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土蕃王国与大唐的建立同在公元618年,而吐蕃与印度,直线距离并不是很远,那么土蕃真的是只与大唐战争不断,而没有攻打印度吗?事实却不是这样。
吐蕃强盛时期,基本上获得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土地,在吐蕃存在的两百多年间,不断攻打大唐的同时,对印度也采取了军事行动,而且一度打到了恒河附近。
对于印度,吐蕃早就开始了对其攻击,松赞干布在贞观二十二年,就发兵占领了印度东北方向的部分土地。
而据历史记载,吐蕃王朝至少前后四次南下对印度用兵,并且全都大获全胜,以土蕃当时的实力,把印度纳入版图也是可以的,只是内乱等各种原因,没有促成。
虽说印度与土蕃距离不远,但中间隔着个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两边却是两个世界,一边是热带气候,一边却是高寒地区。已经习惯于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生活的吐蕃人,自然无法适应印度的炎热。
而印度刚一动手就投降,心甘情愿供奉所以财物,自然可以免于战争,而且人口本来稀少的土蕃很难有精力统治印度。
但是吐蕃在与唐朝的较量中发现,唐朝是一个富庶且文明的国家,汉文化深深吸引着吐蕃,土蕃自然是与唐朝的交集更多。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其实,吐蕃当年是打过印度的,也正是因为打完了,才发现没有必要接着打了,所以吐蕃才专门针对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原因:
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这个时间眼熟不?没错,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于公元842年灭亡,唐朝比吐蕃强一点,多撑了65年,于公元907年灭亡。
那通过时间的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吐蕃与唐朝基本上相当于同生共死,而这对难兄难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爱相杀中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出现过的最强盛的政权。
现在通说认为,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按照西藏习俗,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赞普(藏王),只不过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前,西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归咎于传说。
并且,在松赞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属于大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自然没有强大的合力对外,也就未见于史书之上。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率兵灭掉了周边部落,基本上统一了西藏。
所以说,松赞干布在公元629年继位时,他的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天下,松赞干布之所以出名,源于他继位后彻底统一西藏,并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
那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松赞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为了进一步扩张,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各投入兵力五万余名,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没想到被唐军彻底击败,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赞干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大唐的差距,虽然两个王朝建立时间相同,但大唐却明显强盛于吐蕃,于是松赞干布开始卧薪尝胆。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称臣,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自然引进了大唐的先进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继任者在松赞干布的铺垫下,使吐蕃王朝进一步强盛,开始了与大唐的直接对抗,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双方有过和亲、开展过贸易,但也争斗不断。
在吐蕃最强盛时,版图几乎囊括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不但控制过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部等区域,还控制过印度恒河流域,当时北印度各国一度向吐蕃称臣。
当时的吐蕃,可以同时跟大唐、回鹘、阿拉伯帝国争霸亚洲,其兵力甚至曾远到中亚、印度地区,所到之处尽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如果说单凭松赞干布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不足以创造如此强盛的政权,为什么吐蕃政权来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盛的政权呢?
根据气候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显示,在那200多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当时那里湿润多雨,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再加上出现了松赞干布那样的人才,所以当时青藏高原的人口达到了历史峰值,专家认为,其人口甚至达到了上千万,所以吐蕃可以动用的军队至少有五十万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称臣的那些国家,吐蕃真正发动战争动员令的话,其兵力甚至可以达到百万,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
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吐蕃逐渐走向低迷,加上内部的分崩离析,使得吐蕃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可以被轻易征服。
据专家推测,到了清朝时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万人,而在1950年的时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万人。
所以,归根结底,是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转直下,再也没有了称霸一方的基础,更不要说其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吐蕃持续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实,这是利益的使然,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
