年,已然六十九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
而随着传位诏书的宣读,一度让在场的人有点晃了神。
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经历了“九子夺嫡”,以及两度废除太子的康熙皇帝,居然会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胤禛。
毕竟,在传位诏书没有公布之前,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的老四,安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老四胤禛成了康熙的继位人,那么,康熙为何最终会把皇位传给老四呢?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四胤禛弄明白了父亲康熙的心思,知道他到底在担忧和惧怕什么,故而,抓住问题核心的他登上皇位,是必然的结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曾经给还未登基的胤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一章的核心重点,就在于这“不争”二字,而历史上的胤禛,恰恰是把“不争”二字理解到位,也执行到位了。
作为开创清朝第一个盛世的康熙皇帝来讲,他一生功绩颇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但在传位这件事上,最开始,他也是相当焦头烂额。
为什么呢?儿子太多,并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虽说让他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而一切麻烦的根源,就出在了他曾经最看好也最喜欢的嫡长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活着的时候,即对康熙的脾气,又温良贤德,因此,康熙与她感情极好。
但可惜,赫舍里氏死得早,年纪轻轻就没了。
因此,带着对发妻的追思,康熙对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宠爱有加,甚至在其两岁的时候,就将立为了皇太子。
而当时的康熙,才不过21岁而已。
按常理来讲,早早地公布太子名位,这是一件对国家和朝廷都有利的事情,毕竟古代历来就强调“太子乃是国本”一说,确立了太子,也就等同于稳固了国本。
但问题是,康熙实在是太能活了。
康熙从八岁登基,一直等到太子胤礽已然是四十多岁的时候仍旧健在,并且身体倍儿棒,丝毫看不出有“下岗”的意思。
所以,胤扔很着急,毕竟,等的实在是太久了。
本身,胤礽在年轻的时候,就有点不正常,性格上颇为冷漠,比如康熙生病,别的皇子都是嘘寒问暖且挤破头的近前伺候,但胤礽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
仅是这一点,就让康熙对他很有意见。
而除此之外,也许是因为等的太久,胤礽的脾气愈发暴躁,只要别人有一点做的让他不爽,那么他马上就是拳脚相加。
史料记载,挨过胤礽打的人,上至诸皇子和王公大臣,下至奴才小兵。
这其中,被详细记载于史料中挨过他打的高官就有:康熙的侄子海善、正红旗都统普奇、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纳尔素等。
更要命的是,胤礽打起人来,下手没轻没重,丝毫不顾及对方的身份。
还有,胤礽对于自己手下的奴才们,相当的纵容,完全不管他们在外欺压他人,当时的京城里,随便一处都能找到被胤礽手下奴才欺负过的人。
久而久之,别人对胤礽积累起来的怨恨日渐增多,史料记载,“致使包衣上下无不怨恨”。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趁着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机会,在大阿哥胤禔的牵头下,几个皇子外加几个大臣,联合起来狠狠的告了胤礽一状。
他们列举了胤礽的诸多不法之事,比如他暴戾不仁,再比如他肆意殴打王公大臣,还有他纵容属下贪贿,以及他截留蒙古贡品等罪。
这份举报,虽说部分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大体上还是比较契合事实的,因此,康熙在听完并进行了解之后,气的是浑身发抖。
康熙生气,不仅是因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同时更是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
更重要的是,就在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的同时,在返京途中,胤礽又趁着夜色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这让康熙当时就怀疑,胤礽有可能要“弑逆”。
所以,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这是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而随着他被废黜,一场暗流涌动的风波也就随之而来。
什么风波呢?很简单,胤礽被废了,自然就需要新的太子,所以,其他有实力的皇子,就开始跃跃欲试。
那么当时有一定实力的皇子都有谁呢?除了胤礽之外,那就是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以及老十四胤禵。
这就是康熙晚年时期“九子夺嫡”的核心成员。
而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初,第一个迫不及待首先跳出来下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的出身很低,虽说年长于胤礽,但由于生母的关系,他只能算是康熙的庶长子。
史料中记载的胤禔,不仅人长得很帅,并且文武双全,曾经多次跟随父亲康熙出征,立了不少战功。
并且,胤禔在朝臣中也不乏有支持者,比如纳兰明珠,就属于胤禔这一派。
此外,古代一直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今嫡长子被废,按照惯例,通常上位的就是庶长子。
所以在最初,胤禔是有“一争”的实力的。
但问题是,他高兴得有些过头了,在胤礽刚刚被废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更要命的是,他说了不少蠢话,也干了不少蠢事。
比如,他不仅没有对弟弟被废而感到丝毫怜悯,反而上折子建议康熙把胤礽处死。
其次,他自认为康熙喜欢仁慈示人,所以肯定不会对胤礽痛下杀手,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充当爸爸的“黑手套”,也就是杀了胤礽。
胤禔这种反应,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他才是长子,但就因为庶子的身份,让他失去了继承资格,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但他这种急不可耐的态度,着实吓到康熙了。
要知道,虽说古代帝王大多以“冷血”著称,但不管怎么说,帝王也是人,所以在康熙看来,即便是胤扔再有罪,那也是你胤禔的弟弟。
作为哥哥,你胤禔不仅不帮弟弟,反而落井下石,完全没有什么兄友弟恭的意思,这样的胤禔,还算是个人吗?
所以,康熙当时就对胤禔评价了两个字“愚顽”,即又蠢又坏。
因此,胤禔算是因此彻底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好感,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在之后康熙宣布从诸皇子中再择一人为新太子时,干脆直接去除了胤禔的名字。
而到了这种地步,老大胤禔依旧没有消停,他眼见自己继位无望,转而开始支持老八胤禩,但是他支持老八的办法再次证明,人要是蠢起来,那可真是没有底线。
他对康熙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面老八,称老八“后必大贵”。
普通人日后“大贵”,无非是当个官或者发个财,但老八是皇子,皇子的大贵,那不就是意味着老八将来会当皇帝吗?
胤禔此举,其实隐藏的意思就是看康熙的反应,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这样一来,不就知道康熙的态度了吗?
