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宣帝手段高明,不,简直是政治天才。
汉宣帝在太爷爷汉武帝死前才补为宗室,由外祖母史良娣家抚养,当然戾太子家臣张贺(张安世的哥哥)一直关注他,想把女儿嫁给他,张安世看不起宣帝,没有同意。张贺的同事,因为有罪被处以宫刑的许广汉则相中了宣帝,并嫁女儿给他。
宣帝刚结婚时,应该过了几年轻松幸福的生活,作为宗室有皇室补贴,斗鸡走狗,从长安跑到洛阳玩,好不快活,跟本没有想到皇位会落在他头上。
到昭帝死,因无子(实际和霍光有关,昭帝除了皇后不让接触别的女子),昌邑王过继给昭帝,继位为皇帝,不满霍光专权被废。
于是宣帝又霍光过继给昭帝,成为新的皇帝(辈份乱的)。
昭帝刚称帝时,身边全是霍光的人。想立岳父许广汉为侯,都是岳父宫刑被大臣顶了回去,靠“南园故剑”的说法将许平君立为皇后。
最终许平君被霍光妻子毒死(霍家对宫廷掌控得太强了,前面干预昭帝宠幸哪个妃子)。
宣帝当时估计非常悲伤,非常愤怒,但他平静下来,将政事全委托给霍光,自己潜伏爪牙忍受。
但宣帝也不是白挨的,他通过给武帝让庙号,让天下人知道他是戾太子的孙子(当时人们都同情戾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又给亲生父亲上皇帝尊号,确定自己为武帝以来帝国法统的合法继承者。
让妻族许家和外祖母史家慢慢接触军权,通过给张贺追封,让张安世也倒向皇帝。
当然,此时宣帝还无法和霍光抗衡,但已经有自保之力,而且再也不能随便被废立了。
数年之后霍光死,朝堂上大臣都是霍光一手提拔,昭帝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事变动,让霍光多人由中央调到地方,由关键岗位调到普通岗位。对于霍家直系,通过官职高高挂起,但不给实权(无官印)。又授意御史对霍家进行弹劾,最终逼反霍氏,宣帝再以迅雷之速清洗了霍氏一党。
同时,在凌烟阁功臣名录上,宣帝却将霍光列为第一,给天下人的看法是,宣帝不是刻薄之人,能体贴霍光劳苦功高和拥立之恩,但对于霍家的违法坚决处置,又体现汉律的尊严。这个比后来朱元璋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汉宣帝手中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彻底平定了匈奴,使汉朝迎来一段中兴时光。
汉宣帝没有受到过正统的帝王教育,没当过一天太子,但他通过自学和观察,掌控了帝王权,也知道自己权力的边界,执政灵活而不迂腐,王道霸道,随手用之。
按个人能力来说,汉宣帝可以排中国皇帝前五。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谈秦说汉(201)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从夺取权力的手腕来看,无疑汉宣帝刘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将汉宣帝与汉文帝放到一起比较,倒觉得可比性不大,因为汉文帝几乎没有刻意争权。汉宣帝、汉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钦定的皇帝继承人,但又被权臣幸运地推到了皇帝的龙椅上。
两个人被选为皇帝候选人前提条件不同刘恒被选为皇帝之前,长安城正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诛吕”运动。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力代表,主要目的是清洗吕氏宗族的人,以避免日后的灾祸。吕后专权多年被清算后,朝廷形成了权力真空,但没有权臣出现,代王刘恒为帝是公推公选。
同时,周勃虽然掌管了北军,但接手时间很短。灌婴率20万大军屯驻荥阳,各郡国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权力可以掌握大局,因此需要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皇帝来调和。因此,参与“诛吕”运动的人,都希望皇帝及早执政。
汉宣帝被选为皇帝之前,朝廷经历了汉昭帝时期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的争斗,最终霍光胜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废黜了刘贺,在两个皇帝一死一废的过程中,霍光完成了权力的集中,霍氏一家的势力在朝廷盘根错节。
刘洵是戾太子刘据之孙,但戾太子的后人也只剩他一个人。刘洵自幼在诏狱中长大,在没被立为皇帝之前,他没有支持势力,没有朋友。若不是染房的老许头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甚至娶不上老婆。毫无根基的刘洵为帝后,霍光怎会轻易还权。
两个皇帝的继位时权力过渡不同汉文帝刘恒听到被选为皇帝时,他是惊讶的、怀疑的、不情愿的。他与属下讨论该不该继位时,手下的人意见分歧还挺大的。郎中令认为长安的人诡计多端,可能不怀好意;中尉宋昌却认为富贵险中求,可以赌一把,当然刘恒也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刘恒在继位之前,是有自己的根基实力的,凡事有几个脑袋一起商量。于是他们从代国来到长安,刘恒当日晚进入未央宫。当夜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巡查殿中。所以,汉文帝登基时,就已经掌握了军权。
汉宣帝刘洵被立为皇帝是因为刘贺突然被废黜,将他从掖庭接到宗正府斋戒行礼,然后进入未央宫。也就是说,刘洵在成为皇帝接班人之前,是以罪臣之后的身份在掖庭干苦力的,只认识一些染纱晒布的底层男男女女,当官的事想都不敢想。
