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苏轼的《临江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词,它融合了苏轼的人生哲学和艺术造诣,因此赏析这首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从词的结构来看,这首词的构思非常巧妙。词人以“夜阑风静彀纹平”开头,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接着,词人通过“小舟”两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方,使整个画面更加开阔。结尾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则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整首词充满了韵味。
其次,这首词的语言优美、生动。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夜阑风静彀纹平”中的“夜阑”、“风静”、“彀纹”等词语,都给人一种宁静、和平的感觉。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词人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人生理想。
再次,这首词的意境深远。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他通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也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智慧和豁达性格。
最后,这首词的情感真挚。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种情感和思考是相互交织的,使得整首词的情感非常真挚、感人。
苏轼的《临江仙》是一首充满智慧、哲理和情感的词,它深刻地反映了苏轼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在赏析这首词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美妙之处。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一定好玩!
苏东坡: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是过客!
苏东坡有好几首临江仙,好玩的国学来赏析苏东坡写的一首送别词!
离别总是伤感的。特别是古人的离别,有时候是一去经年不知何时再见;有时候就是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古人的离别,弥漫着灞桥的风雪;摇曳着隋堤的杨柳;是孤帆远去的遥望,是独山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思念;是渭城的朝雨;是十里长亭一杯酒;是江湖夜雨十年灯。
乐观的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悲观的人的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而哲学家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个哲学家,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这首词送别词,
不同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不同于多情公子晏几道的“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而是充满了道家的哲学色彩,揭示出苏东坡儒道佛兼修后的人生境界——面对无法挽回的世间,面对流水一般逝去的时间,面对生命中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他的一种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送别这个朋友的时候,苏东坡正在杭州当市长。这也是苏东坡看透了朝廷党争的乌烟瘴气,受不了朝廷上下争权夺利,而自请外放的。杭州的湖光山色给了他更加旷达的心境。所以这首送别词,清新明快,细腻深沉,其真挚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让这首词有了传唱至今的经典魅力。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朋友之间的幸福,莫过于久别重逢。如果所有的爱情,都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一样,那么人间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苏东坡说他与老朋友三年没有见面,三年来自己和朋友一样,浪迹天涯踏遍红尘。虽然三年不见,但两人一见面,还是互相如坐春风。
接下来就是夸他的朋友气质高雅气韵潇洒道德高尚。这本是送别词的套路。
最精彩的最具有哲学色彩的,在下片。
再旷达的人,在离别之际,总会感到悲伤。虽然不至于像唐代诗人郑谷写的那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但“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还是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
但苏东坡天生就是个乐观派,他不会永远郁郁寡欢。“樽前不用翠眉颦”就体现了他的由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从这一句开始,逐步有了哲学的思考。
一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离别也是为了最后的相见,何必在歧路之时痛苦伤感?
其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离别的过程,我们离别青春,离别生命,离别我们最爱的人,离别我们找不回的时间,这是人生的常态,也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不必为离别而伤悲,要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自此,苏东坡的千古名句呼之欲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寄啊!
有人说李白是天仙,苏东坡是地仙,在这里地仙苏东坡化用了天仙李白的一篇名文。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只是天地间的过客,谁也逃不掉漂泊,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那你我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苏东坡总是能把特别不好玩的事情,想成很美好的样子,总是能把无趣的生活,搞成有趣的样子,这是苏东坡的魔力和魅力,也是苏东坡对我们的意义。
也许日子很操蛋,但是生活要乐观!也许生活很慌张,但是生命不能彷徨。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参透了人生苦痛的词人,一个融汇了儒道佛思想的词人,这种豪放的乐观的幽默的旷达的性格,让他在生活的凄风苦雨中,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因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写在赏析之前
苏轼写过十几首《临江仙》,无论哪一首,在他的270多首词作中,都不能算顶级精品。
即便如此,苏轼毕竟还是苏轼。他涣涣如水,漫行浩荡,自然而然,倾荡磊落,言之有物。
说到“词”,今天早上听了一首近年来较火的古风歌曲,调调也就那样吧,反正近年来好多歌都大差不差。仔细瞧了瞧歌词,吓了一跳。看了半天也没看懂它那硬拼瞎凑,逻辑混乱,强行押韵的歌词到底写了个啥!
