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自东汉分裂成魏、蜀、吴三国以来,魏国一直是统治者,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强劲不已,无论蜀国还是吴国都不是魏国的对手。尽管吴国在战略上赢得了几场胜利,但直到吴国统治者孙权占领荆州之后,形势仍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吴国虽然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吴国内部的争斗导致了吴国的弱化。吴国自创立以来,内部斗争就屡见不鲜,其中著名的就包括孙策和宣扬大公原则的周瑜之间的矛盾、孙权和吕蒙之间的矛盾等等。这种内部争斗不仅导致了吴国政治的不稳定,还削弱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相对地,魏国在建国初期就经过了类似的内部争斗,但魏国的皇帝曹操及其继承者都能够掌权稳定,使魏国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保持领先。
其次,吴国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吴国发展的阻碍。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间,环境潮湿,土地不肥沃,人口较少。相比之下,魏国位于黄河流域,具有极为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人口资源,利于开展农业和军事建设。魏国还通过修筑宏伟的运河,使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吴国在交通方面受到了狭长地形的限制,不利于发展经济。
再者,吴国缺少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也是其弱化的原因。魏国在文化领域有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例如曹操、曹丕、曹植、魏承班等,涉及诗歌、文学、书法、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这种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促进了魏国的文化交流和创造,成为魏国士人风采荟萃、文化精髓的代表。相对地,吴国缺少这种文化支撑,也因此没有取得类似的成就。
最后,吴国在战略规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吴国在战略上实行了偏重水军、轻视地军的战略,最初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也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中获得胜利。但是后来在六年之役中,吴军多次失利,无法翻盘。这说明吴国在战略规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未能充分考虑到魏国的实力和策略,从而导致了吴国在战争中的失败。
在总的来看,吴国在弱化因素中并非完全缺乏因素,包括内部的争斗、地理位置的劣势、文化支持的不足以及战略规划上的缺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吴国在历史上无法与魏国媲美。毫无疑问,这些原因与吴国最终的灭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经过两次偷袭,孙权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
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悬殊。
可是,事实上,两国的国力始终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力差距:由悬殊到非常悬殊
地图上看,似乎魏吴差距不大。
不过,悬殊不大的版图,其下辖的行政单位却十分悬殊。
东汉13州,东吴满打满算只有3州。事实上,荆州、扬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东吴这个3州之地的统计算是稍微“夸大”的。
而曹魏,却完全掌握了8州,这还不算他们在荆州、扬州控制的部分地区。
州数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开发程度的差距。
据《中国人口史》推算,黄初二年(221年),魏国的户数为103万户,682.4万人口。
相比之下,吴国的人口为:户数47.8万,人口315.5万;蜀国的人口为:户数20万,人口132万。
可以说,吴国的户数、人口数,均不及魏国的一半。
即便吴蜀加起来,其人口也只占天下约40%,不及魏国一国。
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已是双方国力最接近的时刻了。
魏国所占据的北方,当时原本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程度远远高于魏、吴。
只不过,汉末战乱时,北方大量人口逃到了益州、荆州、江东等地。
可以说,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生产方式的带入,加之孙权、诸葛亮,乃至刘表刘璋治理有方,当时南方正处于历史上的新高度。
相比之下,北方则成处于历史上的低谷。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尽管曹魏有些优势,但大家基本处于均势。
然而,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稳定,彼此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原本,双方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体量大的一边增长的总量自然就更多,差距就会更大。
何况,魏国的增长率也必然高于吴国。
东吴是正常增长,而北方是恢复性增长。
只要北方的秩序恢复,人民回到土地上,凭借开发程度高的底子,其增长率会远远高于东吴。
所以,到了三国后期,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灭蜀前,曹魏的户数增长到144.5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40%多。
而吴国投降西晋时,献上的在册户口是:户52.3万。
魏吴的人口比,由2:1左右发展到了接近3:1!
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水平,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兵源数量。
以此来看,魏吴的国力差距,始终很悬殊,而且越到后面越悬殊。即便是拉上蜀国的力量,吴蜀联盟也始终不及曹魏一国。
东吴的内部问题
其实,三足鼎立之初,尽管吴国实力不如魏,但彼此并未悬殊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三足鼎立之初,在名将陆逊的统领下,吴军的战力是很强悍的。他们西破刘备于夷陵,北拒曹丕三次伐吴,随后,石亭之战,又再次打败魏军。
当时,吴军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是有可能改变双方态势,为东吴赢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的。
然而,东吴的实权人物,却极力反对进取。
而反对进取的代表人物,正是顶级名将陆逊极顾雍等江东柱石人物。
吴国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孙权最终能称帝建国,其实也就是政权江东化的结果。
江东大族从发展地主经济的角度出发,渴望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大举用兵。
朱桓等人提出过的进取之策,往往都被这些大族代表所否定了。
因此,东吴上下对北伐都不积极。
西边的蜀国,人口不及东吴一半,诸葛亮、姜维常年率10万左右的军队北伐。
而东吴呢?
