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贰臣传》是清朝乾隆皇帝编撰的一部历史文献,收录了在明清两朝之间改变效忠对象的官员的传记。这些官员被称为“贰臣”,因为他们曾经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清朝。乾隆皇帝编著这部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弘扬忠贞和维护清朝的正统观念,通过对这些贰臣的批判,强调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并警示后世官员要忠诚于清朝。
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将领,他在崇祯年间曾是明朝的重要军事人物,但后来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投降了清朝,成为清朝初期的重要藩镇。然而,乾隆皇帝之所以没有将吴三桂收录进《贰臣传》,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吴三桂虽然在形式上投降了清朝,但他并非主动投诚,而是出于无奈和对明朝覆灭的失望。在清朝初期,吴三桂在南方多次起兵对抗清朝,甚至一度自称皇帝,试图建立南明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清朝的权威。
2. 乾隆时期,清朝已经稳固,吴三桂的事迹被视为叛逆和分裂国家的行为,将其列入《贰臣传》可能会被视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宣传。
3. 乾隆帝编撰《贰臣传》的时间是在清朝中期,而吴三桂作为早期的降清人物,其事迹和评价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乾隆帝可能更倾向于以清朝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因此没有将吴三桂列为贰臣。
乾隆皇帝没有将吴三桂收录进《贰臣传》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和历史评价的变化。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贰臣传》与跳河乞丐
《贰臣传》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乾隆皇帝一面大力表彰明末清初为抵抗清军壮烈牺牲的明朝官员、将领,一面下令编纂《贰臣传》,将明末战争中降清的文臣武将编入此书,一共120余人,又按照对清朝贡献大小分为两类: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的编入甲编;毫无建树的编入乙编。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做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他们是不完美的。
《贰臣传》中有不少熟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李永芳、钱谦益。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最著名的将领吴三桂并未列入《贰臣传》,因为此人归顺大清后又举兵造反,不是“贰臣”而是“叛逆”,此人手握明末用老百姓血汗供养的最精锐部队关宁铁骑,接到崇祯勤王旨意却按兵不动,直接导致崇祯被迫在煤山上吊,降清后第一批剃发,做了平西王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叛。
找遍中国历史,像此人这般无耻的人物,屈指可数。
跳河乞丐
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南京城破,南明小朝廷的弘光帝南逃,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大臣纷纷逃跑,或是迎降。百川桥有个乞丐实在看不过眼,写了一首绝命诗:
“三百年来养士朝,
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
乞丐羞存命一条。”
扔掉笔跳秦淮河而死。
结语
吴三桂、洪承畴这些人,手握重兵,面临外族入侵,气节风骨竟然不如一个乞丐,实在可悲可叹。可这些人投敌叛国,又能换来什么?功劳再大,也只不过是一个“贰臣”而已!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乾隆编写《贰臣传》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闲得慌。当60年皇帝,3年多太上皇,实际掌权长达63年之久,古今未见第二人。时间多了,幺蛾子自然就多了。至于间接原因就比较多了。
一、立足已稳,需要缓和民族关系。
简单来说,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过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创业之主在创业的过程中,是非常需要这帮汉臣相助的。
因为八旗兵马战斗力虽然强,可人数实在是太少了。八旗兵满打满算也不过才20万人,可明朝的军队有至少100万人,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也号称有100万多人。
所以说清朝想要统治天下,就必须要借助汉臣们的相助。清朝入关以后,给兵丁入编制。当时八旗兵就有20万人左右,这里面包含了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而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却有60万人左右。
由此可见,清朝想要坐拥天下,没有这帮所谓的贰臣,是根本做不到的。哪怕是把八旗人马全都派到地方上去做管理,其实也不够。
所以就有了孔有德、吴三桂这些汉臣藩王。可是到了康熙年间,第一次过河拆桥行动就这么展开了。
本来吴三桂等人在地方上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坐镇云南,独霸一方。虽然名声差了点,可当时的人不敢公开说他坏话,这就足够了。
没想到康熙却要求削藩,直接把吴三桂等人给逼反了。平定三藩的确是康熙的政绩之一,但也只是过河拆桥的善后工作而已。
第二次过河拆桥,其实就是乾隆编写这本《贰臣传》了。这个时候的清朝,经历了康熙四处平叛,雍正改革治理,已经相当稳定了。
但是民族矛盾却异常尖锐,为啥?因为满汉阶级分化日趋严重,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乾隆刻意把这帮贰臣拉出来重新鞭挞了一遍。
二、编写《贰臣传》,也有乾隆个人的情绪问题。
其中有一个人应该掀开自己的棺材板,出来感谢一下乾隆,这个人就是钱谦益。为啥?因为乾隆对钱谦益破口大骂之后,反倒把一个“水太凉,不能下”的胆小鬼钱谦益,变成了一位忠于明朝的大忠臣。
这是咋回事?原来乾隆时间多了没地方打发,有没有电视剧可以看,所以就只好去看书。他看到钱谦益写的书以后,突然心里就憋着一口闷气,钱谦益这货啥情况?拿着本朝的俸禄,干着和本朝作对的事情?这是人吗?
