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武器,它能够在中近距离下对敌人造成很大的杀伤力。以下是对日军掷弹筒的评价:
优点:日军掷弹筒具有精度高、射程远、杀伤力强的优点。在当时,它的射程和威力比步枪要强,而且能够提供比迫击炮更准确的火力支援。掷弹筒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操作,可以快速地部署和转移。
缺点:但是,日军掷弹筒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它的射程和威力不如火炮,无法对敌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其次,掷弹筒的弹药有限,需要频繁地补充,而且一旦弹药用尽,就无法继续使用。此外,掷弹筒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训练,否则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误伤。
对比其他武器:相对于其他武器,如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等,日军掷弹筒的杀伤力和射程更为优秀。但是,在面对火炮和坦克等重型武器时,掷弹筒的威力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掷弹筒是一种重要的支援武器,但并不是主要的攻坚武器。
总的来说,日军掷弹筒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武器。在评价它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其与其他武器的对比。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战争中的武器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军事战略、组织指挥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各位补充和探讨。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掷弹筒?二战那会也就日本人把这东西当回事,把这玩意作为一种作战必备的武器进行研究列装的。
其实说道根子上,也就是日本人穷的一种无奈之举,咱说不好听的,就这玩意拉到太平洋战场上,也就是初期玩个出奇制胜而已,后期活不过三秒,就被撕成了碎片片。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咱中国也研发过!”
您要是严格的说,咱顶多就是模仿而已,算不上研发。
好了,废话小编也不多说了,咱直接入正题。
说说掷弹筒是咋来的。
话说,掷弹筒算是日俄战争之后突发奇想的产物。
当年日本人穷的都当裤子了,但为了获得瓜分中国的利益,向着沙皇俄国发起了挑衅。
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可劲的借钱,顺道还拉拢美国人英国人作为自己的后盾支持自己。
那么沙皇俄国作为一个好到没朋友的庞然大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人击败了。当然日本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这个代价在日本人的眼里,很值得。
因为他们不仅拿到了沙皇俄国在中国的利益,还向其他列强证明,日本人确实是一个有实力的家伙,至少有资格参与到分享中国的利益当中。
咱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场日俄战争中,不仅获得了以上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战争中学到了很多小知识。
您比方说,日后日本人发挥到极致的板载冲锋什么的,掷弹筒的原理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日本人进攻俄国人防守的旅顺口要塞,日本人面对旅顺口要塞强大的防御,玩起了土木作业,挖战壕往俄国人的阵地上凑,距离也就几十米。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手里直瞄火力,不论是火炮还是机枪,对于近在几十米战壕里头的日本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咋说呢?日本人有脑子,俄国人他也不差,相对于现代战争来说,俄国人算是老手了。所以俄国方面有一个炮兵大尉,他琢磨出一个法子,拉过一门老式的海军臼炮(就是那种炮管短,口特别大的那种炮),把那炮口朝着天,插入一种长尾形的炮弹进行还击。
您还别说,这种样式的发炮,对于进行土工作业的日本人效果那是相当得好,毕竟他的炮弹轨迹是一种抛物线,只要调整好炮口的仰角,你就是躲在障碍物后边,他也能砸中。而且这炮的杀伤性特别的好。
当时俄国人就利用这门炮,打退了日本人好几次进攻。
这种炮就是迫击炮的前身,当时的名字叫雷击炮。
战后,日本人对这种炮相当重视,就开始进行研发,各种型号,类型给整出一大串,这其中一个款型就是掷弹筒,所以说到根子上,掷弹筒算是一款迫击炮,属于超轻型级别的迫击炮。
其实迫击炮这东西,其他国家也进行研究,但他们仅仅止步于轻型迫击炮,而超轻型迫击炮(掷弹筒)压根就不在他们的研究之列。
为嘛呢?