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较于大唐,吐蕃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文明落后,并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来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处。
这就好比强盗抢劫时,肯定挑有钱人家抢一样,虽然有钱人家不好抢,但能抢过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投入小回报大,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
而事实上,吐蕃在与
大唐的争斗中,确实获得了很多实惠,吐蕃就跟我国历朝历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钱财,这些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
而且当时强盛的吐蕃,并不比大唐弱太多,更关键的是吐蕃的骑兵,来得快跑得也快,抢完就跑,农业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从地理角度来讲,吐蕃与印度之间,隔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这道天险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想来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虽然当时气候变暖,但依旧属于高寒地区,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温国家,吐蕃的军队并不适合在高温中生存与作战。
同时,印度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由诸多小型的国家组成,可以说印度不但孱弱还特别贫穷,吐蕃就算打赢了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所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吐蕃当然不会去干,在大唐与印度之间,吐蕃自然会倾向于攻打大唐,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战例
文章开头我们说了,吐蕃是攻打过印度的,而且是全面胜利,下面我们就挑两个比较典型的战例,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前几年成龙的电影《功夫瑜伽》,没错,就是那个王玄策。
那是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当时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结果被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气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尔借兵7000人,成功大杀四方,将中天竺灭国。
如果说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给王玄策,并没有亲自参与指挥,那我们说第二个战例,这一次是吐蕃独立作战,而对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为了抢一颗舍利子。
当时的吐蕃赞普(藏王)赤松德赞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听谁说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子,于是赤松德赞就派大军攻打印度,准备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诸多小国听说吐蕃大军来了之后,根本没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军在轻松搞定恒河北岸后,快速渡过恒河,攻陷摩揭陀国,顺利迎回了舍利。
并且,吐蕃大军在回撤的时候,特意在恒河岸边立碑,把恒河定为国界,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虽然只有四名士兵,但也让印度臣服吐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04小结
所以说,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并不是打不过,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过炎热,根本不适合吐蕃人生存。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吐蕃与大唐接壤的地方,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相似,正适合吐蕃人生存,更何况就算无法胜利,也能顺手牵羊捞到很多好处。
其实,吐蕃面对大唐和印度时,实际上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选哪个实惠,吐蕃也不傻,经过几次战争自然就知道了。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吐蕃和唐朝大战200年,为何不打更弱更富的印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吐蕃从松赞干布当家后,就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兴盛时期。
简单来说,吐蕃存在于618年到842年,于唐朝同一年出生,与却比唐朝早死了61年。这样长寿且强大的王朝,在青藏高原历史上,是绝无竟有的。以至于如今的西藏,英文就是从“吐蕃”而来。
吐蕃强盛时期,基本上获得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土地,同时把长期在这片土地及其周围活动的党项族、吐谷浑、大勃律等民族纳入到自己的统治范围。更为厉害的是,安史之乱之后,赤松德赞带领吐蕃乘虚而入,获得了陇右地区,然后在790年前后拿到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说,吐蕃最强大的时候,获得了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四川西部等大片土地,实际的领土范围,不亚于唐朝。
但是,仅仅三四十年后,吐蕃就衰落了,衰落的吐蕃回光返照便是于唐朝缔结友好盟约。不久后,吐蕃陷入内讧瓦解,陇右地区、西域地区在张义潮带领下归附内地,成为唐朝的归义军。
也就是说,从吐蕃兴起的200多年间几乎是一直在和唐朝争夺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
此时,我们不由得想问一句,吐蕃为何要和更强大的唐朝死磕,南面的印度又弱鸡有富裕,岂不是更好吃的韭菜吗?
事实上,这一点吐蕃人又何尝不知道。
公元647年,唐朝大臣王玄策被中天竺劫持囚禁,逃出来后一路跑到吐蕃,向吐蕃借兵1200,又向尼泊尔借兵7000,用这8200人,直接灭了中天竺国。
历史记载,王玄策先后斩杀印度士兵4000多人,附录王室成员12000余人,500座城池投降。王玄策如果愿意,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天竺王。
不过,王玄策深藏功与名,直接回到唐朝复命,让印度中部多个王国成了唐朝的藩属国。
你以为这就是结束吗?
不不不。
后来赤松德赞在位时,就是从唐朝手里抢走西域的那位雄主。借着到印度获得佛骨舍利的由头,又把恒河流域多个小国灭了一次。
据说,后来赤松德赞仅仅派了四个人,就让印度臣服50多年。
说到这里,我们更奇怪了,吐蕃如果出点力气,直接灭了印度,藏人岂不是就能建立起一个类似于贵霜帝国、孔雀帝国的大帝国吗?