刘洵坐上皇帝的龙椅之时,最多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朝廷的军政大权被牢牢地抓在权臣霍光的手里,连身边的侍从都是霍光的眼线。整个朝廷都是霍氏一家错综复杂的势力,汉宣帝任重道远。因此,刘洵若不想成为傀儡,就必须夺权。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第一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外戚力量,封原来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侯爵。但因为不顾霍光的反对,许皇后意外地“病故”了。汉宣帝发现自己低估了霍光的能量,于是改用明尊暗抑的策略。
第二步,汉宣帝顺从地接受了册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第二任皇后。同时,将霍光的食邑从3000户猛增到20000户,霍氏其他人,均有增封。用更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霍光,礼遇甚至有些过分,把霍光的地位人为地推到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第三步,给御史大夫魏相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务,类似于皇帝亲自委派的专案组组长。魏相与霍光府邸相邻,因霍光权盛,他的奴仆也狗仗人势,为了争夺道路,曾砸魏相家的大门,后来魏相出来磕头才作罢,只是当大家长的霍光并不知情。
第三步,汉宣帝专门下诏:“朝中各项事务都先向霍光报告,然后上奏。”不接受霍光提出的还权于皇帝的请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想让人犯大错误,就必须先给他更大的权人,办更大的事,汉宣帝的维权理论大致就是这样。
第四步,打破霍光与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铁三角”的关系。田延农因贪污被人举报,畏罪自杀。张安世是张贺的弟弟,汉宣帝幼时,就是张贺出钱供其念书。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拉拢手握军权的张安世,保障朝廷的军队稳定。
但霍光虽然揽权,工作上也没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对朝廷的稳定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威望相当的高。汉宣帝找到的证据,都不足以治霍光的死罪。汉宣帝可以继续等,但霍光却等不了,生病死了,朝廷大权自然就回到皇帝手中。
按理说汉宣帝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可以收手了。但隐忍多年的艰辛,让他产生了复仇的火焰,无法熄灭。于是,将目光瞄向了霍氏一家人。皇后不能白死,这么多年的忍气吞声不能就这么算了。汉宣帝在图谋一个更大的局,要将霍氏灭族。
对霍氏一家赶尽杀绝第五步,汉宣帝继续纵容霍家,与太后亲临霍家,为霍光举办盛大的丧事,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封其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乐平侯,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还下令永久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但是,永久能多久呢?
第六步,授权御史举报霍氏违规修建府邸,霍氏家人违规进入皇宫禁地,霍云在工作的时候私自外出。更重要的是,霍光的妻子霍显神助攻,让女儿霍皇后给太子下毒,霍皇后拿着毒药又不敢下手。毒杀太子被人举报了,这个事成了导火线。
第七步,汉宣帝下令建立密奏制度,也就是重要奏折可以不经过霍氏掌管的尚书,直接送到皇帝这里。又将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师,任安定太守。将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塑调出京师,任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之一、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
第八步,改由张安世为卫将军,未央、长乐两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都归张安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却不让他戴照例应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颁给印信、绶带,撤销他以前统领的屯戍部队和官属,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样为大司马。又将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收回,只让他担任光禄勋一职。霍光的另一个女婿赵平本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统领屯戍部队,如今也将赵平的骑都尉印信和绶带收回。所有统领胡人和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未央、长乐两宫卫所属警卫部队的将领,都改由汉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
第九步,逼霍氏造反,谋反是铁定灭族的大罪。霍家人因汉宣帝频频出手,有兵权的被调出京师,留在朝廷的又没有实权。想来想去,当初霍光有个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汉昭帝,也就是上官太后,或许可以帮忙。
第十步,霍氏请求上官太后废黜汉宣帝的被告发,但已涉太后,汉宣帝没有追究。接着霍氏人又商议,仍请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王媪,同时请正当权的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作陪。让范明友、邓广汉乘机杀死他们,然后逼迫太后下诏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