毕竟这玩意就是一根炮管子,外加一个托,连个最基本的瞄准仪器都没有,全靠一条白线来度量精度。
一套操作下来,全靠士兵的手感来发射,新兵上手你会被他们的命中率感动到泪奔。
而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简单意味着成本低廉,简单还意味着分量轻,一个人扛着就能跑,剩下来的重量捎带脚的还能多带几发炮弹。
至于没有瞄准仪,多练习练习就好了,所以掷弹筒的缺点,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咋说呢?日本人侵华初期,他们全是老兵,掷弹筒这东西的使用,跟喝水呼吸一样的熟练,百发百中这都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
咱别的不说,当初淞沪会战的时候,咱的机枪阵地,就是被日本人这种掷弹筒抵近发炮,一个个的给端掉的。
没法子,日本人的发炮手可以将自己藏在掩体里头进行发炮,毕竟他是一门曲射炮,而咱的机枪是打不透这些掩体的,所以只要机枪阵地暴露了,结果只能是一个挨打的份。
这种亏,咱不知道吃了多少。
这也就算了,在作战激烈的时候,日本人眼瞅着拿不下咱中国人的阵地,就会用掷弹筒给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
您比方说淞沪会战中,日本人面对久攻不下的中国阵地,他们就使用了催泪气体和呕吐性气体。
这还算是轻的,淞沪会战之后,中国人的抵抗越来越激烈,日本人在战场上虽然是节节胜利,但伤亡也开始逐步的加大,一个战役下来不是几千人的伤亡,而是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几十万的伤亡,日本人急眼了,在武汉会战的时候,开始使用芥子毒气等一系列剧毒性气体。
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咱中国军队有20%的伤亡,就是被毒气弹给残害的。
所以当时日本人列装掷弹筒的时候,一个小队就装备两具掷弹筒,比例和机枪达到了1:1的比例,当然有些丧心病狂的日本小队会超规格装备三具掷弹筒。
不过二战后期日本人啥都缺了,铁片子缺的不要不要的,连他们家三八大盖都不够装备部队了,但一个小队也还保持着一具掷弹筒的比例。
而掷弹筒也就是能欺负欺负咱中国人,毕竟那会咱造枪上那刺刀都费劲,工业全面落后于日本人。
那么咱又是咋装备了这东西呢?
咋说呢?一开头咱还真就对日本人的掷弹筒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法子应对,所以咱也就开始研发掷弹筒。
1938年的时候姜元方开始研制掷弹筒,底子就是按照日本人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研制的。
其实研制掷弹筒,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当时仅仅是少量生产,部队就列装了一小撮而已,大部分提供给军事教学机关作为教具使用。
不管怎么说吧,国民党这块有了,但国民党有了,他也不给八路军。
毕竟国共之间虽然有第二次合作,但合作期间,国民党给八路军补充更多的是服装和弹药,他连枪械都不给你,你更加别说是掷弹筒这种大杀器了。
所以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能是一切靠自己。
八路军的掷弹筒,开始只能通过缴获,当时于日本人第一次正面交锋——平型关大捷,就有缴获。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更多,您比如八月十二八号的寿阳落摩寺战斗中就缴获过十五具。
当时这东西咱缴获了不会用,毕竟他连个瞄准镜都没有,光秃秃的一根管。
后来是一个叫中西的日本俘虏,教会了咱八路军的使用方法。
这东西算是咱八路军的重武器了,但这东西的配件咱就不会生产,所以那是打坏一具就少一具,没地补充去。
这不后来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彭德怀,就要求军工部展开对掷弹筒的研究。
当时当然研究的领导人是军工部部长刘鼎,咋说呢?刘鼎其实也就是在红军时期有过制造小型迫击炮的经验,研究掷弹筒算是一个新领域。
您都不知道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样品,是刘鼎手工绘制了一份样图,秋天的时候按照这份样图,硬扣出一个样品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总部将一具掷弹筒给送了过来,后来就按照这个送过来的掷弹筒经验研究,最终造出来的就是五○小炮。
为了造这具小炮,咱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水窑一所初期实验,炮弹装到炮管里头,这都拉火两分钟了,炮弹卧在炮管里头一点动静都没有。
当时作为射手的张师傅认为是瞎火了,所以就过去想先把炮弹给到出来,哪知道就这么一到,炮弹脱离炮口的瞬间就炸了,当场张师傅就牺牲了。
到了第二次试验的时候,炮弹还没有打出来,在炮管里头就炸了,炮管炸成了好几节,飞射出来的碎片将一个老百姓弄成了重伤。
等到了第三次试验的时候,刘鼎也是急了,毕竟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个好结果吗?所以当时他想要过去拉火,当时就被魏增祥给推了回去。
没别的,魏增祥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人,而刘鼎是技术人员,还是军工部的部长,一旦出现问题,自己牺牲了没事,刘鼎这样的人可损失不起。
最终刘鼎爬在魏增祥的身后,观看整个发射过程。
结果这一次也不是很理想,当时就爆炸了,魏增祥回身就爬在了刘鼎的身上,当时就把右手给炸断了。
后来这五○小炮研制成功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八月份,咱这个制造所就生产了两千五百具这样的掷弹筒,装备了三十个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咱造这玩意咋就那么困难呢?”
