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出师表》之所以被尊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并非仅仅因为其文笔的独特性,而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情感真挚以及历史价值。以下几点是《出师表》被誉为“奇文”的主要原因:
1. 情感真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个人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为基础,向后主刘禅表达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倾诉了自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这种深情厚意令人动容。
2. 历史背景:《出师表》写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前夕,蜀汉国力衰弱,局势危急。这份表章是他为挽救蜀汉而向君主提出的建议和策略,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感。
3. 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章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考,如“亲贤臣,远小人”等治国原则,又有具体可行的战术建议,如“攘外必先安内”等,体现了诸葛亮的实用主义哲学。
4. 文学艺术:尽管《出师表》的语言质朴,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哲理,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使得复杂的政治问题易于理解,这也是其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5. 人格魅力: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和忠臣,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出师表》不仅是他的政治遗言,更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这种人格魅力超越了时代,使文章具有永恒的魅力。
《出师表》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不仅在于其文笔,更在于它的情感深度、历史价值、思想内涵以及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它的独特地位。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但由于篇幅过长,不少人对于此文章,觉得它在文笔上前半部分过于平淡,不过是在陈述出师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像是在向皇帝打“工作汇报”。而后半部分的文字,虽然感情充沛,但是文字内容略显空洞,并无过多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在不少人看来,《出师表》在文笔上的造诣,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高,但绝不能因此否认它的文学价值。
之所以《出师表》还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主要有两个原因:
文章中心明确。诸葛亮一心为国家,在《出师表》中言辞恳切的表达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决心。不仅为刘禅提出了可以兴复汉室的建议,而且明确了自己在北伐前的工作准备和安排。
诸葛亮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忠义精神,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出师表》中表现出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为世代所推崇。而这忠义的精神,并不是在文章的文笔,而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诸葛亮高贵品格。可以说诸葛亮并不是在为刘禅写文章,而是在为尽忠而写文章。而《出师表》全文,也的确表现出了诸葛亮一片
忠心不二的精神。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什么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什么“文笔没有独到之处”,作为曾经教过语文的老师,我都快被这种无知的问题气死了。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无论从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笔,《出师表》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品,这也是两千年后依然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题主何来文笔没有独到之处的说法?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出师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厌其烦的教导刘禅要用怎样的人,远离怎样的人?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追溯当日刘备和自己探讨天下大势,追究汉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上。诸葛亮此时提出,就是希望能为后来者戒,希望刘禅可以继承刘备的雄风,而不是成为桓灵二帝这样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现在一些人呐,真的是大言不惭,前有苏轼不如方文山,曹雪芹文笔不行,李清照不知所云,这又出现了《出师表》文笔不好。
在这个看《海贼王》都会被草帽海贼团的伟大理想感动的时代,《出师表》的伟大理想竟然只能出现在中学课本上,我也不知道该怒还是该哭。
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出师表》言辞恳切,情深意长,丞相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这一切在没经历或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内心毫无波澜。有心的人可能会一声叹息,别有用心的人就只会diss了。
文笔
不说多了,就这一篇文章,创造出了20多个成语,还不足以说明其人文笔之好么?
总结起来,《出师表》全文只讲了一个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多难啊,你连保证明天早上7点钟起床好好吃早餐这么点事都不到,人诸葛亮从27岁出茅庐,到54岁病逝五丈原,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什么?
他本是一介布衣,隐居于在南阳,耕田种地,闲来没事唱唱歌、读读书,顺便帮乡里乡亲搞点发明创造,提升一下生产力,轻松自在,为何要让自己投身乱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就是原因,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愿意做牛做马,即使处于危难,即使大厦将倾,也绝不推脱搪塞,至今足足21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年纪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篇《出师表》,为后主构建了一幅蓝图,包括君臣之道、宫中制度、对外政策等。
君臣之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贤臣和小人的预言,是整个三国时期的缩影,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你纵观上下几千年,哪一朝的兴起不是因为亲贤臣,又有哪一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亲小人?
不仅用于历史,即使用于当今也非常合适,上至上市企业,每个企业都有努力干事的贤人、也有偷奸耍滑的小人;下至普通家庭,谁家又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了?
宫中制度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分明,不偏私。这样,既能让陛下显得英明,又能真正做到维持内部稳定。
伟大理想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如果说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是原因,那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理想。是先帝的理想,也是丞相的理想。
定南方,联东吴,养精兵,他都做到了,现在要做的是北伐,定中原,这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个人的安慰,却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太多了,十万字也说不够,就到此为止吧。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豹眼说心里话,以前不喜欢语文,不管啥名篇都不喜欢。读过、背过,但没啥印象也没啥感觉。
后来开始喜欢古文学,但对诸葛亮没有以前那么多好感,也没兴趣再看《出师表》。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想看一眼《出师表》,想了想,算了,就以感觉吧。
《出师表》无非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给后主刘禅上的一个请示报告。据说诸葛亮是流着眼泪写的,刘禅看了也很受感动。报告写得不错,后世很多人在写类似报告的时候,经常作为范文模仿。
据说陕西一位教授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宣扬一种“愚忠”,并上书教育部,要求撤出中学教材,由此在网上引起争议,引来骂声一片。
河南的专家坚决反对,认为其入选中学教材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是在教育学生如何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学的事,豹眼也不懂,也不敢问,更不知道去哪里问。都清楚教授、专家的话该不该信。但豹眼大胆一次,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出师表》就是一个报告,写过报告的人都清楚报告是个啥。做过领导的人,经常看报告,都清楚报告是咋回事。其中的奥妙,豹眼不能说得太具体,有兴趣的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讨伐曹操,令主薄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据说曹操有头痛病,读了檄文惊出一身冷汗,头马上就不痛了。
官渡之战,袁绍被打败,曹操俘获了陈琳,爱其才能,拜为司空军师祭酒。
曹操对陈琳说:“檄文写得好啊,我非常欣赏你的才华。可你骂我啥都行,不该骂我祖宗啊。”
陈琳的这篇檄文,被称作名篇之一,历来为文人所盛赞。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学才能恐怕在诸葛亮之上,但就这篇檄文与《出师表》相比,文学价值谁更胜一筹,豹眼看不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师表》文学价值很高是无疑的,但绝不是仅仅因为文学价值而入选中学教材的。因为陈琳的檄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啊,咋就没有入选呢?