夫钱谦益果终为明臣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刊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犹为可鄙可耻!---乾隆
这话的意思就是钱谦益这货如果一直侍奉明朝,坚贞不屈,那么在书里骂两句清朝还能理解。可是你钱谦益既然已经投降了清朝,为啥还要骂清朝呢?
乾隆认为钱谦益这货就是为了想要靠两本书,来掩盖自己失去忠义节气的羞耻,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这个时候乾隆忽然就来了灵感,打算重新梳理一下帮助清朝夺取江山的这帮汉臣。
三、《贰臣传》分为甲乙两等。
被人称之为贰臣,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所谓贰臣,其实就是在两朝做官的人,既给明朝打过工,又给清朝打过工,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贰臣。
但是这样的人,其实数量不在少数,而且把人家一棍子打死,这未免有些过分了。所以乾隆给《贰臣传》分为了甲乙两等。
其中入选甲等的贰臣,虽然是贰臣,可是他们对清朝是赤胆忠心的,而且帮助清朝立下了功勋。至于入选乙等的,那就是被批判的重点对象了。
后来乾隆似乎觉得编写甲等有些过分了,所以又缓和地给了一个原因: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也就是说乾隆告诉大家,你们的祖先在甲等之中,并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当时的明朝皇帝不行,才会造成这种情况。
编入甲等的官员,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在明朝是低级官员,可是到了清朝以后,通过努力报效朝廷,立下不少战功,因此得到提拔,从而成为了清朝重臣。这种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李永芳、耿仲明。
李永芳在明朝就是个抚顺游击,连个将军都混不上。可是他是全大明朝第一个投降清朝的,此后又立下了不少功劳,所以他本人包括他的子孙后代,都是清朝重臣。耿仲明就更别提了,过去是皮岛守将毛文龙的养孙,后来投奔了皇太极,成为了三顺王之一。
第二种就是在明朝本为高级官吏,到了清朝以后,依旧能够立下大功,得到清廷的重用。这种人的典型代表便是洪承畴。洪承畴本来就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结果投降清朝以后,帮助清朝招降了南方大片地区的官吏,为清朝兵不血刃夺取了大片地盘。
编入乙等的官员,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明朝为奸臣,到了清朝依旧还是奸臣,典型代表是冯铨。冯铨在明朝是魏忠贤的手下,贪污受贿,名声很差。投降清朝以后,依旧还是这么回事,除了敛财,一无是处。
第二种情况是在投降清朝以后,依旧在背地里说清朝坏话的那帮人。典型代表就是此前提到的钱谦益。当年南京城破的时候,他的小妾柳如是拉着他一起跳河殉国,结果钱谦益把脚往水里一放,立刻哆嗦了一下抽了回来,并且表示:水太凉,不能下。
气得柳如是二话不说就要跳河,实在是丢脸丢大发了。投降清朝以后,钱谦益偷摸着在自己写的《初学集》和《有学集》中,贬低清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后世明白,他还是忠于明朝的。
第三种情况是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清朝的。相当于是三臣了,典型代表便是龚鼎孳。这家伙本来是明朝兵科给事中,李自成夺取京城后,龚鼎孳便投奔了李自成。清军夺取京城后,龚鼎孳又投奔了清军。
总结:吴三桂是叛臣,还够不上贰臣。
如果吴三桂没有发动三藩之乱,那么这哥们进入《贰臣传》那是实至名归的,至少应该进入乙等。因为他先投降了李自成,再投降了多尔衮。
可是吴三桂后来又背叛了清朝,发动了叛变。这家伙已经成了乱臣贼子了,乾隆压根不可能把这种人再放入这本书里。如果放进去的话,就得再编写一个丙等才行。
因为把吴三桂放甲乙哪个等级都不合适,毕竟甲等对清朝忠诚,乙等只是有些毛病,还没到叛乱的地步。未免舆论扩大化,吴三桂这样的敏感人物,能不提还是不要提了。
吴三桂有他自己的归宿,由于他是叛逆之臣,所以入选《逆臣传》,实至名归。如果大家有兴趣,晚点再给大家介绍这套书。
参考资料:《清高宗实录》、《贰臣传》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乾隆帝下旨编《贰臣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乾隆帝开始敢于以汉人的思维去瓦解汉人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