咋说呢?当时八路军所处的位置都是偏远地区,您别说设备了,就连材料都不知道打哪里搞去。
最简单的炮管,人家那都是无缝钢管,咱能造出一个合格的铁管子就不错了,就不讲究什么无缝。
而且要造合格的管子,你的材料咋也是钢管或者圆钢,但问题是生铁咱自己可以生产,说到钢这就困难多了。
后来咱是把铁轨扒拉下来造的。大家伙都知道这铁轨是工字型的,咱用这底座,锻成板条状,然后将这板条卷吧卷吧,形成一个圆筒。
这圆筒外壁中间就会有一条缝,您别说什么电焊不电焊的,八路军那会没有那条件,那有什么电焊,只不过就是将俩头烧红热了,用锤子使劲敲,把这缝给敲的粘合到一块。
一说这过程,大家伙就知道了,这种方法也就是个凑活,那炮弹发射的时候会产生高膛压,就这种法子造出来的炮管子压根就撑不住,再好的手艺,也就打几发,这炮管子就得裂开。
最后实在是没法子了,就把这轨道上半截截成一米长,烧红后用锤子硬生生的敲成圆柱形,然后再用工具把中间的实心给掏出来,形成一根筒子,这就没有了缝隙。
但与之而来面对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加大不说,生产效率低下,一天下来造一根,运气好也就两根炮管子而已。
当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难题就得想办法,人还能被尿给憋死吗?
后来咱研制出了滑轮吊锤,镗孔机等等的设备,这才将生产效率给提高了。
当然咱各个根据地有各个根据地的法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您比方说晋绥根据地,造这炮管子使用的熟铁,强度不够厚度来凑。
还有些根据地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来制作炮管子。
这炮管子解决了,掷弹筒能制造了,可这炮弹也成了问题。
这炮弹的制作过程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炮弹打出去的效果,一开始那叫个不尽人意。
咱这炮弹打出去之后,不像通常的炮弹弹头在前,炮弹屁股在后头的,咱是翻着跟头往前飞,看着都让人心痛。
这种飞行方式,打不远就不说了,他还打不准,而且这要是落地的时候,弹尾落地就没法撞击到触发引信,炸弹还炸不了。
咋整?
后来没法子,这炸弹就改成了时间引信,炮弹这么一打引信就着了,五秒之后,不管落地没落地,他一准就炸。
爆炸率提高了,咱还得解决炮弹的飞行姿势,不然你打不远打不准他也是个致命问题不是?
后来这炸弹咱给增加了尾翼,好家伙这炸弹一下就能飞五百米的距离,相对之前那翻跟头的炸弹提高了二百米的射程。
当然了,就算是这样,咱八路军生产的炮弹质量依然不如日本人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咱的条件就在哪里摆着呢?