诸葛恪曾集结了20万大军北伐,就一次,就导致士族不爽,举国怨声载道了!
因此,江东的北伐,大多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短促出击,目标有限,而且,极力避免与魏军主力对战。
如此,除诸葛恪时期外,吴国一直比较保守,没有为改变不利局面作出过太大动作,冒太大的风险。
所以,如果有朋友一直指责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的话,不妨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即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吴与北面魏的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差距越来越悬殊是几乎没有悬念的。
其实三国鼎立之初,彼此处于均势之时,吴蜀联合,是有可能摆脱被动的。至少可以一试。
这种情况下,东吴过早选择保守,以“限江自保”为策,早早“躺平”。
面对悬殊的局势,吴蜀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过程而言,个人更欣赏诸葛亮、姜维的做法。
不知您怎么看呢?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答 | 江隐龙
从三国时期的地图上看,天下最大的便是扬州、荆州和益州,但真正决定一国或一势力强大与否的不在土地,而在于人口。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所载,以三国后期来论,蜀亡时有28万户94万人口,10万军队;吴亡时有53万户230万人口,23万军队;而曹魏平蜀前有66万户440万人口,军队达40万以上。
很容易能得出以下结论,就算假设三国军队的单位战力相同,曹魏的实力也要强于吴、蜀之和,吴国北伐一直未成功而是被曹魏压着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其实吴蜀两国的谋士早就明白这一点。我们来看看鲁肃与诸葛亮所提出的战略路线就能明白: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也就是说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以孙权占有整个长江以南为基础的。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虽然诸葛亮放弃了江东,但北伐的基础之一也是“结好孙权”。
也就是说,鲁肃与孙权在明知曹操“不可卒除”、“不可与争锋”的前提下,其生存策略都是建立在以整个长江以南均与曹操为敌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出于不同的利益观,鲁肃希望孙权一个人占有长江以南,而诸葛亮希望刘备与孙权分割长江以南。换句话说,鲁肃与诸葛亮都知道以长江以南的三州(不包括遥远的交州)之力与曹操相抗已经是极限,仅仅有其中两州或一州之力,都是不可能击败曹操的。
也因此,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立刻恢复了吴蜀联盟。为什么?因为蜀弱吴孤,再不抱团取暖,双方被曹魏一一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谢邀,吴国得了荆州还是不如魏国,这事儿完全没有啥稀奇啊,因为魏国实力本来就比吴国要强得多嘛。
从历史来说,自从207年曹操完全消灭袁氏集团后,就已经占据了河北、中原等地,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来虽然在208年赤壁之战输给孙刘联军,但转手又打败马超,夺取了关中和凉州之地。到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汉中时,曹魏占据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这十个州的全部或大部,还有扬州、荆州的北部。而东吴和蜀汉加起来,不过是益州、交州,再加上大半个荆州和大半个扬州,拢共还不到四个州。虽然看地图面积不小,但那时候都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当然,曹操的北部战火频繁,相对来说,孙刘占据的南方战乱较少,所以南方人口损失比北方少,在当时两者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州的数量对比这么夸张。但即使如此,整体格局还是曹魏强而孙刘弱。在公元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两个加起来,其实力也比曹魏的总实力要弱。而如果双方继续发展下去,曹魏经过一两代人逐渐把损失的人口补充起来,把战乱摧毁的生产恢复起来,那孙刘就更没得玩了。
所以在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全力对付曹操,也只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当然,219年秋天,随着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关羽又水淹七军,实际上吴蜀两国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时候孙权如果再牵制一下,等曹操死了两家奋力北上抢地盘,那么说不定真能改变魏蜀吴的悬殊对比,使得三分鼎足的势力更加均衡。
可惜孙权缺乏战略眼光,偷袭荆州。这样虽然从短期来看,是孙权获得了半个州的地盘,实力有所增强。但长远来看,则破坏了孙刘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更让曹魏缓过劲来。综合吴蜀两家的总兵力看,由于关羽之死,以及随后的夷陵之战,两家总兵力是遭到严重削弱,更何况还引起了内部对立。这种情况下,孙权当然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了。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吴国孙权没有称帝建国的野心,在刘备称帝建国八年以后才建立吴国,由此可见一斑。诸葛亮就是明白了孙权的思想底细才有了不打东吴,只伐魏国的战略决策的。赤壁之战时,孙权要归投降曹操,被诸葛亮舌战群儒劝阻了。孙权是个和派人物,是个心系天下苍生黎明百姓的大智慧的人。孙权在魏国和蜀国建国以后,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称帝建国了。诸葛亮北伐战争多年的时候,孙权后被部下称呼为主公,在《三国演义》中都能看到这个故事情节的。所以,这就是在魏国灭了蜀国后,吴国很快被统一的原因。孙权最迟称帝建国的原因就是在等天下有变,不管是魏国灭了蜀国,还是蜀国灭了魏国,孙权都会以和平形势走向国家统一战线的。
诸葛亮知道孙权的思想,所以不建议刘备伐东吴。刘备死后,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伐魏国,对吴国是很有放心的。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