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问题描述:自古以来,慎独就是圣人先哲们追求的修身境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和自律,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准则。
“慎独”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儒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他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他独处时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只有在独处时能够做到“慎独”,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在国学中,“慎独”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不仅要求个人在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更要求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和自律,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慎独出自于《中庸》,大意是:上天赋予我们本性纯良,依据本性行事是为道,修行道行是为教,通俗的讲,率性行事,依据本心,不做亏心事,不做于德行有亏之事。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此为修身的最高境界。
独处一个私人环境,才是最容易暴露本性的。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自我放飞。
如:平时挺注意自己的行为,但是在一个没人看见的角落吐口痰、扔点垃圾;人前的时候嘻哈笑脸,人后却诋毁谩骂;明里一套暗里一套,阳奉阴违等等。
尊重人,不管人前人后都一个样;行为准则,不管有无人听到看到,都一个准则。
借用《白鹿原》朱先生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人生,不总是繁华热闹奢华,更多的时候是寂寞寂寥孤独甚至无聊,而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仍需要求自己不失行为规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在找到自己的“道”,或者说自己的“本性”!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就是加强个人的修养,自己独处时,也要约束自己,不能做有悖伦理之事,人在作,天在看。
这个词特别适合现代人,有些人在人前为人,人后作鬼,多“慎独,慎独”吧!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一般可以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例子。在人潮拥挤的街头,我们捡到了一部手机,周围人来人往,大部分人会选择寻找失主或者把手机上交警察;可是如果是在一个小胡同呢?中午大家都在午休,周围空无一人,也没有监控,这时候捡到一部手机,一划动发现还没有密码,你是不是还会选择把手机交还失主呢?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寻找失主,那就是做到了“慎独”!
在景区,周围都是游客,我们会把垃圾拿在手里,直到找到垃圾桶;可是如果是在乡间度假,来来往往人很少,你是不是会把垃圾随手丢进小池塘或者塞到石缝中呢?如果你依然坚持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那恭喜,你是一个真正慎独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哪怕周围没有人看见,没有人指责。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好的,甚至是完美的,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可和赞扬,这是人之为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会为了别人的认可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拾金不昧,比如保护环境。这时候,社会上的其他人就变成了我们的行为“监督员”,我们的好是在他们的监督之下而来的。
可是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呢?没有了监督,没有了别人的眼光,我们是不是能用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呢?还是任由心里的小恶魔横行霸道呢?不为外物所左右,牢牢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慎独”对于我们的意义。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问题好答,故事难讲。
先说问题。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大学》、《中庸》。是指独处无人察觉之时,仍需谨慎的让自己的行为合乎一定的道德标准。这也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要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慎独”为: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再讲故事。
古代很多饱学之士都能够坚守“慎独”的要求,比如清代的曾国藩。大部分人都是能够遵守“慎独”要求的原意而已。
但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把“慎独”原则贯彻到了世界观层面的牛人——刘宗周。他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万历朝的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后因触怒崇祯皇帝被罢官。后世闻名的黄宗羲,是他的学生。在当时还是很厉害的一个人。
“慎独”在他的世界里是个什么地位呢?万物之本!他说:
独者,物之本也。……毒之外别无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独,是万物之本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称之为“独”,是因为唯一性与至上性。刘宗周本人称之为“独体”。
为使“独体”不受外界干扰,就必须要“慎独”。在这件事情上,他的要求比朱熹、阳明更进一步。朱熹阳明至少还说在恶念产生之时,就要用存理灭欲或者致良知的方法去消灭恶念。但刘宗周认为“独体”是至善无恶的,根本不能等有了恶念再去检查克服,那样等于马后炮。刘宗周认为要在恶念产生之前就以“慎独”的功夫消灭之,防患于未然。他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处随时体认去……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伙儿觉得这刘宗周的“慎独”功夫有点怪?恶念未起,你拿什么防患于未然?
实际上,刘宗周的这套“慎独”理论,是针对当时王阳明心学盛行之时的一些弊端而去的。当时心学盛行,是因为它的修养功夫比较简易,大家都可以很容易的掌握。但弊端就是,心学更注重体悟,疏于修养。
换句话说就是,我知道什么是对,但我不那么做。
当时很多人就是那样,明末时期社会动荡,很多士大夫都口头拥护道德原则,而实际上各行其是,阳奉阴违者有之,敷衍应付者有之。刘宗周对这种风气很是痛恨,所以才针对性的提出了慎独的理论。
说回到“慎独”这个词本身,当今社会也存在着表面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的现象。古代是因为这仁义道德是升官发财之路,你不尊仁义,不守道德,是会被抽筋剥皮的。
而现代社会正在朝着多元化价值取向发展,那些“人前人,背后鬼”的人,除了利益使然之外,最多的就是迷茫了吧。
而“慎独”思想,是管不了利益驱动的“阳奉阴违”的,他能帮助的,主要是那些迷茫的人。
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知道自己不喜欢现在的样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慎独的帮忙了。
现代的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有很多的选择权,不用必须遵循哪一个“应该”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只要你不是反社会、反人类人格,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独”,其实就是找到自己,而“慎独”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自己。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男人的哪些品格,远比金钱更重要?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