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细节决定成败,剧中李云龙粗中有细,打仗爱动脑子,正是他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伙小日子着装与原来的不一样,所以后面才捞了一网大鱼,对敌人来说是非常狡猾的一个对手,这也是他令小日子头疼的原因!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亮剑》开创了抗战电视剧走向真实、细节化的热潮,这部剧让中国的抗战影视剧提升了一个层面。
《亮剑》非常注重细节,这种细节不只是道具,军械,烟火等等方面,更多是把中国军民真实的抗战情节展现出来。特别是题主说的关于日军皮鞋这个细节,更是让真正理解抗战历史的人肃然起敬。
中国抗战的艰苦卓越不是现代人能够想象的,二战期间的中、日两国的国力水平相差太大,我们不但在经济上,军事上落后日本几十年,更是在各种物资保证,军备设施上差距太大,这其中就有日本军人使用的穿戴设备,比如:军靴。
《亮剑》李云龙看到的日军穿的皮鞋属于“昭和五式军靴”,此时的中国连士兵使用的主力步枪都还没有进行统一化的时候,日本人连士兵鞋具都已经标准化了。
“昭和五式军靴”是日本专门针对士兵研发的一种标配装备,使用牛皮缝制,鞋底镶嵌有36颗防滑钉,脚后跟甚至还安装有马蹄铁,以防止磨损。
这样的军靴最开始是配置给最先入侵中国的关东军的,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后,日军所有的精锐部队也进行了装备,但是日军的这种装备不对伪军进行装备,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越陷越深,一方面日军的兵力消耗很大,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的战略资源逐渐的枯竭。
“昭和五式军靴”就由于军备物资的不足进行了改良,比如鞋底的防滑钉一减再减,比如取消鞋后跟的马蹄铁,最后连牛皮都做了更改,用猪皮替代了。
李云龙看到的这群传皮鞋的日本兵其实是日本的精锐部队,这样的部队数量不是很多了,但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说明李云龙参加过多次对日作战,对日本军人的穿戴以及特点有很清楚的了解。
李云龙发现了这群士兵穿戴的是“昭和五式军靴”,更加确定了这次伏击战有很大的风险,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过去那群日本新兵蛋子,更不是一击即溃的二狗子伪军,这是真正的日本精锐部队,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无论是对独立团还是楚云飞的晋绥军都讨不了便宜。
这种折本的买卖李云龙从来都不做,先撤退,不吃眼前亏。李云龙避开了日军的精锐主力,转而打了日军观察团的埋伏,真正的把毛泽东的战争指导思想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在实战中遇到穿皮鞋的敌军,一定要能躲则躲,千万不要主动去招惹,要不然会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影视剧亮剑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原因还是其中的很多剧情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战场情形,比如刚开始独立团的骑兵连全军覆没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写实的,不像有些影视剧,在打仗中我军从来没输过,敌军从来没赢过。
比如一些燕双鹰,一些奇侠等等,相比于奇侠那些影视剧,亮剑还是比较还原当时情况的,但是亮剑作为一部影视剧,里面的一些镜头,肯定少不了包装和升华,如果完全按照那个年代的情形来拍,那么这部剧就不会有那么高的观赏度。
比如在刚开始,为了塑造咱们李团长的勇猛,直接设定李团长的一个团,进行反冲锋,而且还击溃了敌军一个联队,并且还消灭了敌军连队的队长,还出现了一句名言,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段故事情节中,影视剧就对其进行了升华和包装,要是按照那个年代,我军和敌军的配置,不管是人员配置还是武器装配的配置,想要打垮一个联队,那是非常困难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敌军一个联队大概在4000人左右。
按照后来刑副团长的一句话:“一万多人,老李你快要当师长了”,按照当时比较有名的129师,在战争初期也才5个团,这么算下来当时咱们一个团的人数大概在2000人左右,所以当时李团长的新一团也就2000人左右。
咱们暂且不说武器,就是在人员配置上,2000多号人打4000多号人,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是在实战中,想打垮这么一个联队,至少需要咱们三个团的人数,而且胜率只有50%。
按照张大彪的话说,曾经那个联队打垮了中央军的两个师,证明那个联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可以说亮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比较夸大了,但是依然挡不住人们对这部剧的喜爱,我基本上每年重温一遍。
在那个年代条件比较艰苦,大多数物资都是需要去抢的,也就是所谓的“以战养战”,有一年冬天,李团长为了给战士们弄到棉衣和物资过冬,李团长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从敌军那里拿取。
李团长先是去隔壁村子去征收物资,因为隔壁村子的一位大户人家,和敌军有来往,因此李团长就想着那位大户人家去给敌军报信,然后敌军派兵来支援,接着咱们的李团长就有点“围城打援”的意思。
李团长就在半路埋伏,结果遇到了穿皮鞋的敌军,李团长作为前线的团长,什么场面都见过,然而这种穿皮鞋的敌军,李团长也很少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这种情况下,李团长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那么李团长肯定是不会去招惹的,作为一个团长,手底下有2000多号人,而且只带了一个营大约400人左右,万一自己判断失误,损失的可不是李团长一个人,损失的可是400多人的安全,不要说是李团长了,就算是随便一个团长来也是不会轻易下令的。
如果贸然出动,很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平安县城就是一个例子,李团长攻打平安县城,导致了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而且当时李团长只带了一个营的兵力,如果当时李团长去招惹,那么短时间内肯定拿不下来。
到时候四面八方的敌军都会来支援,李团长的一个营估计就要全军覆没了,这种责任李团长肯定是承担不了的,所以李团长是不会主动去招惹的,然而事实上李团长的做法是正确的。
敌军穿的皮鞋,再加上当时的年代来判断,敌军穿的应该是昭五式皮鞋,是敌军昭和五年才开始配备陆军的,因为材料比较珍贵,而且做工比较精美,这种皮鞋所用的材料是牛皮,在那个年代能用上牛皮材质的装备。
真可谓是不一般,基本上只有嫡系部队,才会有这种装备,而一些编外的小部队穿的都是胶鞋,这种皮鞋也被称为“特种靴”,因为这种靴子的成本造价比较高,好钢用在刀刃上,配备这种装备的要么是将军的卫队,要么就是特种部队。
李团长在只有一个营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去招惹的,然而李团长的做法也是比较正确的,敌军后面真的有“大鱼”,一群“战地观摩团”,因此李团长这次真的收获颇丰,如果刚开始李团长去招惹那股敌军,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弄不好还会全军覆没。
然而实战中也是如此,当时那个年代,穿皮鞋的敌军,大多是敌军甲级师团的部队,这种部队可是敌军精锐中的精锐,相当于咱们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武器装备优先供给,敌军这样的部队,就算是只有一个连,李团长一个营的兵力在短时间内也是打不赢的。
按照当时咱们的条件,想要打垮一个甲级师团,至少需要咱们三个军的人数,而且胜率只有50%,穿皮鞋的部队,是非常精锐的。
写在最后
行军打仗,讲究的是知己知彼,因此李团长的做法是对的,没有贸然出击,而且李团长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咱们王近山将军。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