但康熙对此的反应却出乎胤禔意料之外,他先是斥责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同时又骂老八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另外,还职责胤禩以及其党羽相互勾结,有意谋害太子胤礽。
最终,将老八革去了贝勒爵位,并加以监视。
由此,康熙不仅厌恶老八胤禩,同时更对胤禔的反感又增加几分,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又借机给胤禔送上了一个“进监”大礼包。
当时胤祉举报胤禔,说他曾经试图通过“魇镇”的方式,诅咒太子胤扔早点死。
这下,康熙是真的怒了,再次下令追查此事,结果一查不要紧,查出来的结果,差一点把康熙气的背过气去。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大胤禔在背后搞鬼。
那个相面人张明德,其实是老大请来给自己看相的,两人相谈甚欢,并且在交谈中,老大听张明德吹牛,说这世上有武艺高强之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大内高手。
也不知道老大怎么想的,总之他信了。
因此,他就出钱暗中搜罗高手去行刺太子,结果行动失败,太子安然无恙,不过,当时老大手段隐蔽,康熙虽说进行了追查,但始终没有查出幕后主使是老大胤禔。
之后,老大又听张明德提起,他曾经去老八府上想给老八看相,结果却被赶了出来,因此张明德很没面子,所以就恨上了老八。
听到这个事情后,老大想到了一个祸水东引得主意,准备把行刺太子的责任,扣在老八身上。
于是,他趁着太子被废,同时群臣对老八的呼声较高之际,趁机给康熙上折子,称张明德曾相面老八,说老八日后大贵,也就是将来会当皇帝的意思。
这样一来,康熙自然就开始先前的行刺太子一事是老八所为,这也就是为何康熙曾指责老八以及其党羽有意谋害太子的原因。
所以,老大这一招确实狠,康熙在当时也信以为真,若不是老三胤祉的举报,恐怕一直到康熙死,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大在搞鬼。
当然,在事情查明后,老大也迎来了最后的归宿,康熙下令将其革去郡王爵位,并终生圈禁。
虽说事情查明了真相,但经过这么一闹,康熙也意识到,太子之位是不能空缺的,不然,将来还是会发生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出来。
只不过,他当时的想法,并不是立一个新太子,而是流露出复立胤礽的意思。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年末,康熙召集群臣,以重新册立太子的名义,让群臣提出保举。
原本他以为,经过前几日他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复立太子的意思,底下的大臣们应该知道怎么做,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而去。
当时,以佟国维、马齐等重臣为首的一帮人,联名保举了老八。
群臣的这个态度,让康熙尤为不满,最终,康熙只得找了个所谓“梦中所示”的荒唐理由,强行将胤礽释放,同时,为了安抚群臣,又将胤禩复封为贝勒。
之后,康熙马不停蹄地又将胤礽复立为了太子。
表面上看,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似乎国本已定,但实际在当时并非如此,一来,胤礽经过先前废黜一事后,势力以及声望已经大受损伤,并且,曾经是他坚定支持者的索额图,也在他废黜期间被夺官幽禁而后处死。
二来,其他皇子经过此次的夺嫡之争后,除了大阿哥胤禔被圈禁之外,剩下的人实力大增,而有了更强的实力后,不安分的想法就按捺不住,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本本分分了。
因此,九子夺嫡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胤礽又“幡然醒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他经历先前被废黜的风波后终于懂得,自己最大的障碍,不是弟弟们,而是自己的父亲康熙。
唯有早点让康熙“让位”,自己才会彻底安稳。
所以,他开始联合手底下的人,密谋了一个“篡权”计划,说白了就是就是想逼迫康熙退位,大有准备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胤礽不是李世民,他的计划还开始,就被康熙知道了。
康熙五十年,胤礽策划逼迫康熙退位事发,依附于其的诸多大臣均被锁拿问罪,次年九月,康熙宣布,再度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至此,胤礽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他的余生,也和他的大哥一样,在高墙中度过。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大臣们建议康熙抓紧时间册立新太子,当时呼声较高的依然是老八胤禩,但康熙对此不置可否,所以,太子之位一度空悬了数年。
并且,当时的老八吃了上次的教训在之后,也知道了此时不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必须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此赢得父亲的好感,才有可能继承皇位。
老八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八也彻底失去了继位可能。
当年十一月,康熙巡视热河,老八却未随侍,原因是老八的生母恰逢周年祭日,因此,老八就派了个太监前去向康熙说明情况,并说自己会在汤泉处等候父亲。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事情坏就坏在当时老八托太监带给康熙的一件礼物上。
老八送去的礼物,是一对海东青,海东青是满族人心中的神鸟,极为难得,由此可见,老八在礼物选择上还是比较用心。
但等到了太监把海东青送到康熙那里时,居然发现海东青已经死了。
也许是途中运输不当,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呈现在康熙面前的海东青已然全无气息,这下,康熙是勃然大怒。
为什么呢?当时的康熙已经是垂垂老矣,而老年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字,康熙也不例外。
所以,康熙因“死鸟”而心生厌恶,继而直接以此为由对老八以及其党羽展开打击,甚至还公开发表声明,称“从此与胤禩的父子关系意就断绝了”。
这件事,就是在“九子夺嫡”中,性质极为严重的“毙鹰事件”。
毙鹰事件后,老八一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且,老八本人也因为此事吓得大病了一场,虽说后来他和康熙的关系和好了,但其一党的势头大不如前。
也正因为如此,老八知道自己再无可能会成为太子,所以,转而开始支持老十四胤禵。
胤禵曾经在几年前,也就是大阿哥胤禔意图引祸至老八身上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冒着被康熙责打的风险为老八出头说话。
虽说当时确实惹恼了康熙,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有情有义,认为他心直口快,拥有难得的表里如一的品质。
所以,在康熙晚期,曾一度对胤禵青睐有加。
而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时,胤禵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且抵任之后,虚心纳谏,身先士卒,很好的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军务,成功的驱逐了准噶尔保卫了西藏。
因此,老十四的在朝中的呼声越老越高,包括老八以及其党羽,也纷纷投至了老十四麾下。
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年迈的康熙皇帝,必然是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毕竟,太子胤扔再无翻盘的可能,大阿哥胤禔如今被圈禁,老八也失去了机会,所以,老十四成为继承人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最终,绝大多数人失算了。
康熙崩逝后,传位诏书上所写的名字,即不是老十四,也不是其他皇子,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老四胤禛。
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就会发现,在九子夺嫡期间,老四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包括前文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事件,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出现。
所以,当时是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老四继承了皇位。
但正是谁也想不到和谁也不明白,恰恰是老四胤禛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就高明在,早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作为一代明主,康熙在开疆拓土以及建立功勋的同时,其实他也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强掌控欲的皇帝。
少年时被鳌拜擅权,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十几岁的康熙不惜以身犯险,费尽心思也要把鳌拜扳倒。
成年后,为了制衡群臣,康熙上演了“拉一个打一个”的戏码,曾权倾朝野的明珠、索额图二人,其最终凄凉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随着在位的时间越来越长,康熙对于权力的迷恋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舍得轻易就把权力交出去呢?