当然这种不知所云的,打着“古风”旗号的歌词,肯定不是一首半首的。一首一首地找出来批判,恐怕是个巨大的工程。
《小窗幽记》中说:“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人自露。”
与其批判那些八花九裂、漏洞百出、空洞作态的低劣产品,陷入不必要的争斗,不如表扬那些文质兼备能够愉悦、激励或者抚慰我们的优秀作品,来进行有营养、有价值正面审美反衬。
反正好不好,哪个好,但凡有点汉字修养的人,其实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
不多说了,苏轼的《临江仙》赏析,走起!
苏轼《临江仙》中的《送钱穆父》和《夜归临皋》
苏轼的这些《临江仙》作品,当然比不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名。
但是其中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和《临江仙·夜归临皋》,因为其中的招牌句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为千百年的读者广为喜爱着,传唱度相对也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在当下疫情肆虐、人生困厄的特别时期,再来读这两句词,别有一番惺惺惜惜的启迪和引导意味。
那么就让我们借着题主的这个问题,再来温习一下苏东坡词中的旷达、乐观和超然吧!
词牌《临江仙》
在具体赏析这两首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临江仙》这个词牌。
《临江仙》词牌字数不统一,最初是54字,后来有了58字的,苏轼的《临江仙》则是60字。
唐代教坊曲《临江仙》,最初是咏唱水仙花的。后来,涵盖的内容就比较广泛了。早在苏轼之前,南唐后主李煜曾借用这个词牌,描写过被围中的亡国危急之痛;稍晚于苏轼的李清照,在《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里触景伤怀,写了国破家亡的悲戚;而我们最熟悉的《临江仙》,则莫过于明代大才子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了,它写得是对于历史兴替的无限感慨。
苏轼的临江仙除了我们下面重点要讲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和《临江仙·夜归临皋》之外,还有诸如《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临江仙·冬日即事》、《临江仙·送王缄》等等……
那么苏轼的这两首著名的《临江仙》写得又是什么呢?
我们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先来赏析他的《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归临皋》创作于1082年,那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正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
词,通常是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抒情。《夜归临皋》也是这样。
上片三十个字交待了作者夜里在外饮酒,醉了又喝,喝了又醉,反反复复就到了深夜。等到回到家,家里人早就睡下了,家童鼻息如雷,怎么也叫不醒。被关在门外的作者,只好拄着手杖站在江边聆听奔流的江水声。
下片三十个字写作者望着江水,想到自己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追问“何时才能放下一切,乘上一叶小船,从此在烟波浩渺的江湖中自由自在地了渡余生?”
此时的苏轼,45岁。刚刚遭受过牢狱折磨,内心愀然(《赤壁赋》语),有余悸。
“夜饮”和“醒复醉”都在隐晦地描述内心的痛苦。此时,他正戴罪流放,深陷命运低谷。
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我们中许多人在这场无妄之灾中,同样也陷入了命运的低谷。
那么,在《夜归临皋》里,对于低谷的痛苦,苏轼是怎么表现的呢?
第一:家人睡着了不开门,他没有暴怒发泄,而是默默“倚杖听江声”来自我消解。
第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苏轼的自我追问和自我反省。庄子倡导“吾身非吾有”,强调“至人无己”,力主不为外物所控。苏轼意识到自己还是没能忘记人世间的功名利禄。
第三:“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眼前的真实客观的景象,也是作者挣扎之后想开了的内心写照。困厄面前,他看破了人生表面的虚幻,得到了灵魂深处的终极平静。于是,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理想展望。
今年是2022年,离苏轼写下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已经过去了940年。读完这样的一首小词,即便不是作者的代表性词作,你有没有心潮起伏?有没有若有所思?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三年,许多人在现实面前越来越清醒、冷静。慢慢的,人们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的平和心态,也有了准备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定和从容。
真诚和真诚是可以碰撞的;心灵和心灵是可以碰撞的!时移事移,文字依然能搭起理解的桥梁,它无关乎花哨的辞令,强行的韵脚,伪装的古风。
只因,作者动的是真情,讲的是真理。
我不想去争辩,时间自会做主论断!虚伪空乏的东西,终究会被抛弃。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外一首《送钱穆父》写的又是什么。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写作背景:
公元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苏轼被召回。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苏轼却并未能避免接下来命运的起起伏伏。
他仍然初心不改,直言仗义。“乌台诗案”被新党陷害,旧党当政后,苏轼却对旧党的弊端和腐败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不出意外,他开始受新旧两党的夹板气。
1089年他再次外放杭州,虽然这次已经是龙图阁学士的身份,而且是“知”杭州的一把手。
他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可是,1091春年,朝廷的调他回京的命令又来了。恰巧此时,他的老友钱勰从浙江绍兴调往河北河间途径杭州,这篇送别钱勰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就此诞生了。
之所以要交待这个背景,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词的宗旨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本词的大意:
老朋友啊,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这一晃就是三年,你劳碌奔忙,天涯辗转。我们再次相逢,微笑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老朋友啊,我看你的表现像不起波澜的古井水,又像秋天高风亮节的竹子。
你要离开扬帆远去,让我内心惆怅,送行时云也茫茫月也淡淡。陪酒的歌妓,你何必对着酒杯忧愁哀伤,人生不过是场旅行,我们不过都是匆匆过客罢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这一句词,关怀、安抚和指引了后世无数迷茫的心灵。
它告诉人们,不要太过计较人生荣辱得失,我们所有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过客而已!