清廷以异族入主,定鼎天下,但异族身份始终是其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清朝前期的几位统治者既要时刻提防着汉人的反抗,又要反复表现出对汉人的关爱和对汉家文化的热衷,逐步培养汉人对清廷的认同感和效忠意识。
但到了乾隆年间,天下虽然承平日久,汉人反抗的声浪看似日渐式微,但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仍然存在。不过,再像以前那样公开严满汉大防,以严酷手段镇压,也的确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怎么办?
睿智如乾隆帝,在确认了自己已取得天下共主身份之后,开始以汉人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乾隆帝屡次对历代忠臣加以表彰,用以凝聚人心。表彰形式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祭祀、建祠、追封,如岳飞、于谦、铁铉、史可法等,这些人也都是汉人最敬仰的忠臣。表彰他们,自然会得到汉人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弘扬忠君思想。
另一方面,那就是要树立“人人喊打”的反面典型,给大家一个批判的靶子和标杆。这样就能尽可能淡化民族上的分歧,引导汉人从思想和价值观上一致对外。
乾隆帝在阅读前明降臣钱谦益的作品时,发现他对清朝多批判和诋毁之语,因而发怒,指责钱氏若是誓死不降,倒也无妨,奈何早已沦为一介降臣,竟然还敢对新朝狺狺狂吠,指手画脚,不过是在洗白其失节的污点而已。
于是,《贰臣传》呼之欲出。
1776年,乾隆帝下令编纂《贰臣传》,拣选出120余位明清之际身仕两朝的臣子,并将他们的事迹收录在了《清史列传》之中。
汉人不是最讨厌奴颜媚骨的投降派吗?朕也讨厌,瞧,朕已经把他们的事迹登记造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咱们一起来批判他。当然,也希望你们不要像他们那样。
乾隆帝的意图,大抵如此。
不过,乾隆帝也明白,贰臣之中有不少是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今他们的后人仍然活跃在清廷的政治舞台上,如此卸磨杀驴既不利于统战,又有失人君气度。所以,《贰臣传》又分为甲、乙两编。
甲编收录的自然是甲于天下的人物,这类人虽然降清,但贡献卓著,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忠”,是那种言行一致的“忠”,而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乾隆帝给他们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他们之所以身仕两朝,不是他们不忠,而是前朝太low,而根据他们在新朝的表现来看,绝对是国士无双。
而乾隆帝钦定的反面典型,都收录在乙编,诸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孙之獬、冯铨等。这类人的特点是,背叛旧朝,却仍旧对旧朝抱有幻想,要么就是投降过来在新朝继续混日子,毫无建树,甚至仍旧胡作非为。
乾隆帝希望通过宣传甲编,明确共同立场,巩固战略同盟,而通过打击乙编,淡化民族矛盾,寻求价值认同,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至于吴三桂,他并不在《贰臣传》之中。因为即便是乙编中的诸位贰臣,也顶多是奴颜媚骨,无功有过之辈,但他们并没有从行动上公开反清。而吴三桂则不同,他已经不单单是端起大清的饭碗干饭,撂下大清的饭碗骂娘,而是直接把饭碗砸了,在降清之后再度叛清。对于这类降清复叛的叛徒,乾隆帝则于1783年下旨编纂《逆臣传》,收录其言行,昭告天下,永垂青史,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乾隆皇帝在编著《贰臣传》的时候,他其实是说了他的编撰目的的。
他把《贰臣传》分为甲卷和乙卷两部分。甲卷的人,本来是明朝的大臣,后来投降了清朝,并且对清朝忠心耿耿,还立了战功。乙卷的人,投降了清朝以后,却没有什么贡献,只是碌碌无为。
显然,乾隆皇帝在这里,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条是“德”的标准。《贰臣传》里的人,都是从明朝投降过来的。如果天下不大乱,他们一辈子都会忠君爱国。但是因为“遭际时限”,因此,便选择投降了清朝。
(乾隆画像)
虽然说,投降清朝,属于是迫不得已,但是毕竟投降了,这就叫做“大节有亏”,所以,就应该被列入“贰臣”的行列。就必须把他们列出来,昭告天下,让大家知道,任何时候,只要不忠,就应该被打上耻辱的标记。
另一条是“能”的标准。就是说,这个人投降清朝以后,究竟为清朝做了多大的贡献?如果贡献很大,就放入“甲卷”之中;如果贡献很小的,就放入“乙卷”之中。
乾隆皇帝从“德”“能”两个方面来编辑这个《贰臣传》,究竟有什么样的目的呢?