所以,一旦出现有威胁到他权力的事情,必然就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
为什么太子胤礽第一次会被废除?核心原因就是康熙当时评价胤礽的那句话,“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在害怕,他害怕被新人顶班,害怕权力被儿子分走,更害怕儿子会在忍耐不住时,效仿古代,来一个“弑父夺权”的戏码。
这也是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前夕,就因为他夜里接近康熙帐篷,康熙就不由分说,认定胤礽有“弑逆”嫌疑的原因。
并且,康熙还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是他担心被新人顶班,另一方面在胤礽被废之后,他又着急没有储君,所以就有意识训练和观察其他皇子,想让优秀之人胜出。
而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给皇子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果不表现,或者是混吃等死,就会被康熙嫌弃不上进,继而被抛弃和离开政治中心,但如果表现太显眼,又会让康熙觉得有想要赶快登场的嫌疑。
所以说,当康熙皇帝的儿子,是真心累。
当然,要想既不被康熙疑心,又能获得他的认可,虽说难但也不是做不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而老四胤禛,显然明白了康熙所想,也做到了康熙所希望的样子。
他是真的把“不争”理解到了极致,从一开始,就抱着“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的理念,因此,才会在九子夺嫡期间,很少见他参与进某件事的情况。
这样一来,胤禛就在康熙心中留下了一个“友爱兄弟”、“不涉及党争”的好印象。
当然,仅凭这样显然还不够,康熙所希望的继承人,可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好人,他还要看到儿子有能力的一面。
这一点,老四胤禛做得尤为卓越,康熙交办的事务,几乎每一样的他都能圆满完成,比如清查账目,再比如负责组织科举阅卷等。
可以说,在政务方面,老四通过完成一件又一件康熙交代的事情,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认可。
此外,老四还以至诚至孝,让康熙对他信赖有加。
总之,老四通过不参与争储,又听话照做,加上表现出孝顺的一面,确实是让康熙对他好感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做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看懂了康熙最为担忧与惧怕的,正是不想被新人顶班这种微妙心理。
当然,在九子夺嫡后期,看懂康熙这种心思的人不止老四一个,当时的老三胤祉,也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也开始和老四一样处处以“无心争储”而示人。
但老三胤祉失误就失误在,他选择了和老四不一样的路。
老四在表现出无心争储的同时,通过完成康熙交办的事情来表现出了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但老三呢,他当时所做的,是修书、修算法等等。
这确实是部分赢得了康熙的赞许,但也给康熙留下了不具备处理军国大事能力的印象。
所以,曾经同样一度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老三胤祉,之所以会最终败北,核心因素就在于这里,他没能向康熙展示出自身的政务能力,故而康熙就认为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在老四表现出“恬淡”的同时,暗中的动作可没停,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在后来帮助他继承皇位、稳定局势的重要人物,就是老四在不动声色之间,将其拉倒自己阵营的。
总而言之,在老四逼真的表演之下,晚年的康熙实实在在的被他所迷惑了,在康熙看来,老四是个仁慈之人,同时他和其他兄弟也没有太大矛盾,又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所以,由他继位,不仅可以保障江山,同时,他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遭到清洗。
所以,老四就这样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当然,在雍正登基后,随即就开始对他的兄弟展开了清算,当年曾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除了老十三之外,其余的每一个下场都较为凄凉,为此雍正也落了个“冷酷无情”的名声,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13年,通宵达旦、呕心沥血,最终将大清朝带上了新的高度,也为康乾盛世完成了重要的衔接工作,所以康熙传位于雍正,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当晚,天降大雪。突然,雍亲王府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康熙的近身侍卫张五哥前来传话:“四爷,奴才奉了皇上的旨意来保护您!”然后神神秘秘地带着雍正穿过了一个密道,之后发生的事,也成了清朝的一大悬案。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是康熙皇帝69岁的寿辰,更是他登基满六十年跨六十一年的大庆,原是普天同庆的一个日子,康熙却因为“一只毙鹰”病倒了。
转眼到了农历十一月,康熙已经病了好几个月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突然被秘密宣进畅春园,一个小太监带他秘密穿过一座假山,假山处,张廷玉正在那里等他:“皇上正等着你,随我来吧。”
隆科多随着张廷玉七拐八拐,绕进一个园子,他开始有点害怕,问张廷玉:“张大人,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我怎么从来不知道?”
“不要问,跟我走!”
隆科多只能带着一颗忐忑的心,跟着张廷玉走进一个房间里,他看到了半卧在病床上的康熙,慌忙跪下行礼。
康熙没有说话,这时张廷玉拿出一张黄色的纸,厉声道:“上谕,步军统领隆科原是微末小臣,蒙朕破格提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钦此!”
隆科多吓得连连磕头哭道:“皇上!奴才冤枉啊!八阿哥虽然多次笼络奴才,奴才着实没有和他越格交往啊!求皇上明察啊!”
康熙没有说话,虚弱地向张廷玉点了下头。
张廷玉道:“你记住,这道诏书先由我收藏,今后如果你没有和八阿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你真起异心,我取你的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说完,张廷玉便又宣读了第二道诏书:“上谕,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已30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短短几分钟之内,隆科多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令他始料未及,前一秒钟还处于生死边缘,下一秒钟位极人臣。
但结果总算是好的,他还是满脸春风地接过了诏书。
然后,康熙命张廷玉拿出一个锦盒,说道:“这是传位诏书,你现在就把它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去,把位传给谁,到那天就知道了,你要如实宣读诏书。”
但这次秘密会见谁都不知道,康熙和儿子们更是有多日没有见到过他们的皇阿玛,太医们对于康熙的病情也三缄其口。
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城下起了大雪,雍亲王府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步军统领的人在外喊道:“奉旨,护送四王爷进宫。”与此同时,廉亲王府的八阿哥胤禝也接到了同样的旨意。
所有人都猜到,康熙的大限已经到了。
雍正一进畅春园,康熙的近身侍卫张五哥就迎了上来:“四爷,奴才奉了皇上的旨意来保护您!”单独带着雍正穿过一条密道,来到一处房间,透过黄色的布帘,他看到康熙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他的身边是张廷玉、伺候康熙60年的太监赵昌等人。
雍正脱下帽子,跪着挪到康熙床前,哭道:“皇阿玛,皇阿玛,你怎么了?”
