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五言古诗,虽然它在结构上并未明确分为四个部分,但我们可以从诗意的叙述和情感起伏中划分出不同的意境和情节层次:
1. 战争前夕的紧张气氛(首两句):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描绘了敌军压境时的紧张局势,乌云笼罩城墙,仿佛要压垮城池,而阳光照射在战士们的铠甲上,闪烁着金色光芒,显示出守军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2. 战争进行时的激烈场景(中间两句):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战争的紧张与悲壮,号角声响彻秋天的天空,暗示战争的规模与紧迫。战场上的血迹在夜晚凝固成紫色,如同胭脂般鲜艳,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3. 军队出击的英勇决绝(第五句):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军队半卷红旗,暗示在寒冷的夜晚悄然出击,地点临近易水,借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增添了壮烈的气氛。霜重鼓寒,声音低沉,形容环境恶劣,但军士们依然坚定向前。
4. 将士们的忠贞决心(末尾两句):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表达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为了报答君主的恩义,愿意像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那样,手持宝剑(玉龙),奋不顾身地战斗至死。
整体来说,《雁门太守行》以紧张宏大的战争画面和将士们的英勇忠诚为核心,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壮烈与悲壮,歌颂了戍边将领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和誓死卫国的精神。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四个部分:
1.交代守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处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描绘出兵出征的肃杀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借用边塞特有的号角声和奇异的战地风光,渲染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3.写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部分通过描写将士们冲破重围、奋力追杀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壮志。
4.抒发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历史典故,写出守边将士深受朝廷信任,备受尊崇,他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决心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以身许国。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君报国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赞颂。
此诗是李贺写的一首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诗歌,通过对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鬼”李贺千年之前预知华夏儿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谱写国家情怀、世界情怀、大国情怀!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四”!青年发出时代的最强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华好青年时刻准备着:祖国若有召,召必回,战必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____巧用色彩词画面感极强
一、诵读佳作: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赏析解读: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压近,城墙仿佛将要被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太阳光,如金色鳞片一般闪闪发光。
首联即是写景,又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借日光显示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赏析此联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创设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感情浓郁:这两句饱含深情,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官军援救做铺垫。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颈联描写守军出兵夜袭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宠,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特色品鉴:
巧用色彩词,画面感极强。
这首诗通过描写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扬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白色及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示情,以色传情。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营造出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四、走近李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
行》《苏小小墓》等。有《昌谷集》传世。
五、结束语:
中唐时期,潘镇叛乱此起彼伏,兵戈扰攘。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叛乱。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唐宪宗乃组织军队,讨伐叛军。李贺时在长安,闻知事变,即赋本诗,歌颂平叛战争中英勇赴国难的将士们。
自古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辱我国尊,犯我疆土,虽远必诛。中华好儿女时刻准备着:召必回,战必胜!
花木兰替父从军,历来为中华儿女家喻户晓之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好男儿志在从军,保家卫国。参军辛苦三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
新冠以来,中华好儿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谱写国家情怀、世界情怀、大国情怀!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文之戈为您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诗以奇诡浪漫,调高气峻。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二十岁时离开京城,路过潞州,在雁门关一带看到边关战士浴血守城的事迹而写的一首乐府曲调式古诗。
全诗分为战前气氛,战场环境,战斗情形和战斗决心四个部分,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展析。
1: 战场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前,城墙仿佛瞬息就要摧毁,但守城战士身着耀眼的鳞甲映着日光奋勇冲向黑压压的敌军。“黑云”,“甲光”,“城欲摧”,“金鳞开”这些词精确地描写了战场的紧张形势,这些针锋相对的词语充分渲染了战前的危险气氛。
有人说黑云和日光有点不符天气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种,应该是指气势汹汹的敌人之多,和代表阳光正气的守城将士的刚正顽强的气势。不一定理解为天气景象的。只是一种象征手法吧。
2: 战场环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整个萧瑟的秋天,塞上的山野象燕脂一样凝聚成暗紫色。这俩句分别用声音和色彩来点明战场的时节和地点,一动一静来交代战场的一派肃杀环境。
3: 战斗情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弛援的壮士们奋勇地逼近易水,霜气异常凝重,使那鼓声都沉闷难响。这里作者把声、色倒过来写,用红旗代表增援将士奋勇追击,大有“风凄凄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战斗的决心。用霜气和沉闷的鼓声表明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万分。
4:战斗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识遇和嘉奖之恩,人人都挥舞着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报君王和国家,将士们愿意用生命誓死去捍卫国家和君王的决心和战斗意志。
结语
李贺作这首诗其实也有推荐自己报效国家之意的,他把这首诗作为首推呈给当时的大文豪韩愈,韩愈一下子被这首奇特浓艳如油画般的作品惊得拍案叫好。直接就想把李贺推进翰林院,只可惜李贺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个小辫子,取消了进仕资格。
李贺在郁郁不得志中凄苦地度过了只有27岁的短暂年华。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中唐的璀璨星空。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惜老天无情,所以不老。天忌去了李贺这个不世之英才,但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传诵的不朽诗篇,却永恒不老。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塞外场面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也不一定要分四个部分,分三部分理解也是好的,可能更加贴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甲光”,盔甲反射的光;“金鳞”,像金色的鳞片一样;“角声”,号角的声音;“燕脂”,即胭脂,和夜紫一样都是指血迹;“黄金台”,用典,《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
第一部分,战场直击
硝烟弥漫,压抑的状态和紧张的气氛,要把城池压垮了。(士兵们的)盔甲向着太阳光,像鳞片一样闪着金光。战斗的号角在肃杀的秋色里漫天作响,边塞之上,战士的血都已经凝结,泛着暗红的颜色。
第一二联描写惨烈的战场情况,是一种静态的描摹,场面、气氛和悲壮都写的淋漓尽致,触目惊心。
第二部分,战场延伸
(为了行军方便)半卷着军旗,(驰援的)军队迅速抵达战场(易水是代指),将士们都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天寒地冻,气氛压抑,鼓声都有些不太爽利了。
第三联写的是战场之外的景象,半卷、易水、霜重鼓寒,是状态描写,也是气氛的描绘,这一联写动。
第三部分,升华
将士们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每个人都愿意提着宝剑为皇帝而死。
从内容上,这联写的是将士们的心理,作用上是对全篇点题升华。表达将士们为报皇恩,壮烈赴死的悲壮情怀,也是对为国为家的将士们的由衷的赞叹。
这样的描摹是悲壮的,透着一种决绝。
整诗
整诗的氛围都是压抑的,透着一股悲壮和惨烈。
李贺的诗多奇崛、肃杀,这首是他的代表作,更是把他的创作风格显露无疑。这是内心有多少委屈,才会韵化出来的枯槁场面。
可怜诗鬼一生。
------------------
推荐阅读:
英雄联盟那些只玩一个英雄的玩家,最后都怎么样了?成为大佬了吗?
本科跟的老师很厉害也很温柔,有留我读研的意思,但是学长劝退,要留吗?
去年考上了300里以外的县城事业编,与妻儿两地分居,怎么办?