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弘扬忠诚。不忠诚,那就是品德有亏。哪怕你对敌人不忠诚,但你原本地敌方的人,加入到己方阵营,也是一种品德有亏的表现。
第二个目的,就是鼓励贡献。不能说投降过来就算了,你得做事。做了事,虽然还是脱不了“贰臣”名字,但可以进入“甲卷”了。
那么,为什么清朝不是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而是在乾隆时期,搞出这样一个《贰臣传》呢?
(顺治画像)
这是因为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是非常混乱的。之所以会这么混乱,是因为清政府统治者属于“异族”,他们入主中原,并不被汉人所接受。再加上南明政权还在南方存在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关于“忠诚与背叛”,关于“华夷之辨”这样的问题,在南方被大量议论,长久发酵。清政府想要规范这种言行,却办不到。比如雍正时期,就搞了一本《大义觉迷录》的书,还让“造反派”曾静到全国各地去宣讲。但是反而引起了更大的争议。雍正没有清理好这些言行,民间学者反而对清皇室议论纷纷。总之,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乾隆皇帝时期,清朝已经完全一统天下,政府已经完全确立了它作为正统中央政府的地位,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它的地位。所以,乾隆想要整肃思想,他就要重新确立一个“忠诚”的标准。
这个标准的确立是非常微妙的。不能把忠诚于清政府称作“忠诚”,这样就狭隘了,也不服众。乾隆皇帝确立的“忠诚”标准是“忠诚于旧主”,这是从古至今的传统标准,因此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这个标准之下,再来清理明朝末年投降清朝的那些人。这样一来,就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了。无论是忠于明朝的旧臣后裔,还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后裔,对这件事都很认可。
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就掌握了话语权,清政府就成为一个标准,大家也都服从于清政府了。
(吴三桂)
那么,为什么吴三桂没有放入《贰臣传》之内呢?
吴三桂从明朝官员投降过来,变成了清朝官员,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平定西南,消灭南明政权上,所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就是被吴三桂消灭并绞死的。
从这个地方来说,吴三桂应该放在“甲卷”里。
但是,吴三桂最终是造反了的。当吴三桂造反以后,它就不仅仅是“贰臣”的问题,他已经是“逆臣”,性质完全变了。
如果把吴三桂也放进《贰臣传》里,就不能发挥《贰臣传》所起到的作用了。《贰臣传》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忠心。虽然这些从明朝投奔到清朝的人,品德有亏,但多多少少还算是认可的,可以评判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吴三桂完全不同,吴三桂后来完全是造反谋大逆,后来还称帝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忠诚”的问题,而是“邪恶”的问题。这样的人,是要严厉打击的。这样的人,是不可以讨论的。把这样的人放在《贰臣传》里,《贰臣传》的性质就完全变了,乾隆当然不会这样做。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乾隆为何编著《贰臣传》?吴三桂为何没有入选?
因为吴三桂是逆臣不是贰臣。先明臣反明降清,后反清自立为王(皇)。后乾隆编《逆臣传》第一位就是吴三桂。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