康熙睁开了眼睛,缓缓地伸出手,父子俩手握在一起,康熙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下面这段话:
“朕原寄希望废太子胤礽,可他根本不是仁君之选。八阿哥处处学朕,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十四阿哥,这些年整兵经武,很见成效,可是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
十三阿哥,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嫉恶如仇,不会权变,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牵连进去,怎么收拾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相信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听到这儿,雍正哭得泣不成声:“皇阿玛,您的苦心,儿臣全明白了!”
康熙又道:“朕把这千金重担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刷新礼制,匡补朕的过失。”然后把手上的念珠交给了雍正,希望他待人可以宽和一点,日后善待他的兄弟。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对康熙临终时发生之事的演绎。但事实上,究竟康熙死之前发生了什么,大概只有雍正、隆科多以及康熙身边的近臣才知道。
史书上的记载也只有雍正为自己辩解的《大义觉迷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雍正之所以写《大义觉迷录》也只是为了给自己洗白,证明自己的皇位并非来历不明。但是自己怎么能做自己的证人呢?
《雍正王朝》改编自历史作家二月河“帝王系列”的《雍正皇帝》,之所以会安排这样的剧情,并非二月河杜撰,肯定是在看了很多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还原。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未在历史中得到过任何教训。我们总觉得我们比前人厉害,想着他当时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那是因为你看到的历史只是一张照片,如果你也处于那个情境,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尽管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迄今为止仍然饱受争议。但不得不说,在康熙所有的皇子当中,雍正是康熙所能做的最好选择,理由就是上面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的那一番话。
为此,在驾崩前,康熙做了这么几件事,为雍正的继位扫平障碍:
1、与八阿哥胤禝恩断义绝,将十三阿哥圈禁宗人府,把十四阿哥派往新疆征战
清朝所有的皇帝当中,康熙生的子女是最多的,35个儿子,20个女儿,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康熙不仅生育的儿女是最多的,存活率是最高的,而且许多儿子都十分优秀出众,这也是为何康熙朝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悲剧。
像乾隆虽然是清朝活得最久的皇帝,生育的子女也不少,但存活率低,活到成年的除了五阿哥永琪外,没有一个是比较优秀的,所以即使后来五阿哥英年早逝,其他成年的皇子,也没有人要争皇位。矮子里拔高个儿,嘉庆虽然资质平平,但已经是乾隆最好的选择了。
康熙朝参与九子夺嫡一开始实力最强的是两派,太子党和八爷党,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属于八爷党,四阿哥、十三阿哥都属于太子党。
太子第一次被废,推举新太子之事让康熙看到了“八爷党”的强大,也提前暴露了八阿哥的野心,所以康熙说“八阿哥处处学我,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我”,政治思维敏锐敏感的康熙心中便下了决定,必须彻底让八阿哥和皇帝这个宝座绝缘,便借由“毙鹰事件”与他恩断义绝。
而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人,在八阿哥失去争储的资格后,十四阿哥成了八爷党最有希望争储的人,在八阿哥看来,即使他不能当上皇帝,十四阿哥当上皇帝总比四阿哥当皇帝的好。
所以当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时,大家都以为康熙看重十四阿哥,定是有意要立他为储君,连雍正也这么认为。事实却恰恰相反,十四阿哥已经被排除在储君人选当中了。
十四阿哥的硬伤他也非常清楚,有勇无谋,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才被送到了大西北。
要知道当时康熙身体其实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如果属意于十四阿哥,必定会将他放在身边历练。
而十三阿哥,和雍正关系要好,但性情中人容易意气用事,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反而会成为雍正的绊脚石,所以康熙才将他圈禁起来,其实也是为了保护雍正的党羽。
2、让雍正做真正的孤臣,在康熙病重期间,京城的很多大事都安排胤禛去办
康熙四十六年,一场大水,揭开了康熙盛世的一桩财政腐败大案——在太子胤礽监国、八阿哥胤禩管理户部期间,国库库银被各级官员大量借出,几年期间亏空1200万两之多。
户部库银只剩下50万两,根本无法完成赈灾的任务。
这让康熙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说道:“朕把国事交给太子,结果太子没管好,黄河发大水是上天对朕的惩戒!”
大臣和阿哥们都面面相觑,没人能也没人敢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是雍正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主动请缨下江南去募捐。
虽然雍正顺利完成募捐的任务,却也得罪了人,盐商们以及那些被打压的贪官都上书弹劾四阿哥。
太子也责备四阿哥操之过急,但康熙却对四阿哥的表现很满意,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康熙开始对太子的能力和态度不满,对四阿哥胤禛另眼相看。
经过这事之后,康熙下决心要追讨库银。这其实是康熙给皇子们出的一道考题,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哪个皇子是真心为国,是有担当、有胸襟有能力的。
面对这道棘手的考题,皇子们的表现令康熙非常失望:太子考虑到自己没有能力追缴库银,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人缓还库银,推荐了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考虑到这事会得罪人,不符合他“八贤王”的称号,也举荐了四阿哥;大阿哥则说,既然大家都推举四阿哥,那自己也推举四阿哥吧。
这大概是唯一一次,皇子们意见如此统一,如此地“看重”四阿哥。
康熙对众皇子的表现自然是十分失望,由于四阿哥当时还在户部查银两,康熙也只能等他回来再说。
康熙也是没想到自己一说起要追讨库银,四阿哥就马上跪下表示愿意承担追比库银的重任,说道:“大不了儿臣做一个孤臣。”
康熙很是欣慰,终于有一个儿子是真正愿意替父分忧的了。但他却没有同意四阿哥要带十三阿哥胤祥一起追讨库银的请求,因为他要让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康熙已经开始有意在培养胤禛了,今天的孤臣,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孤家寡人”,皇帝不就是“孤家寡人”吗?