不过条件是死的,脑子是活的,咱得先从无到有,迈出这一步,之后再用土办法,看看怎么弥补。
您比方说,日本人那掷弹筒有调节杆,咱做出来的调节杆用个三五次之后就变形给卡死了,最后咱就把这调节螺杆直接给去了,用仰角的大小来代替。
尾翼焊接咱没条件,用土办法把尾翼用绳子绑死了,焊缝用硼砂和铜片垫上,接着用细煤泥裹上直接烧,把铜片烧化了,也就把尾翼给焊在了弹壳上了。
咱用这些个土办法,直接就把这射程又提高了四百五十米,达到了九百五十米,都超过了日本人的掷弹筒。
爆开的破片也从一开始的二十到四十片,发展到了二百片。
您都不知道,咱后来还研制出了榴弹枪,这玩意远远的瞅和一挺轻机枪也差不多,有两脚架,还有准星缺口等瞄具,但走进跟前您就会发现,那枪管子老粗了,口径就有二十毫米。
您别咧嘴,小编知道您想说啥,因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支榴弹发射器是美军的M79榴弹发射器,这东西是二战结束后生产的。
可咱也有实物的,如今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就有,这榴弹枪比美国那早了二十多年。只是这东西不好弄,产量少形不成规模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兔哥回答: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记录二战的影视资料中,看到二战时日本军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这种小火炮和迫击炮类似,只不过并没有迫击炮大,而且也没有迫击炮的一些支架。发射时左手握持,右手拉动一个小绳索“嗵”的一声,炮弹就出膛了,这就是二战时日本装备的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二战中日本军队曾大量装备,并有多个型号,这种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由单兵负责携带,在日本军队中通常并不占编制。日本在侵华战场上的掷弹筒多为口径25.4毫米的,中后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径的。
二战日本掷弹筒的装备使用情况: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步枪,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手枪,九二重机枪构成了步兵武器系列,这些步兵武器性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随日本人小模小样的,什么“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负我们当时军事力量落后。不过日本陆军使用的掷弹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战中使用过两种主要的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这款掷弹筒不怎么样,口径50毫米,重约2.6公斤左右,这是很轻了,射程最大能达170多米。该型掷弹筒重量虽然轻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处于单兵武器的射程之内,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杀伤力约5~8米左右。在当时来说,属于尚可。这款掷弹筒并非是二战时生产的,二战前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装备它了;
第二种是八九式:由于大正十年式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好,于是日本开始进行改制,于是八九式就出来了,口径没变还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长了,重量2.7公斤,射程达到最远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这个射程足够用了。这样完全可以填补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的部分空白区。这个射程基本上能打满当时的抗日部队的前沿阵地防御带。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鬼子的掷弹筒通常的拆卸分开携带,使用时把炮筒和底座及掷弹筒支撑杆组和起来,发射前发射手先将击发杆后拉,就像拉枪机挂机待发原理一样,弹药手把炮弹从筒口装入筒内,发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转动炮筒下部的距离调节器,使调节杆达到对应的长度,掷弹筒有简单的瞄准缺口,只能概略瞄准,说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后右手拉栓在击发机上的小绳子,“嗵”就发射了。掷弹筒的炮弹原理和迫击炮弹相同,由弹头碰炸引信,装药的爆炸弹体,底部发射药筒组成,发射药底部有类似子弹底火的火药帽。射击原理:掷弹筒击针在弹簧作用下撞击炮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筒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从发射药筒底部的8个泄压孔喷出,推动整个炮弹连同发射药筒一起射出掷弹筒,飞向目标。见下图,注意8个泄压孔,就是这8个孔推动炮弹出炮筒的。
掷弹筒的优劣性:(1)掷弹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优势:一个掷弹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轻,同时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长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装入武器袋携带非常方便。一颗炮弹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连续射击,杀伤半径可达5~8米。也可以发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弹,手榴弹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枪的重量。因此,能多数量携带,日本通常两人一组携带16发;
(2)价格低是它第二个优势:战争就是打钱,没钱别打仗,掷弹筒技术性低,便于大量制造,而且价格也低,和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价格差不多。榴弹也只比手榴弹价格高点,主要是好生产;(3)适应的弹种比较全:日本的掷弹筒弹种除了常规的专用榴弹,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只不过射程会因手榴弹体弹槽损失膛压,射程比较近而已。另外,鬼子经常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化学弹,掷弹筒也能发射;
(4)缺点:掷弹筒的精度比较差,虽然有简易瞄准照门,但属于概略性质,无法作到精准对点目标打击,而且对射手的经验要求高,能否做到准确射击,取决于射手的感觉,这样一来,战场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击精准度就会直线下降,严重降低掷弹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对训练强度要求高,只适合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广性差。
以上观点属于兔哥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网络平台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我军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的掷弹筒反应极其迅速,即使面对伏击一分钟之内必然开火!
在我看来,侵略中国的日军有三大神器: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掷弹筒!
三八式步枪,又名三八大盖,这是一件让我军向往的神器。我们一直说日本人拼刺刀厉害,步枪打得准,都要归功于三八大盖的优秀性能。其实,我们没有抓住日军火力的关键点!三八式步枪再厉害,也不是日军火力的中心。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13人,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但是,日军每次出战,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队,共54人,包括三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如果是单独一个分队出站,必须要加强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应该是(轻)机枪和掷弹筒!而三八大盖的作用,就是掩护机枪和掷弹筒!