事实上,吐蕃也确实没有这样做。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点:
1,吐蕃人更适合高寒地区生活,不适应印度的热带气候。
吐蕃人如果愿意,迁居到印度,成为印度婆罗门的一部分,并不是难事。可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被称为“第三极”,而印度则是相当炎热。一个是第三极严寒,一个是热带酷暑,吐蕃人自然无法适应。
2,吐蕃人对青藏高原以外地区以劫掠为目的,印度心甘情愿供奉,自然可以免于战争。
吐蕃从与唐朝的通婚中发现,唐朝是一个富庶且文明的国家,所以想唐朝学习取经自然不可避免。可是,吐蕃也必然会看到丝绸之路和西域的巨大财富,不可能缩手不抢。既然抢,就会有战争,而唐朝适当时代唯一可以对抗吐蕃保护丝路商道的政权。至于印度,刚一动手就磕头投降,供奉所有财物,吐蕃即便是每年冬天都下山抢劫,都不会留下什么历史记录。
3,吐蕃人口太少,对青藏高原以外土地,根本不可能建立有效统治。
吐蕃到底有多少人口?历史学家估计,吐蕃本部人口大约为350万人,如果再加上其他附庸民民族总人口不可能超过1000万。如此小的人口规模,不可能对想唐朝对西域那样组织起巨大的移民队伍和海外军团。所以,吐蕃人口不可能建立起青藏高原以外的地方建立有效统治。即便到如今,整个青藏高原上的总人口也不过1000万,核心的西藏,如今发达经济加持下,也不过350万人。而解放前,西藏总人口才120万。
所以,吐蕃没有入侵、殖民、统治印度,可能主要原因是嫌太热、打不起来、军力不足等。
顺带说一句,近代以后,喜马拉雅山南坡因为人口增加,实力上已经碾压藏人。乾隆时期就有廓尔喀尼泊尔人入侵西藏,到了道光年间克什米尔查谟大公强占西藏的达拉克。从某种程度上说,西藏能出现吐蕃这样的强权,实在是太意外了。
如今西藏人口350万,远低于印度的14亿,连尼泊尔的2500万都差老远了,维护西南边境安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吐蕃英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就开始了对周边的征服,自那时起南亚次大陆的许多国家就开始臣服于吐蕃。
松赞干布稳定大局后,又向大唐求赐婚,多次遭到唐太宗的拒绝,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发兵攻伐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小国,而这些小国都是大唐的藩国。最终吐蕃终于和大唐直接接壤了。
然而松赞干布并未就此住手,他继续发兵攻伐大唐,结果大败。于是他再次令使臣带着吐蕃的全域版图,和贵重的礼品,前往大唐帝都长安,一是向大唐纳土称臣,以求爵位封赏。二是向大唐求赐婚。唐太宗立即予以恩准,让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对于以上所述,大家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大家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一>,当时的东方世界存在着一个秩序体系,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居于正统天子之位,其他国家皆为藩属。
刚崛起的吐蕃王朝并未获得中原天子的认可,也就是说吐蕃只是武装团伙,并不是天下公认的国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臣,来长安求赐婚,并非吐蕃没有美女,也不是他本人缺老婆。而是他在变相的向唐天子,索取大唐承认吐蕃王国的地位。他想要的是一个合理合法的吐蕃王国地位。
只有吐蕃成为了东方政治体系内的合法国家,才能得到体系内各方的尊重,才能名正言顺的征伐体系外的势力。
今天为什么各国都要加入联合国,也是这个道理。只过唐朝的“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只有一个,那就是唐朝,天下权威至尊也只有一人,那就是唐天子!
<二>,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发兵灭掉了大唐几十个藩国,继而进攻大唐,惨遭战败。尔后又纳土归顺,并且再次求赐封,而唐天子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
1,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唐天子不会白给好处给松赞干布。
2,松赞干布,灭大唐藩属,表面上看似狂野无礼,实际上则暗合唐天子心意。吐蕃灭掉众小国后。各小国的不少财产、人口丶士兵、贵族都迁入了大唐本土,大唐等于是狠赚了一票,而且还不让人憎恶。
3,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后,继续攻打大唐,一方面是试探大唐的实力,另一方面是想向大唐索取更多。结果大唐打败了吐蕃。于是松赞干布纳土称臣,再次求赐婚。
一是松赞干布灭了众小国,也算是对大唐作出了贡献,让大唐吃了个饱。
二是松赞干布战败后,纳土称臣。既让唐天子有面子,又让大唐看到了吐蕃的实力。因此大唐于情于理,都必须给吐蕃一个交待。
三是大唐借赐婚之机,派出很多人才前往吐蕃,帮助吐蕃发展,既是对松赞干布的尊重和答谢,也是表达大唐对吐蕃的接纳之意和兄弟之情。
至于纳土称臣,那只是为了维系天下秩序体系的需要,所谓君臣关系,只是个名份。大唐没有直接统治吐蕃,吐蕃也不会接受大唐的直接统治。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与吐蕃,是一个体系之下的两个政治实体,只是在名望上大唐高于吐蕃。
自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屡犯唐疆,二百多年来,战争不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吐蕃渴望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希望在名望上与唐天子平起平坐,而唐朝实力下降,无法让吐蕃敬畏。
可以说吐蕃攻打大唐,只是兄弟之争,吐蕃只是想多榨取些利益,并没有想要取代唐朝。