康熙六十年,四阿哥胤禛还被康熙安排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这年冬至,又被康熙派往南郊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在康熙去世的三天前,胤禛再次被康熙派去祭天。要知道,祭天这种事只有皇帝才可以去的。康熙屡次派四阿哥去祭天,显然已经认定了胤禛为自己的继承人。
3、恩威并施拿下隆科多,以确保自己百年后新君能顺利登基
自知自己大限已到的康熙,心里最放不下的肯定是自己死后的政权交接。政权要顺利交接,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九门,同时掌握着京城内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事力量。可以说,皇城上下、皇宫内外的安危全部系于隆科多一人之手。
八爷党当然也知道隆科多的重要性,极力想要拉拢,一旦隆科多选择倒向八阿哥胤禩,那么雍正就很难顺利继位,甚至连自身的安全也无法保证。
为了稳住隆科多,让隆科多效忠自己以及自己拥立的新君,康熙“恩威并施”,将隆科多成功地拉到自己的身边,也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第一道诏书,先假借隆科多与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勾结的名义将其治罪,这道诏书有两层旨意。
一,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并非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如果你敢和他们勾结,结果会非常惨。
二,你隆科多私下与八阿哥等人接触,我康熙早已经知道,你的一切行动我都了如指掌。
紧接着再来个反转,宣布了第二道诏书,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让他打消了支持八爷党的念头。
不仅如此,康熙还上了第三道保险,一把刀。这把刀是康熙御赐给隆科多的,当年因为“追比户部欠款”,隆科多将这把刀当掉了。
十多年过去了,康熙竟然能够把它找回来并归还隆科多。隆科多看到这把刀时,自然是十分震惊,要知道,私自卖掉皇帝御赐的宝物,那可是杀头的罪。
康熙表面上没有治隆科多的罪,并将它还给隆科多,但此刻,这把刀就像是架在隆科多的脖子上,可谓是一个无形的威胁。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这帝王之术也是绝了!
康熙做了这么多,就是要让隆科多彻底拜服在他的威严之下,确保隆科多对他的绝对效忠,坚持扶保他选定的继承人。
4、用胤礽掩护自己培养隔代之君的事实
晚年时候,康熙将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养在自己身边,这种待遇只有之前太子的儿子弘晳有过。
太子胤礽被废,八阿哥胤禩被冷落,又不立新太子,却把弘历养在身边,“培养隔代之君”的目的就过于明显,再蠢的人都能看出来康熙眷顾四阿哥胤禛。
于是,康熙复立太子胤礽来掩人耳目,让大家把对弘历的注意力转移模糊掉,达到对胤禛的保护。
同时,康熙认为胤禛力量薄弱,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培养和保护他的党羽,圈禁十三阿哥就是其一,其二是提拔年羹尧,让他独挡一面。在重病时,将干实事的张廷玉、马齐等人撤职,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可以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在康熙驾崩当晚,雍正可以顺利继位,这些人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也是他们在雍正朝得到重用的重要原因。
虽然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被讨论了三百多年,但是无论是合法的还是真的有什么猫腻,雍正都是康熙最好的选择。
康熙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到了晚年,朝廷开始出来腐败之风,为了自己“仁君”的名声,他不愿意对违法官吏加以制裁,不想因为严惩官吏被后人骂作暴君。
八阿哥学他,已经有了“八贤王”的名声了,继位后必然也无法匡补他留下的问题。
而雍正虽然在朝中评价不高,但是他是个实干家,处事决策果断。康熙看重的就是他的这些优点,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历练他、培养和保护他的党羽,虽然雍正可能是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康熙的用心,但不得不说,康熙真的用心良苦。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康熙没有选择错人,雍正继位后,铁腕治吏,巩固朝政,稳定人心。在他的一系列举措下,清朝才慢慢走向繁荣。
虽然康乾盛世没有雍正的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康乾盛世。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康熙帝是如何把皇位传给胤禛的
说起《雍正王朝》里康熙把大位传给胤禛的过程,那可是说来话长,容在下慢慢说来。
其实康熙把胤禛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是从很早就开始了,最为明显的是黄河大水,胤禛奉命赴灾区筹款赈灾,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努力终于安抚了灾民,整修了河堤,成功完成了赈灾使命回到京城面见康熙时父子俩的那番对话,这那番对话中康熙首先夸赞了胤禛有勇有谋,于危难之际为朝廷解难,为君父分忧的壮举,但随后也明确指出国家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行体制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不合理的税收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悬殊,土地兼并严重,朝廷税收流失,使得国贫民弱,反而养肥了一批不劳而获的奸商巨贾,贪官劣绅,向贪官巨贾们筹点钱去赈济灾民只能算是小手段,只能偶一为之,而能做到政通人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富国强兵,那才是治国的根本。很显然,康熙对胤禛说的这番话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其肺腑之言,这已经不是君父对臣子应该说的话,而完全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同一个他喜爱的儿子在说话,换言之,康熙是在把胤禛作为接班人来熏陶,来培养的,而胤禛随后述说了自己此去灾区沿途的所见所闻,印证了康熙对于时局的判断,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支持,难得的是父子俩的政见完全一致,康熙对于这个儿子是满意的连连点头,表示赞许,很显然胤禛与皇阿玛康熙的这番谈话显示了胤禛在康熙心中的与众不同。
随后而来的是追缴国库欠款一事,这件事康熙原本是希望八阿哥胤禩能出手的,因为胤禩一直兼管户部,国库的大量欠款也主要是在他主管期间形成的,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些欠款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去追讨这些欠款,为此康熙特意在胤禛赈灾还没有回京时就派下差事,并且允诺能办好此事者晋封郡王,康熙是满心希望胤禩能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君分忧,哪成想胤禩这个八贤王嫌此差事得罪人还不好办,先打了退堂鼓了,当庭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追讨欠款的差事,同时推举四哥胤禛办理这个差事,为表其意之诚,连自己一直兼任的主管户部的差事也给辞掉了,可叹康熙一生英明神武,子嗣众多,到老了除胤禛一人外竟然没有人能替他分忧,他有这许多儿子竟和没有儿子没什么区别,康熙在对胤禩失望之余最后也只好把这谁都不愿接的差事交给胤禛去办,胤禛在接到这个差事后也认为困难很大,但表示自己有信心完成任务,大不了自己得罪完了所有的人,干脆就做个孤臣就是了,康熙对胤禛的表态大加赞赏,鼓励胤禛做好追讨欠款事宜,为朝廷去做一名孤臣,并且否决了胤禛要求十三阿哥胤祥一同办差的请求,直接告诉胤禛自己就是想要胤禛做一名真正的孤臣,俗话说君子不党,康熙对胤禛的要求显然比做一名君子更高,干脆希望胤禛在朝中没有盟友,成为孤家寡人,这不是希望胤禛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又是什么?