日军打仗时,分队先以机枪为中心,建立阵线。轻机枪依靠超远射程负责火力输出,剩下的步兵负责拿枪警戒掩护。当日军遇到我军轻机枪还击时,就会拿出掷弹筒。
日军最初的掷弹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后的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这个射程和威力,可以轻易点掉我军火力点。而我军要想解决日军掷弹筒,就要找重机枪帮忙。而我军在抗战时使用重机枪的战术死板,经常刚开火,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18军14师42旅下属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军还有九二步炮!日军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队(比我军营级单位大,小于我军团级单位。)而我军要想压制日军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击炮那是我军团以上才有的装备。而我军的协调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击炮调过来了,我军阵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枪八路”这样的部队,五人分一支枪,团一级也不一定有迫击炮!八路军偶尔缴获日本一门九二步炮,炮弹还少的可怜。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可以轻易解决掉我军的所有火力点。
八路军山东军区曾缴获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日军急的不行,甚至派汉奸和八路军谈判:提出用三挺重机枪和子弹换九二步炮。八路军没有同意,因为,八路军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东地区的所有日军据点都不在是铜墙铁壁了。
掷弹筒作为日军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对日军特别重要。
日军掷弹筒重量轻,不超过3公斤,比步枪还轻。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不过,一般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发弹。也是因为如此轻便,掷弹筒成了日军“出行”必带的。抗战时期,基本上不管我军在哪里遇到日军,都会遭到掷弹筒袭击。
而且,掷弹筒的射程远,威力大。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杀伤半径5米到8米!日军有这样的神器在,国军除非用团级以上单位抵御日军,否则只有挨打的份。
掷弹筒再小,它也是迫击炮!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军制造这种武器,其实也是为了节省资源。日军要是有钱给连排部队都分两门九二步炮,每个排搞两个“巴祖卡”,谁还费劲弄掷弹筒啊。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的设计目的,就是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补充手榴弹和中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档。日军班排级单位能够熟练运用掷弹筒,压制我军火力点和冲锋阵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而且,我觉得日军掷弹筒的熟练应用,反过来又证明了日军士兵的战术素养高!掷弹筒没有复杂的瞄准设备,基本就靠手感和经验。但是,日军掷弹筒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达每分钟20发。正是优秀的战术素养,日军在面对装备占尽优势的美军时,也打的很出色。
总之,日军有了掷弹筒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上横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掷弹筒?这玩意您得看遇到了谁?如果是美国人,炮弹当手榴弹的砸,子弹当废铁一样丢的情况,这东西就是一块废铁。
毕竟射程比较近,射程在三百米(日本八九式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五百米)日本人必须离对方近一点的距离发射。
您自己想一想,日本人扛着这么个东西,跑到阵地前头放,瞎子都能看得见他,还鬼鬼祟祟的,这不是找打就是在找死,除非他躲到坑道里头去放,曲射炮吗?可以这么干。
但美国人也不会白给,喷火枪,手榴弹完事之后,往上盖一坨水泥,大太阳这么嘎嘎的一晒,硬的邦邦响,管你掷弹筒还是日本人,全给埋了,不服你倒是爬出来呀!爬不出来,就里头呆着去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二战结束之后掷弹筒这玩意就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现在的枪榴弹和火箭筒比这好使多了,当然现在又被拾掇起来,但使用范围不大。