当然没有第十一步了,因为霍氏谋反还未行动就被人举报了。于是,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当众处死,霍皇后被废,囚禁于昭台宫,后迁至云林馆囚居,最终自杀身亡。
写在最后汉宣帝的夺权之路步步惊心,充满凶险。但霍光只是恋权,有一点专权,却没有乱政。其实汉宣帝在熬死霍光之后,实际上已拿到了皇帝的权力,手段当然是算高明的了。但仍步步紧逼,费尽心机,逼霍谋反,然后将其灭族,其心理就有点阴暗了。
反观汉文帝,登位之初就获得了皇帝的实权,随后周勃、陈平等实权人物相继递交辞呈。他们的权力移交是平稳的,无公害的。当然,汉文帝继位之前,吕氏一族被杀,不可能快速形成权臣,朝廷其实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若不是宽厚的汉文帝及时补位,就有可能引发朝廷动荡。因此,和平过渡是每个人渴望的目标。
2020/10/7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引言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汉文帝和汉宣帝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他们二人,一个人开创了文景之治,一个人中兴了西汉,从能力上讲,都是有作为的君主。
分析
文帝与宣帝二人,虽然都是被“推”上了那个位置。但他们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的。
文帝的无奈与宣帝的无助汉文帝当上皇帝,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按道理而言,在诸王之中,他的能力并不突出,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优势。
也正是这个优势,让他当上了皇帝。众大臣之所以选择文帝,就是因为他宽厚仁慈,相对来说好控制。
所以,在文帝刚刚得到自己要当皇帝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很无奈的。之所以无奈,是因为他想不到什么办法拒绝。
他畏惧前方可能会有危险,可对那个位置也有几许期待。而且他是以一个成熟的诸侯王的身份进京的。
但宣帝则不同,他的身份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算是罪人了。
多年的游历与苦难,虽然让他变得稳重,懂得民间疾苦,也能辨识忠奸。
但有一个问题,他当皇帝的时候,正是霍氏家族权力顶峰时期。
他虽然贵为天子,但实际上是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满朝上下,都唯霍家马首是瞻,刘据刚当皇帝的时候虽非傀儡,但类似傀儡,连选谁当皇后,都要被安排。
权力过渡与权力失控汉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刘氏子弟与功臣集团PK诸吕的结果。
最后的结果是诸吕失败,刘家人继续做皇帝。
但此时,刘邦的余威还在,群臣虽然是功勋显赫,但却没有人想做权臣。最多就是出现一个周勃那样自恃功高的老臣罢了。
所以,汉文帝是在经历一个权力过渡。只要他当了皇帝,那这个位置就妥妥是他的,动摇不了。
而汉宣帝时候,权力已经失控。
霍光虽然是忠臣,但是他的权力欲望极其膨胀。他忠于的是汉室,但并不是忠于宣帝。
对他而言,宣帝的位置是他给的,他也可以把宣帝换掉。
此时,掌握权力的人已经不姓刘,而姓霍。这个时候的汉王朝处于权力失控的阶段,没有人能够与霍光制衡。
权力掌握与权力夺取汉文帝当上皇帝后,他是名义与实质的双重统治者。
虽然朝中有重臣,但并没有权臣。陈平、周勃、灌婴随着功勋卓著,但却没有把持朝纲的野心。
汉文帝可以很轻松的摘掉他们的官职。虽然汉文帝在朝中没有根基,但丝毫不影响一个帝王政治上的权威性。
汉文帝只需要一纸诏书就可以把他们的权力取掉。
可宣帝的时候不一样。
宣帝继位初期,他的旨意能不能到位,需要看的是霍光的颜色。
他做不到像文帝一样,一个圣旨就把霍光的权力夺走。那样做,只能给自己招来麻烦。
所以,在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需要隐忍,保全自己的帝位。
可等到霍光一死,汉宣帝对失去了权力保护的霍氏家族,是毫不留情。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点,汉宣帝在剪除霍氏的时候,并没有太费力气。
由此可见,所谓的霍氏家族,所依赖的只有霍光一人。而那些依附于霍光的人,其实也只是依附于他。
结语
仅从权力掌控上来看,其实汉文帝从来没有过“失权”的状态,只不过就是威慑力是否够。而汉宣帝的确有过“失权”的状态,那个时候真正控制朝政的是霍光,宣帝其实就是一个傀儡。
但仔细再想想,两个人在获得实际权力的过程中,都没有怎么费力。
汉文帝在当了皇帝后,就是顺理成章的帝国话事人,完全有着说了算的权力。而宣帝,在霍光活着的时候需要维系好与霍光的关系,只要霍光一死,其他人都是草芥,根本不是宣帝对手,用不着宣帝使用手腕。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宣帝与汉文帝是西汉两个中兴之主,在历史上都有很好的地位与好的名声。
如果要将这两人在夺取权力这一方面拿来比较,既不适合,也很难分伯仲。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
一,从资源看,他们俩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
汉宣帝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因蛊惑之祸遭到迫害,汉宣帝受到牵连,先是关在监狱里,释放后流落民间。
由于张贺的帮助,才与许氏女子成亲。