至于追讨国库欠款一事的善后收尾更值得推敲,从表面上看,康熙在处理追缴国库欠款的善后事宜上明显的有失公允,太子胤礽成了整个事件最大的赢家,他并没有出过什么力,仅仅是动了动嘴,就把整个追讨欠款工作叫了暂停,使得康熙得以借此体面地缓和了朝廷同众欠款官员间的矛盾,为君父分了忧,众欠款官员也无不感激于他,同时顺便还打击了最近风头正盛,有点碍自己眼的四阿哥胤禛,足以一解自己心头对胤禛的不满,真是惠而不费,幸何如之。而在胤禛那边,自己辛辛苦苦的为朝廷办差,差事办得很不顺利,举步维艰,欠款没有要回来多少,人倒是叫自己得罪了个遍,众欠款官员为被逼还钱而向康熙哭诉的,对胤禛不讲情面心怀不满而冷嘲热讽的,私底下恨自己的不知会有几许,而自己为朝廷尽心尽力最后不仅没有得到煲奖,反而落了个处分,真是出力不讨好,特别是自己着意提拔的帮办田文镜,为朝廷出了大力,吃了大苦,满朝官员却没有不恨他的,还被十贝勒胤俄当街一顿胖揍,狼狈不堪,最后还被贬做县令,踢出京去,令胤禛自己心里过意不去,同胤祥一起对田文镜多加安抚,着意开导,真的是窝囊之极窝火之极。那么,整个处理过程真的像表面上那样不公吗,或者说胤禛在追缴欠款一事中真的是吃了大亏吗?首先应当说清理国库欠款的难度是大大超出了康熙预料的,在康熙的设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加上朝廷特地委派了一位得力的皇子来督办此事,追讨欠款难是难,但要回总欠款的十之七八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哪想到清理欠款竟然遭到几乎是满朝官员的抗拒,有的甚至以死抗争,自己的儿子也跑到前门大街上去卖家产还钱,真的是丢人现眼,大失朝廷的体面,追讨欠款一事如今弄成这个样子,要钱要不回来,如果就此打住则不仅朝廷的威严将严重受损,朝廷的法度岂不成了儿戏?此时康熙实际上已是骑虎难下,无法收场,这种情况绝对是康熙始料未及的,不过既然差事办砸了,就必须有人为此负责,这板子如果不打在胤禛的身上,就得打在众欠款官员的身上,而这些官员不仅人数众多,其中不乏跟随康熙出生入死,征战天下的心腹老臣,也有许多充当朝廷栋梁之才的能员干吏,甚至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要处分所有这些官员,变卖他们的家产还钱不但不可能,也是康熙所不忍心为之的,所以要处分也只能处分胤禛,至于欠款也不得不慢慢的要了,再者,胤禛在前面黄河大水筹款赈灾一事中表现过于出色,朝廷的封赏褒奖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嫉恨,所谓树大招风,太子胤礽就先后几次在康熙面前说胤禛的坏话,大阿哥胤褆也想方设法的陷害胤禛,至于八爷党,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不知构想出了多少构陷胤禛的脚本,此次追讨欠款一事,康熙本不欲胤禛沾手此事,好让胤禛的风头稍微降低一些,这对他是有好处的,怎奈天不从人愿,这次又是胤禛冲在了前面,现在既然胤禛的差事出了纰漏,那么借此机会稍稍打压一下他的风头对胤禛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对他起到保护作用,在田文镜一事上也是这个道理,田文镜为追讨欠款一事同胤禛一样,得罪的人太多,胤禛是皇子,别人拿他不敢怎么样,田文镜就不同了,所以田文镜现在在京城是很难过的,把他远远的外放到别处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当然,追讨欠款的善后工作像现在这样处理对胤禛而言是很难接受的,此前康熙一直鼓励胤禛做孤臣,要为父分忧为国解难,现在却要因此而处分胤禛,这在康熙面上也不好看,而让胤礽出马处分此事,由他来唱白脸,然后自己再出面收拾残局,这样无疑会好很多,于是追讨国库欠款一案最终尘埃落定,太子胤礽出面及时制止了追讨欠款一事,宽限了国库欠款的归还时间,同时斥责了胤禛处事操切,不顾大局的行为,随后康熙出马善后此事,胤禛被罚奉一年,帮办田文镜被贬为县令,远赴外地任职,限期离京,整个追讨欠款的大戏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那么胤禛在追讨欠款一案中真的是吃了大亏吗?其实胤禛在这一事件里受了委屈是真,吃了大亏则未必,他在朝廷需要时挺身而出,为朝廷办差尽心尽力,最后为平息整个事件又代人受过,这些康熙都心中有数,从此对胤禛都是另眼相看,可以说,胤禛此时已是无限接近康熙接班人的位置,只是太子胤礽虽失圣心,但还没有明显的过错,仍暂居其位罢了。
追讨国库欠款一案过去不久,大清国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刑场换死囚一案,太子胤礽为还清国库欠款,不仅卖官鬻爵,还竟然收受贿赂,通过自己主管的刑部把刑场上的死囚犯调了包,爆出了大清国建国七十多年闻所未闻的丑闻,康熙闻奏怒不可遏,决心选派一名皇子主审此案,彻查此事,一扫司法领域的腐败丑恶,由于此事必然牵扯到主管刑部的太子,所以胤禛在其幕僚乌先生的指点下托病避开了这个差事,而那边八阿哥胤禩不疑有他,主动争取获得了主审此案的机会,随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用诱供的方法从主要当事人肖国兴处获得指认太子的口供,随即连夜进宫,面呈康熙,应该说胤禩此事做的功利性太强,目的太过明显,眼看朝堂上即将掀起一场废黜太子的腥风血雨,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当机立断,烧毁了胤禩带来的口供,避免了一场储位危机,至此,刑场换死囚一案告一段落,其结果是胤禛成功躲过了一处足以淹没其身的陷阱,太子胤礽行将被废,八阿哥胤禩由于审理此案有功,特加封廉亲王,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已被排除在康熙的继承人名单之外了。