那就抛开文学价值看,根本而言还是其思想性。
这就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是个报告,就如同陈琳的檄文一样,是有主观性的。
就说先主刘备的遗志吧,献帝还活着,刘备就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然后登基称帝。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岂不是糊弄鬼哦,但那个刘备称作的“鬼”,还活得好好地。
既然要匡扶汉室,起码要尊重汉室。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跟献帝打个招呼了吗?
诸葛亮等一百二十人给献帝上了个表,刘备也上了个表。这两个表在《三国志·先主刘备传》有完整的记载。陈寿惜字如金,却一字不落的全部抄录。
豹眼仔细看了这两个表,无非就是说了很多套话,最终表明,我们集体冒着假造圣旨的罪名,死也不遗憾,只要能匡扶汉室就行。
估计献帝经常看报告,一定会看得懂,意思就是你们这是集体决定不跟着我混了。
《出师表》在《诸葛亮传》也全文抄录,一字不落。陈寿的用意恐怕不仅仅是欣赏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不会宣导诸葛亮的忠君思想。豹眼认为大有深意,那就是原汁原味地留给后世,让后人自己品味。
豹眼之所以不愿意再去读这个千古一文,是因为感觉太虚假。
就说一点,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吗?是为了扫除汉贼吗?献帝自己偷偷地会说,你们蜀汉那一帮子全部都是汉贼。
挂羊头卖Gou肉,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是在骗人。说得越好,欺骗性就越大。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很多,不差这一篇。早一些撤下来早好,不要再用这些虚假的东西去误导青少年了吧。
睁眼看历史,不喜勿喷!如果自己喜欢《出师表》,那就钻到被窝里偷偷欣赏吧!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一“表”是个什么?
是戴在手腕上的奢侈品么,非也。
题主认为《出师表》文笔不好,可能是对表这种古代文体缺乏了解。
表是大臣写给皇帝的一种文章。先秦时期,大臣写给大王的文章,一般统称叫做书。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细化,有的叫章,有的叫奏,有的叫表,有的叫议,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
文学评论家刘勰定义说: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是用来陈述情状的。这里要说明一下,表是没有标题的,所谓《出师表》不过是后人添加的标题,方便人们识别,中国古代有两张表最有名,一个是李密的《陈情表》,你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后人加上去的,“表以陈请”嘛。另外一张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它也是有很多代号的,《文心雕龙》里面说: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你看,那个时候《出师表》的名字叫《辞后主》。
刘勰还说:敷表绛阙,献替黼扆。言必贞明,义则弘伟。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所以说,君子写表,一定是文采斐然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才子陆游如何能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二《出师表》好在哪儿?
我们评论一篇文学作品,除了讨论它整体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之外,还喜欢看看这篇文章给人们留下多少可以借鉴借用的名句名言。那么这篇短短的《出师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成语呢?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贞良死节、计日而待,危急存亡,开张圣听、不知所言。
简单盘点一下,就有九条成语之多。
至于中间的名句,也是句句经典。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现在人们只要看见这两句就知道说的是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两句几乎成为讨论君王用人之道的必备素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多少在危难之际勇担重任的豪杰,会用这两句话来给自己打气加油。
别的先不说,就凭上面这些成就,《出师表》还不够优秀么。
至于《出师表》到底好在哪里,文学评论家刘勰用一个字定义:实。
可谓是一锤定音。
所谓实,就是陈实情,论实理,讲实事。
我相信,对于那些在困局中苦苦挣扎过的人,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文观止》评价开头这两句话说:
万难心事,已倾泻此二语。
整个一篇文章,诸葛亮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告诉刘禅治国之策,消除北伐后顾之忧;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文章写到这个地方,诸葛亮完成了三个任务:讲明大势,推荐人才,给皇帝提供兴国之道(亲贤臣远小人)。
接下来诸葛亮要完成第二件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表忠心。
有人说诸葛亮贵为丞相,阿斗尊称为相父。还用得着向小皇帝表忠心吗?
当然需要。
诸葛亮权力越大能力越强,阿斗越无能,越需要表忠心。因为阿斗需要,满朝文武需要。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阿斗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消息,也是笼罩在诸葛亮身上的魔咒。唯有常常表忠心,诸葛亮才能取得刘家人的信任。尽管从诸葛亮接受的传统忠君思想分析,他没有称帝的欲望,只愿意做一个名垂千古的丞相。
在表忠心的同时,再次提醒刘禅重用重臣,继承先帝遗志。
整个一篇文章概括下来就是:袒露忠心,报恩先帝,忠于陛下,推荐忠臣,建议国政。
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了一个忠臣名相对蜀汉的赤诚忠心。
忠臣的心事,只有忠臣可以理解。一千年后,岳飞路过武侯祠,看完前后出师表,泪如雨下,问道士要来纸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岳飞手书出师表。铁锤将这篇书法放在后面,让大家在岳鹏举银钩铁画的的线条中,揣摩一下忠烈之臣心中的抑郁之气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