其实后来,西夏与宋的纷争丶宋辽纷争,也是利益之争,并无灭国之念。唯有蒙古汗国,才有一开始就打算灭掉中原,并吞天下的想法。
至于说吐蕃不攻打印度,那是很多人对边缘历史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吐蕃不但征服了大半个印度,还将实力拓展到了今天的中亚,据说还拓展到了今天的伊朗东部。只不过吐蕃实行贵族领主分封制,自从那位主张废佛教的吐蕃赞普,被刺身亡后,吐蕃就解体了,分崩离析!所以吐蕃王国的辉煌,才逐渐被世人所忽视!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吐蕃,可是一度雄踞青藏高原的小霸王。特别是在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之位后,吐蕃迎来了长达200余年的兴盛期。
吐蕃不但长期跟大唐作战,四周的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在内,都被吐蕃攻打过了。
吐蕃军队与印度的第一次作战,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7年),唐朝大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恰逢与唐朝友好的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去世,大臣那伏地阿罗那顺篡位,国中大乱。中天竺又称摩揭陀国。
阿罗那顺听说大唐使团前来,竟然派兵在半路拦截。王玄策率领随从数十人奋起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悉数被擒。使团所携带的众多财物也悉数被劫。
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趁夜色逃出。王玄策并没有直接逃回大唐,而是跑到了吐蕃,誓要报仇雪恨,灭了印度。
当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松赞干布同时还娶了泥婆罗尺尊公主。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
根据《旧唐书》所载,王玄策“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吐蕃派了1200名精锐士兵,泥婆罗派了七千骑兵,跟随王玄策攻打印度。
王玄策命蒋师仁为先锋,自己坐镇中军,直扑印度。
王玄策率领8千余精锐战士,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斩杀印度兵4千余人,溺毙上万人。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外加男女一万二千余人,牲畜三万余,都成了王玄策的俘虏。五百余座城池、堡垒皆降。
中天竺国被灭,东天竺国献上贡品臣服,王玄策大胜归唐。
吐蕃再战印度,饮马恒河。
赤松德赞任赞普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他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合称吐蕃三法王。
赤松德赞于755年至797年在位。他在桑耶寺建了一座白塔。有人告诉赤松德赞,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赤松德赞为了奉迎舍利到吐蕃,随即派大军南征。
吐蕃大军所到之处,天竺的各个小国纷纷投降,恒河北岸兵不血刃的被轻松平定。
吐蕃大军随即渡过恒河,陷摩揭陀国,取回舍利子,并在恒河岸边立碑,定恒河为国界。赤松德赞仅仅派遣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就迫使印度臣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为什么吐蕃不长期派兵驻扎,派人管理印度?
吐蕃人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于地势低洼,气候潮湿闷热的印度,应该很不适应。按照现代印度人的卫生习惯,估计当时的印度也清洁不到哪里。吐蕃士兵就更容易水土不服,感染疾病。
而且,吐蕃人口有限,也就限制了兵力总数,必须合理使用。
相对而言,印度士兵的作战能力一如既往的差,根本就不需要驻扎过多的士兵,四名足以震慑了。反而是云贵、青海、川蜀、西域等地的游牧或者山地民族战斗力更强悍,时不时的会武力对抗吐蕃。而紧挨吐蕃的泥婆罗国(尼泊尔),虽然表示臣服,但是并没有被吐蕃完全吞并,时刻都是隐患。
更不要说,华夏腹地,还盘踞着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大唐朝了。
因此,吐蕃军队在印度劫掠一番之后,就撤军了。
为什么吐蕃跟唐朝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
原因很简单,大唐强盛呀,当时的印度跟大唐相比,就是一个渣渣而已。印度军队更适合表演杂耍。而吐蕃根本没有办法,像打印度一样,轻松灭了大唐。
吐蕃没办法灭了大唐,但是又想夺取并控制吐谷浑、突厥,以及西域诸国。堂堂大唐朝,岂会容一个边陲小国撒野,自然要还击。
唐朝当时又无意直接进驻高原进行统治,也就默认了吐蕃的藩属国地位。
吐蕃只能在唐朝衰弱时,骚扰一下大唐。而在唐朝强盛时,又臣服于大唐,甘愿做大唐的藩属国,以甥舅之礼相处。
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唐与吐蕃之战,断断续续持续了二百余年。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吗?
明朝万历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有些很火的史书有涉及?
生完孩子掉头发,是人到中年开始脱发?还是带孩子睡眠不好导致?
腰间盘突出手术了,要多久能恢复正常,多久能干活?万一要是还疼,做理疗管用吗?
大学同学四年前借走两万块,不催怕他忘了,催怕伤了感情,怎么办?
上一篇:工业革命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什么?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