经过了刑场换死囚一案的困扰,康熙决定同众皇子一同赴热河围猎,在热河行宫,蒙古王公前来觐见康熙并献上了一柄象征尊贵吉祥的如意,康熙遂以此如意为赏物,宣布只有在围猎过程中力拔头筹的皇子才能拥有此物。一番比拼下来最终十三阿哥胤祥所猎杀猎物最多,而八阿哥胤禩虽所获不多,但捉到的猎物都是活的,有人认为十三阿哥所获最多,理应得到赏物,而蒙古王公认为八阿哥胤禩捉到的猎物都是活的,这反映出他的爱心善念,也体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真谛,由胤禩得到这柄如意最为妥当。这时胤禛之子弘历站出来指出王公的话是不对的,按照弘历的说法,打猎是他们满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获取猎物天经地义,另外满人本就以骑射得天下,如今康熙率领大家来此围猎正是向先辈致敬,是不忘本之意,更是与杀生扯不上关系,他皇爷爷一生射杀过那么多的猎物,难道能因此说他皇爷爷没有仁爱之心吗,更何况他皇爷爷一生建功立业,英武神勇,更猎杀过数不清的猎物,他皇爷爷实在是大清的第一巴图鲁。弘历的一番话使得康熙大为感动,也令康熙心中对弘历充满了好感,康熙决定,将那柄极富象征意义的如意赐予弘历,并要求胤禛将弘历送入宫中,由康熙亲自调教。应该说至此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选已经有了眉目了,因为弘历是胤禛的儿子,如果胤禛将来做不了皇帝,只能做个亲王的话,那么弘历就成了旁支,而身为人君的康熙是绝不会对一个旁支的孙辈如此厚爱的 ,因为那样会危及皇位的稳定。
初春时节,咋暖还寒,胤禛入宫觐见康熙,刚走到外厢就听到屋内康熙苍老而慈爱的声音还有弘历那脆生生的童音,偷眼望去,却见弘历骑在康熙的脖子上,祖孙俩正在合力完成一幅书法,胤禛不敢也不想打扰他们祖孙的二人世界,偷偷退了回来转身向门外走去,门口竖着一面巨大的镜子,胤禛走到镜前,满脸笑意,仔细端量着镜中的自己,又抬起手来把自己头上的顶戴正了正,不知此时胤禛眼中镜里的自己,头上戴的到底是亲王的顶戴还是皇帝的龙冠?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如果,康熙皇帝真的是要传位老四胤禛,那么,在九子夺嫡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一定为胤禛做过铺垫,用过心思,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康熙皇帝到底为他做过哪些铺垫呢?如果从胤禛能够顺利生存,顺利继位,顺利登基,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便是生存问题。
这个生存也许就是生与死,也许就是回避与争取,在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血淋淋的。康熙皇帝的太子制度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撑,所以才会产生九龙夺嫡的的残酷斗争。二废太子之后,康熙不再立太子,但是储位不可能永久虚悬,所以,在他的心里一定默定了一位继承人,而这位继承人,必须要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不被打击或者撂倒,否则,最后的皇位也是过眼云烟,被打倒或者揪住了任何小辫子,都会功亏一篑。
故,他应该是“干净”的。排除康熙可能传位老十四胤禵以下的皇子,那么,在一废太子之后,老大胤褆和老八胤禩是最不干净的人,因为他们联合起来诛魔太子,这不仅是皇室丑闻,同样是康熙心头的一根刺,所以,老大胤褆得到的是永久圈禁,老大和老八关系好,都是惠妃养大的孩子,老大算是给老八也顶了大锅。张明德案的主犯之一老八胤禩差点就被剥夺爵位。在那场公推太子的游戏中,老八即或是得到满朝文武的举荐,也被康熙断然否决。这说明,老八和老大根本就不是康熙心中的默定继承人。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几乎干掉了太子党所有的班底,尽管索额图多年前建立的太子党盘根错节,但是随着托合齐的挫骨扬灰,太子党飞灰湮灭,太子胤礽算是走出康熙的视野。唯有老八如同铁板一块矗立在康熙的面前。
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剥夺了胤禩的爵位,但是不久却又将他恢复了,这才是问题的重点。八爷党的独大,让满朝文武趋之若鹜,甚至包括康熙最亲密的兄弟大将军福全,康熙最信任的臣子李光地,佟国维,马齐等,无一不是将继承人的目光瞄向了老八胤禩。
于是,老八的呼声和威望几乎超越康熙皇帝的标杆。有人说,康熙最忌惮结党,所以要打击老八,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康熙皇帝对结党是既用之也防之,既忌之也喜之。就在八爷党独大的时候,康熙有了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再树立一个党派,来形成和老八胤禩的对峙,一来可以牵制老八胤禩一党独大,使其便于驾驭。二来保护那位他心中一直很干净的默定的继承人。
这个人是谁?就是曾经混在八爷党中的贝子老十四胤禵。按说,老十四是完全没有资格去竞争储位的,因为当老八他们是王爷的时候,他的爵位还仅仅是个贝子,离亲王都还差两个等级,可是,康熙就是派他做了大将军王,前往西藏平叛。从康熙五十七年出征到康熙六十年得胜回朝,康熙几乎将平等于皇帝的所有礼仪待遇都给了老十四胤禵,这让满朝文武傻眼了,这不就是未来的储君吗?