好了,咱接着说。
咋说呢?在抗战那会这东西要是搁在咱这里,就三个字——好东西啊!没法子,谁让咱家啥也没有不是?好好的造把刺刀都费劲,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
按照当时抗战老兵们的说法,当咱机枪阵地一开始响的时候,这玩意发射的炮弹一准就砸了进去,瞬间就能把一个机枪阵地给端了。
这也是为什么,抗战那会在咱看来轻机枪比重机枪要好使的原因,因为重机枪太重了,转移阵地不好转移,而轻机枪完全可以打几枪就换一个地方,日本人的掷弹筒抓不住位置。
那么咱来看看几组数据您就知道,这玩意在日本军队中的重要性。
一个日本步兵小队,差不多有五十到七十个人,配俩轻机枪,俩掷弹筒,一个掷弹筒俩日本人伺候。
你看这配置和轻机枪成了一比一的搭配,你就算是到了后期,日本人资源枯竭的时候,一个日本小队都有一挺轻机枪加一个掷弹筒,还是一比一的配置。
掷弹筒在日本人这里和轻机枪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而且这炮弹个体也不大,一个炮弹袋就能带八颗,一个掷弹筒小组就能带十六颗,您要是把这玩意放大到一个日本联队,日本人的炮弹携带量将是七千二百发,而手榴弹却只有这数的一半三千八百颗。
您吧嗒吧嗒这味道,日本人压根就是把这掷弹筒当重型武器的使用。
说不好听的,这掷弹筒放的榴弹,其实就是大个的手榴弹,紧急时刻磕一下,丢出去就能炸了。
这也就算是了,必要的时候就这掷弹筒塞颗手榴弹进去,他也能当炮弹的使用。
当年日本人啃不动咱阵地的时候,还会用这玩意往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根据统计整个抗战过程中,咱家的军队伤亡在这毒气弹之下的就有四分之一。
日本人能够频繁使用这玩意,最根本原因就是咱当时缺乏重火力,只能被动挨打,而且这掷弹筒因为是曲射火力,完全可以把自己到隐蔽物的后边然后发射,咱就算是知道他的位置,但有隐蔽物,拿他也没辙。
进入巷战的时候,这玩意的威力更加的突出,日本人往往搁着一条街或者几个房子打咱。
咱在这掷弹筒下牺牲的战士大概就能达到三分一。
当然掷弹筒也不是没有弱点,这玩意没有瞄具,里头还没有膛线,毕竟短吗?没法拉,就算是拉出来也没多大用处,所以要想熟练使用,您这必须是一个老手才成。
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战初期,日本人这掷弹筒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发百中,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被咱打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他们使用掷弹筒的家伙手也是越来越生,已经做不到百发百中了。
生手摸上去炸不到自己就算是好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后掷弹筒退出舞台的一个原因,精度太差了,你得专门训练才成。
不过话说回来,这玩意的造价却低的可以。
咱举个例子,日本人那三八大盖搁在当时的价格是90日元,最垃圾的十年式掷弹筒才97日元,和一支步枪价格一样,当然后来提升效能的八九式掷弹筒就贵老鼻子了二百四十四日元,但就这价格和一门炮比起来还是超级便宜。
炮弹的价格和一枚手榴弹的价格也差不多,但威力却可以扩大到五米到八米的范围,您也别嫌弃,毕竟这就是一门五十毫米还是超轻型的迫击炮。
价格低廉,这就意味着这玩意的科技含量不高,咱军工厂就能生产,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国民党这块就生财了四万多具掷弹筒,咱这里也差不多有两万具了。
国民党这掷弹筒威力比日本十年式大,比八九式小一点。毕竟咱仿制的时候就是按照十年式掷弹筒仿制的。
后来咱八路军也进行了仿制,但咱手上就没有合格的钢材,毕竟这玩意再小他也是号称炮的一种,炮弹那高膛压一般的铁就撑不住。
所以咱按照老办法把走火车那钢轨给扒拉回来,然后用火烧加大锤揍,把他揍成圆柱形,接着把中间的铁给掏出来,这炮管子才造出来的。
您一听这过程就知道,太费劲了。就这情况,一天就产两根炮管子。
可费劲您也得造呀,造出啦,一发出去只要砸到日本人那人堆里头,带走他三五个不成问题,顺着碉堡那窟窿眼炸进去,他更带劲。
当然从无到有是最为困难的,当东西有了,然后再进步就容易多了,后来随着咱的技术不断提升,加上一些个设备的使用,这就会快上很多。
而且这质量那也是嘎嘎的提升,由原来的三百米发射距离,变成了九百五十米,比日本人那八九式还远。
说道这里,小编不由的想到了现在咱家军工,这都是基因和传统啊!
想当年咱家刚刚建国的时候,造飞机?别想了,连显微镜用的那大玻璃片子咱都扯不出来,想弄个飞机轱辘,还得从全国各地的垃圾堆里头去翻找,苦啊!
现在呢?啥飞机轱辘,咱家歼20,飞机,还带隐身的,发动机都能自己生产,上个世纪的时候,小编还没想到咱能有这光景过日子。
还有咱家航母,窑洞那会咱就开始畅想了,到现在都有了,昨天小编还在琢磨咱家004啥时候开建呢?(哎!003还没完工,咱就想着004了哈哈!)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广西十大黑暗料理是什么?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