事实上,它的意思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难度在于人们精神深处的接受程度。简言之,怎么才能做到看淡人生荣辱得失,视一切如过眼烟云?
其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苏轼不是突发奇想的偶然迸发,早在《夜归临皋》同一时期的《赤壁赋》中,他在感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曹操那样的风流人物,也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何况其他人呢?
既然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那该怎么做好这个过客呢?
苏轼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引导,他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如果说变化,天地万物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一丝一毫都不会停歇;反过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一切和我们自己都是永恒的,那些相对长久的东西,又有什么可值得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属于我们的,一分一毫也不能强求。天地间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听到便成了声音,眼看见便有了颜色,这些才是属于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有限生命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们大家都可以实实在在享受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放开手,你的手中就是全世界……
不计较不执著了,困难似乎就没那么可怕了,纠缠我们的疫情也是一样。
结语
我觉得,当下有些人对于“古风”文字有误解。我个人虽然没有教过语文课,汉语水平也有限,但总算也获得过这个课程的高中和高中以下学段的教学资格,算是半专业吧。有些话不说,心里真堵得慌。
文字虽然不可能“钉是钉铆是铆”的进行“质量”量化,但是内容、内涵这些实质性的东西,并不是可以支个模棱两可的花架子轻易蒙混得过去的。
别说“以文害意”了,那些浮躁的表面文字游戏的所谓“词”或者“诗”,根本就没有什么“意”可言。它们支离破碎,花里胡哨,眼花缭乱,故弄玄虚,就算意识流大师脑袋上开个洞都挖不出它的“意”来。奉劝别拿出来“奇文共欣赏”,还谱上调子叽叽歪歪了吧!
我们读苏轼的这两首《临江仙》,会发现它们都文理自然,毫无雕饰,点到为止,又意蕴清晰。因为充满真情实感和跨越时间的真知灼见,我们还能受到现实意义上的感发和引导。
我们当然不是要求那些现代词作者非得有苏轼这样的思想高度,有他这样的文字水平,只是别把“装腔作势”的空洞扎成个“新潮”的幌子骗人,弄些不伦不类的“伪国风”、“伪词”来欺世盗名。可以改良、革新,不可以作践、糊弄、糟蹋!
功夫不行,就老老实实学习呗!
比如就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学起,先学学“情动于中而形语言”,然后要言就“言之有物”吧!
不点名是因为不想和那些脑残粉争执,说得是哪些歌,反正大家心里多少都有点数。
我是任襟亚,谢谢阅读!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
夜饮东坡醒復醉②,归来髣髴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上身非我有③,何时忘却营营④!夜阑风静縠纹平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⑥。
【注解】①夜归临臬——王文诰《苏诗总案》:题作“壬戌(1082年)9月,雪堂夜饮,醉归临臬作。”雪堂是苏轼在东坡所筑的房子。临皋在黄岗县南长江边,苏轼瓜寓所在此。
②东坡——在黄岗县的东面。苏轼谪居黄州时,筑室于此,作为遊息之所,因以为号。
③身非我有——是道家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的说法,这里也有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意思。《庄子:知北遊》:“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待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④营营——为功名利禄而劳碌,费神。
⑤縠纹——比喻水的波纹。“縠”皱纱。
⑥小舟从此逝两句——表干要弃官不干,隐居江湖。
【词义】相传这首小词曾一度惊动朝廷。叶梦得《避暑録话》载苏轼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翼日(明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惊且懼,从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猶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对苏轼当时处境的了解。他写这首词的主导思想是不满意於贬谪受罪的处境,希望摆脱,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绞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片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归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客易触发联想。下片就是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写联想的内容。″此身非我有″最能概括词人近年的身事: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这一感叹道尽人生祸福无常,表明词人对生活的参悟。结每句承上而发,表示要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很符合他躬耕东坡的思想实际。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语言畅达,格调超逸。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