这样,八爷党独大的局面被打破,老八和老十四成为两党,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斗争,康熙则坐等渔翁之利。
老八和老十四的斗争给了老四生存的空间,因为满朝文武的眼光都盯在他俩的身上,根本没有人去关注似乎默默无闻的老四胤禛。
第二个问题,就是顺利即位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十个字:“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是康熙皇帝第二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的堂弟,老四胤禛应该叫他一声“舅舅”。隆科多很早就是二品副都统之职了,康熙四十四年因为属下犯法,被罢免所有职务,保留一等侍卫的闲职。而废太子之时,康熙突然任命隆科多接替托合齐的九门提督之职,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不是又一次的帝王之术,通过一件小事压制隆科多若干年后,又突然一飞冲天,走上九门提督之位,让隆科多对皇室感恩戴德,肝脑涂地。
九门提督的位置不说很多人也清楚,皇城禁地的治安都归他负责,手里握着两万多的人马,随时护卫在皇帝周围,处于战略核心地位。
为什么会是隆科多呢?除了他强大的家族背景之外,还有一点鲜为人知,那就是隆科多与老八胤禩关系不太好。隆科多是一个性情耿直之人,他看不得老八胤禩的圆滑多变,所以尿不到一个壶里。而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前一个月,他却派了隆科多和老四胤禛一起到京城郊外检查粮仓,他们还巧妙的分在了同一个小组,一个多月的检查活动,二人之间是否达成过某种协议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这是不是康熙的有意安排却令人十分生疑。
再说年羹尧,年羹尧的起步和发展实际始于康熙时代,是康熙皇帝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陕甘总督的,而不是《雍正王朝》里面所描绘的那样,是因为老四胤禛的斡旋和安排才有了年羹尧的前景。年羹尧曾经是老四胤禛府邸的旧人,也不是他的奴才,历史上的年羹尧家族也算是名门望族,加之年羹尧自身少年得志,才干非凡,所以才有了康熙的提拔重用。
清朝皇子不得结交外臣,是因为担心他们结党乱政。作为胤禛府邸的旧人,怎么个旧法我们也不知道,但是肯定交情不错,况且年羹尧的妹妹还是胤禛的侧福晋。很巧的是,胤禛与年氏的婚姻,就是康熙指定的。
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之职的时候,恰是老十四胤禵西藏平叛。陕甘总督的这个职位很重要,因为他承担着西北胤禵大军的粮草转运和供给,到底是某种巧合还是康熙皇帝有意为之?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算胤禵手握几十万雄兵,却只能远在西北,无法形成对京师的威胁和直击。制衡,牢牢掌握在康熙皇帝的手里。
最后一个问题,便是胤禛自己。
就算康熙安排再怎么妥当,要是老四胤禛自己没有能力和办法,也无法最终登上大宝。所以,老四胤禛绝对没有闲着。
要说,在一废太子之前,胤禛对皇位没有寄予多大希望可能是真的,但是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他还是不为所动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胤禛绝不是一个甘于闲散一生的人。
《雍正王朝》里面,出了一个邬思道,其实他的原型是胤禛的一位旧人,叫做戴铎。在戴铎给胤禛的书启中,很明确的提出了争夺储位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句话:一是对康熙皇帝表现出极大的仁孝,做好一个儿子的本份;
二是搞好和兄弟们的关系,做好一个兄弟的本份;
三是外放府中的干才,让他们走上关键的岗位,做好一个领导的本份。
这三条措施成为胤禛夺嫡的基础,他全部采纳并且做到了。故,在康熙生病期间,都少不了胤禛端茶倒水的身影;在兄弟们面前,他八面玲珑;府中的旧人,诸如戴铎等,也被外放到地方做官。
康熙皇帝的心思和胤禛自身的争取最终契合在一起,才有 最后的继承。也许老四胤禛并不明白康熙会将帝位传给他,但是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人,成功的机率却是最大的。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谢谢史论纵横邀请,由《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
当康熙帝第二次废太子之前就在心里萌发了准备将皇位交给四阿哥胤禛的打算,最后决定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是在第二次废太子胤礽后就更加坚定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的决心。
康熙帝想到的 不但在于胤禛的久经历练、做事刚毅果断,关键是能处处以国计民生为计,,能处处能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原因。
还在于有一次在热河木兰秋狝,康熙和众皇子、皇孙在莆田猎场打猎的时候,康熙就 对自己的皇孙,胤禛的儿子——小小年纪的弘历的才能和胆识就十分赏 识,而且曾一度亲自调教弘历。
所以康熙一旦传位于四阿哥胤禛,而胤禛再 传位于弘历,那么至少可以保证大清王朝的三代盛世。
这才是英明的伟大的康熙,他从大 清王朝的长远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不同于普通人的帝王心 术。
而同时,康熙帝最后决定选中了皇四子胤禛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还 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因为康熙帝在自己亲政的后四十年由于倦政的因素,但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弊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税收流 失,而且国库严重空虚,留下了一个积弊甚深的局面。
怎么办?康熙帝不是不知道,更不是不明白,纵观众皇子的 为人处事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康熙帝发现也只有“冷面王”胤禛才能 匡补自己的过失。
能铁面无私地刷新吏治,纠正时弊,因此;这也是 康熙在两度废黜太子后不愿意让朝廷议立太子的重要原因。
那时侯的康熙帝心里已经有了太子的人选了。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的作品中,毫不掩饰的在揭示康 熙在选嫡过程中的帝王心术时, 大部分都是通过邬思道的口中表达出 来的。
就在太子第一次被废 黜,满朝议举储君,皇八子胤祀积极行动时,邬思道却意味深长的耐心给四阿哥胤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大家子,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 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
可是管家的 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于是, 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 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 与争斗。
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 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 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 争的儿子。
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其实, 邬思道这是给四阿哥胤禛以坚定信心,用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就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 夺嫡的复杂过程,看来治国和管家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最后,当雍郡王的四阿哥胤禛成为大清的雍正皇帝的时候,邬思道在有了成就感的同时,在雍王府潜 邸呆了十年的邬思道却感到了一种大雪无痕的失落。
既然他能领会到 康熙的帝王心术,就更了解四阿哥胤禛了!那么由于和雍正皇帝多年来的特殊关系,他就更了 解雍正的帝王心术。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着雍正在夺嫡过程中的 一些阴谋行动,这无疑是对此时已是最高统治者的雍正的一个重大威 胁。
他邬思道的阴谋在光明正大的殿里是用不着了,不但用不着,在雍正帝的眼里有可能是一个祸害,最后他明智地 选择了半隐。
总结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出现千古流芳的“康、雍、乾”盛 世,跟康熙帝正确的选嫡是分不开的。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