霍光以昌邑王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为由废除刘贺的帝位,汉宣帝由于丙吉的推荐才登基做了皇帝。
汉文帝是功臣派周勃等铲除吕氏势力后,由于琅琊王刘泽的大力推荐,才登基做了皇帝。
汉文帝尽管势力很弱,但毕竟有代国这个封国,手里有军队,身边有一大批官员,还有个国舅爷薄昭出谋划策。
汉宣帝登基之前虽有皇族身份,实际上是老百姓一个。手里既无军队,身边既无官员,更没有亲属在朝廷做官。
从这个方面看,汉宣帝与汉文帝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他们没有可比性。
二,从权谋看,他们俩夺取权力的手段相同。
汉宣帝、汉文帝登基后,面临多重危机。
汉宣帝的危机主要来自权贵,具体说就是前朝的辅政大臣。诸如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这些人中,霍光对汉宣帝的威胁最大。
汉文帝登基也面临多重危机。汉文帝的主要危机来自皇族,具体说就是刘姓王。诸如汉文帝的堂兄吴王刘濞,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等。
汉宣帝、汉文帝面对危机,应对的手段相同,就是示弱。
汉宣帝登基不久,霍光提出辞呈。汉宣帝拒绝了霍光的辞呈,并且给予霍光比前朝还要重要的权力,安抚了霍光。
实际上汉宣帝对霍光是十分忌惮的。
史书上说:如果汉宣帝与霍光同乘一辆车,有如芒刺在背。
霍光在世,不但权倾朝野,而且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霍光的儿子、侄儿、女婿都占有重要位置。
霍光老婆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宣帝,竟然趁汉宣帝的许皇后生产的时候,害死了许皇后。
对于这些,汉宣帝都当做若无其事。
霍光病逝后,汉宣帝以霍氏家族谋反为由,彻底清除了霍氏家族。
汉文帝面对刘姓王的危机,也是隐忍以行。
对于堂兄吴王刘濞,汉文帝忌惮他的势力,明知其有反叛之心,却一味迎合、安抚他。
吴王刘濞不遵守规矩来朝廷朝拜,汉文帝就以吴王刘濞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由,不但允许他不来朝廷朝拜,而且赐予手杖。
汉文帝对吴王刘濞的忍让、安抚,保证了朝廷的稳定。
三,从结果看,他们俩都开创了盛世。
汉宣帝与汉文帝分别开创了昭宣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盛世。
具体分析,汉宣帝与汉文帝的历史贡献又各更有侧重点。
汉宣帝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清除外患上;汉文帝的历史功绩主要在内政治理上。
汉宣帝接手的是汉昭帝的基业,汉昭帝登基接手的是汉武帝因四十几年的对匈奴战争造成国家衰败的烂摊子,通过十几年的治理,国家出现了转机,为实现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汉宣帝继承汉昭帝的大政方针,在继续于内政治理下,注重外部治理。
汉宣帝利用战争与外交相结合的方式,彻底打败了匈奴,实现了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
汉文帝执政期间,注重内政治理,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富国强的大好局面。
综上所述,汉宣帝与汉文帝尽管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但是面对多重危机,都能采取示弱的手段,积极面对、应对危机,开创了盛世。
如果一定要将汉宣帝与汉文帝分出一个高地,从某种情况上看,汉宣帝稍胜一筹。因为汉宣帝尽管没有汉文帝那样的政治资源,却与汉文帝一样开创了一个盛世!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被史学家称为一代明君。
汉宣帝刘询则是西汉中后期的"中兴之主"。
二人本与帝位无缘。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由朝臣拥立即的帝位。不存在争夺权力而上位的问题。论起朝政治理,二人可做以对比,但论起关系,宣帝刘询是文帝刘恒的六世嫡系子孙。
一,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子。非长非嫡,其母薄姬又曾是魏王豹的后妃,一直不受宠,母子很早就远离皇宫来到代国封地。从而也避开了朝中吕后乱政及后来诛杀诸吕的腥风血雨。
周勃等一帮老臣为江山社稷,决定迎立一位成年之君,一个大馅饼砸在刘恒头上,他成了新君一一史称"汉文帝"。
他在代地多年,了解民间饥苦,一登基,重用老臣,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实行与民修养生息,废肉刑,倡节俭,终成一代明君。
二,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其祖父是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巫蛊冤案,刘据被满门抄斩,唯己有身孕的儿媳王翁须躲过一劫,给刘据留下了唯一的血脉一一刘病已。一直过着隐居的平民生活。
直到朝中首辅大臣霍光废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后,多方探寻,找到了刘病己,并改名刘询立为新帝一一史称"汉宣帝"。
即位后,宣帝励精图治,重农桑,减赋税,一度出现"百姓安居,谷至石五钱"的小康景象。
还整顿吏治,任用贤达。把持几十年朝政的权臣霍光一门就是被他所灭的。可见手段并不一般。
但他中后期,信用奸侫,妄杀忠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恶名。
两相对照,一目了然。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定位和贤名,宣帝刘询远不能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